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着的“C位”和“一锅煮”的横幅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zh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近时网上坊间的两则“疑闻”,读来令人叹息——
   一是某村委会门口墙上,密密麻麻挂着70多块招牌,如领导小组,如指挥部,如专门委员会,等等,可是奇怪的是,墙上本该最夺目的两个“C位”,却不时空着……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为上级的“检查督察”留着的——因为“上面”要求,有一项专门工作,就要成立一个领导机构,就必须挂牌上墙,所以前有镇政府门口的37块招牌,今又有村委会墙上的70来块木牌。这还不算,“上面”更要求,每一项任务、每一个领导机构,都要在“显著地位”上墙,以便“检查组”来了,一眼就可以看得到,于是经过“协商”,就在70多块招牌中,把“C位”空出来,哪一路的“上级”来“检查”,就把与其对应的招牌赶紧挂上去,让他拍照,由他“留痕”,以示“显著”和“重视”。
   二是某乡镇靠近高速公路的“显著地位”,高悬一幅巨大红色横幅,上面竟有十多项內容、十几组“关键词”,从“治安防范”到“安全生产”,从“防范新型电信诈骗”到“食品安全”,从“房屋结构安全整治”到“鼓励生二胎”云云,真像一个“大杂烩”……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又是“上面要求”,各项“中心工作”都必须拉巨大横幅,悬在“显著路口”。可是“中心工作”有几十项啊,这么多的横幅怎么拉?于是又经过“协商”,将十多项任务各取一个“关键词”,拉出一条“一锅煮”的大横幅,“上面”来了,让他各取所需,各拍其照——反正他只要按一下快门,就算“留痕”,就可以打道回府啦!
   这两条“疑闻”,都发生于乡村基层,但板子显然不能打在乡里村里干部的屁股上。这是“上有政策”,才会“下有对策”,这是因为有些地方“检查督察”过滥过假,才逼得“下面”只好屡出奇招,搞出许多苦涩的笑话来。
   “检查”过滥,在某些层面已令基层苦不堪言,比如一个乡村,一个早上睁开眼睛就接待了8个“检查团”,连顿早饭都来不及咽下;又比如一个乡村干部,值岗12小时,接待了3个检查组,离岗陪检,又会失责出事,而不全程陪着,又得“得罪”人啊,真是难为了基层干部们!至于有一个乡村统计,全年接受“检查”的事项竟有79项,每一项都要“一票否决”,就更是常态了——这还是近几年“合并”精简后的数字呢!
   “检查”过假,在某些地方已经笑话百出。比如“上面”下来检查,必须要看盖了大红公章的纸质会议通知和“传达记录”,只要有它,就算“落实到基层”啦;又比如有的“检查”,先布置所提问题和“标准答案”,到时一个个“答问”,按照回答是否“标准”来打分过关;再比如一个乡村,向检查组汇报了工作中几个难点,希望得到“上面”帮助,谁料上午刚汇报,下午“总结”时,检查组已将这些“难点”变为“要求”,指令基层必须在三至七天内逐一“自行解决”!至于“盆景式督察”和“巡游式调研”,更不鲜见了。
   空着的“C位”和“一锅煮”的大横幅,听上去像笑谈,其实却不是奇闻。形式主义泛滥于基层,而根子却是官僚主义作怪,所以与其嘲笑奇招屡出的基层干部,还不如铭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古训,从官风抓起,再不要逼着“下面”出奇招!
