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加芭蕾舞女作品的构图研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加芭蕾舞女作品的构图可以说是古典主义与印象主义绘画的分水岭,他的构图方式已经超越了印象派的“日常生活片段入画”,转而换成了“瞬间的永恒”式。不仅仅对后来的现代主义有深远的影响,更对摄影及影视作品的构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乃至当代的许多作品中也有他的影子。
  关键词:瞬间的永恒、芭蕾舞女、碎片式、摄影
  芭蕾舞女是德加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成就德加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更多的视角来欣赏芭蕾舞。
  德加作品中的芭蕾舞女已经不再是舞台中熠熠生辉的舞女,而是真实生活中的形象,在排练、在考试、在休息等等。画面中的光线也不再是古典主义的特定光,舞女的造型及动态形象也不在刻意追求什么、象征什么,而是随意的转瞬即逝的片段式场景。当然德加的造型并不是随意的勾勒一下,而是采用了“对塑造古典气息极为珍贵的清晰轮廓 ”;色彩也是运用英国画家威廉·罗斯坦爵士所说的“浪漫艺术的色彩与笔触”。
  德加并没有去表现运动的连续性,而是去捕捉“瞬间的永恒” 。他的芭蕾舞系列作品无论是油画还是色粉、素描等都是这种“片段式”“瞬间性”的构图方式,给人一种即逝美的欲望,又似乎带有一丝羞涩。正是由于这种现实的片段感才带给了读者无比的真实性,舞女的瞬间動态就这样被定格在了画布上。例如作品《舞蹈明星》描绘的是表演独舞的舞者正在完成一个阿拉贝斯克动作,舞台占据了画面的整个空间,不对称的构图,舞者的动作似乎瞬间就要消逝,被旋转身体带起的涂突(tutu,意大利语)裙还在迎着气流飘动,读者的思绪马上就会联想到下一秒的动作中去,整幅画面像极了摄影作品中捕捉瞬间的一个镜头。
  摄影在某些造型方面的特征,如构图、空间、线条、色彩变化等等,对先锋派一般都有吸引力,而对德加就尤有吸引力 。这也正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德加芭蕾舞作品的构图在很多人看起来是不完整的,例如画面边缘只留有半个身体,甚至是半个胳膊裙子之类,画面中的人物进行大幅度的偏移或者留有大部分的空场白等等,这也正是德加不同于以往画家进行的独创。例如作品《身着绿色舞裙的舞者们》、《舞蹈课》、《足尖站立的舞蹈演员》等等,相对于其他画家的作品,构图方式似乎只是裁减下来的某个局部而已,但正是这种“片段式”、“碎片式”的构图打破了传统的方式,成为一种新的构图样式。德加作品的视角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画家,作品的视角进行了多方位的变换,有的在观众席上、俯视那些“足尖上的小精灵”;有的在门缝中,似在偷窥;有的在练功房,一瞥中某个舞蹈动作的一瞬间等等。瓦乐希恰当的将德加描述为“镜中的幽灵”:人所能想象出的、无形的存在 。德加的这种构图方式对于现代的影视的拍摄方式来说更是意义重大,不仅仅是对于镜头的推拉摇移跟甩等等,更是影视构图的先祖。
  可以说从德加开始,构图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典式的、完整性的构图方式被打破,转而换成了“瞬间性”“碎片式”的构图方式,人性中那些不敢面世的欲望被真实的呈现在画面中。德加芭蕾舞作品构图的方式不仅仅是对传统构图的一种挑战,更是对画面构图的一种延伸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托弗·劳埃德:《纸上的舞者埃德加·德加的素描与色粉画》,朱一凡王莹刑煜婧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第188页。
  [2][德]贝尔德·格洛维:《德加》,姚珊珊译,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第49页。
  [3][美国]唐纳德·雷诺兹:《剑桥艺术史 19世纪艺术》,钱乘旦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第85页。
  [4][德]贝尔德·格洛维:《德加》,姚珊珊译,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第83页。
其他文献
校园戏剧在中国现当代艺术文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对启蒙青年、促进中国社会意识现代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一种时代文化,能够体现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思维方式、美育德育和人文精神,因创作内容能够体现强烈的人文情怀和个体意识,自由度更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文化使命。校园话剧舞台为大学生创意写作实践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操练场,高校学生创作思路开阔,想法新奇,具有大胆的质疑和否定精神。進入新世纪
期刊
摘 要:不同于传统赛博朋克与赛博格电影,女性主義赛博朋克与赛博格更具有革命性,且往往与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以《阿丽塔:战斗天使》为代表的女性赛博格电影,依然存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剥削”与“阶级对立”,其超级女英雄的形象与社会主义革命中的“新女性”在主体符号建构上具有异质同构关系。资本与科技无法解放全人类,故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未来时刻,依然有持续生命力。赛博格女性主义重构女性主体的理想,最
