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芝麻生产现状及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策略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et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介绍了皖北地区芝麻生产现状,并总结了芝麻病害(芝麻茎点枯病、芝麻枯萎病、芝麻青枯病)和虫害(小地老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蟋蟀)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以供当地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芝麻;生产现状;病虫害;发生;防治;皖北
  中图分类号 S435.6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3-0093-03
  芝麻为胡麻科胡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作为我国主要油料作物,芝麻的营养价值、保健价值和药用价值均较高,也是一种经济作物和创汇商品。随着无公害芝麻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经济价值不断提高,作为全省重要的芝麻生产加工基地,皖北地区的优质芝麻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宝鼎、盛和、文彩、隆茂等系列名牌麻油及水洗芝麻,先后荣获省、市“守合同重信用”“安徽省重质量、守诚信优秀示范单位”企业、“AA级信用企业”“科技先导型企业”“重点培育企业”,被省乡企局评为“食品工业50强”,被省政府授予“明星企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安徽名牌产品”“绿色食品”“全国芝麻油知名品牌”“阜阳市著名商标”和“安徽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轉移到城镇步伐的加快,对芝麻生产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加工企业和种粮大户开始尝试摸索皖北芝麻高产稳产的新途径。
  芝麻在皖北地区生育期90 d左右,正处于6—9月夏季高温多雨时期,是多种病害如芝麻茎点枯病、枯萎病、青枯病等的高发季节,也是造成皖北芝麻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同时芝麻小地老虎等虫害连年重发,在其活动盛期一只害虫一夜可危害几十株幼苗,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现象。笔者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试验,对皖北芝麻的生产现状和病虫害的发生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期能为广大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参考。
  1 皖北芝麻生产现状
  1.1 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
  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芝麻和出口芝麻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1/6,出口量居全国第1位。而皖北地区芝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省的1/2以上,其中临泉县是安徽省芝麻生产第一大县,曾经也是全国芝麻生产第一大县,生产的芝麻和麻油以品质高、口感好而闻名。随着生活水平和对芝麻营养保健价值认知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芝麻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芝麻的价格则稳步上升,最高时曾达到20元/kg以上,近几年也一直稳定在12元/kg左右。
  1.2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芝麻品种不断改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皖北芝麻生产水平也不断提高。笔者在临泉县调查时发现,2013—2016年该县芝麻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稳步上升,其中全县近4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 230、1 275、1 365、1 395 kg/hm2。而目前安徽全省芝麻平均产量仅徘徊在750~1 050 kg/hm2,且年际间波动较大,单产低而不稳,皖北芝麻平均产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30%~50%。
  1.3 加工企业多而不大
