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与刘邦喷饭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on3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操曾写过一首诗,叫《短歌行》,里面有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是周公礼贤下士的故事。
  当年,周公派儿子伯禽去鲁国任职的时候,对他说:“你老爸我虽然地位尊贵,德高望重,但我从来都是礼贤下士,比如我正在家里洗头,一听说有人来找我,就赶紧把头发握起来去见他,有时候洗一次头要洗三次才能洗完;还比如我正在吃饭,一听说有人来提意见,我就赶紧把嘴里的饭吐出来,去听听他想说什么,有时候吃一次饭也要被打断三次。即使是这样,我还经常担心错过了哪位贤士。所以,你去了鲁国,千万不要轻慢别人。”
  这就是“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由来,从此也就成了历代君王礼贤下士的基本要求。
  不过,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人,不管来个多大的贤士,他都该干嘛干嘛,脾气上来了还呛你一顿,但仍然有一大帮人愿意为他效力。这个人就是刘邦。
  有一次,大名士郦食其久闻刘邦是个明主,就放下身份,亲自跑去想跟他谈谈,可到了大帐一看,差点儿没把他气死。
  原来,刘邦当时正躺在床上洗脚,旁边还有两个大美女伺候着,要多腐败有多腐败。更可气的是,见了大名士郦食其,这小子竟然丝毫不理,仍然在那心安理得地洗他的脚。
  郦食其也不是好惹的,当即破口大骂。刘邦流氓出身,更是不管那一套,立刻就跟他对上了。不过骂着骂着,刘邦品出点味道来了,眼前这位老先生虽然脾气大了点儿,但说的话还是很有见地的,于是整理好衣服,又让人把洗脚盆端了出去,郑重地把郦食其请到了上座。
  这时郦食其也回过神来了,眼前这小子虽然无礼,但还算识货,更难得的是懂得知错就改,从善如流,也算是明君,得了,我就不计较那些礼节了。
  就这样,郦食其跟刘邦不骂不相识,成了刘邦手下的大谋士,建功无数,最后还为刘邦献出了生命。
  跟周公的“一沐三捉发”相比,刘邦的洗脚加骂人,实在有点不堪入目,但心高气傲的郦食其仍然甘愿舍身辅佐,正是看中了刘邦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
  可别小看了“知错就改”,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尤其是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想让他认错都难,改错就更难如上青天了。历朝历代,因大人物拒绝认错、改错而造成的大灾难、大浩劫,实在罄竹难书!然而,刘邦在这方面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只要你说的对,我就听你的,至于丢不丢面子之类的,跟他没关系。再看他的老对头项羽,自始至终都不肯认错,直到穷途末路了,还在那儿叫嚣“天亡我,非战之罪”,其境界高下立判。
  除了洗脚,刘邦还有一个“无礼”的例子,也跟郦食其有点关系。
  公元前204年,郦食其给刘邦提了个建议,说您应该把当年六国的后代都封王,这样他们就会对您感恩戴德,共同抗击项羽。刘邦向来对分封很有兴趣,就点头同意了,并让郦食其立刻去办。
  过了一会儿,刘邦正在家里吃饭,张良急火火地从外面跑了进来。要知道,张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著称,没有火烧眉毛的大事,是不会急成这样的。但刘邦不在乎,什么“一饭三吐哺”,身体就是这么糟蹋坏的,还是慢条斯理地吃我的饭要紧。
  张良知道他的性格,也没在乎,直接拿起旁边的筷子,给他一条一条地分析,为什么不能分封六国的后代,等分析到第八条的时候,刘邦一下把嘴里的饭喷了出来,叫道:“来人!赶快去把郦食其追回来!”