   摘自《解放日报》2020年11月26日 王成喜/图
其他文献
几年前,央视曾以“经济生活大调查”对国民休闲时间作了调查,数据显示:70%的受访者日均休闲时间少于3小时,经常处于奔波劳累的状态中,还有8%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没有休閑时间,忙碌不堪。最为忙碌的地区集中在辽东半岛、长三角等经济发展较快、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概而言之,国人的休闲状况堪忧矣!   人的真实身份首先是生物,既然生命乃自然赋予,光阴也源于自然进度,那么,一个人要想持有清晰、纯粹的时间印象,
期刊
《杂文月刊》2020年10月下《舆论场何时变得如此刻薄了?》一文问得好!专门学医的医学院学生临危救人,被指责没有行医资格证,“刻薄”到极致,更可恶的是竟有6.1万的点赞。“刻薄”者占据道德制高点,不顾他人处于性命攸关的时刻,而是单纯祭起行医资格证的“大旗”,很能迷惑人,6.1万点赞者,不能说他们没脑子,起码没用脑子。如果临危救人必须行医资格证,就只能听律师的话,老人跌倒,路人病倒,你只需打两个电话
期刊
日前,“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宣判,法院认定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单方面强制游客刷脸入园“超出必要,不具有正当性”。然而,媒体随后又曝出,人脸识别技术被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应用在售楼处,以识别客户的来源。这再次提醒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可能无所不在,必须尽快通过法律进行规范。   2019年10月,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郭兵因为不满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将原本的刷指纹入园强制性改为人脸识别入园,以侵犯隐私权和服务
期刊
我小时候,对于葱,简直是厌恶到了极点。   那个年纪的孩子,大多对甜食迷恋到了极致。个性有些极端的我,对于非甜食类的,通常是敬而远之。而如葱蒜之类,更是被我列入饮食的黑名单。任何食物,一旦沾上了葱的味道,唯一的下场只能是被弃如敝屣。   为此,母亲做饭时不得不特别小心。煮食的器皿,或者锅碗瓢盆,一旦煮过了葱,就得细细洗一遍。母亲不无怨言,但为了让挑食的孩子心甘情愿吃饭,只得一遍遍洗着。母亲不理
期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杂文为思想解放、改革开放鼓与呼。当时可谓杂文发展的兴盛时期,全国很多家报纸都有杂文栏目。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杂文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专栏。当时今晚报读者评报活动,几乎每期的“读者评好稿”中都有副刊的杂文。可以说,当时的杂文是读者心中一座民主、科学、法治、正义的丰碑。   前不久逝世的著名诗人、杂文家邵燕祥先生上世纪50年代以组诗《到远方去》闻名文坛,上世纪80
期刊
日本东京有一家很小的服装店,名字叫Mon Sakata。店里的衣服,都是72岁的店主坂田敏子亲自设计、亲手裁剪制作的,其最大的特色是,所有的衣服,都不像新衣服。   以我的固有经验,新衣服都是挺括的,有版有型的,面料簇新的,线缝清晰的,logo和价格等标签齊全的。新衣服穿在身上,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来。小时候,过年了,最大的期盼就是穿上新衣裳,被母亲折叠后埋在箱底的折缝清晰可见,像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的
期刊
世界上最容易交朋友的时刻,可能并不是“困境中握住另一只寻求帮助的手”,而是互联网上的陌生人随手点点鼠标或者敲动键盘。   鄙人从不追星,却因搜索几张照片配文发布,被网友亲热地叫“姐妹”,欲热烈交流,一较高下;鄙人偶就社会热点发表评论,便有素昧平生的网友突加好友、发私信,一面表达赞同,一面写下南辕北辙的观点,结尾还要加一句“兄弟,我支持你”;鄙人无心“买粉丝”,但奈何平台不时偷偷塞些“僵尸号”,原
期刊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之外还得追求点什么,做点什么,而看花无疑是很有意思的。   無事看花,你可以一个人去,也可以两个人去,甚至可以一群人去。花还是那朵花,但是一起看花的人不同,心情也大不一样。若是一个人去时,可以戴上耳机,听听音乐,也可以抱着小猫小狗在花丛里嬉戏;若是与心爱的人一起去,看蝴蝶在花上飞舞,看蜜蜂在花间采蜜,眼里都是甜蜜,绝不会有葬花的凄切;若是与朋友一起去,或许可以带一壶酒同行,边饮
期刊
背靠大樹乘凉,   紧跟领导沾光。   人身依附贴心,   全无人格理想。   摘自《义乌商报》2020年8月7
期刊
蟛蜞,一种生长在水田里的小螃蟹,别看它个头小,却是舌尖上的大明星,常常被人捉来烹饪,端上餐桌。然而,蟛蜞非常警觉,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迅速躲进洞里,给捕捉它的人增加了很大难度。   不过,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赵师傅就是捕捉蟛蜞的一把好手。他的办法不是强捉,而是智取。   他的辦法很简单,一根竹竿,一根棉线,棉线的一头系在竹竿上,另一头拴上一块老肉皮,捉蟛蜞的工具就制作完成了。可别小看这块老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