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_y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提高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优秀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优秀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
  
  五、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强调整体效益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小学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他们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的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教师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对学生、对家长的教益都菲浅。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结合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其他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身”和“心”两个方面的健康,现在还多了一条就是要适应社会环境,才算真正的健康。中学生如何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对他们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此,笔者将发表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现实表明,现代的青少年发育年龄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提前,即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提前,表现在:女生12岁就有初潮,男生在13岁前就有初次遗精的现象;中学生的身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进入一个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在这个开放的年代,难免有许多不良的风气和错误的思潮侵蚀着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当前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让一些自治能力不强的学生沉浸其中,迷途难返。从而造成一些不良风气渗透入校园这个圣洁之地,跟学校的管理带来不小的障碍。因此,强化学校管理,加强德育教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那在现今环境下,该如何加强学校德育教育
摘要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着党务工作人员组织架构不成熟、党员考察培养期短、转正困难、流动性大等特殊问题。而高职院校党务工作人员组织架构的改进、学生党员培养时间的提前,实践教育、党员流动性管理的加强及已有传统机制的强化等措施能有效加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措施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在校学生党
数学学习中差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概念。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2、学生自学能力差: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找出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能理解教材中所叙述的问题,不知道自己究竟掌握了哪些知识,同时也提不出问题,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被动,无自觉性。  3、
初中课改在我市实施近七年了,从课程实施情况来看,还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只从初中语文略读课方面做点粗浅的分析,以引起同仁重视。   不能令人满意,不是教材问题,不是学生问题,而是教师的教法问题。人教版教材明确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两大类(93年前叫“讲读课”、“自读课”;93年至2002年叫“教读课”、“课内自读课”、和“课外自读课”),“精读课”是在“三维目标”的前提下重在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
为培养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新题型——数学应用题成为每年数学高考的一道“大菜”,从简单的贺卡分配问题到复杂的价格问题、人口耕地粮食问题、全程运输成本问题、污水处理的质量分析问题、带钢冷轧减薄问题、西红柿的种植与成本问题等,每年都会有新的突破,试题在“稳定,调整,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应用题的考查力度。解答应用题既有方法上的综合性,又有能力上的灵活性要求,需要考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分析。综观对高考
村小校园文化是村小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村小校园的知识、思想、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环境、建筑等,狭义的村小校园文化指校园内的精神财富,即校园的知识、思想、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    一、村小校园文化的特性    1 村小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村小校园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稳定区域。村小校园活动也主要局限于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两个大的活动内容,校园文化的主体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活动的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情感意识,创设平等、和谐、尊重、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使学生的心态得到开放,享受理解,使学生在与老师的交互中,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得到自我实现。    一、树立情感意识,
在我们欢庆“普九”成果,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同时,绝对不可以无视农村普通高中普遍存在的“暗流”——对物理、化学、生物学学科的畏惧心理,以致在情感上对理、化、生,特别是生物学学科所产生的排斥,使学生谈“理综而色变”,敬而远之,直接导致了文理分科时比例出现1:1的反常现象,令农村高中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上面临着严峻的思考与挑战。    1、背景:尴尬的现实    1.1 升学观:“三大学科论”  九年义
习惯是指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早就认识到了习惯的重要性,十分重视对下一代良好习惯的培养。我国古代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三字经》的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的“性相近”是指人的本性也就是遗传素质是比较接近的;“习相远”是指人的习性也就是后天培养的习惯相差得很远了。说明人与人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习惯的不同上。  我国当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