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过去的阅读教学,也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串讲分析多,指导方法少;独立完成多,合作交流少;教师提问多,学生质疑少。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失去主动性,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87-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小语教材主编崔峦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切实由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自主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支配者,转变到学生兴趣的激发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讨论的组织者,从单纯字、词、句、篇的分析讲解和语文知识的传授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由表达,使学生在自主开放的阅读、质疑、讨论、训练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阅读,以读感悟
“阅读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打开通向理性世界大门的钥匙。”由此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无论是课前自读,课中精读,还是课后品读,都必须明确阅读目标,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出示一些有助于理解文义,理清脉络,体会感情的提纲,这些提纲应由浅入深,有层次,有思考余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沿着深入研读的要求。如课前预习,我为学生设计了如下自读程序:
1、 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查阅工具书,弄清这些字、词、句的主要意思。
2、 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4、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有感情地诵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一般结合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或写作技巧,然后让学生就文中类似的句子自提一些问题,在反复朗读中解答问题,品味句子。课后布置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课外同类文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一些词句,在第三课时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既通过课中探究性的读,掌握了方法,又通过课外拓展性的读,巩固了同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拓宽了阅读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感悟能力。
二、 独立思考,以疑引思
在阅读中进行质疑和释疑是引导学生思考,促进理解的有效策略。学生阅读时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积极地阅读,缘疑而思,从而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学习者。因此,引导学生掌握质疑释疑策略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使学生掌握质疑策略,形成质疑的习惯,一般可采用“示范——尝试”的方式。示范是让学生体会质疑策略,提高认识能力,尝试是让学生运用质疑方法,提高质疑水平。如在教学新课文时,先让学生围绕第一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学生先后提出问题后,通过阅读讨论交流后,明白了有关内容。接着启发学生概括出学习这一段所采用的方法——“围绕主要内容提问题”,要求学生尝试用这一方法学习余下几段,先提出几个问题,阅读后小组讨论交流。这样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积极尝试掌握了质疑、释疑的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针对不同的课文,我们要教给不同的质疑方法。如:从课题中质疑,从重点词句中质疑,从细节描写中质疑……学生掌握了质疑方法后,就会认识到:阅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能更好地引导自己思考,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水平,这样处处有疑可问,所提的问题由肤浅到深刻。同时,我们不能只追求课堂气氛而质疑,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定的框框内,应该更开放、更轻松,让学生有疑即问,随时质疑。
三、合作交流,以议启智
议论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之后,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这充分说明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互相学习的意义。在讨论时,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让孩子们自由探究、交流,互相启发,要容纳孩子们的独特见解,这样的议论,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形成独立人格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思考和决策能力。 教学中只有这样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迁移运用,以练促能
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语言实践学会的。布鲁纳说过:“教育的核心是间接迁移。”所以,任何阅读方法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形成都不能出自教师的直接灌输,必须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迁移运用。我在教学中一直遵循“实践——认识——迁移——再实践”这一原则,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熟练掌握方法性知识和完成阅读过程所需的策略、技能、技巧,形成习惯,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第一段,概括出“初读,提出问题——细读,找出答案——品读,体会感情”这一阅读方法,再启发学生将这一方法迁移到二、三段的阅读中学生边读边找问题、寻答案、悟感情,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然后,我布置学生选择课外表达亲人间深厚感情的文章,用这一方法进行阅读,在第三课时讨论交流后汇报:读了什么文章?提了哪些问题?怎样找到答案?体会到什么感情?这样,学生由实践掌握学法,到再实践巩固学法,再到迁移运用学法,从而以实践训练促进了能力提高。正如潘自由教授所说:“方法、本领的教学,不但要靠讲,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练,靠实践活动的训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给人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把阅读的时间、发现的过程、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87-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小语教材主编崔峦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切实由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自主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支配者,转变到学生兴趣的激发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讨论的组织者,从单纯字、词、句、篇的分析讲解和语文知识的传授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由表达,使学生在自主开放的阅读、质疑、讨论、训练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阅读,以读感悟
“阅读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打开通向理性世界大门的钥匙。”由此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无论是课前自读,课中精读,还是课后品读,都必须明确阅读目标,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出示一些有助于理解文义,理清脉络,体会感情的提纲,这些提纲应由浅入深,有层次,有思考余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沿着深入研读的要求。如课前预习,我为学生设计了如下自读程序:
1、 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查阅工具书,弄清这些字、词、句的主要意思。
2、 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4、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有感情地诵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一般结合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或写作技巧,然后让学生就文中类似的句子自提一些问题,在反复朗读中解答问题,品味句子。课后布置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课外同类文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一些词句,在第三课时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既通过课中探究性的读,掌握了方法,又通过课外拓展性的读,巩固了同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拓宽了阅读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感悟能力。
二、 独立思考,以疑引思
在阅读中进行质疑和释疑是引导学生思考,促进理解的有效策略。学生阅读时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积极地阅读,缘疑而思,从而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学习者。因此,引导学生掌握质疑释疑策略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使学生掌握质疑策略,形成质疑的习惯,一般可采用“示范——尝试”的方式。示范是让学生体会质疑策略,提高认识能力,尝试是让学生运用质疑方法,提高质疑水平。如在教学新课文时,先让学生围绕第一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学生先后提出问题后,通过阅读讨论交流后,明白了有关内容。接着启发学生概括出学习这一段所采用的方法——“围绕主要内容提问题”,要求学生尝试用这一方法学习余下几段,先提出几个问题,阅读后小组讨论交流。这样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积极尝试掌握了质疑、释疑的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针对不同的课文,我们要教给不同的质疑方法。如:从课题中质疑,从重点词句中质疑,从细节描写中质疑……学生掌握了质疑方法后,就会认识到:阅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能更好地引导自己思考,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水平,这样处处有疑可问,所提的问题由肤浅到深刻。同时,我们不能只追求课堂气氛而质疑,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定的框框内,应该更开放、更轻松,让学生有疑即问,随时质疑。
三、合作交流,以议启智
议论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之后,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这充分说明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互相学习的意义。在讨论时,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让孩子们自由探究、交流,互相启发,要容纳孩子们的独特见解,这样的议论,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形成独立人格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思考和决策能力。 教学中只有这样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迁移运用,以练促能
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语言实践学会的。布鲁纳说过:“教育的核心是间接迁移。”所以,任何阅读方法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形成都不能出自教师的直接灌输,必须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迁移运用。我在教学中一直遵循“实践——认识——迁移——再实践”这一原则,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熟练掌握方法性知识和完成阅读过程所需的策略、技能、技巧,形成习惯,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第一段,概括出“初读,提出问题——细读,找出答案——品读,体会感情”这一阅读方法,再启发学生将这一方法迁移到二、三段的阅读中学生边读边找问题、寻答案、悟感情,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然后,我布置学生选择课外表达亲人间深厚感情的文章,用这一方法进行阅读,在第三课时讨论交流后汇报:读了什么文章?提了哪些问题?怎样找到答案?体会到什么感情?这样,学生由实践掌握学法,到再实践巩固学法,再到迁移运用学法,从而以实践训练促进了能力提高。正如潘自由教授所说:“方法、本领的教学,不但要靠讲,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练,靠实践活动的训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给人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把阅读的时间、发现的过程、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