  目前,皖北地区几个中型以上的加工企业有临泉县宇峰粮油有限公司、安徽省文彩麻油有限公司和安徽阜阳宝鼎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能力逾1万t。另外,也有大小几十家芝麻油生产企业,但多数属于传统小作坊,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生产能力小,效益不高,加工产品多为初加工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精深加工产品和知名品牌少,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而且小的个体户加工企业的卫生状况及生产环境令人担忧。
  1.4 机械化、轻简化程度不高
  芝麻种植在播种、间苗、定苗、收割、晾晒、收打等环节需要的劳动力较多,而当前皖北地区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这就需要提高芝麻种植的机械化和轻简化程度,以确保大面积的芝麻高产稳产。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芝麻属于小产品,经费和创新投入不足,芝麻机械化、轻简化等新技术推广速度缓慢。同时,芝麻科研机构、生产基地、农民和加工企业间未形成有效的联合,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1.5 品种多而杂
  皖北地区种植的芝麻以安徽和河南选育品种为主,如皖芝系列(皖芝1号、2号、3号)、豫芝系列(豫芝8号、9号、10号、11号)、中芝系列(中芝10号、11号、12号、13号)、郑芝系列(郑97C01、郑芝98N09)和驻芝系列(驻芝14号、15号)等,也有个别湖北品种如鄂芝系列(鄂芝2号、3号)。农民在种植时缺乏质量意识,将自己认为好的品种予以留种,不及时更换新品种,时常新老品种混种、混收、混打造成产品一致性差,档次不高。在收获和贮藏过程中,依靠老的经验,沿袭老的做法,缺少质量观念,造成杂质、水分超标,影响商品性。
  1.6 种植技术粗放
  一是连年重茬种植,病害发病率高。笔者调查时发现,芝麻重茬与不重茬田块相比,茎点枯病、枯萎病分别提高30%和20%左右,严重田块甚至减产50%~70%。二是田间施肥水平低下或者不施肥。调查时发现许多农户种植芝麻时不施用肥料,认为施肥容易倒伏或者出现高脚苗影响产量;有的施肥也是采用一炮轰等传统方式,不注意科学施肥和平衡施肥。三是田间基础设施差,受天气影响较大。芝麻怕淹,田间基础设施差时,易形成低洼地,而低洼地块容易出现积水导致死苗和疫病的流行蔓延。四是缺少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意识,容易导致病虫草害的重发而造成产量损失。五是芝麻种植以人工操作、分散种植为主,缺乏合理布局,机械化程度不高。
  1.7 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方兴未艾
  经过多年摸索,皖北芝麻生产创造出公司加农户引导种植、种粮大户或家庭农场承包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大面积种植等多种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其中,安徽阜阳宝鼎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宇峰粮油有限公司和安徽省文彩麻油有限公司为了打造农产品绿色品牌,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采取“公司 农户”、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农业产品链模式,利用订单式作业,与农户签合同,提前为农民提供优质芝麻品种,聘请农业专家,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目前生产规模已扩大到1333.33 hm2以上。一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也积极利用手中的规模流转土地,创造出一套芝麻高产稳产的生产经营方式。   2 芝麻病害发生与防治
  2.1 芝麻茎点枯病
  2.1.1 发病症状。该病是芝麻主要病害之一,又称茎腐病、黑杆病,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者甚至可减产60%左右。开花结果期为主要发病期,苗期偶发。开花结果期从根部或茎部开始染病,向茎上部发展,根部感病后变褐枯死,皮层下布满黑色小菌核。后蔓延至地上部,茎部感病后迅速形成绕茎的黄褐斑,边缘无明显界线,茎部病斑开始呈水浸状,主要位于中下部,黄褐色,逐步绕茎一周,易折断,且上部叶片易脱落枯亡。发病严重时,叶片自下而上卷缩萎蔫,顶梢弯曲下垂,叶片和蒴果变成黑褐色,株型矮小。蒴果受害呈黑色干枯状,严重时种子亦变为黑褐色。苗期发病时根部变褐腐烂,地上部分随之萎蔫枯死[1-2]。
  2.1.2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核在种子、土壤、病残体中越冬,成为主要菌源。芝麻出苗后不久即可染病,造成烂芽和死苗。但苗期过后的较长时期内田间不再发病。7—8月雨日较多,田间湿度大,芝麻迅速进入发病高峰期,表现为从茎中下部的发病处向上枯死或折断[1-2]。
