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1.为什么要讲清楚数学概念。
现在有的小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如:将三万零一百写成300000100;15.8 2=16;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65°,不知道顶角是多少度;问:1、2、4、6、51这五个数中哪两个数互质?写成6和51,这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质。6和51两个数还有公约数3,怎能互质?正确答案是4和51。再如:8的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相等判断是(×),进行这道题对与错必须综合运用八个概念,才能判断对错。有的小学生经不起八个概念的考验,结果认为错了。涉及哪八个概念呢?“约数”,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倍数”,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还有“相等”,等等。这些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掌握好。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名词术语的释义,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乘法概念的建立,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等。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概念的引入。
2.1从实际引入(直观)。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2从旧知识引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2.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从而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进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
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使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3.引导分析比较,得出本质特征。
有些概念往往具有几个属性,这些属性共同构成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学中除了提供充分准确的感性材料以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外,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它们的属性,及时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完成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例如“互质数”这一概念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然后出示四组数:(1)3和7;(2)5和9;(3)8和9;(4)1和16,要求学生写出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每组数的公约数。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些数的约数和每个数的公约数。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了这四组数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每组的公约数都是1。”经他这样一说,其他同学也纷纷说:“我也发现了。”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四组数,要通过认真比较分析,得出互质数的概念:(1)它是两数之间的一种关系。(2)它是从公约数的个数角度提出来的。(3)关键词“只有”的含义。从而揭示出互质数的本质属性。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些属性,逐项剖析,才能使互质数的特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为抽象概括“互质数”奠定了基础。
4.抓住内涵,把握外延。
一个数学概念往往并非一个本质属性,教学中只有抓住了这些本质属性,并各个击破,才能使学生掌握其内涵,从而准确地理解概念。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某个概念的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种对“类概念”加以很多“限制”的内涵,小学生很难一下子就把握住。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强化,使学生的思维逐渐趋于严密,从而达到理解概念的内涵的目的。例如“循环小数”这个概念具有对“小数”这个概念加上很多限制的内涵。如果单纯用正面的例子,举例说明什么是循环小数,学生表面上似乎听懂了,但事实上却容易掩盖学生思维上种种缺陷。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很有可能把3.141414和7.2858585等误认为是循环小数。在循环小数的概念中,“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这些关键字、词的理解将直接关系到对概念的内涵和掌握。因此,抓住内涵是概念教学的基石,是学生进行概念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即适合于这个概念的一切对象范围。弄清概念的外延有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外延和内涵都是概念的逻辑特征,记住了内涵,不等于对外延都很明确。就像许多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见到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却不敢说它们是平行四边形。“抓住内涵,把握外延”这一概念教学的策略,正是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抓住本质,讲清概念,这也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核心。
1.为什么要讲清楚数学概念。
现在有的小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如:将三万零一百写成300000100;15.8 2=16;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65°,不知道顶角是多少度;问:1、2、4、6、51这五个数中哪两个数互质?写成6和51,这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质。6和51两个数还有公约数3,怎能互质?正确答案是4和51。再如:8的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相等判断是(×),进行这道题对与错必须综合运用八个概念,才能判断对错。有的小学生经不起八个概念的考验,结果认为错了。涉及哪八个概念呢?“约数”,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倍数”,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还有“相等”,等等。这些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掌握好。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名词术语的释义,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乘法概念的建立,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等。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概念的引入。
2.1从实际引入(直观)。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2从旧知识引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2.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从而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进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
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使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3.引导分析比较,得出本质特征。
有些概念往往具有几个属性,这些属性共同构成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学中除了提供充分准确的感性材料以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外,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它们的属性,及时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完成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例如“互质数”这一概念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然后出示四组数:(1)3和7;(2)5和9;(3)8和9;(4)1和16,要求学生写出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每组数的公约数。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些数的约数和每个数的公约数。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了这四组数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每组的公约数都是1。”经他这样一说,其他同学也纷纷说:“我也发现了。”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四组数,要通过认真比较分析,得出互质数的概念:(1)它是两数之间的一种关系。(2)它是从公约数的个数角度提出来的。(3)关键词“只有”的含义。从而揭示出互质数的本质属性。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些属性,逐项剖析,才能使互质数的特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为抽象概括“互质数”奠定了基础。
4.抓住内涵,把握外延。
一个数学概念往往并非一个本质属性,教学中只有抓住了这些本质属性,并各个击破,才能使学生掌握其内涵,从而准确地理解概念。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某个概念的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种对“类概念”加以很多“限制”的内涵,小学生很难一下子就把握住。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强化,使学生的思维逐渐趋于严密,从而达到理解概念的内涵的目的。例如“循环小数”这个概念具有对“小数”这个概念加上很多限制的内涵。如果单纯用正面的例子,举例说明什么是循环小数,学生表面上似乎听懂了,但事实上却容易掩盖学生思维上种种缺陷。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很有可能把3.141414和7.2858585等误认为是循环小数。在循环小数的概念中,“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这些关键字、词的理解将直接关系到对概念的内涵和掌握。因此,抓住内涵是概念教学的基石,是学生进行概念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即适合于这个概念的一切对象范围。弄清概念的外延有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外延和内涵都是概念的逻辑特征,记住了内涵,不等于对外延都很明确。就像许多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见到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却不敢说它们是平行四边形。“抓住内涵,把握外延”这一概念教学的策略,正是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抓住本质,讲清概念,这也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