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画意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新觉罗·溥儒(1896—1963),初字仲衡,入民国以其行辈为姓,称溥儒,后改字心畬并以字行,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等。对于溥心畬而言,显赫的身份对他一生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溥心畬生于北京的恭王府中,是道光皇帝的曾孙;祖父恭亲王奕訢是晚清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政局中的关键性人物;溥儒出生五个月后,便由奕訢抱着谒见道光皇帝,“儒”这个名字就是道光皇帝所赐予,这一荣耀让溥儒的一生都保持着“皇亲贵胄”的自我认同。父亲载滢在溥儒十四岁时去世,其生母项太夫人请当时名士龙子恕、欧阳镜溪为其讲授经史、文学。可以说,溥心畬的身份决定了他必定要进行严格的学术、诗文训练,也要在书法、绘画和武术方面花上不少精力。因此,一方面按启功的话说溥心畬是不折不扣的皇亲贵胄;另一方面因为是“庶出”,上有长兄溥伟承袭王爵主持家业,溥儒即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诗文书画上。同时,溥心畬身处晚清社会巨变的时代洪流之中,家事与国势由盛及衰,其内心的变化与矛盾不问可知,这一现象也使得溥儒的书画艺术中,不能不反映出了他身份的特殊性和更深层次的文化诉求。
  溥心畬虽为满族皇亲贵胄享有特殊的权力,但在当时的文化情境中,依旧要以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要求来训练自己。因此,习字学书就成了他必不可少的功课,而这最早体现了他不随“流行时风”,推崇“古法”的艺术追究。溥心畬自述学书经历的时候说:
  “余束发受书,先学执笔、悬腕,次学磨墨,必期平正。磨墨之功,可以兼习运腕,使能圆转。师又命在纸悬腕画圆圈,提笔细画,习之既久,自能圆转,《书谱》所谓使转也。古人习字,书于觚上,觚有瓜棱,上窄下宽,立于几上,时事必悬腕,人人皆童而习之,书法自然工妙,与悬腕画圈一理。始习颜柳大楷,次写晋唐小楷,并默写经传,使背诵与习字并进。十四岁时,写半尺大楷,临颜鲁公《中兴颂》、萧梁碑额、魏《郑文公石刻》,兼习篆隶书,初写《泰山》碑,《说文》部首、《石鼓文》。次写《曹全》、《礼器》、《史晨》诸碑。十七岁后,先师南归,先母项太夫人亲教读书习字,时居清河乡间,旧邸书籍皆荡然无存,身边只有所读之书数卷,《阁帖》一部,唐宋元明书画数卷而已。”
  虽然目前的研究者发现,溥心畬的自述性文字,多有相互矛盾之处,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仔细斟酌考量。但这部分对自身学书过程的叙述,却与今天溥氏书法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相契合。我们可以看出溥心畬书法不专习一家一体,而是兼容并包取诸家之长的基本态度。在溥心畬的书法作品中篆书和隶书(图1)不多,主要作品是楷书和行草书,并且在篆书与隶书的书写中也带有很强的楷书韵味。追求端庄典雅的审美风格,在书写中用笔平稳、精确、雅致,不带更多的火气,尤其在楷书中结字内敛,笔力坚挺雄健,始终保持中锋用笔,强调每一个字的“骨气”。当然,在溥心畬的书作中,更多的是行草书作品,以小行书摘录的自作诗文(图2)、词翰、题画诗跋和大字行草写的中堂对联居多。溥心畬早年以米芾入手,后对其放纵之风颇感不适,进而取法“二王”和唐代褚遂良、虞世南等。身为贵胄的溥心畬家藏书法甚丰,著名的有阔填本王羲之《游目帖》,王献之《鹅群帖》,怀素《苦笋帖》,米芾《春和帖》、《腊白帖》,《淳化阁帖》等,另外其还曾过目王羲之《七月帖》、《远宦帖》、《奉橘帖》、《丧乱帖》等名迹,这为其取法“帖学正宗”提供了条件,他常临摹或双钩名迹,坚定了其追慕“帖学”书风审美标准的态度。