  2.1.3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控。选用3年以上未种植过芝麻的地块;与玉米、红芋、棉花等轮作,可减轻病害;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深沟高畦,注意排渍[3];适度密植;间作套种;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拔除病株。二是种子处理。①温汤浸种:55 ℃浸种10 min或60 ℃浸种5 min。②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25%嘧菌酯拌种。三是药剂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59.7%咪锰·多菌灵600~750 g/hm2等喷雾;蕾期、盛花期喷施10%苯醚甲环唑6 000倍液;终花期喷施30%己唑醇2 500倍液。
  2.2 芝麻枯萎病
  2.2.1 发病症状。芝麻枯萎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全株猝倒;后期发病,半边根系变为褐色,并向上发展,使相应的半边茎部呈红褐色干枯的条斑,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萎脱落,且叶片呈半边黄的现象。一般病株较健株节间缩短、变矮,病株易早熟,蒴果易裂,籽粒多瘦瘪,收获前易炸蒴。
  2.2.2 发生规律。病菌主要潜伏在种子表面或内部越冬,同时又能在病株残体上长期潜伏于土壤中越冬,翌年侵染幼苗的根,逐渐蔓延到植株各部。由于病株残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多年连作,病害则逐年加重。此病于6月始发,8月上旬盛发;土壤湿度较大时发病严重,特别是瘠薄的砂壤地发病较为严重[1-2]。
  2.2.3 防治方法。一是温汤浸种:55 ℃温汤浸种10 min或60 ℃温汤浸种5 min。二是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25g/L适乐时拌种。三是药剂防治:选用70%代森锰锌1 200倍液 25%瑞毒霉600倍液或37%枯萎立克800倍液喷雾防治。蕾期、盛花期喷施10%苯醚甲环唑6 000倍液,终花期喷施30%己唑醇2 500倍液1~2遍效果较好。
  2.3 芝麻青枯病
  2.3.1 发病症状。该病俗称芝麻瘟,多在芝麻生育中后期发生。该病发病初期,茎部病斑先呈暗绿色,后呈深黑色。茎部内外均有菌脓(这是该病的主要特征),最后蔓延至茎髓部,造成茎杆空洞(但不易折断),根部变褐。叶片发病后,叶脉呈网状墨绿色条斑,中心油浸状。叶片从上到下急剧萎蔫,上部叶片一般保持青绿色不脱落,下部叶片挂垂,傍晚恢复正常,反复3~5 d时整株呈青色枯死。此时蒴果表面也有深褐色波浪状病斑,种子变成红褐色,干瘪、皱缩、油分减少、不能萌发[1-2]。
  2.3.2 发病规律。芝麻青枯病菌主要通过带病的种子、病残体进行越冬和传播,暴雨过后骤晴易暴发流行。病菌通过伤口或气孔入侵,7—8月炎热多雨,为发病高峰期。有时该病和茎点枯病交叉发生,植株同时表现2种病害症状[1-2]。
  2.3.3 防治方法。芝麻青枯病的发生一般与天气条件(如温度、湿度、降雨量,降雨日等)有密切关系,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以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为主,辅之药剂防治等方法。
  (1)合理轮作。提倡芝麻与其他作物如红芋、棉花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减轻或避免病害的发生。合理密植、避免偏氮肥等措施,可增强对该病的抵抗力。并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防止积水,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
  (2)选好地块。地块选择时总体要求是地势较高,便于排灌;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性好;土层深厚,肥力中上,有利于保墒。
  (3)选用优良品种。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耐渍、适应性广的品种,如豫芝11号、皖芝1号、皖芝2号、豫芝4号、中芝11号、中芝13号、郑芝98N09以及驻芝系列等。
  (4)种子处理。种子处理能有效杀死种子表面病菌,亦可减轻其他病害,播前将种子晾晒1~2 d,用多菌灵液浸泡4~5 h,阴干后播种;或用25%嘧菌酯、80%代森锰锌拌种,可提高抗病性。
  (5)生长期药剂防治。药剂防治要提前预防或在发病初期进行。当地群众一般在芝麻生育期的前1个月进行2~3次喷药预防,效果非常好。如在发病初期用18%松脂酸铜乳油1 000倍液或33.5%喹啉铜悬浮剂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隔7~10 d再喷第2次[4]。
  3 芝麻虫害发生与防治
  3.1 小地老虎
  3.1.1 发生规律。小地老虎又名土蚕,是当地芝麻生产中最主要的虫害,一般每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害虫,寄主十分广泛,可为害玉米、豆苗、瓜类和各种蔬菜幼苗,并啃食各种蔬菜的块茎和块根。幼虫共6龄,其孵化期与当地芝麻生育期基本吻合,6月上中旬芝麻播种出苗后即开始危害,1~2龄幼虫喜食芝麻心叶或嫩叶,咬成针状小洞;6月下旬至7月初,芝麻定苗后,小地老虎也进入了危害高峰期,3龄后幼虫可咬断芝麻近地面的嫩茎;4龄以后进入暴食阶段,刚刚定过的芝麻幼苗被咬成若干截,在其活动盛期一只小地老虎一夜之间可以危害几十株幼苗,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现象,甚至毁种重播。3龄前昼夜活动,3龄后白天潜伏在芝麻根部附近土中,晚上或阴雨天气出土活动危害,行动敏捷,虫量大时相互残杀,老熟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忧后缩成环形[1-2]。老熟幼虫体长一般37~50 mm,呈黄褐色至暗褐色,背部有暗褐色纵带。成虫夜间活动、交配产卵,卵多产在5 cm以下的矮小杂草上,对黑光灯和糖醋酒液具有很强的趋性。   3.1.2 防治技术。具体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消灭杂草,清洁田园。早春清除菜田及周围杂草[5],防止产卵;若已产卵并发现1~2龄幼虫,应先喷药后除草。
