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这个最发达的国家,最发达的现象是:擅长演讲的人比比皆是——不仅律师、记者、政治家和节目主持人具有一流的口才,普通民众也有口若悬河的本事。本文主人公马晶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一所公立中学任汉语老师期间,亲身感受到了美国中学生的伶牙俐齿、能言善辩……
措手不及,美国学生能说会道
2005年2月,经过一轮严格的招聘测试,原为山东省菏泽市一中高三语文教师的我,终于成为马萨诸塞州贝勒蒙特一所公立中学的汉语教师。该校校长马丁·西蒙先生是一位谈吐诙谐的长者,在我正式任教那天,他煞有介事地叮嘱我:“Miss马,你可要当心点,那些自以为是、能说会道的学生或许会给你出难题的!”
对西蒙校长的话,我并未放在心上。那天,当我第一次来到汉语班时,教室里人声嘈杂,那些谈兴正浓的学生并未因为我的出现而安静下来,有几个学生旁若无人地坐在课桌上聊天。
要让这些散漫惯了的学生安静下来,显然不是老师喊一句话就能办到的。我不动声色地转过身,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三个足有脸盆那么大的粗体汉字——马晶晶。这一招果然见效,那些唧唧喳喳的学生很快安静下来,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上的大汉字。
“马晶晶——这是我的名字。”我指着黑板用英语开始自我介绍,“我来自中国,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来美国后,我已取得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今天,我能站在这个讲台上,是十几名应聘者中的唯一幸运者。当然,在座的同学也很幸运,因为你们有了一位值得信赖的中文老师!”
我充满自信的开场白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他们交头接耳,对我投来了钦佩的目光。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让他们谈谈选修汉语课的原因。
与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拘谨的情形相反,美国学生在课堂上极为活跃,他们发言既不举手,也不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颇有个性,他们选修汉语课的动机更让我大开眼界:
“听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这正是我要研究汉语的原因。”“地球上中国人最多,所以我对汉语有强烈的好奇心。”“美国有许多华裔神童,我猜想,学方块汉字能使大脑变得聪明。”……
突然,一个叫内森的同学冲着我大声嚷道:“我想请马老师先回答一个问题,你对美国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突如其来的发问让我措手不及,我稍稍思考了几秒钟后答道:“我觉得美国人注重自我价值,强调个人奋斗,许多美国人都有创新和冒险精神……”
内森同学接过我的话茬说:“马老师说得不错,但你漏掉了很重要的一条,我们美国人最喜欢的一桩事儿——演讲!”
我不禁暗自叫苦,内森说得没错,美国人确实酷爱演讲,在美国街头、在社区、在校园,我几乎天天都能见到美国人在演讲。见我有些尴尬,内森又得意洋洋地说了起来:“演讲需要口才,在我们美国,口才、金钱、计算机被视为生存的三大法宝!我之所以选修汉语,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言,将来有一天,我要到中国的大学去演讲!”
妙用成语,内森演说获奖
西蒙校长听我讲述了第一次上课的经过后,风趣地说:“你应该庆幸那些孩子给你带来的快乐,口齿伶俐的孩子学外语会非常棒。”他还告诉我,美国孩子好出风头,西蒙校长建议我将汉语教学与口才训练结合起来。
一次,我在讲述“提心吊胆”时,迈克插话说:“中国语言也太夸张了,把心脏和胆囊都挂起来,那人肯定死得快!”还有一次,我正绘声绘色地讲解“暗送秋波”的含义,内森一脸坏笑地说:“马老师的眼睛会暗送秋波。”不过,也有自作聪明的学生闹笑话的例子。一次,我解释了成语“妄自尊大”的意思,汉斯同学突然冒了一句:我懂了,你们中国人就是“妄自尊大”,称自己什么都“很行”。我奇怪地问道:你有什么依据吗?汉斯说,他两年前跟父亲去中国上海旅游,看见一些招牌上写着“中国很行、中国人民很行、中国交通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商业很行……”汉斯理直气壮地问道,说自己国家什么都很行,不是“妄自尊大”吗?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说:“汉斯同学,我想你是把汉字‘银’与‘很’混淆了,把‘银行’读成了‘很行’。”在同学的哄笑声中,汉斯大大咧咧地称自己是一时“粗心大意”。
