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的科研资源,提供集中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孵化科技企业。高校与园区企业的合作模式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成效。从四种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和孵化效应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校企合作;模式;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陈伟(1980-),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广(1977-),男,山东淄博人,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0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05-02
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将其综合智力优势与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良性结合,并与其他社会优质资源战略组合,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创新经济制度环境中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各要素以市场需求为纽带联结起来,促进创新要素有效配置,获得区域经济发展、就业人数增加、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综合平台。[1]其建设与发展是由其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在政府提供了大学科技园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要确保依托高校与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合作富有成效,并对大学科技园发展产生良性促进作用。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和孵化效应等方面都会对校企合作模式产生影响。[2]确保多方共赢实现,找到更优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关键。
一、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高校与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合作方式上多种多样,当前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高校科研成果通过专利授权、合同转让等方式给园区企业使用。高校传统的研发模式是科研人员自主选题,形成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二是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模式。高校的科研人员利用自己或所在团队研发的科研成果自主创业。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提供畅通的创新创业渠道为其提供创业平台。高校解放思想,尊重教师的知识产权,支持科技人员自己领衔创办科技型公司。三是校企合作开发模式。园区企业设立技术中心或设计中心等机构,与高校开展多种合作开发形式。高校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装备、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引进人员创业模式。高校敞开大门,引进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教授、研究员等研究岗位、科研经费和场地等多种形式。大学科技园为高校引进人员提供创新服务平台、政策优惠措施等软硬件条件,支持鼓励其在园区创新创业。
二、影响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因素
1.运行机制
大学科技园是科技孵化器。换句话说,“孵化”实质上就是提供“服务”。大学科技园把建立有利于高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孵化平台作为首要任务,推进集约化、标准化、社会化、系统化的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大学科技园提供创业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共享空间、共享设施和共享服务,实现全程化、多方位的创业服务;提供中介服务平台,大力发展非公性质的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释放大学科技园在科技与生产、应用与消费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与服务作用;提供管理服务平台,在大学科技园内推进实施“小机构,大社会”的方针,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与产品,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孵化平台的建设需要一套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程序灵活的运行机制,以营造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生态空间。
2.评价体系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在创新機制、培育市场和完善环境等方面展开了很多有意义的实践和研究。建设大学科技园评价体系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依托高校和科技园管理者提供科学的指导,使其依据既定的发展模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符合科技园所具有的功能和发展目标,应该考虑到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应强调对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考察,弱化对经济效益的考察。同时,在反映科技园要素集聚功能的指标中,着重考察各要素间的实际协作情况,避免各要素绝对量的简单统计。[3]
3.孵化效应
大学科技园引进投融资公司、专利咨询服务、财会管理服务等公司,发挥全方位的孵化功能作用。作为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不断创新发展,产生了常规孵化、反向孵化和衍生孵化等模式。[4]常规孵化模式以培育优秀科技企业为目标,创造优质的孵化环境,围绕孵化对象进行资源配置和流程优化,提高孵化成功率。反向孵化模式是以潜在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进行技术产品研发,并以技术项目孵化和创业孵化的形式培育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企业的模式。反向孵化一般是在常规孵化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衍生孵化模式指大学科技园加强孵化服务能力,促进地区科技产业发展,积极扩展孵化空间的模式。
三、校企合作模式与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互动关系
1.各类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的影响
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以产业科技的研发为手段,以产业转化为目标,以开放性的平台支撑技术研发活动。建立以人为本激励创新和创业的机制,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具有人才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同时应该建立一整套的激励科研人员从事创新创业的机制。世界上比较成功的高技术企业普遍采用股权型报酬激励机制。优先购股权把公司员工的未来财富同公司长期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优先购股权制度的施行必须要有明晰的产权制度、健全的公司财务制度、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等配套的制度安排。[5]
四种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的影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高校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通过专利授权、合同转让等方式转移给园区企业后不再与企业产生互动。企业随后对于科研成果的运作、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成功带来的财富效应没有在高校科研人员身上得到体现。大学科技园提供的创业服务、中介服务和行政服务平台不能够激励高校科研人员的进一步研发创新。
校企合作的另外三种模式,即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模式、校企合作开发模式和引进人员创业模式下,科研人员或者自主创业,或者与企业管理人员合作,一般都会涉及到报酬激励。采用优先购股权等制度安排,可以强化科研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解决了员工长期激励的问题,能够吸引和稳定工作团队。大学科技园提供的创业服务、中介服务和行政服务平台建立了企业创新的坚实平台,园区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互动。 2.各类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科技园评价体系的影响
根据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衡量大学科技园的评价体系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和定量定性结合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依据系统理论的方法探索大学科技园的主要职能和要素条件,以这些功能和条件的衡量因素作为考核标淮。完备性原则要求评价体系能够覆盖经济指标、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各个方面。定量定性结合原则是指评价体系设置应尽量采用定量指标为主,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对于政策扶持、孵化环境等难以量化的指标要综合考量。[6]
