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别以玉米芯和木屑作为基质栽培白灵菇,并对不同处理的白灵菇生理特征和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以玉米芯为主料基质的处理T1、T2比照CK在鲜重和生长周期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白灵菇;基质;栽培技术
白灵菇(Pleurotus 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 C.J.Mou),在分类学中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lina)、真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用菌新品种。
白灵菇朵大柄粗、颜色洁白、质地脆嫩、久炖不绵、清爽滑润、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同时白灵菇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作用,其对疾病具有一定作用,在抗肿瘤方面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有人称其为白色灵芝,是对其功效的一种描述,人们也因此把它作为一种珍稀的天然保健食品和高品味食用菌[1]。
目前白灵菇市场需求大,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是侧耳属中最有食用价值的个种之一。目前已报导的白灵菇内容涵盖育种、栽培技术及遗传机理等领域[2-4],但在栽培基质方面相关研究较少。其中,赵梦然等对来自新疆裕民、托里、青河等3个县的63株野生白灵菇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SCoT分析[5];徐美玲等以杂交子杏白030为代表,进行形态学、拮抗、分子等方面的验证[6];肇莹等人以白灵菇K5为试材,选用7个不同比例玉米秸秆基质配方栽培白灵菇,其中A4配方(玉米秸秆25%,玉米芯43%,麦麸15%,豆粕10%,玉米粉5%,石灰1%,石膏1%)为最佳栽培配方[7]。
白灵菇从商品性、栽培特性及目前国内外市场的占有量等方面恰恰符合了东北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需求,一是白灵菇虽属木腐菌类食用菌,但其栽培基质可用玉米芯及秸秆完全代替木屑为主料进行生产[8-9];其次白灵菇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国家的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保障。
本研究以玉米芯为主原料基质栽培白灵菇进行相关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实现东北地区的玉米废弃物资源循环再利用,为白灵菇在东北地区生产降低成本、助推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白灵菇菌种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的JNKBL4;试验所需的玉米芯、木屑、麦麸、棉籽壳等均符合NY/5099《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
1.2 试验配方
配方详见表1。
1.3 方法
1.3.1 栽培方法
菌种扩繁:按照NY/T 528-2010《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标准执行。
出菇管理:将培养料搅拌均匀,含水量控制在58%~60%。选用高密度聚乙烯材质,规格为17cm×33cm×0.004cm的折角袋,每袋装湿料1.0~1.10kg。高压灭菌后冷却至常温或25℃以下接种。
原种袋用0.15%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拭一遍,然后与料袋、接种工具一起放入接种帐内;先用3%煤酚皂水溶液喷雾,再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烟剂点燃放烟或(二氧化氯)消毒剂熏蒸,1小时后接种。
接种后的菌包转移至恒温发菌间,温度控制在22~24℃之间;避光并保持空气新鲜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菌丝后熟后,利用外界条件,温度应控制在0~4℃之间、湿度75%左右、光照强度500Lux,进行低温处理3~5天。解开袋口,利用搔菌工具搔去菌盖表面老化菌皮,出菇棚内温度在5~20℃范围内昼夜温差刺激需达到10℃以上,至菇蕾大量发生为止,结束催蕾。菇蕾长至1~2厘米时疏蕾,每袋保留一个健壮、圆形菇蕾。当白灵菇幼蕾达乒乓球大小、菌盖和菌柄已经分化情况下,温度控制在10~15℃,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5%,光强500Lux,保持出菇房内空气新鲜。
1.3.2 测量方法
菌丝生长测定方法:每个处理随机抽取100袋,待菌丝萌发后,每隔3天察记录菌丝生长情况,直至满袋,统计平均生长速度。菌丝生长速率(cm/d)=菌丝平均生长量(cm)/培养天数(d)。
主要农艺性状测定方法:每个处理随机采摘100个成熟的子实体,对菌柄长度、菌盖直径、菌盖厚度及菌褶密度进行测量和观察,取平均值后进行比较分析。
产量及生物学效率测定:现蕾时间按出现第1个菇蕾时间记录,采收时间按采菇开始至结束的天数记录。第1潮菇采收、称量每个子实体鲜重。
生物学效率=所培养产出的子实体或菌丝体质量(鲜重)/单位质量培养料的风干物质×100%。
1.3.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xcel2007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质配方的白灵菇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生长速度见表2。
2.2 不同基质配方的白灵菇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相同管理模式下,不同基质配方的白灵菇试性状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处理T1、T2、T5与CK在鲜重方面差异显著;处理T1、T2与CK在菌柄长度数据比对中差异显著;处理T1、T2、T4、T5与CK在菌盖数据比对中差异显著;处理T2、T4、T5与CK在菌盖厚度数据比对中差异显著;处理间的菌褶密度与CK无显著差异(见表3)。
2.3 不同基质配方的白灵菇生理特征比较分析
不同基质配方的白灵菇生理特征的试验结果表明,处理T1、T3与CK在发菌周期方面差异显著;处理T1、T2和T5与CK在后熟期数据比对中差异显著;处理T1、T2、T3、T4、T5与CK在现蕾期数据比对中均显著差异;处理T1、T2、T3、T4、T5与CK在低温刺激周期数据比对中无显著差异(见表4)。
3 讨论
五个不同基质原料栽培白灵菇在农艺性状和和生理特征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在鲜重方面玉米芯基质的培养的白灵菇显著高于木屑基质栽培的白灵菇。因此,玉米芯基质代替木屑作为白灵菇生产的一种备选基质,可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 曹瑶,闻绍锋,刘书畅,李荣春.白灵菇研究进展综述[J].食药用菌,2019,27(03):169-173.
