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知此“石”需躬行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32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书案上,有一枚水墨石的“佛”,看到它,就想起在长江边儿寻石的经历。
  说起来,这不是我第一次访石,为什么这一次却历久难忘?
  头几次来,有车坐,有向导,白天石市购石,晚上各处访石。见到的好石头固然不少,却体会不到寻石、捡石的快乐和愉悦。
  而这次大不同,住几十元鸡毛小店,吃几块钱豆花饭。每天摆渡过江,徒步十几里路,在碛坝翻爬滚打,流了七、八身透汗,掉了四、五斤分量。
  在江津油溪的铁路边上艰难行走,背负三、四十斤的行囊,稍不留神就可能跌进深达数十米的沟壑,肩膀勒破了,毛衣湿透了,口里干渴,脚下无根,心里直盼着快点走出险境。
  而最令人沮丧的却是,烈日炎炎下,几个小时的寻觅,没有心仪之石入眼,几乎丧失继续捡石的信心。
  盘桓间,蓦然回首,不由一声惊呼,一枚水墨石“佛”闯入眼帘。我虔诚地伏地三叩首,恭恭敬敬地从卵石丛中请回了这尊佛。
  到物流发货时,我把其他的奇石通通打包发走,唯独留下这枚石佛,用手帕裹好,揣在怀里,坐火车、上飞机,一路舟车劳顿,唯恐有点儿磕碰,伤了我的宝贝。
  现在,这枚不过方寸的石佛就在书案上,低头无语,作禅思状,引发我无限遐思。
  于是悟出:风景之美,多在绝险处;石之奇者,多在人迹罕至处;没有寻石捡石的艰辛,就没有藏石、赏石的愉悦。也意识到以往购石讨价还价时狠压价格的浅薄,提醒自己尊重藏家手里的每一方石头。因为,每一方奇石都凝结着采石人的付出和汗水,或多或少都会有故事在里面,沉淀下来,传承下去,就成了文化。
  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同样适合藏石、赏石,因为自己就曾认为戈壁石里的“老皮壳”不是“沙漠漆”,也见过藏石名家把北方水冲石说成是广西大湾石。
  由此可见,实地访石,可避免歧见乃至偏见。
其他文献
退了假,给了我入行的信心  我是个新手,跟朋友去广西,熟人托了熟人,我很放心,花十多万买了一块石头。  回到家,款汇了,石头也到了,可石头表面却莫名其妙起了些裂纹,我觉得不对劲。联系卖家,他说,不会假的,要是假,我会退你钱的,你放心。为了求证,我联系了在北京开店的广西朋友,拿去给他看。看完石头,他认定是假的。石头被发回广西,我惴惴不安地等了三个月,期间朋友做了很多工作,最后钱一分不差被退了回来。 
期刊
家喻户晓的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给了一味以兼爱行事的人警醒。这组作品原封不动,却能将东郭先生的“兼爱”与狼的“负义”做出鲜明对比。  从“兼爱”的情境看,东郭先生牵着自己的跛驴,在山树下遇到奄奄一息的狼,东郭先生冒着忤逆权贵的风险,救了狼一命。  从“负义”的情境看,他们就“东郭先生该不该被狼吃”的问题请教三老,首先遇到的老杏树认为东郭先生于狼的恩德不厚,可以被吃。狼伏地运势,意欲吃掉东郭先生。  
期刊
石头原来是艺术啊  北京老焦说了,“奇石是表达的艺术”。这话让很多石友感动得哭了,觉得这话不但一点毛病没有,而且说得太感人了,就跟“丫环是可以陪嫁的”,“豆包就是干粮”一样,说得有钱人和没钱人都频频点头。  一句大实话为什么要费焦兄那么多事,翻来覆去地说那么多呢?老囚我知道,他用心太苦了,他一门心思就想说一个意思——咱们不要再拿石头那个啥了,石头是艺术啊!  试想,哪一门艺术不是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期刊