  清朝历代皇帝和宗室成员擅长书法者尤多,以乾隆和永瑆的影响最大,但主要都遵循帖学书法的体系。在溥心畬生活的时代,以包世臣、康有为等人所倡导的,强调书法中雄奇险峻、气势跌宕、稚拙浑厚的“碑学”书风已经在书坛中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当时重要的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等也多研习石鼓文、篆籀、隶书等“碑学书风”。这一方面能显示自身对艺术新潮流的引领,一方面也与当时追求“汉唐雄风”的文化诉求相匹配。而溥心畬这种对“帖学”书风的坚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文化态度,即作为皇室宗亲贵胄,要尊崇古法和传统,不能随着时代风气的变化而左右摇曳。在艺术上,不以变化和引领新风为目标,以保守的态度坚持学书习字的“标准程序”,以经典的“二王”书风为楷模,这既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坚守,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营销策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传统派大家林立的北京,溥心畬的艺术被赋予了正统、正宗和高傲独立的价值,为当世所重。
  虽然,溥心畬与当时的许多画家一样自我标榜“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但不能否认的是,溥心畬始终是以画家的身份而享有盛名。溥心畬在上世纪30年代以画成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中西文化冲突与矛盾不仅产生了“全盘西化”的时代洪流,也出现了追慕“国故”的文化保守主义和寻根主义思潮。在绘画方面,继较为激进的“美术革命论”之后,寻求中国绘画艺术的复兴,在另一方面是以追慕古典写实画风,保持文化自信的方式展开的。以高剑父为代表的“岭南派”虽取法东洋,吸收明暗和透视的技法,但却依旧使用中国画传统的工具和古典的构图。影响更大的是以金城、陈半丁、胡佩衡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他们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为宗旨,以《湖社月刊》等媒介为平台,试图更多地恢复唐宋传统,让人们认识到中国绘画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溥心畬以清朝皇亲贵胄为身份定位,在艺术中重现严谨、典雅的南宋宫廷画风,正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和策略。其早年参与“松风画会”即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
  “松风画会”筹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溥雪斋组织当时居住于北京的满族宗室画家,每周在自己的寓所举办一次书画雅集,探讨画艺互相交流,并经常举办画展。画会成员每人都起一个带“松”字的号,因此有“松风九友”之说,主要人物有:溥伒(字雪斋,号松风)、溥儒(字心畬,号松巢)、溥佺(字松窗,号雪溪)、溥佐(字庸斋,号松堪)、关稚云(原名枯雅尔·恩棣,字雅云,号松房)、祁昆(字井西,号松厓)、惠均(字孝同,号松溪)、启功(字元白,号松壑)等。其与“中国画学研究会”、“宣南画会”、“湖社”一同构成了京津画坛的主要部分。这一群体中的成员,虽依旧推崇以“四王”为代表的文人画传统,但同时更试图将自己的画风上溯至宋元绘画的格调中,以溥雪斋、溥心畬为代表,他们不仅常作山水花鸟,更以精到严谨的笔法刻画鞍马人物,画意直追宋元。可以说,对宋元画风的追求是这一“宗室画家群体”有别于当时其他画家的。在我看来,南宋画院的文化立场与晚清“没落王孙”的内心境遇之间的相通之处,使得二者产生了“共鸣”,形成了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   南宋的艺术尤其是画院艺术受到政治诉求的强烈影响,保守的执政者将北宋政权衰败的原因,归结到改革派激进施政方针的推行。因此,南宋政权不再追求变革性的制度,而是将重塑体制和儒家道德作为目标。南宋的绘画保持之前艺术史中形成的写实方法,追求文人诗意化绘画的理想,注重画外之意和抒情性。画院中的马远、夏圭画风,一转北宋山水画雄伟巍峨的面貌,转而追求边角构图,以“小斧劈皴”的笔法表现山河破碎寂寞凋零之感。同时,由于南宋画院从地方画家中吸收了许多人才,在满足宫廷贵族趣味的同时,又形成了一种大众化的审美形态,市井的生活,神话民俗都进入到了绘画的表现对象中。与之相较,溥心畬的作品并没有承袭清代宫廷和当时文人官僚阶层普遍推崇的“文人画”传统。今天我们所见的溥心畬在十七岁时所作的《秋山图》(首都博物馆藏)(图3)和《仿元人山水图》(吉林省博物院藏)(图4)是少有的几件“南宗”文人画风格的作品。可以说溥心畬早年学画虽由“四王”入手但并未一以贯之,他的画风主要还是以南宋院体尤其是马远、夏圭的风格为学习对象,使用“小斧劈皴”创作山水画,画中多作楼阁殿宇、高士行旅,表现市井和神话民俗题材,都体现了二者之间的承袭关系(图5)。
