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也精彩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jian10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年来,但凡公开课,一定是选择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才会学习到课文的主体部分,会有比较丰厚的内容与精彩的设计,才能承受公开课之“隆重”。后来,有一些赛课活动明确规定,必须上第一课时,举办者的良苦用心似乎在于尽可能杜绝赛课前的过于铺垫,起始课或许会使比赛结果相对真实、公平些。于是,第一课时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度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想起了自己的第一课时公开教学,那是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蒲公英’书香田园行”活动,我要去溧水县东屏中心小学和孩子们分享读书的快乐。活动前一个星期,东屏中心小学的冯生校长给我电话,欢迎我去学校给孩子们讲阅读,更希望我能上一节公开课,并做一个关于第一课时怎么教学的小讲座。于是,如约来到东屏中心小学。
  在《水》第一课时的课堂里,我这位城里的老师与可爱的乡镇学生们有了一次愉快而深度的碰撞。在随后的讲座中,我又和老师们交流了我对第一课时教学的理解。
  我觉得,重视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回归它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要求教师清晰课时目标,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使学生每堂课都有所得。总体看,第一课时的教学要凸显“趣、熟、写、整、学”等几个基本特点。
  趣,是指教师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巧设导入,或是语言描绘,或是画面展示,或是生活再现等等,尤其要重视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对课题、内容、表达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语境,开始探索语言奥秘之旅。
  熟,是指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读正确”是指不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够读出轻声、儿化。“读流利”是指在朗读课文时,能做到灵活通畅,不断读,不破句,不重复。读熟课文能帮助扫除浅层的文字障碍,这是第一课时的重要目标,是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感的基础。教师可以采用指名读、引读、赛读、范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读书的机会,都能读好难读词句、重点句段,读熟全文。
  写,是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课文生字。“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无论是哪个年级的教学,都要夯实练字过程,舍得拿出时间,或是随文识字写字,或是结合生字特点有层次地安排写字环节,或是根据学生识写难点有重点地指导等等,启发学生不仅记住字形,更要揣摩书写,把生字写美观,感受汉字之美。
  整,是指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整体把握课文。《课标》中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凸显了汉语言的特点,强调了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学习汉语的规律。教师或是从课题入手,或是抓住总起总结句段、过渡句段、重点句段,或是扣住关键词,或是概括观点等等,帮助学生梳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主要内容及表达顺序,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是指选好切入点,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悉心体味语言表达的精妙。第一课时的教学绝不仅仅是读读书、写写字、分分段,它应该在整体观照下,依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感受情意,体会表达。确定“切入点”,是需要教学智慧的。一般来说,可以是课文的某一逻辑段(意义段或结构段)的学习;可以是课文统领问题下的某一子问题的探究;也可以是中心内容或重点段的第一个层次的理解与领悟等等。第一课时“切入点”的选择还要注意对第二课时的“启下”作用,教师通过总结概括,或是话题质疑等,抛出更深一层次的问题、矛盾、悬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究兴趣,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当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会因年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而有所差异。低年级要以落实好识字写字为主,中年级要凸显重点段落的学习,高年级则要引导体会篇章结构。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第一课时可以更开放些,让他们充分展示、分享自主预习所得,再针对他们关注的问题着重引导;学力较弱的学生,则要扎扎实实从初读开始,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走进文本,熟悉文本。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课文,第一课时不妨多多朗读,轻声读、诵读,读出感情,读中积累;通俗易懂的故事或是说明道理的课文,则要理清基本架构,多一些默读、思考、讨论、练习,甚至一课时就学完。总之,第一课时教学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要灵活地重组,不能僵化、固化。
  在愈发重视以学定教的今天,“前置性学习”引入了第一课时教学。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使他们对课文有一个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备课时,教师则根据前置性作业反馈情况,调整教学预案。第一课时开始,通过检查、展示、小组汇报等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前置性学习的成果,如,听写词语、读书展示、资料分享、问题汇总、自读感悟欣赏、个人或小组做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学等等,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同前置性学习让教师从备教走向备学,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对教学意义的皈依,更应该准确把握前置性学习的定位、原则、形式等,科学合理地设计、布置、运用前置性作业。需特别注意的是,切不可异化成课前让学生做大量的或重复、或深奥的书面作业,将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的内容移加到课前,而课堂教学就异化成了机械地按照“前置性学习作业”一题题讨论答案、讲解下去。这种做法不仅加重学业负担,也是另一种变相地牵着学生走,削减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碰撞、顿悟及玩索语言、体察情意的乐趣。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与状态,把握第一课时教学的特点,第一课时也精彩。
  附:《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揭示重点   (一) 交流预习,读好词句
  1.看老师很用心地写一个字:水(板书),看着它,你想到了什么?