美国中学大多开设了演讲教育课,不少公立高中还将“辩论课”列为选修课程。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学校组织的“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等活动中,那些选修汉语的学生都主动用汉语进行辩论。好出风头的内森常在演说过程中冷不丁来一句“叶公好龙”或“狐假虎威”,弄得众人一头雾水。敢于开口,敢于尝试的学习态度锻炼了美国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2006年5月,在马萨诸塞州“中学生演讲大赛”中,内森荣获了中文演讲一等奖。他在题为《好口才赢天下》的演讲中,多次引用中华成语,如“一言九鼎”、“先声夺人”、“胸有成竹”、“茅塞顿开”等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成语为他的演讲增色不少。“演讲明星”内森也一度成为众多学生眼中的“酷小子”。
口才教育,老师最基本的职责
在美国学校工作期间,我发现美国中学生普遍存在重“音、体、美”,轻“数、理、化”的现象。他们热衷于音乐、体育和各种演讲活动,对数、理、化等基础课则得过且过。有的同学理科成绩一塌糊涂,却整天奢谈“发明创造”,而这些能说会道的学生还颇受老师青睐。
我曾问数学老师丹尼斯,为何学校如此看重学生的口才,丹尼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道理很简单,这些孩子将来无论是当律师、经商或当政治家,他们可能不需要数学、物理,但肯定需要口才。”丹尼斯的儿子在商学院读MBA,他告诉我说,那些大学教授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席发言和演讲,课堂发言成绩占学习成绩30%甚至40%的分数。
美国中学的“语文课”不仅是教学生认生字、写文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训练。我曾旁听过一堂“30秒钟训练”的语文课,对此感受颇深。所谓“30秒钟训练”,就是让学生练习在30秒钟内当众作“自我介绍”。语文老师苏珊对同学们说,无论在社交场合结识新朋友,还是在求职时向雇主推销自己,你都必须争取在30秒内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苏珊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在自我介绍时“说话流利,吐字清楚,并注意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
接下来,那些自命不凡的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发言了。在短短30秒钟的自我介绍中,有人称自己天生是当电影演员的料,大学毕业后会进军好莱坞;有人炫耀自己智商过人,迟早会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物;一个叫克林顿的同学诙谐地说,他日后会入主白宫,但不会惹上绯闻;一个戴眼镜的同学还煞有介事地说,他有一项重要发明尚未公布,一旦申请专利他将成为千万富翁!……在同学发言过程中,苏珊始终在认真倾听,并不时以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鼓励发言者,这堂课上,一些口才不错的同学得了A。
身临其境,我再次感受到口才教育在美国中学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正如西蒙校长所指: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受欢迎的人。
吉言妙语,珍贵的生日礼物
一个周末,内森的父亲沃尔森先生邀请我去他们家作客,一见面他就夸我“教学有方”。原来,沃尔森先生经常去中国洽谈生意,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
从沃尔森先生口中得知,内森上小学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好在小学老师及时采取了措施,安排能说会道的同学与内森坐同桌,并经常鼓励他参与课堂讨论。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内森逐渐走出了说话怯场的阴影。上初中后,学校的“演讲教育课”让内森得到了更多的口才训练。沃尔森说,每年暑假,他都让儿子参加“读书夏令营”活动,夏令营的各种演讲活动最终改变了内森。谈及儿子不久前获得演讲一等奖的事,沃尔森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你知道吗?在美国,那些靠口才生存的节目主持人最受欢迎和尊敬,著名女主播凯蒂·库里克1500万美元年薪的身价并不让人吃惊。”沃尔森先生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儿子未来的美好期望。
2007年5月25日,一大早,我匆匆赶去上课,却发现教室门紧闭着。在推开门的那一刻,我惊讶万分:教室里每张课桌上都有点燃的蜡烛,同学们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没等我明白过来,他们已齐声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天哪,连我自己都忘了这天是我的生日!