  在溥心畬的作品中,以《远峰飞鸟没》(图6)等作品为代表,着意表现秋色凋零或冰雪满山的萧肃之景象,其中的题画诗作也多显得孤寂与悲凉,其“旧王孙”的心态使人一望可知。而这种画面又多包含诗意化的情景,与南宋“马夏”画风如出一辙。因此,溥心畬对南宋画风的选择不仅是出于艺术方式上的一种保守主义态度,同时也表现出他在文化立场上对南宋保守主义观念的一种认同。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虽然溥心畬的作品在气质和意境上与南宋院体非常接近,但是在技法上,溥心畬也借鉴了许多明代承袭南宋画风大师的艺术语言,尤其以学习戴进、唐寅为多。正如溥心畬自己所说:“古者无旧本传摹,依物写形,形乃得其神理,后人转摹前迹,形留而神去,吾自摹古,当避此病。”
  可以说,溥心畬在吸收前人画艺的时候,尤其重视对精神、意境的保留,而技法是第二位的。正像江兆申所说的,溥心畬多借用前人旧本,但相同的构图他总是能画出新的感觉来。中国画可以临、仿,但笔墨气息却决然不同。更具体而言,在《松下畅览图》(图7)中画意虽依旧源于南宋院体,但却带有了许多明代中期绘画的特点,山石不再棱角分明,松枝也多轻松勾勒,一扫南宋画面爽利之气,行笔多干涩笔触明显,显得画面内敛许多。今天我们知道,溥心畬实际经手的宋代画作并不是很多,他一向称道并多次临摹的一件佚名“宋代院体风格”的手卷,今天看来却是明代李在、戴进一路承袭南宋画风的作品。[ 此卷无作者及时代,最早鉴藏印为清代安歧所钤,后入乾隆内府。上有宝煕(1871—1940)题字“北宗宋人山水名画,溥心畬珍藏”。现在纳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收藏。]因此,我们可以说溥心畬对南宋院体这种保守主义风格的追慕,在具体的艺术语言方面体现得并不完全,他并非完全以南宋院体绘画技法为蓝本,而是更多地通过明代的“南宋院体”传派,来继承南宋绘画的精神、意境。而他之所以选择南宋院体风格,更多的则是出于其对南宋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认同。
  溥心畬身为“末代王孙”,并没有像他的兄长溥伟那样在晚清民国的政治舞台上积极活动。他一生都沉浸在诗书画“经营、自娱”的悠然世界中。但是这种特殊的文化身份是割舍不掉的,在社会巨变的年代,在文化上寻求民族自信,体现独立的文化品格,是溥心畬试图重振民族生气的选择。他的书风追求“帖学正脉”,画意直追南宋院体,都体现出了一种坚定的文化立场,即欲弘扬民族文化并使其得以发扬。
其他文献
水仙是我国的传统名花,通常栽培在精致的浅盆中,是冬季人们最为喜爱的观赏花卉之一,常被人们用于装点书房、客厅,显得格外雅致脱俗,生机盎然。寒冬时节,百花凋零,而水仙花却花叶俱在。水仙的茎叶清秀,花香宜人,仪态超俗,所以,历代文人雅士多喜以象征高洁的水仙为题赋诗作画,抒发自己的孤傲品格和入污泥而不染的高逸情怀,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如南宋杨万里的《水仙花》:“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
期刊
在2007年1月13日浙江杭州“西泠印社”艺术品拍卖会上,晚清名流汤贻汾《爱园雅集图》画卷(纸本设色,纵47厘米、横161.5厘米)以27.5万元成交;又闻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内现藏有另一件汤贻汾等人所绘的《爱园图》(纸本设色,尺幅不详),这两幅画作所展现的都是当时南京私家园林——爱园景致,因此引起了我的关注。可惜随着历史沧桑变迁,该园踪迹不存。当代著名美术史论家高居翰等在《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
期刊
谢颖苏(1811—1864),清代画家,福建诏安北关人,初字采山,20岁后改为管樵,30岁后又更字琯樵,号北溪渔隐、书画禅、懒云山人。谢颖苏出身书香世家,家学渊源及优越的环境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使之能专心学艺,并打造了扎实的笔墨基础,少时即师事诏安名画家沈锦洲,后成为“诏安画派”的代表画家。咸丰七年(1857)起,谢颖苏四次东渡台湾传授国画技艺,对台湾画坛的影响十分深远,被誉为“台湾美术的开