  这就是“刘邦喷饭”的故事,跟“刘邦洗脚”一起,完成了对周公的颠覆。
  刘邦的“无礼”,向来为士人们所不齿,但士人们又对他认错、改错的态度向往之至,因为满足了士人们“帝者师”的虚荣心理。而且,只要他认可了你,就会真心诚意地重用你、重赏你,这对“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反观另一面的项羽,在“礼”上要甩刘邦好几条街,毕竟是楚国世家出身,从小就注重这些东西,连后来离开他的韩信、陈平都夸他“恭敬慈爱”“恭敬爱人”。甚至普通的士兵都能感受到他的“仁爱”,比如你生病了,他会带着礼物去看你,你衣服单薄了,他会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披在你身上,简直就是一位高大全的模范君主,如果那时候有民主投票的话,项羽肯定会以压倒性的优势打败刘邦。
  但项羽失败的地方也恰恰在这里,他太过看重这些小恩小惠式的“礼”,却不懂得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比如陈平、韩信这一文一武两位大天才,在项羽手下得到的只是小恩小惠,却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只能一走了之。
  礼节固然重要,但成大事者,看重的往往是比礼节更重要的东西。当一个人过于注重礼节,甚至以“周公吐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那这个人肯定会错过很多东西。
其他文献
全国各地的会馆,很多都有别的名字,比如江西会馆叫“万寿宫”,湖广会馆叫“禹王宫”……大多地方的山西会馆,就直接叫做“关帝庙”。  晋人朴拙,犹把精忠贯日月;商路坎坷,亦如千里走单骑。所以,山西的商人出门,都把自己的老乡关公带上,走到哪里安顿下,先把牌位供在桌子正中,深深一揖……  晋商的精神,就是“诚”与“义”。这在全国各地的关帝庙,都能找见这两个字。  “我会馆北位五圣像,神德灵应,佑我商人;南
期刊
我们通常会在王羲之的名字前加一个头衔——书圣,他在中国美术史和文学史上都画下了不可替代的一笔,他也同样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文人,不仅他的学问非常好,同时包括了一种胸怀和生命价值,王羲之非常懂得生活,有比学者更宽广的生命品质。  古代文人的生活大概更有性情,一定要有生命的一种领悟,能够把知识化在生活当中,构成一种生活的美学,像王羲之、王维、苏东坡,他们都很懂得吃,懂得玩,懂得一种生活的乐
期刊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
期刊
一个桃李年华的女孩儿,一个古灵精怪的少女,在她人生最美的年华与摄影和汉服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她就是摄影人当小时。  初识当小时缘于一个朋友,她给我看了一组汉服的个人写真。汉服写真见过一些,本人反映一般迟钝,但这一组,一眼看去便再也移不开眼睛,我不明白吸引我的是什么,后来回味的时候仔细的想了想自己的感觉,那是一种行神合一的感觉,是一种景、服饰和人的感觉完美结合在一起塑造出来的纯美画面,那画面把人带进了
期刊
作为古代杰出军师的代表者,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  《便宜十六策》是他传世的少数作品之一,在《隋书·经籍志》和《诸葛亮集》中都有收录。此文凡六千言,从十六个部分分别论述治国治军之道。本文择取对我们当下管理者有指导意义的部分与大家分享学习。  管理者最大的忌讳就是独断专行,因此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的“视听第三”“纳言第四”这两部分着重强调了作为管理者应明察善思、广开言路。  视微形,听细声  “视听
期刊
编者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是对亲人的爱,仁民是对大众的爱。爱物呢?爱物是对天地万物的爱。儒家从爱亲人推广到爱大众,从爱大众又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儒家对天地万物的爱,是对生命的爱,对生生不息的宇宙的爱。这样一种爱培育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主张。实际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也就是宇宙和人类的和谐统一。  这种统一在宇宙体现为“生”,如《易经》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
期刊
正值中秋时节,读苏东坡这首词,别有一番难以言尽的美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苏学士在山东密州做官时写的,词前有个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个序告诉我们,丙辰年中秋节这一夜,苏东坡赏月赏得高兴。他又喜欢下酒,以至“欢饮达旦”,直到天明,喝得“大醉”,因而写下了这首词。所以词一开头就乘着酒兴,对月抒怀——向月亮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把酒的“把”,是个动词,是手里拿着的意思。苏东
期刊
近期,笔者走访了几位在企业界工作的朋友,用现在时髦的称呼就是“职业经理人”,谈论关于中小型企业的管理问题,当然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了,发现企业的战略定位、管理体系、目标管理、文化建设等,虽不尽相同,却大都有惊人相似之处,感触颇深,在这里谈一点体会,愿与广大读者分享,与大家共勉:  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企业中,发现有一种共同的、奇怪的现象: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品牌不断提升,在个别地方,根本看
期刊
空山遗幽客,云深闭松门。  心闲万籁静,一炉草木真。  疏烟凝清意,溪月映泉林。  独坐寂为乐,时有访香人。  初识幽客是在山寺中。  那时刚刚得了香,对昌殊兄的和香技艺又十分向往,便有些急不待,闭门净手,扫炉,调息而坐,青烟一缕,和着山川鸟鸣的幽香便直沁心脾而来,甘露般清灵爽澈。眼前遂出现一幅月下清斋图,空山新雨,林泉妙趣,弹琴复长啸,心之所往却素日难寻。今得妙手郁然出之,应了明代藏书家俞弁在《
期刊
一则古老的谚语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适当地“捂”着点;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冻”着点,这样,就不容易得病,对于身体健康有好处。应该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也符合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并非人人皆宜。哪些人该用,哪些人不能用,尚需仔细斟酌。抛开“春捂”不说,单说“秋冻”,就不适用于心脑血管病、支气管及肺病、胃病、糖尿病、关节炎等五种内科慢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