温馨的歌声在烛光摇曳的教室里荡漾,在远离亲人的异国他乡,一群美国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庆祝我的生日。没有鲜花礼物,没有生日蛋糕,学生们却纷纷献上了早已准备好的吉言妙语:
“马老师生日快乐,人欢马叫。”“马老师心想事成,马到成功。”“路遥知马力,老师有爱心。”“快马加鞭,老师教学神速。”“漂亮性感,一马不行百马忧。”“老师桃李满天下,春风得意马蹄疾。”“青梅竹马,耳鬓厮磨。”
置身于一群幽默激情、妙语连珠的学生中间,我再次感受到美利坚“口才文化”的无穷魅力。
措手不及,美国学生能说会道
2005年2月,经过一轮严格的招聘测试,原为山东省菏泽市一中高三语文教师的我,终于成为马萨诸塞州贝勒蒙特一所公立中学的汉语教师。该校校长马丁·西蒙先生是一位谈吐诙谐的长者,在我正式任教那天,他煞有介事地叮嘱我:“Miss马,你可要当心点,那些自以为是、能说会道的学生或许会给你出难题的!”
对西蒙校长的话,我并未放在心上。那天,当我第一次来到汉语班时,教室里人声嘈杂,那些谈兴正浓的学生并未因为我的出现而安静下来,有几个学生旁若无人地坐在课桌上聊天。
要让这些散漫惯了的学生安静下来,显然不是老师喊一句话就能办到的。我不动声色地转过身,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三个足有脸盆那么大的粗体汉字——马晶晶。这一招果然见效,那些唧唧喳喳的学生很快安静下来,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上的大汉字。
“马晶晶——这是我的名字。”我指着黑板用英语开始自我介绍,“我来自中国,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来美国后,我已取得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今天,我能站在这个讲台上,是十几名应聘者中的唯一幸运者。当然,在座的同学也很幸运,因为你们有了一位值得信赖的中文老师!”
我充满自信的开场白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他们交头接耳,对我投来了钦佩的目光。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让他们谈谈选修汉语课的原因。
与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拘谨的情形相反,美国学生在课堂上极为活跃,他们发言既不举手,也不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颇有个性,他们选修汉语课的动机更让我大开眼界:
“听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这正是我要研究汉语的原因。”“地球上中国人最多,所以我对汉语有强烈的好奇心。”“美国有许多华裔神童,我猜想,学方块汉字能使大脑变得聪明。”……
突然,一个叫内森的同学冲着我大声嚷道:“我想请马老师先回答一个问题,你对美国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突如其来的发问让我措手不及,我稍稍思考了几秒钟后答道:“我觉得美国人注重自我价值,强调个人奋斗,许多美国人都有创新和冒险精神……”
内森同学接过我的话茬说:“马老师说得不错,但你漏掉了很重要的一条,我们美国人最喜欢的一桩事儿——演讲!”
我不禁暗自叫苦,内森说得没错,美国人确实酷爱演讲,在美国街头、在社区、在校园,我几乎天天都能见到美国人在演讲。见我有些尴尬,内森又得意洋洋地说了起来:“演讲需要口才,在我们美国,口才、金钱、计算机被视为生存的三大法宝!我之所以选修汉语,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言,将来有一天,我要到中国的大学去演讲!”
妙用成语,内森演说获奖
西蒙校长听我讲述了第一次上课的经过后,风趣地说:“你应该庆幸那些孩子给你带来的快乐,口齿伶俐的孩子学外语会非常棒。”他还告诉我,美国孩子好出风头,西蒙校长建议我将汉语教学与口才训练结合起来。
一次,我在讲述“提心吊胆”时,迈克插话说:“中国语言也太夸张了,把心脏和胆囊都挂起来,那人肯定死得快!”还有一次,我正绘声绘色地讲解“暗送秋波”的含义,内森一脸坏笑地说:“马老师的眼睛会暗送秋波。”不过,也有自作聪明的学生闹笑话的例子。一次,我解释了成语“妄自尊大”的意思,汉斯同学突然冒了一句:我懂了,你们中国人就是“妄自尊大”,称自己什么都“很行”。我奇怪地问道:你有什么依据吗?汉斯说,他两年前跟父亲去中国上海旅游,看见一些招牌上写着“中国很行、中国人民很行、中国交通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商业很行……”汉斯理直气壮地问道,说自己国家什么都很行,不是“妄自尊大”吗?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说:“汉斯同学,我想你是把汉字‘银’与‘很’混淆了,把‘银行’读成了‘很行’。”在同学的哄笑声中,汉斯大大咧咧地称自己是一时“粗心大意”。
美国中学大多开设了演讲教育课,不少公立高中还将“辩论课”列为选修课程。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学校组织的“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等活动中,那些选修汉语的学生都主动用汉语进行辩论。好出风头的内森常在演说过程中冷不丁来一句“叶公好龙”或“狐假虎威”,弄得众人一头雾水。敢于开口,敢于尝试的学习态度锻炼了美国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2006年5月,在马萨诸塞州“中学生演讲大赛”中,内森荣获了中文演讲一等奖。他在题为《好口才赢天下》的演讲中,多次引用中华成语,如“一言九鼎”、“先声夺人”、“胸有成竹”、“茅塞顿开”等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成语为他的演讲增色不少。“演讲明星”内森也一度成为众多学生眼中的“酷小子”。