[2] 贾智麟,夏秀芹.白灵菇实用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6,38(06):51-52.
[3] 侯文利,劉泽华,戴建良,王永刚,刘学中.白灵菇实用化栽培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5(05):27-29.
[4] 牛宇,蒙秋霞,聂建军,徐全飞,冯婉君,潘保华,赵悠悠.不同碳源对7个白灵菇品种菌丝生长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17,36(06):27-32.
[5] 赵梦然,陈强,黄晨阳,等.中国野生白灵菇遗传多样性的SCoT分析[J].园艺学报,2012,39(12):2475-2482.
[6] 徐美玲.杏鲍菇和白灵菇的远缘杂交育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7] 肇莹,杨镇,陈珣,等.玉米秸秆基质栽培白灵菇高产高效配方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7(06):35-38.
[8] 靳荣线.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配方筛选[J].食用菌,2016,38(05):31-32.
[9] 王耀荣,徐全飞,韩晓芳,王军英,王芳,贾静,孟俊龙,常明昌.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筛选及栽培工艺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03):118-121.
关键词:白灵菇;基质;栽培技术
白灵菇(Pleurotus 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 C.J.Mou),在分类学中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lina)、真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用菌新品种。
白灵菇朵大柄粗、颜色洁白、质地脆嫩、久炖不绵、清爽滑润、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同时白灵菇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作用,其对疾病具有一定作用,在抗肿瘤方面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有人称其为白色灵芝,是对其功效的一种描述,人们也因此把它作为一种珍稀的天然保健食品和高品味食用菌[1]。
目前白灵菇市场需求大,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是侧耳属中最有食用价值的个种之一。目前已报导的白灵菇内容涵盖育种、栽培技术及遗传机理等领域[2-4],但在栽培基质方面相关研究较少。其中,赵梦然等对来自新疆裕民、托里、青河等3个县的63株野生白灵菇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SCoT分析[5];徐美玲等以杂交子杏白030为代表,进行形态学、拮抗、分子等方面的验证[6];肇莹等人以白灵菇K5为试材,选用7个不同比例玉米秸秆基质配方栽培白灵菇,其中A4配方(玉米秸秆25%,玉米芯43%,麦麸15%,豆粕10%,玉米粉5%,石灰1%,石膏1%)为最佳栽培配方[7]。
白灵菇从商品性、栽培特性及目前国内外市场的占有量等方面恰恰符合了东北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需求,一是白灵菇虽属木腐菌类食用菌,但其栽培基质可用玉米芯及秸秆完全代替木屑为主料进行生产[8-9];其次白灵菇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国家的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保障。
本研究以玉米芯为主原料基质栽培白灵菇进行相关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实现东北地区的玉米废弃物资源循环再利用,为白灵菇在东北地区生产降低成本、助推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白灵菇菌种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的JNKBL4;试验所需的玉米芯、木屑、麦麸、棉籽壳等均符合NY/5099《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
1.2 试验配方
配方详见表1。
1.3 方法
1.3.1 栽培方法
菌种扩繁:按照NY/T 528-2010《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标准执行。
出菇管理:将培养料搅拌均匀,含水量控制在58%~60%。选用高密度聚乙烯材质,规格为17cm×33cm×0.004cm的折角袋,每袋装湿料1.0~1.10kg。高压灭菌后冷却至常温或25℃以下接种。