期刊
苏轼曾说:“可使食无肉,不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竹,作为中国人的“气节”的象征,向来有着无与伦比的精神性。文人士大夫借以反观自照,映现出自身追求的精神与品德。诗词歌赋、丹青翰墨。古往今来,以竹为题的文学艺术作品如恒河沙数……虚怀、直节、坚贞、素洁,千载以还,已不知是竹之比德于君子,还是君子比德于竹了。  与诗文、书画中,以人格化之竹的形而上之象征意义与外在
期刊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美艳与理想世界,自古以来,描写桃花或以桃花寓意、抒情、讽喻的诗很多。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写了一首《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黄花瘦……”全诗回环往复,低回哀怨。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无限神往的美好世界。同样
期刊
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两个高度发展的阶段,社会、经济、文化都呈现出一个空前繁荣的景象。文化的繁荣推动了文房用具的发展,中国砚的制作也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两汉、魏晋时期以陶瓷制砚为主的局面得到了改变,端、歙、红丝、洮河等一批石质专用砚材被广泛使用,砚的造型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中国制砚史也由此揭开了一个新篇章。  岩石结构的特性使石质砚的可塑性较陶瓷砚差,所以以动物式、多足辟雍式为代表的立体砚式
期刊
傅抱石(1904—1965)是中国现代画坛杰出的书画大师。他为推动中国画的改革、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画的艺术创作倾注了毕生心力。大师在绘画上能够融合中西画法,同时师法自然,崇尚革新。艺术创作尤以山水画成就最大,特别是他绘画生涯中的“金刚坡时期”作品,其作品善用浓墨、渲染等法,章法新颖,画意深邃。  今年是傅抱石大师诞辰110周年。因南京博物院为国内收藏大师的画作最丰富和集中的机构,故笔者特精选部分该
期刊
瓷器装饰方法一般说来宋代以前基本以刻花、划花、印花、贴花等为主要装饰方法。瓷器用彩装饰虽早在宋代之前就出现,但一直未形成主流,据考证瓷器装饰用彩最早出现在西晋晚期,在当时南方的许多青瓷上出现了由褐色斑点组成的简单图案,到了隋代便开始用墨彩点画人物的发冠、五官和衣纹。唐代的长沙窑开启了釉下彩绘瓷器的先河,有了较成熟的绘制纹饰。而笔墨酣舞、自由奔放的宋代磁州窑白釉褐花瓷器则又使彩绘瓷器更进一步。金代、
期刊
产自福建永春的漆篮,以竹篾为载体,以天然大漆为绘画原料,辅以桐油灰粉、金银箔等,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制作而成,集书法、绘画、工艺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时至今日,永春漆篮已是家喻户晓的民俗物件。笔者在这里介绍几件永春漆篮作品:  清代彩绘漆圆形果盒(图1),高17、直径40厘米。盒竹胎,圆形,通体浸润桐油,子母口,器盖表面髹红漆,又用黑漆在盖面中央作六瓣莲花形开光,上下子母口沿及器身底足以粗竹片抠
期刊
中国写意画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和艺术特征。它不同于照相机拍照式的再现,而是依据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的主观审美认识,在“形与神”、“主观与客观”间进行艺术的提炼和概括,通过传统笔墨符号与创作者特有的艺术语言组合搭配,赋予其笔情墨趣,再现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揭示本源的深层意境。  景德镇明清民窑瓷器画片在含蓄内敛的传统文人雅士参与之下,画片代表着社会思潮,展现了多元化文化色彩。他们借助客观的“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