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tb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湖小学是一所由中桥小学和新联小学合并而成的、异地新建的学校。原本,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加上合并所带来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问题又很多,所以,大家都暗暗为担任南湖小学校长的武凤霞捏了一把汗。然而,建校两年后,南湖小学在各方面都很有起色,尤其在各学科教学的改革中,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
  依稀还记得,在她第一次提出语文课堂教学“测、导、延、写”的教学操作范式时,遭到了许多教师的非议甚至抗议,有的教师还把“状”告到了区教研室。当时,作为语文教研员的我,内心对课堂教学“模式”或“范式”也有些反感,总觉得“模式”之类并不适合在“语文”这块土壤中生存。于是,我来到了南湖小学,听了两节课,听了部分教师的想法后,似乎更坚定了我原先的想法。接下来就是找武校长沟通了。我一一罗列了老师们的困惑,譬如:“测什么?怎么测?”“15分钟到20分钟的‘导’够不够?”“每一环节的关联度又在哪里?”而且,从目前来看,教学效果似乎比原来还糟糕……武校长非常认真地听着,并在纸上“唰唰唰”地快速记录着。听完我的质疑后,武凤霞校长不急不缓地说:“玲芹,是这样的,我之所以要搞这样一个范式,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二、三、四,她讲得头头是道。在和武校长的对话中,我恍然大悟:她是在对全校教师课堂教学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打破按部就班、故步自封的现状,希冀在变革中去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原有的课堂教学节奏,重新认识学科、认识课堂、认识学生,而且在探索的这条路上自然地将两校的教师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教学研究的共同体。她认为,不是课堂教学需不需要模式的问题,而是怎么看待模式的问题。其实模式就像是“字帖”,开始练字的时候临帖还是需要的,好的字帖会缩短你练就一笔好字的路程。当然,如果临帖时只是机械模仿,而不用心琢磨笔画的走势、运笔的方法,那么最多只能是个形似,而绝无神韵。这位智慧的勇者——武凤霞,把我说服了。我不得不佩服:对于一名刚上任的新校长,如此大刀阔斧,由“破”到“立”,是需要多大的勇气!
  然而,“测、导、延、写”这样一个范式,光靠对其内涵的解释,而没有具体的操作策略,那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武凤霞以自己执教过的《望月》为例,让全体语文教师也当学生,上了一堂特殊的语文课。武校长的课“简约而大气”,她独创的文本解读、简洁的流程设计、即时的师生互动、语文味浓厚的板书设计、激情投入的语言引导,真正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老师们豁然开朗。一开始,很多老师面对40分钟要完成“测、导、延、写”这四大任务都觉得太难了,认为不大可能。但,武凤霞就是用活生生的教学案例说服了大家。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居然也能按步骤上好课了,居然也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他们惊喜了,也就释然了,坦然了,从容了。
  研究着,实践着,完善着,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按这范式操作,每一课时教学也要按这范式操作,可偏偏有的课文整篇都难以找到“延”“写”的训练点,即使有,也无法在10分钟内有所体现。有的课文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找不到恰当合适的训练点,这也让一线的老师犯了愁。新的抱怨声出现了,甚至有些骨干教师也劝武校长,把要求适当放宽松些,或者是让老师们有一些其他的课堂教学操作样式。面对新的情况,她向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亲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的誓言。
  玛格丽特在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就全部学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的体育、音乐、演讲也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她当年的校长这样评价:“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是因为如此,40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4年当选英国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政界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夫人。
  事实上,在尚未完成范式研究整一轮的情况下,放松或改变要求确实是非常危险的,有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改革功亏一篑。向来习惯啃“硬骨头”、从不服输的武凤霞,她决不会放弃,决不会半途而废。但问题还是存在着,怎么办?不能悬而不决呀。武凤霞校长又一次发挥了她的聪明才智。她以她的影响力,请来了她的特级教师朋友们,让老师们看虞大明老师如何“长文短教”,学管建刚老师“读写结合,习作点评”,仿周益民老师“细节描写”,还邀请市、区教研员和无锡资深特级教师丁谷怡、顾美云老师,与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去发现教材独特的训练点,去发现这些名师捕捉、确定教学训练点的诀窍。与此同
  时,她还每周派四名教师到苏州吴江实验小学跟随管建刚老师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上课;带其他老师到杭州崇文实小,到江南大学学儿童阅读……她创建的“与专家有约”这一平台,拓宽了老师们的视野,提升了老师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
