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林献堂来京住过的金台旅馆(下)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h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曾见过大世面的金台旅馆
  
  前门一带曾是京城最繁华的区域,云集各类商铺和饭馆、旅馆、会馆等,仅仅西河沿一条街,旅馆和饭馆一家挨一家,盐业银行、交通银行、金城银行比肩相连,至今能看到许多建筑遗存。金台旅馆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亲眼目睹了百年来的一些大事件、大人物。比如:一九一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农历腊月初八) 辛亥志士彭家珍挺身刺杀良弼时所乘马车就是租用金台旅馆的。一九一二年八月,史称“民国第一冤案”的张振武被诱杀案就是与金台旅馆密切相连,武昌起义功臣张振武一行抵京后下榻于此,其属下方维被捕于此,张、方被杀次日袁世凯的布告张贴于此。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少年徐志摩第一次乘“早车”到京求学就是先在金台旅馆落脚的,或许是由于此处与一九〇六年兴建的前门火车站相近的原因吧。一九二四年夏,西北名士朱锦屏受青海军阀马麒之命来京后长住金台旅馆。 由此可以想见金台旅馆的名声通达边远。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九年,东北抗日勇士蒙古族首领苑九占五度来京,四次住所不详,只知一九三二年夏“为避敌锋只身暂居京城”时住在金台旅馆。此外,金台旅馆还见证了台湾名人在京活动情况 ,比如台湾爱国人士林献堂来京时就曾下榻金台旅馆。
  
  林献堂应邀来京会友寄寓于此
  
  林献堂,台湾台中县人,日据时期台湾非武装抗日民族运动先驱。一九〇七年,他第一次去日本时,在奈良与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巧遇,彼此相见恨晚,彻夜笔谈交流。分别时,他邀请梁启超赴台再商抗日大计。一九一〇年,他携二子前往日本东京就学,归途时于神户再度邀请梁启超访台。一九一一年三至四月间,梁启超携女梁令娴、同仁汤觉顿一行三人赴台十余日,被台湾文化界人士视为富有时代意义之举,影响甚远。这一年,发生了改变中国命运与前途的辛亥革命。
  梁启超与林献堂保持书信往来长达八年,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不仅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思想交流史料,也可从中了解京台名士早期往来的足迹。譬如,一九一二年十月二十日,梁启超从日本归国、回到北京,其路费就是由林献堂资助。一九一三年四月八日,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届国会在北京正式召开,在台湾岛内知识分子中引起很大反响。五月,林献堂为此到北京,在梁启超等人的举荐下,广泛结交社会名流,接触到中国国民党人,感受从封建走向共和的祖国。期间,梁启超写给住在金台旅馆的林献堂的信至今仍保存在雾峰林家中,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台湾人在京活动的重要史料。或许是梁启超为让林献堂更多地认识北京的方方面面,他特意给林献堂寄去了颐和园的门票,并在信中写道:“奉上颐和园游券五枚”。由于信中未落时间,无从知道具体日期。至于林献堂是否去游颐和园,也为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林献堂返台后,请堂兄林烈堂、林纪堂赞助,联络士绅向总督府请愿,要求创设中文学校。经过两年的努力争取,台湾第一所教授中文、培育台湾青年的现代学校——台中第一高等学校(今台中一中)正式开学。后来,日本学者矢内原忠雄在《帝国主义下之台湾》一书中,称此举为“台湾民族运动的先声”。
  一九五六年九月八日,林献堂病逝于旅居的日本东京。“儒生忧道不忧贫,异国江山暂养真,松柏经霜看晚节,依然不变岁寒身。”是他晚年不得已身处他乡时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东游吟草》中最令笔者动容的一首。
其他文献
吴绪成、刘晓春在2006年第11期《湖北档案》上撰文,分析了馆藏档案在档案分级鉴定中应遵循原始原则、高龄原则、价值原则、稀有原则。作者指出,依据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永久档案
在华语歌坛上,邓丽君是一个传奇人物,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她的歌代表了一个时代,更超越了她的时代,因而受到不同年龄层歌迷的喜爱。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随着水利建设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水管单位的人事用工制度、分配制度越来越显现出不适应水利经济发展需要,也越来越成为阻碍水利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通过水库泥沙调度控制泥沙淤积部位和高程,解决水电站泥沙问题,这是目前中国控制泥沙淤积的主要手段。采取该措施,要损失水电站短期的较小的经济效益,以换取长期的总体的经济。中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水印的数字图像审计网关,不但保证了图像的实时审计,还保证了图像的版权的归属认证和直接获取数字图像访问者的信息。基于DWT、DCT的数字水印算法,实现
导读:为维护本国的文化传统、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许多欧洲国家借助“多极文化论”与美国的“单边文化战略”相抗衡。特别在电影、电视行业,欧洲各国利用各种手段,勉力维持着各自
为评估硬件系统引入的误差对三维声纳成像效果的影响,分析存在随机误差(包括幅相误差、阵元失效)时,主瓣宽度、旁瓣高度、阵增益、波束指向误差的均值并给出样本分布,推导存在
连队花名册和简历表,历尽岁月苍桑,纸张泛黄,字迹扩散,书订锈蚀,册子散页。我看着40年前亲手刻印的小册子,就像见到老战友一样亲切!  1969年,为保卫北疆迅即组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连队常搞军演拉练。我任文书,除了按规定背负武器装备外,还要携带重要文件,为此制作了花名册和简历表。  制作花名册和简历表完全靠手工。我执握铁笔均速刻写钢版,在七拼八凑的比包装纸略强点的纸上,平稳缓慢地推油滚子,用力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