长江石的强劲风头,是过去一年石市的主要看点之一。媒体的持续关注,藏家的大胆出手,在大市普遍不景气的反衬下,显得尤其耀眼。产地的石头价格也确实水涨船高,一年间有了不小的升幅。然而,在其他产地市场的艳羡声和外界的关注目光下,长江石产地市场的活跃度似乎尚难令人满意。除了年中年尾市场流传的两次高价刺激,日常的市场流通更多在靠网络销售维持,产地石农甚至反映,2013年年底出水季,外地进货石商有所减少。  这
期刊
应约撰稿,因年终事务繁多,又因小儿偶抱微恙忙于照料,只得慌忙应对。将闲暇所感,辑录成篇,瞽言萏议,零星琐碎,贻笑大方。又想,如能令人耳目一新,或为读者免去长篇累牍之苦,未尝不是一件功德(笑)。   A  奇石与人类艺术品的区别,就在于奇石是自然产物,天工妙造。而赏石玩石的初衷,无非是亲近自然,在人文环境的纷扰中获得一份质朴的天趣。甚至,藉此思接万古,视通寰宇,究天地之变;抑或,借以师法自然,参悟变
期刊
新雨清润,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芳香,舒展的菜叶饱含着鲜美的汁液。一对蜗牛,体态雍容,趴在一片肥厚的菜叶上,个头有差,青黄有别,大的皮壳色彩饱满,小的清透可爱、新生的纹路清晰可辨。远处,隐约有坐了果的葫芦藤在蜿蜒缠绕。  一组别致新颖的戈壁小品,独特的创意带来了简约清爽的感受。“安居乐业享天伦”的题名看似冗长,实则大有深意。蜗牛是生来就有房的,“安居”于当下确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嚼着汁液丰富的菜叶,
期刊
完美的劫掠故事  赵某某从钱某某手上三十块买的那个石头,孙某某跟他三万块买走了,李某某又出了三百万,将这块石头弄到手,周某某找来,李某某说,这块石头啊,给三千万也不会卖……  这样的故事,石友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情节大同小异。  单从情节性来说,这样的故事堪称完美,并“令人神往”。但故事的实质却让人感伤:上回我们说过,石头现下是被当成丫环的公主,当成丑小鸭的天鹅。她本是高贵无价的天然艺术品,而那些被
期刊
那一年,黄白黑在觅石的路上,他背着一筐石头。一个叫臭嘴的诗人认出白黑,臭嘴说,乌江上有个河滩很有意思,叫百瓜滩,每个石头都像瓜,各种各样的瓜,远远看去,就是一片瓜地。  白黑问了地址,奔乌江去了。  乌江边,一个叫凤鸣场的地方,白黑上了渡船。  渡船沿着河道往上游开,开到一个狭口,两岸是垂直的悬崖,那里是一个大坝的工地。过了狭口,有一河滩,远远望去,一片瓜地,果然是百瓜滩。  白黑像个醉汉,抚摸着
期刊
读北京老焦的新作《奇石是一种表达的艺术》,让人耳目一新。本人在受到启发之余,也浅谈下读后的感悟与歧见。  一、“发现”与“表达”,是不抵触的两个阶段  面对大自然的遗存,人们从浩如烟海的石品中,挑选出自已的喜爱,这叫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现。因为不同的人,其知识、阅历,兴趣、偏爱也是不同的。由此推论,所有的初始发现,仅仅是自己的发现。所以说,“奇石是一种发现的艺术”,这个命题,就对奇石单方面的
期刊
质赏之雕或不雕  张君是黄蜡石料石的狂热“粉丝”,刚参加杭州工艺美术展黄蜡石雕件展和第四届浙江龙游黄龙玉黄蜡石博览会回来。他自豪地说:“不吹牛,浙江甚至放眼全国,玩蜡石的人中玩料、玩雕是最多的。好的黄蜡石美质美色,温润凝结,以前说不是美玉胜美玉,现在是登堂入室黄龙玉。云南黄龙玉,凭借质、水、色,以玉之名起家,迅速攻占全国,占领蜡石质地赏玩领域的制高点。广东台山、广西八步和浙江、安徽、江西各地也纷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