  整整两年过去了,由区教育局督导室、区教研室组织的“视导组”来到了南湖小学,随机听课,抽查教师备课笔记、学生作业,对各年级小样本检测,结果都出乎意料得好。“视导组”成员普遍反映:教师备课质量高,每一篇备课笔记详细而独特,包含着教师自己的思想;课堂教学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教师语言简练,教学效率高,尤其是课堂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扎实、有效。实践也再次证明,在区作文竞赛中,原本默默无闻的学校居然频频摘金夺银,获奖率遥遥领先。
  台湾作家李敖认为,要使我们的大脑能够起飞需要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当你看到抽象东西的时候,你应该尽量使它变得具体;反过来说,当你看到具体东西的时候,你应该尽量使它变得抽象。武凤霞,她做到了!她用自身的光亮,带着老师们一起让大脑起飞!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长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在绍兴柯岩风景区的鲁镇景区内,每逢节日长假都会出现一个特殊的人物——“祥林嫂”,以吸引游客的眼球。这一鲁迅笔下人物形象的设计根据,就是《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有人分析这句话的语用现象后认为:作者用逗号把“空的”二字与前面隔开,使语言节奏变得短促。“内中一个破碗”停顿一下才说出“空的”,表明叙述者不忍睹、不忍说祥林嫂连饭也要不来的孤苦惨境,流露出对祥林嫂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美妙画面。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回顾三幅画面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爷爷写的《草原》,请大家把课题读一遍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它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也说过:“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因此,从本质上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语形教学,不是语法教学,甚至也不是语
在哲学家那里,“微”是朴素的行为智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科学家那里,“微”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我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达尔文);在文学家那里,“微”是恰到好处的风景:“微雨燕双飞”“微微风簇浪”……而在我的眼中,“微”对“真语文”却有着别样的意蕴。  入乎“微”,才能推动语文教育真变革。在我国学者查有梁看来,教育建模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宏观层面主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时时闪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力,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互动式教学是发挥学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师:先来认一个字。(出示甲骨文 )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为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  (师板书:天)  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
一、激趣导入  师:说来,你也许不信,作文特好玩。在数学里边,“一加一”只能等于“二”,还能等于几?  生:是的,只能等于“二”,不能有其他答案。  师:“二乘二”呢?  生:“二乘二”得“四”。  师:“二二得四”,不能等于“五”。但是,语文就不一样了,它变化无穷。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比如,就拿我们忌讳的这个“死”字来说,“生命的终结”叫“死”。“死”是口头用语,书面用语则叫“去世
【教材解读】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  文中共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有些教师认为该文中描写列宁的笔墨很多,因此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列宁。但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小男孩。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编者选择这篇文
记得非洲有这样一则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说得多有道理。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个人走得不仅不快,简直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成长就像剥洋葱,剥掉一层就会流一次眼泪。”确实,在我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直有导师引领、伙伴相随、团队互助,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还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专业成长路。、  芥子读书会:厚实底蕴学养  2007年,一群年轻人,因为喜
妈妈是一杯酒,  爸爸喝上一口,  就醉了。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六岁孩子写的诗。在孩童的眼里,这个世界就是那么简单而美好。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诗《点灯的人》,写了一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他使“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为儿童的文学阅读点起一盏盏灯,做一个让孩子们心灵温暖、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