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流经茅台镇的赤水河茅台风景 乘着清凉的风,汽车沿着遵义至茅台的高速公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离古镇愈近,愈感神秘,我也愈加兴奋,因为将要一睹其千年风韵。 茅台古镇深藏在群峰环绕、逶迤绵延中,一条不算宽阔的河流波光潋滟,贯穿全境。这是从深山沟壑里流淌出来的百回千转的赤水河。两岸建筑鳞次栉比,色调统一,窗格镂花,古色古香,颇有江南园林的韵味。蓝天上,白云飘飘悠悠,或坠落山顶,或挂在楼间,幽静而悠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着清凉的风,汽车沿着遵义至茅台的高速公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离古镇愈近,愈感神秘,我也愈加兴奋,因为将要一睹其千年风韵。
茅台古镇深藏在群峰环绕、逶迤绵延中,一条不算宽阔的河流波光潋滟,贯穿全境。这是从深山沟壑里流淌出来的百回千转的赤水河。两岸建筑鳞次栉比,色调统一,窗格镂花,古色古香,颇有江南园林的韵味。蓝天上,白云飘飘悠悠,或坠落山顶,或挂在楼间,幽静而悠远。
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酒香,几多诱惑。这香气时浓时淡,若有若无,犹如裹挟着历史的芬芳,从远古飘来。先人濮獠部落世居于此,出于对先人开荒破草的崇敬,历代濮獠人开始筑土台、立灯杆,用来祭祀祖先,故称“茅台”。这块神奇的土地自古繁华,素有“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之称。川盐经赤水河道运入,至茅台起岸,由于水陆畅通,商贾云集,运盐马帮和舟楫络绎不绝。随着盐业的发展,酒业也兴盛起来,并与盐一道被运往外地,渐渐名声大振。
镇上酒铺一家挨着一家,酒旗随风飘逸,“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扑面而来。大小不一的酒坛存满店铺,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铺子虽多,但商业气息并不重,没有想象中的熙熙攘攘,人们可以静心漫步,慢慢品尝古镇的味道。
河西岸的朱砂堡郁郁葱葱,山顶矗立着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四根巨大的浪形柱依次排列,上部悬嵌着不锈钢球,似飞溅的浪花,柱体赭红,在万绿丛中特别醒目。山下的浮雕墙再现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情景。河边是茅台渡口纪念碑,一下将我带入战火纷飞的岁月。
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采取了高度机动的运动战,迂回穿插,千里奔袭,寻找和抓住战机,有效地调动并歼灭敌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谱写了长征史上最神奇的光辉篇章——四渡赤水。1935年3月16日凌晨,红军从茅台的山羊坳、朱砂堡、银滩三处胜利渡河,成功实施了四渡赤水的第三渡。
当年架设在这里的浮桥早已不见,如今建起了一座悬索桥。桥面铺着木板,桥栏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红星。走在桥上,只见河水清澈透明,奔流不息。岸边的三角梅一枝枝伸展开来,鲜红的花朵绽满枝头,倒映在赤水河上,连同那一抹夕阳把河水染红。每一片花瓣恰似红星的一角,与桥上闪闪的红星相互辉映,共同描绘红军将士勇渡赤水河的历史画卷。
漫步1915广场,一只破碎的巨大酒坛再现了当年中国代表“怒掷酒瓶震国威”的场景。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用土陶罐盛装的茅台酒无人问津。展会即将结束时,中国代表摔坏了一瓶茅台酒,顿时芳香四溢,一下子吸引了评委。经反复品尝后,评委一致认定茅台酒是世界上最好的白酒。这享誉世界的美酒是精选高粱、小麦为原料,取赤水河之水,运用娴熟的工艺,在这独特的环境里发酵、升华而成。
茅台酒还与红军结下了情缘。红军抵达茅台镇后,对茅台酒予以保护,并严明纪律,公平买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由于长途跋涉,加上激战连连,不少红军浑身是伤,即使没受伤,脚上也起了水泡。当时缺医少药,红军战士就用茅台酒疗伤、擦脚。茅台酒中蕴含了长征情愫,留下了如酒一般回味悠长的佳话,更觉厚重与醇香。
茅台镇的酒品种很多,价格不一。但在我看来,茅台镇酿的酒都可以泛称茅台酒,均散发着醇美的酱香。推杯换盏、浅饮微醺时,夜幕已悄悄降临,古镇朦胧起来。依山而建的楼群层层叠叠,被景观灯勾勒出迷人的身姿,让人更加陶醉。
夜色阑珊,河面的水舞灯光秀高潮迭起。音乐时而宛转悠扬,时而高亢激昂,仿佛用水元素向人诉说着古镇的过往和今朝。道道水柱随音乐翩翩起舞,柔美时如岸边的柳条婀娜多姿,仿佛將茅台酒多彩的文化娓娓道来。雄浑处似当年的红军,排山倒海、势不可挡。霓虹闪烁,如梦如幻,赤水河越发妩媚动人。
此刻,朱砂堡顶雄伟的纪念塔在灯光的投射下越发通红,正光芒四射,熠熠生辉。滚滚流淌的赤水河浸润着茅台酒香,日夜吟唱这座永远的丰碑。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周晓序 2475496811@qq.com