原种袋用0.15%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拭一遍,然后与料袋、接种工具一起放入接种帐内;先用3%煤酚皂水溶液喷雾,再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烟剂点燃放烟或(二氧化氯)消毒剂熏蒸,1小时后接种。
接种后的菌包转移至恒温发菌间,温度控制在22~24℃之间;避光并保持空气新鲜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菌丝后熟后,利用外界条件,温度应控制在0~4℃之间、湿度75%左右、光照强度500Lux,进行低温处理3~5天。解开袋口,利用搔菌工具搔去菌盖表面老化菌皮,出菇棚内温度在5~20℃范围内昼夜温差刺激需达到10℃以上,至菇蕾大量发生为止,结束催蕾。菇蕾长至1~2厘米时疏蕾,每袋保留一个健壮、圆形菇蕾。当白灵菇幼蕾达乒乓球大小、菌盖和菌柄已经分化情况下,温度控制在10~15℃,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5%,光强500Lux,保持出菇房内空气新鲜。
1.3.2 测量方法
菌丝生长测定方法:每个处理随机抽取100袋,待菌丝萌发后,每隔3天察记录菌丝生长情况,直至满袋,统计平均生长速度。菌丝生长速率(cm/d)=菌丝平均生长量(cm)/培养天数(d)。
主要农艺性状测定方法:每个处理随机采摘100个成熟的子实体,对菌柄长度、菌盖直径、菌盖厚度及菌褶密度进行测量和观察,取平均值后进行比较分析。
产量及生物学效率测定:现蕾时间按出现第1个菇蕾时间记录,采收时间按采菇开始至结束的天数记录。第1潮菇采收、称量每个子实体鲜重。
生物学效率=所培养产出的子实体或菌丝体质量(鲜重)/单位质量培养料的风干物质×100%。
1.3.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xcel2007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质配方的白灵菇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生长速度见表2。
2.2 不同基质配方的白灵菇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相同管理模式下,不同基质配方的白灵菇试性状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处理T1、T2、T5与CK在鲜重方面差异显著;处理T1、T2与CK在菌柄长度数据比对中差异显著;处理T1、T2、T4、T5与CK在菌盖数据比对中差异显著;处理T2、T4、T5与CK在菌盖厚度数据比对中差异显著;处理间的菌褶密度与CK无显著差异(见表3)。
2.3 不同基质配方的白灵菇生理特征比较分析
不同基质配方的白灵菇生理特征的试验结果表明,处理T1、T3与CK在发菌周期方面差异显著;处理T1、T2和T5与CK在后熟期数据比对中差异显著;处理T1、T2、T3、T4、T5与CK在现蕾期数据比对中均显著差异;处理T1、T2、T3、T4、T5与CK在低温刺激周期数据比对中无显著差异(见表4)。
3 讨论
五个不同基质原料栽培白灵菇在农艺性状和和生理特征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在鲜重方面玉米芯基质的培养的白灵菇显著高于木屑基质栽培的白灵菇。因此,玉米芯基质代替木屑作为白灵菇生产的一种备选基质,可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 曹瑶,闻绍锋,刘书畅,李荣春.白灵菇研究进展综述[J].食药用菌,2019,27(03):169-173.
[2] 贾智麟,夏秀芹.白灵菇实用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6,38(06):51-52.
[3] 侯文利,劉泽华,戴建良,王永刚,刘学中.白灵菇实用化栽培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5(05):27-29.
[4] 牛宇,蒙秋霞,聂建军,徐全飞,冯婉君,潘保华,赵悠悠.不同碳源对7个白灵菇品种菌丝生长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17,36(06):27-32.
[5] 赵梦然,陈强,黄晨阳,等.中国野生白灵菇遗传多样性的SCoT分析[J].园艺学报,2012,39(12):2475-2482.
[6] 徐美玲.杏鲍菇和白灵菇的远缘杂交育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7] 肇莹,杨镇,陈珣,等.玉米秸秆基质栽培白灵菇高产高效配方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7(06):35-38.
[8] 靳荣线.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配方筛选[J].食用菌,2016,38(05):31-32.
[9] 王耀荣,徐全飞,韩晓芳,王军英,王芳,贾静,孟俊龙,常明昌.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筛选及栽培工艺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03):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