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培育树木成材的发展阶段:育种、育苗、成长和成材。企业孵化的不同阶段其服务体系和评价考核标准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四种校企合作模式中,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和引进人员创业模式屬于孵化企业的育种阶段。政府要设立科技金融、创新人才等优惠政策;高校需提供研究岗位和仪器设备的配套;大学科技园要建立园区优惠政策和企业入园的绿色通道。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属于孵化企业的育苗阶段。大学科技园要充分调动园区企业和高校科研技人员的合作积极性,制订园区服务政策满足各方利益主体。校企合作开发模式属于孵化企业的成长阶段。大学科技园可以重点引进科技风投等金融支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政府涉及科技创业的土地、规划和环保等行政事务的支持力度。
3.各类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科技园孵化效应的影响
四种校企合作模式中,传统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遵循常规孵化的“制订计划→企业孵化”单向线性模式。模式遵循的弊端是高校科研人员选题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率低。通过大学科技园的运作,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让高校的科研人员观念改变过去以转让科技成果为主,到现在以承担企业委托项目为主。
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引进人员创业和校企合作开发模式的特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市场分析→制订计划→项目孵化→市场应用”的反向孵化模式。科研人员对研究项目非常熟悉,对其是否具有市场潜力了解程度高。应积极引导企业与大学科技园的主导产业关联,加强园区涉及相关产业企业间的关联程度。
作为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要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主体,同时高校全面开放科技资源。关键点是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的技术、仪器设备、人才资源通过大学科技园有效整合为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大学科技园孵化业务链条的上下游延伸,探索创立从初级的创业孵化到中级的增值孵化,最终达到高级的产业孵化,依照衍生孵化模式的“产业孵化导向”,促进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四、结语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孵化器载体,在社会服务上要更多地参与区域创新,与企业联动共建创新体系建设。集聚高校的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接轨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坚持产学研用结合,走出自己的优势发展与特色发展之路。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科研成果产业化、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校企合作开发和引进人员创业模式属于孵化企业的不同阶段,大学科技园应按照孵化阶段对于服务体系和评价考核标准有不同的侧重点。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大学科技园要建立以人为本激励创新和创业的机制。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评价体系的良好运行为高校和园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最终产生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衍生孵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Z].
[2]赵黎明,朱禾申,付春满.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探讨[J].天津大学学报,2009,(1).
[3]范德成,张巍.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的实现[J].科技和产业,2006,(1).
[4]赵玉海.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与发展取向[J].科技管理研究,
2005,(1).
[5]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1.
[6]黄涛,李光.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
2005,(2).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校企合作;模式;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陈伟(1980-),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广(1977-),男,山东淄博人,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0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05-02
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将其综合智力优势与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良性结合,并与其他社会优质资源战略组合,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创新经济制度环境中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各要素以市场需求为纽带联结起来,促进创新要素有效配置,获得区域经济发展、就业人数增加、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综合平台。[1]其建设与发展是由其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在政府提供了大学科技园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要确保依托高校与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合作富有成效,并对大学科技园发展产生良性促进作用。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和孵化效应等方面都会对校企合作模式产生影响。[2]确保多方共赢实现,找到更优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关键。
一、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高校与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合作方式上多种多样,当前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高校科研成果通过专利授权、合同转让等方式给园区企业使用。高校传统的研发模式是科研人员自主选题,形成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二是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模式。高校的科研人员利用自己或所在团队研发的科研成果自主创业。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提供畅通的创新创业渠道为其提供创业平台。高校解放思想,尊重教师的知识产权,支持科技人员自己领衔创办科技型公司。三是校企合作开发模式。园区企业设立技术中心或设计中心等机构,与高校开展多种合作开发形式。高校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装备、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引进人员创业模式。高校敞开大门,引进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教授、研究员等研究岗位、科研经费和场地等多种形式。大学科技园为高校引进人员提供创新服务平台、政策优惠措施等软硬件条件,支持鼓励其在园区创新创业。
二、影响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因素
1.运行机制
大学科技园是科技孵化器。换句话说,“孵化”实质上就是提供“服务”。大学科技园把建立有利于高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孵化平台作为首要任务,推进集约化、标准化、社会化、系统化的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大学科技园提供创业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共享空间、共享设施和共享服务,实现全程化、多方位的创业服务;提供中介服务平台,大力发展非公性质的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释放大学科技园在科技与生产、应用与消费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与服务作用;提供管理服务平台,在大学科技园内推进实施“小机构,大社会”的方针,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与产品,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孵化平台的建设需要一套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程序灵活的运行机制,以营造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生态空间。