  2.我们今天要学习第27课《水》,你又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品味到怎样的滋味呢?(交流预习情况)
  (1) 读写生词(储藏 膝盖 一勺水)学生说说书写要点,临写生字。
  (2) 读读句子。(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点拨:
  “水窖”,看图理解意思;
  “钥匙”,读准多音字“匙”,不同读音分别组词;
  “渴望”,找一找文中的近义词(“期盼、盼望”)。
  (出示:“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点拨:
  “吸吮”,分别理解“吸”和“吮”的意思。我们习惯将“吸吮”的语序颠倒,说成“吮吸”,比如树木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在这里,可以将“吸吮”换成“吮吸”吗?存个小问号,学到课文这段时,我们再做进一步思考。
  “血管”,读作“xuè”管;
  “血的流动”,读作“xiě”的流动。“xiě”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血、吐血、血淋淋、血糊糊。像这样一句话里的同一个字不同的读音课文中还有,找一找,读一读(“麦秆扇、扇风”)。
  (二)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水》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找一找课文里概括的句子,勾画下来。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这篇课文通过三个场景,生动地描述出了水的珍贵。默读课文,你能找到写了哪三个场景吗?勾画关键词,或是旁注小标题。(板书:挑水 洗澡 浇水)
  3.“水的最珍贵”是因为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看图片(出示),说说你的感受。
  让我们认真读书,品味文字,我们会更深刻地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评析】第一课时教学首先要做什么?“初读”!把每个词、每句话,读正确、读流利。在通读全文的
  课堂
  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初读”的点,以追求“初读”的最大效益。“初读”的点在哪里?学生容易读错或是难读的地方“读一读”,纠错、指导;和课文的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地方“读一读”,铺垫、初识;有言语智慧的地方“读一读”,思考、感受。其次,“整合”。尤其是高年级的课文学习,一定要有篇章的概念,要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提炼出课文要学习的重点。这样,从“整体”入手,围绕重点教学,再回到“整体”总结,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才不会片面,也才能从中学会布局谋篇的方法。第三,“情境”。在教学的开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他们读懂了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他们希望怎样学习,这些是教师教学的基点、重点。同时,教师要根据课文情境,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描述、画面展示、问题提出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把学生带入课文的背景、情感,只有“人”“文”贴合、融溶,才能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
  二、 品读文字,体味情意,领悟表达
  (一) 读“挑水”,体会水的最珍贵
  1. 默读,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水的珍贵?
  (出示:“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2. 通过一些表示数量的词语,写出了水的珍贵。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往深处想一想,你读出了什么滋味?
  (人多、路远、水源有限、时间长、水少)
  看图片:怀着渴盼上路、漫长地等待、沉重地归来;
  指导朗读,表示数字的词语读出重音。
  3. 此刻我们再来看课题,《水》,你品出了什么滋味?(板书:“苦”)
  4. 看似简单的数量词的表达,却给我们带来了满心的“苦”滋味。所以,村里人说——“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该怎么读?引导学生细细体会逗号的表达效果(加逗号和不加逗号的区别),读出逗号的停顿所表达的强调作用,最珍贵的是——“水”。
  (二) 读“洗澡”,体会水的最珍贵
  1. 读读第2自然段,这一段中的哪些词句让你再次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默读、勾画。
  交流,重点体会:
  (出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你感受到孩子们的心情了吗?透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联系自己下雨天的表现和心情,读懂“大呼小叫”“享受”“吃”等词语的意蕴。)
  孩子们雨中洗澡是那样的快乐(板书:乐)。
  指导朗读,语气上扬,节奏较快,读出欢乐的情感。
  2. 和“挑水”对比一下,这段是通过什么来写洗澡之“乐”呢?(挑水,通过数量词来表现“苦”;洗澡,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绘表现出了“乐”。)
  小结:缺水苦呀,简单、明了的数量词表达,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苦;得水乐呀,生动形象的场面描绘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看到了乐。我们关注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词句背后的情意,读懂了这份“苦”与“乐”。
  3.读到这儿,发现问题了吗?引导学生质疑。
  缺水是“苦”的,为什么这一段却那样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呢?   点拨:“反衬”的表达方法,得水之乐,反衬出了缺水之苦,更突出了水的珍贵。雨水洗澡越是痛快,越是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的痛苦,村里人苦中作乐,缺“水”不缺“情”。同时,这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以孩子的口吻写的,下雨天洗澡就是那么快乐,真实,充满童趣。
  读着这样的“乐”,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情朗读。)
  【评析】阅读教学要体现年级特点。高年级,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学生品味文字,分别读出“苦”与“乐”之后,设计了两个“比较”:一是“苦”和“乐”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而这方法的不同
  课堂