期刊
摘 要:当前,中国电影已然形成商业化的主体结构,类型电影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近二十年来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发行数量增多,电影的类型消费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06年之后,具有东方文化的武侠/动作片的北美市场认可度有所下降,转而剧情片拥有更大的消费市场。此外,喜剧、科幻、惊悚等类型电影异军突起,但总体上,票房情况并不理想,尚未形成较稳定、具有优势的消费类型。北美市场的消费困境需要兼顾情节内容、叙事策略,
期刊
摘 要: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不同时代的中国文艺创作者不断地阐释、传播和反思。新世纪伊始,抗战题材话剧创作在深挖人文价值、重塑民族形象、还原历史、反思人性等基础上,追求叙事视角、叙事风格、情节戏剧感等写作层面的突破,秉持抗战文化的新时代秩序和历史主体再生产的本质特征,构建一种本土性和世界性交融的艺术风貌以及多元与包容的创作个性,也就是说,抗战文化艺术创作在
期刊
摘 要:2010年以来,华狮、WGUSA两家公司承担了北美市场69%的中国电影发行业务。数据显示,华狮、WGUSA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票房提升,但对改变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高开低走的发展轨迹作用甚微。究其原因,两家公司基于细分市场的有限发行、“内地转向”的集中战略虽收获了票房的短期增长,但也伴随着增长缓慢、波动明显的现象,暴露出市场定位狭窄、消费特性认知不足、获利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中国电影“走出去”
期刊
摘 要:在中西思想交汇中不丧失积极活跃的出自自我、指向自我、为着自我之思,避免失语、迷失或异化,应当关注和审思文化主体性的保持途径。思想文化交汇场域中存在着自我、自我所面对的自身和他者这三重主体及其之间的两重关系。是否能够保持文化主体性,关键在于三重主体之间的两重关系处于何种结构。这种结构取决于自我的理性取位。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的问题,实质上是自我应该如何理性取位以避免被他者控制、影响或者同化的问
期刊
韩少功(以下简称“韩”):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著名编剧刘和平老师。现在有很多古装剧,从《甄环传》到《芈月传》等,其中不少是古装游戏剧、古装幻想剧,与历史没什么关系。相反,不少导演通常都要求编剧尽可能少地碰触史料,尽可能虚化背景,因为怕写出麻烦,硬伤过多就通不过了。有的一段史料仅仅一两百字,却硬编出50集的电视剧。这算什么?而刘老师是真正在重大历史题材上成就卓著的编剧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征服万千观众,
期刊
摘 要:北美市场作为全球电影竞争激烈的地区,成为评估中国电影海外竞争力的重要风向标。当下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票房已经从2006年之后的低谷重新抬升,呈现出运作商业化与价值观主流化两大特征。这种好转的关键,在于对华裔观众的培育与吸引,反映在故事内容方面,就是以特殊的社会经验、集体记忆与民族主义情绪形成观影诉求,减低文化折扣。但另一方面,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最终目标在于影响世界。如此的内容又造成了“非华
期刊
摘 要:翟永明的文学批评视野开阔,涉猎广泛,在底层写作、大众形象、女性文学和儿童文学研究及现当代作家、作品批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他的李锐研究,以深细的文本解读、开阔的理论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极大推进了相关研究的进程,受到学界的肯定和赞誉。在批评实践中,翟永明以人文主义为思想资源,坚持人文立场,恪守人文价值标准,以懇挚而热情的态度,探究、阐发文学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和人道魅力。其漫游者
期刊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爵士时代代言人”菲茨杰拉德的巨作,讲述了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以及盖茨比与黛西一段被世俗与物欲淹没和摧残的爱情,真正再现了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和美国梦的破碎。本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出发,主要通过对作品中主要女性人物黛西人格的分析,为读者打开感知黛西形象的新通道,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黛西;人格;情感需求  黛西是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笔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