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分析的艺术创作:思维图像与图像思维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_m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艺术创作的实验和经验作为对文化遗产的对象即塞万提斯的著名小说《唐·吉诃德》进行文化分析的一种模式,从而探讨现在通常所说的"艺术研究"与"思想图像"这一历史体裁的整合。如果我们能够准确而谨慎地进行整合,则可以使得文化分析的方法论以及博物馆展览、文学分析和视听艺术制作等文化实践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创新。最重要的是,这个整合修正了被滥用的创伤概念,并对社会如何有效地处理那些看似"疯颠"的创伤者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正> 普希金的同时代人称他为俄羅斯诗歌的太阳。关于普希金,柏林斯基热烈地写道:‘他不仅是当代的伟大俄羅斯诗人,而且是一切人民的、一切时代的伟大诗人……是全世界的光荣。’对于优秀的思想家,普希金永远是亲切的、寳贵的。马克思读了他的俄文原著之后,给予这伟大诗人以极高的评价。列宁热爱普希金,经常反覆地阅读他的作品。斯大林把他的名字列入组成俄罗斯民族最大骄傲与光荣的名字之中。
<正> 書名:‘英國文學史’第二卷第一分冊。編輯者:I·I·阿尼西摩夫,A·A·葉里斯特拉托娃,與A·F·伊伐席欽柯。出版年份:一九五三年。出版者:莫斯科蘇聯枓学院出版局。蘇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對於最早期至現代的英国文学史進行研究,已有多年。這部普作最近出版的一部分包括十八世紀末葉至十九世紀
尼采和本雅明都认识到“悲悼剧”和“悲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戏剧门类,却对悲悼剧的特征和意义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在尼采心中,“悲悼剧”是对悲剧的失败模仿;而在本雅明看来,悲悼剧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意义。两位思想家观点的差别体现为他们对“起源”概念的不同理解。尼采将悲剧的“起源”看作一种整合日神和酒神精神的努力,本雅明则将悲悼剧的“起源”呈现为分裂完整主权者形象的努力。但在苏格拉底问题上,本雅明接续了尼采的看法,将苏格拉底看作悲剧堕落的象征和悲悼剧的开端,从而重建了悲剧和悲悼剧的关系。
随着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时代的文化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产业化和物化,然而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所提出的文化产业概念依然可以有力地描述当下艺术、文学和其他文化产品的命运。本文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作为背景,通过追溯本雅明对这一概念的原初发明,进而讨论马尔库塞的研究,以期重访这一概念。本文借助大卫?霍克斯的作品,简要地介绍了16世纪英格兰商品拜物教兴起的历史渊源,接着过渡到奈尔对新近(或新兴)的文化软实力现象的探讨,结合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物化现象深层逻辑的讨论,以及阿多诺对文化产业难以产生出社
本雅明1920年代初在一个片段中简要讨论过一个谜语似的概念,当时他正在为资格论证论文寻找一个恰当主题,这就是行动的概念,或者说是“行为人决定的知”。他觉得这种知“可以与道的概念相提并论”。本文以此为论述的出发点,基于对所述片段的分析,本文试图证明本雅明1930年代初期以古希腊思想词汇中的两个术语发展出了这一类似于道的概念:mimesis(摹仿)提供了一个名称,让他发展出“行为人决定的知”这一概念,而“第二技术”则是他修正了的“行动决定的知”这一概念的指称。这些概念放在一起,使得他走向一种类似于道家马克思主
<正>《文心雕龙》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人刘勰所写的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从文学的本沉,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创作方法,批评标准,直至作家、批评家的修养,都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受到了自与刘勰同时的沈约以来的许多人的赞扬.沈约认为是深得文理,因而常陈诸几案.清人黄叔琳以为是艺苑的秘宝.鲁迅先生也十分重视《文心雕龙》,将它与西方亚里
《荀子·成相》的篇名含义颇具争议。通过文本细读,从文体流变与文化交融等新的角度对它进行探析,可知在荀子初创时期,《荀子·成相》原为三篇相对独立的文章,以"成相"名篇并非简单地用篇首数字命名的行为,而是一种以文体名命篇的方式,带有一定的文体认同意识。成相文体是周代宫廷礼乐文化与民间歌谣文化相交融的产物,礼乐文化主要影响成相文体的讽谏内容与用韵,而成相文体的结构体式,如《荀子·成相》的篇名与文中套语,则体现出成相文体的民间歌谣传统,故其篇名含义当为"成相这种歌谣"。
自唐代以来,随着汉字和汉文化(以儒学为核心)对东亚汉字文化圈(以日本、朝鲜、越南为代表)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理论(包括散文创作与理论)也影响了东亚汉字文化圈,成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江户时代、明治时代的中国古文史观是被纳入其思想文化建构的框架之中的,不论是对中国古文典范的选择还是摈弃,都与其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时务"抉择密切相关。在日本本国文化的重塑之下,这些中国文论发生变形,然后又直接影响其本国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无论是对日本汉学的考察,还是对近世中国文学和理论的特质、
阿多诺与霍克海默二战期间在美国写出了《启蒙辩证法》一书,他们在该书中将《奥德赛》中的尤利西斯视为西方人的典型。两位作者的关注点是,当尤利西斯的复仇不仅针对那些求婚者,还包括与他们合作的妇女,因而他们提出这个问题:西方传统中的归家意味着什么?尤利西斯之子忒勒马科斯为了夺回"财产",以极为残暴的方式处死了那些妇女,他们着重于分析了这一过程中的暴力。本文由此出发讨论这种暴力事件的描述方式如何成为对所描述行为的隐含批评;同时,本文也结合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相关概念以及阐释,考察了必死性的含
本书选用了莎士比亚、贝克特、布莱希特等剧作家的戏曲改编作品作为个案,主要聚焦当代戏曲对欧美剧本的改编和对欧美戏剧理念的挪用,探讨跨文化实践在剧本创作、表演、场景设计、观演关系等方面所导致的变化。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涉互参,呈现当代戏曲的美学转型和身份重塑等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并以此为棱镜,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走向和自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