  (2)捕虫灯或糖醋酒液诱杀成虫。小地老虎成虫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性,可在成虫盛发期放置黑光灯诱杀。或采用6份糖、3份醋、1份白酒、10份水和1份90%敌百虫调匀,在成虫发生期诱杀成虫。
  (3)毒饵诱杀幼虫。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或40%甲基异硫磷乳油,药量与饵料量的比例为1∶100。先用适量水将药剂稀释,然后拌入炒香的麦麸、豆饼、芝麻饼、玉米屑等饵料中。也可用90%敌百虫晶体2 250~3 000 g/hm2或50%辛硫磷1 500~2 250 g/hm2兑水15 kg/hm2混匀后喷拌在75~120 kg/hm2炒香的麦麸上,配制成毒饵,于傍晚均匀撒入田间,有较好的诱杀效果。
  (4)人工捕捉。在芝麻定苗前后,于每天清晨到田间,发现有夜间刚刚被危害的芝麻幼苗,可就近进行人工捕捉。一般在被咬斷的芝麻根部附近可以捕捉到幼虫。
  (5)药剂防治。小地老虎1~3龄幼虫对药剂较敏感,且多在地面活动,为小地老虎防治适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750~1 200 g/hm2或48%毒死蜱1 200~1 500 g/hm2,在傍晚天黑前均匀喷洒植株、地面[6]。
  3.2 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
  3.2.1 发生规律。甜菜夜蛾在皖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8月上中旬到9月底的第2、3代危害较重,且高温、干旱年份发生加重。成虫体黄褐色或褐色,前翅内横线、亚外缘线灰白色,中央近前缘有1个肾形斑和1环形斑,均为黄褐色,有黑色轮廓线。幼虫共6龄,体色变化较大,有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至黑褐色;每一体节气门后上方各有1个明显的白点,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直达腹末,体色越深,白斑越明显。甜菜夜蛾以初孵幼虫群集于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3龄后可将叶片食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吃光叶肉,仅留叶脉,甚至剥食茎杆皮层[1-2]。幼虫昼出夜伏,有假死性,稍受惊吓或振动即卷曲落到地面。
  斜纹夜蛾在皖北地区一年发生4~5代,危害盛期在7—9月,该虫可在大豆、棉花、蔬菜和芝麻等多种作物上危害。成虫前翅灰褐色,斑纹多而清晰,内横线和外横线白色,波浪形,在环形纹与肾形纹之间有3条白色斜纹。 幼虫体色变化较大,通常为土黄色、黑绿色或黑褐色等,背线橙黄色,亚背线黄色,由中胸至腹末在亚背线内侧各有1对近三角形的黑斑。危害时以低龄幼虫群集于叶背啃食叶肉,残留透明的上表皮。3龄后分散危害,将叶片吃成缺刻或空洞。该虫具有暴发性、暴食性。
  3.2.2 防治方法。一是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清除田间及地边杂草,消灭越冬蛹。二是诱杀成虫。利用黑光灯、萎蔫的杨树枝把、糖醋液、性信息素等诱杀成虫。三是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初期(3龄前)喷施1.8%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0%灭幼脲1号悬浮剂500~1 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杜邦康宽)4 000倍液。
  3.3 蟋蟀
  3.3.1 发生规律。蟋蟀是一种杂食性昆虫,在皖北1年发生1代,危害多种作物,尤其是秋菜如大白菜、萝卜、芥菜以及玉米、芝麻和豆类。2016年调查时蟋蟀量8~30头/m2。
  3.3.2 防治方法。坚持达标防治(5头/m2),群防群治。防治方法主要有:
  (1)深翻灭卵。有条件地块可在冬春季翻地灭卵,将卵深埋于10 cm以下的土层,若虫难以孵化出土,可明显降低虫量。麦茬芝麻,在采用免耕栽培时,不要留高茬,田间地头不要堆积麦秸,以防蟋蟀滋生和藏匿。
  (2)直接诱杀。在田间安装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若虫;也可设置一定数量5~15 cm厚的草堆,大量诱集成、若虫,再集中捕杀。
  (3)毒饵诱杀。用90%敌百虫晶体750~1 500 g/hm2溶解后拌炒好的麦麸45~60 kg/hm2,拌匀后在芝麻田撒施。由于蟋蟀活动性强,防治时应注意连片统一防治,否则难以获取较持久的效果。
  (4)喷雾防治。蟋蟀发生密度较大的田块,可选用80%敌敌畏或50%辛硫磷稀释成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在初孵幼虫盛发期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