口才教育,老师最基本的职责
在美国学校工作期间,我发现美国中学生普遍存在重“音、体、美”,轻“数、理、化”的现象。他们热衷于音乐、体育和各种演讲活动,对数、理、化等基础课则得过且过。有的同学理科成绩一塌糊涂,却整天奢谈“发明创造”,而这些能说会道的学生还颇受老师青睐。
我曾问数学老师丹尼斯,为何学校如此看重学生的口才,丹尼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道理很简单,这些孩子将来无论是当律师、经商或当政治家,他们可能不需要数学、物理,但肯定需要口才。”丹尼斯的儿子在商学院读MBA,他告诉我说,那些大学教授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席发言和演讲,课堂发言成绩占学习成绩30%甚至40%的分数。
美国中学的“语文课”不仅是教学生认生字、写文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训练。我曾旁听过一堂“30秒钟训练”的语文课,对此感受颇深。所谓“30秒钟训练”,就是让学生练习在30秒钟内当众作“自我介绍”。语文老师苏珊对同学们说,无论在社交场合结识新朋友,还是在求职时向雇主推销自己,你都必须争取在30秒内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苏珊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在自我介绍时“说话流利,吐字清楚,并注意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
接下来,那些自命不凡的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发言了。在短短30秒钟的自我介绍中,有人称自己天生是当电影演员的料,大学毕业后会进军好莱坞;有人炫耀自己智商过人,迟早会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物;一个叫克林顿的同学诙谐地说,他日后会入主白宫,但不会惹上绯闻;一个戴眼镜的同学还煞有介事地说,他有一项重要发明尚未公布,一旦申请专利他将成为千万富翁!……在同学发言过程中,苏珊始终在认真倾听,并不时以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鼓励发言者,这堂课上,一些口才不错的同学得了A。
身临其境,我再次感受到口才教育在美国中学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正如西蒙校长所指: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受欢迎的人。
吉言妙语,珍贵的生日礼物
一个周末,内森的父亲沃尔森先生邀请我去他们家作客,一见面他就夸我“教学有方”。原来,沃尔森先生经常去中国洽谈生意,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
从沃尔森先生口中得知,内森上小学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好在小学老师及时采取了措施,安排能说会道的同学与内森坐同桌,并经常鼓励他参与课堂讨论。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内森逐渐走出了说话怯场的阴影。上初中后,学校的“演讲教育课”让内森得到了更多的口才训练。沃尔森说,每年暑假,他都让儿子参加“读书夏令营”活动,夏令营的各种演讲活动最终改变了内森。谈及儿子不久前获得演讲一等奖的事,沃尔森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你知道吗?在美国,那些靠口才生存的节目主持人最受欢迎和尊敬,著名女主播凯蒂·库里克1500万美元年薪的身价并不让人吃惊。”沃尔森先生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儿子未来的美好期望。
2007年5月25日,一大早,我匆匆赶去上课,却发现教室门紧闭着。在推开门的那一刻,我惊讶万分:教室里每张课桌上都有点燃的蜡烛,同学们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没等我明白过来,他们已齐声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天哪,连我自己都忘了这天是我的生日!
温馨的歌声在烛光摇曳的教室里荡漾,在远离亲人的异国他乡,一群美国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庆祝我的生日。没有鲜花礼物,没有生日蛋糕,学生们却纷纷献上了早已准备好的吉言妙语:
“马老师生日快乐,人欢马叫。”“马老师心想事成,马到成功。”“路遥知马力,老师有爱心。”“快马加鞭,老师教学神速。”“漂亮性感,一马不行百马忧。”“老师桃李满天下,春风得意马蹄疾。”“青梅竹马,耳鬓厮磨。”
置身于一群幽默激情、妙语连珠的学生中间,我再次感受到美利坚“口才文化”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