2.评价体系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在创新機制、培育市场和完善环境等方面展开了很多有意义的实践和研究。建设大学科技园评价体系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依托高校和科技园管理者提供科学的指导,使其依据既定的发展模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符合科技园所具有的功能和发展目标,应该考虑到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应强调对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考察,弱化对经济效益的考察。同时,在反映科技园要素集聚功能的指标中,着重考察各要素间的实际协作情况,避免各要素绝对量的简单统计。[3]
3.孵化效应
大学科技园引进投融资公司、专利咨询服务、财会管理服务等公司,发挥全方位的孵化功能作用。作为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不断创新发展,产生了常规孵化、反向孵化和衍生孵化等模式。[4]常规孵化模式以培育优秀科技企业为目标,创造优质的孵化环境,围绕孵化对象进行资源配置和流程优化,提高孵化成功率。反向孵化模式是以潜在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进行技术产品研发,并以技术项目孵化和创业孵化的形式培育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企业的模式。反向孵化一般是在常规孵化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衍生孵化模式指大学科技园加强孵化服务能力,促进地区科技产业发展,积极扩展孵化空间的模式。
三、校企合作模式与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互动关系
1.各类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的影响
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以产业科技的研发为手段,以产业转化为目标,以开放性的平台支撑技术研发活动。建立以人为本激励创新和创业的机制,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具有人才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同时应该建立一整套的激励科研人员从事创新创业的机制。世界上比较成功的高技术企业普遍采用股权型报酬激励机制。优先购股权把公司员工的未来财富同公司长期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优先购股权制度的施行必须要有明晰的产权制度、健全的公司财务制度、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等配套的制度安排。[5]
四种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的影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高校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通过专利授权、合同转让等方式转移给园区企业后不再与企业产生互动。企业随后对于科研成果的运作、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成功带来的财富效应没有在高校科研人员身上得到体现。大学科技园提供的创业服务、中介服务和行政服务平台不能够激励高校科研人员的进一步研发创新。
校企合作的另外三种模式,即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模式、校企合作开发模式和引进人员创业模式下,科研人员或者自主创业,或者与企业管理人员合作,一般都会涉及到报酬激励。采用优先购股权等制度安排,可以强化科研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解决了员工长期激励的问题,能够吸引和稳定工作团队。大学科技园提供的创业服务、中介服务和行政服务平台建立了企业创新的坚实平台,园区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互动。 2.各类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科技园评价体系的影响
根据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衡量大学科技园的评价体系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和定量定性结合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依据系统理论的方法探索大学科技园的主要职能和要素条件,以这些功能和条件的衡量因素作为考核标淮。完备性原则要求评价体系能够覆盖经济指标、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各个方面。定量定性结合原则是指评价体系设置应尽量采用定量指标为主,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对于政策扶持、孵化环境等难以量化的指标要综合考量。[6]
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培育树木成材的发展阶段:育种、育苗、成长和成材。企业孵化的不同阶段其服务体系和评价考核标准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四种校企合作模式中,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和引进人员创业模式屬于孵化企业的育种阶段。政府要设立科技金融、创新人才等优惠政策;高校需提供研究岗位和仪器设备的配套;大学科技园要建立园区优惠政策和企业入园的绿色通道。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属于孵化企业的育苗阶段。大学科技园要充分调动园区企业和高校科研技人员的合作积极性,制订园区服务政策满足各方利益主体。校企合作开发模式属于孵化企业的成长阶段。大学科技园可以重点引进科技风投等金融支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政府涉及科技创业的土地、规划和环保等行政事务的支持力度。
3.各类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科技园孵化效应的影响
四种校企合作模式中,传统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遵循常规孵化的“制订计划→企业孵化”单向线性模式。模式遵循的弊端是高校科研人员选题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率低。通过大学科技园的运作,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让高校的科研人员观念改变过去以转让科技成果为主,到现在以承担企业委托项目为主。
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引进人员创业和校企合作开发模式的特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市场分析→制订计划→项目孵化→市场应用”的反向孵化模式。科研人员对研究项目非常熟悉,对其是否具有市场潜力了解程度高。应积极引导企业与大学科技园的主导产业关联,加强园区涉及相关产业企业间的关联程度。
作为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要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主体,同时高校全面开放科技资源。关键点是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的技术、仪器设备、人才资源通过大学科技园有效整合为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大学科技园孵化业务链条的上下游延伸,探索创立从初级的创业孵化到中级的增值孵化,最终达到高级的产业孵化,依照衍生孵化模式的“产业孵化导向”,促进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四、结语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孵化器载体,在社会服务上要更多地参与区域创新,与企业联动共建创新体系建设。集聚高校的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接轨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坚持产学研用结合,走出自己的优势发展与特色发展之路。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科研成果产业化、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校企合作开发和引进人员创业模式属于孵化企业的不同阶段,大学科技园应按照孵化阶段对于服务体系和评价考核标准有不同的侧重点。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大学科技园要建立以人为本激励创新和创业的机制。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评价体系的良好运行为高校和园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最终产生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衍生孵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Z].
[2]赵黎明,朱禾申,付春满.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探讨[J].天津大学学报,2009,(1).
[3]范德成,张巍.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的实现[J].科技和产业,2006,(1).
[4]赵玉海.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与发展取向[J].科技管理研究,
2005,(1).
[5]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1.
[6]黄涛,李光.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
2005,(2).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