  4 参考文献
  [1] 谢中卫,柳西玉.芝麻茎点枯病及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5(8):30.
  [2] 刘素英.芝麻颈点枯病及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177.
  [3] 王秀丛,王翠,许柏林,等.芝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装备技术,2010,36(5):49-50.
  [4] 黄华磊,周燕,李艳花,等.重庆地区芝麻高产栽培技术及产业发展建议[J].南方农业,2017,11(19):73-75.
  [5] 冯贺奎,万保恒.平舆县芝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4(3):197-198.
  [6] 钟岩,胡海鸥,王春龙,等.长春地区芝麻播种期与磷肥用量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2):246-248.
其他文献
运用问题定向法教学提高生理学实验教学质量①右江民族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赵善民马祖贤黄丽娟王彩冰晋玲(百色533000)1基本思路与方法我院位于桂西边陲,是全国几所少数民族医学院校之一
总结了龙岩市永定区小辣椒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合理育苗、苗情管理、整地做畦、轮作定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采收等,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教材上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要求小朋友能够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灵话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一般情况下,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一组相对面是正方形;
以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开展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姜堰水稻土区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氮肥用量255.0 kg/hm2水平下,产量分别比127.5 kg/hm2处理和382.5 kg/
摘要 分析了推广棉花机械化采摘的几项关键技术及采棉机的主要性能指标,详细介绍了棉花储运、机采棉清理加工工艺流程,以期为进一步提高乌苏市棉花采摘综合机械化技术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棉花;机采棉;配套技术;主要性能;工艺流程;新疆乌苏  中图分类号 S233.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057-01  1 机采棉配套技术  棉花机械化采收不是一项单纯的技
英特尔即将引入的QuickPath总线将引发一场新的专利授权纠纷。QuickPath将取代现有的DMI(Direct Media Interface)和前端总线FSB,成为处理器与处理器、处理器与芯片组之间的连接
通过常规中熟早籼湘早籼45号连作二晚翻秋直播栽培,开展不同播期种植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的水稻生育期及产量差异显著,生育期与抽穗灌浆期间的气温负相关,气温愈低,生育期
在我国新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运转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由于旧的管理机制的惯性影响而导致的质量不高的金融资产,使得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日俱增,并危及到商业银行的生
利用染色体步移策略,以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片段为探针,从圈卷产色链霉菌中克隆到了一个大约10kb的DNA片段。对其中1.8kb的PvuⅡ-SacⅡ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片段中含有一个具有1170个核
摘要 豇豆氮肥总量控制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施氮处理即施纯N 21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20 kg/hm2有利于促进豇豆的生长,其综合性状最优,产量达30 476.67 kg/hm2,因此建议在益阳市赫山区种植豇豆时,氮肥用量以210 kg/hm2左右为宜。  关键词 豇豆;氮肥;用量;增产效果  中图分类号 S643.4;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