其他文献
何云 茅山脚下,冲锋舟刚停到中河河畔,何云便一步跨下来,和伙伴搭手,把落水的人拖了上来。作为常州市金坛区蓝天救援队的队长,何云已经记不清他和伙伴们救下多少人了,他只知道做好每一次救援,让更多的家庭不会因意外而破碎。何云摘下蓝天救援队的帽子,正准备坐到一旁休息,手机却震动不停。“紧急救援”的信息第一时间映入眼帘,在江苏蓝天救援队的微信群里,出现了河南应急管理厅的救援求助信息。郑州救援 “郑州暴雨
筷子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餐具,不仅是中国人,整个东亚文化圈大多数地方的人,都将筷子作为主要的进食工具。不过,筷子对中国人来说,既是最熟悉的,却可能也是最陌生的。大多數人并不知道,筷子不是中国人最早使用的进食工具,甚至我们的祖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用筷子来吃饭。筷子的上位史,也是中国的烹饪史。中国人最早吃饭不用筷子 筷子的出现要比餐勺晚,筷子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是与餐勺共同使用的一种佐餐
友人赠了两块手工香皂,一块刻荷莲,一块雕牡丹,皆润如羊脂,玲珑可喜。一时促狭,拍了照片发朋友圈说:“得两块羊脂玉。”微信好友有贺的,有赞的,有羡的,有逗的,还有八卦的。 手头事毕,便回复了朋友们留言,言明真相,以为一笑而已,不料却收到成诚妈的微信:“董老师,真是香皂吗?”我笑说“是”。 她说看到第一眼就怀疑不是玉,但又不敢确定,便把照片发给懂玉的行家看,那人看后说要么就是肥皂,要么就是被骗了,
博物馆外景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天下之仓,此为最盛。”明代诗人高宗本在《南仓烟草》诗序中如是吟咏太仓城。诚如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太仓,前横娄江,东搂巨海,水土丰沃,湖荡密布,从地图上一眼望去,细密的河网纹路仿佛是这片土地的年轮。太仓盛产鱼米,物阜民丰,从春秋时就被历朝视为江南粮仓。人们关于太仓历史沉淀的记忆,汇成了如今东亭南和半泾路上谷仓模样的太仓博物馆。如果说谷仓贮存的是富饶土地凝结的粮食,那么
家有俩娃,家务繁杂,有时去菜场买菜不太方便,时兴的线上买菜就成了不二之选。 线上点菜、拣菜、送菜的一条龙服务,方便了买菜人,也成就了卖菜人和送菜人。大家配合默契,说好一个指定地点,送菜员送达后就可以离开,买菜人有空了再去拿。不过,偶尔也会出现纰漏,我曾在门卫室看见一大袋果蔬好几天都没人来领,豆腐压碎了卤汁,茼蒿冒出了难闻的气味,西瓜黯淡了颜色。我问了门卫才知道,送菜员按约定把菜放在客户指定的地方
民国知识分子作为中国第一批接受西方文化的群体,他们连衣着打扮也是先鋒的,在长衫马褂还是主流服装样式的民国,他们率先换上西装,叼上烟斗,出入社交场合。在民国,大学教职员工收入较高——按1917年国立大学薪酬表,一级正教授月薪为400银元,1927年为500银元,如去外校兼课,每小时另有5银元。而在1900年至1926年的北京,百斤面只需6.02银元,百斤羊肉只需13.47银元,千斤煤球只需4.36银
小时候上幼儿园,老师必须把我的座位排在窗口。因为如果不能一直凝视着窗外,我就会哭闹不休,搞得别的小孩无法上课。于是从4岁到6岁,我是对着窗外度过人生最早的学校生涯的。 世界,就在窗户的外面。 幼小的我不会这么想,却执拗地只愿意面对窗外那个有人走过、有云和树叶飘过的光影变幻的世界,而不愿意回头接受窗子里这种被规定、被限制的小小人生。令人头痛的是,长大之后的我竟然也是这样。 我没办法接受人生里许
盼望着、盼望着,一则据说比较靠谱的小道消息传来:我们小区要拆迁了。大家都很高兴,一方面房子的确老旧,都盼着住新房;另一方面,邻居们相处太久,彼此之间难免有些“恩怨”,希望能换个新环境。 楼栋长在群里说,其他楼栋都在张罗“散伙宴”,我们要不要也聚一次餐?大家反响热烈,说当邻居十几年、二十几年了,怎么也得有个告别仪式。一楼餐厅的张老板自告奋勇申办这次“散伙宴”,说只收成本费。大家看了報价,大体还算过
疫情紧张的时候,网上有个段子:红色健康码的,隔离了;绿色健康码的,躲在家里不出来了;大街上跑的大多是黄码,到处找地方做核酸检测。 老秦和夫人孙老师赶上了这茬事。7月17日,他们高高兴兴从山西旅游归来,乘的是太原到南京的航班,飞机晚点了三个小时,到达禄口机场已是下午两点。飞机上只发了一小块面包和一瓶矿泉水,老秦饿了,说就在机场吃个简餐吧,于是就在机场待了半个多小时。7月20日禄口国际机场发现17例
纪念馆外景广场雕塑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一部《沙家浜》京剧样板戏,让江苏常熟的沙家浜名闻遐迩,也使“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抗战精神得以代代相传。如入芦荡迷宫 沙家浜原名横泾、芦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芦苇荡抗战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红遍大江南北,剧中塑造的郭建光、阿庆嫂等人物形象,更是家喻户晓。 沙家浜,最美就是芦苇荡。舞台上的郭建光、阿庆嫂是经过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