  是缘于内容的不同,内容决定了表达的形式;二是用“乐”来反衬“苦”的表达,更能凸显水的最珍贵,凸显村里人的乐观,文章充满作者的情感。两个比较,都意在启发、点拨学生领悟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 小结课文,交流感受,深化认识
  1. 当老师擦去黑板上所有的板书,只留下“水”字,这时,你想到的又是什么?拿起笔,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学生写感受,交流,评议)
  2. 课文第3-6自然段“一勺水”的“淋浴”中,有乐?还是苦?从那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水的最珍贵吗?还有,初读课文时,我们留下的一个小问号,作者为什么不用“吮吸”而用“吸吮”?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母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等等,都等着你们细细品味,读懂、读好。
  [评析]语文味儿来自哪里?来自引导学生赏词析句,在品味、想象中,让学生的脑海浮现画面,耳畔回荡声音,心底涌出感叹。而这样的“浮现、回荡、涌出”,是附着于具体的语言文字,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字、词、句、标点等生发出来的。课堂上要教给学生品味的方法,要引导他们关注关键词句、标点,想开来或是想深去,这才能品出课文的味道,读出情意。同一个“水”字,课文初始,学生想到的是“蔚蓝的大海”“清澈的小溪”“平静的湖泊”;学完“挑水”之后,再看“水”,是“缺水的痛苦”,是“内心的难受”,是“喝水的艰难”;学完“洗澡”后,看“水”,是“苦中作乐”,是“心酸的滋味”,是“更大的痛苦”;第一课时结束时,学生依旧看“水”,是“水的珍贵”、是“要节约、珍惜水”。一次次的回扣“水”,一遍遍地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宛若诗的咏叹,激荡着学生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地点拨学生,只有认真地品味文字,才能把文字读“立”起来,它们才能给我们更丰富的形象,更别样的滋味。教学的每一个设计,如,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中“逗号”的表达效果;想象“大呼小叫”中,“呼”“叫”什么;品读“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提问学生什么时候会觉得是“享受”,而村里的孩子将在雨中“洗澡”说是“享受”,读着这个词,你心里是什么滋味等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在课文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文章的表达与思想,并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使文字“有声有色”,镌入心中。
其他文献
一、 要“放”,就是放手让孩子走进文本  “放”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能由学生提出,那最好不过),给足学生时间走进文本,深入到文中去读,去思,去画。当学生找到答案,还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议一议。在这期间教师可以走到那些后进的学生当中,和他(她)共同去寻找答案。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中,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怎样劳动的?”这个问题比较大,其实是由三个问题
伴随着教育革新工作的深入落实,学生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实际上,学生教育工作的落实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思想教育共同抓起来,提升学生的
伴随着一个世纪的并购浪潮,美国企业多元化战略历经了横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混合多元化和相关多元化、归核化的演变历史,多元化战略的实施确实为诸如通用电器等国际著名多元
一、 潜心吟诵,让心灵浸润在诗情的课堂上  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积累、创造、模式化的过程,也就是文化的积淀过程。语文学科具有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是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的。在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文化的积淀就是通过对文本的潜心吟诵来接受文化的哺育和滋养,在与文本的对话与感悟中,渐渐形成完整的、健全的人格的过程。  《望月》是一篇融散文、诗歌、童话于一体
写话训练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很多学生不知写什么,更不知怎样写。其实,教者可以从文本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照着写,接着写,有内容写,从而达到愿写,会写。  一、 运用句式,仿照写  一年级语文课文内容简单,句式典型,在阅读教学时,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教者可以运用这些句式,让学生照着说一说,写一写。  《家》一文的主要句式是:“ 是 的家。”除了文中例举的蓝天、树林、泥土、小
在环境污染治理刻不容缓的背景下,垃圾发电和燃煤发电都受到了较强的环境约束.文章在对两种项目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发电项目受到的环境外部性约束,然后运用生命周期
选用来自黑龙江的7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以幼胚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选用不同浓度的激素和有机物,设计了4种诱导培养基和10种分化培养基,研究不同基因型在不同培养
创新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一步,十三五规划纲要着重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目标实现离不开企业创新
口语交际需要学生掌握交际的原则、要领,从而保障交际的质量,提高交际的能力。可口语交际的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将交际的原则、要领直接“喂”给学生。我在听《小小“劝说家”》一课时,就发现了教师“喂”的痕迹——  【片段一】  师:劝说可是一门学问哪!咱们先来看一个有关劝说的小故事。(映示故事《一碗馄饨》,老师读)  师:故事听完了,老婆婆说了什么话,将灵儿劝回了家?  生:老婆婆说:“你想想,我只不过煮了
一、 篮球运动,引发启迪  一次,笔者偶尔和同事谈起篮球运动,觉得篮球运动十分注重运球和传球。大家认为,运球不仅是个人攻击的有力手段,而且是组织全队进攻战术配合的桥梁。传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更是投篮的前奏。由此,启迪我对于师生理答的思索。在课堂上,师生之间问答的过程常常闪现着智慧的光芒,折射着教者的教学机智,不断把课堂推向高潮。这其中,师生的理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