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创新创业人才。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大潮的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只要正确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未来发展主力军中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中国发展就能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业教育
1 高校創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已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李克强总理发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现阶段,在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看待问题需要有发展的眼光,在解决问题上有创新的思维,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创业上的成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
1.1 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当前,国家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国投资环境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创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这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出了要求,也为增强国家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1.2 创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创业能力是现代社会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争创“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必须改革创新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持续带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1.3 教育创新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脊梁。较长时期以来,我国产业不断重复“技术模仿、产业跟踪、商业模式复制、大规模接受产业转移”的发展路线。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人才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平均每万居民中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在全世界仅列第43位;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数量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左右。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载体,创业的成败由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决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
2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人才是创新创业最关键的因素,创新创业驱动是人才驱动。不同国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不同的模式。英美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聚焦式创业教育”和“普及性创业教育”两种组织模型为主。而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近年才得到了重视及迅猛发展。一些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是,目前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依旧存在诸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模糊、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高素质教师队伍匮乏、创业氛围与实践环境不完善等问题。由于诸多因素很多高校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实践平台,失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学氛围和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教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探索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理应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列。所以,更应激励青年学生开启创业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1 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大学、科技园区、地方政府、投资机构等多种社会资源,构建包括创业苗圃、创业基金、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等在内的支撑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大学培育创新成果,需要市场机制推动发展,也需要政府因势利导给予支持。因此,大学与地方政府应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创意链—技术链—产业链—市场链”的完整知识型产业生态链,构建“政府—大学—产业”协同推动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新模式,共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3.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意识、精神的培育和引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注重引入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方法;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结合实践训练,引导优秀本科生在开始学位课程后尽早参与到教师的研究工作中去。
3.3 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加强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利用校园广播台、网站、报刊等宣传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弘扬创业精神。还可以组建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让有创业意向或者已经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3.4 开阔视野,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为学生开创一个积极主动、热情洋溢的创业环境。为定期举行创业技能大赛以及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支持。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为学生们开展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使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4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高校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实现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识,在对传统的人才模式改革的同时,不断创新教育思想,合理优化教育资源,建立起有高校特色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构建真正科学有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显悦,郗婷婷.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1):147-149.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05):64-67.
[3]尹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2):44-46.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业教育
1 高校創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已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李克强总理发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现阶段,在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看待问题需要有发展的眼光,在解决问题上有创新的思维,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创业上的成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
1.1 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当前,国家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国投资环境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创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这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出了要求,也为增强国家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1.2 创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创业能力是现代社会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争创“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必须改革创新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持续带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1.3 教育创新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脊梁。较长时期以来,我国产业不断重复“技术模仿、产业跟踪、商业模式复制、大规模接受产业转移”的发展路线。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人才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平均每万居民中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在全世界仅列第43位;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数量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左右。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载体,创业的成败由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决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
2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人才是创新创业最关键的因素,创新创业驱动是人才驱动。不同国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不同的模式。英美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聚焦式创业教育”和“普及性创业教育”两种组织模型为主。而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近年才得到了重视及迅猛发展。一些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是,目前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依旧存在诸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模糊、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高素质教师队伍匮乏、创业氛围与实践环境不完善等问题。由于诸多因素很多高校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实践平台,失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学氛围和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教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探索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理应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列。所以,更应激励青年学生开启创业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1 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大学、科技园区、地方政府、投资机构等多种社会资源,构建包括创业苗圃、创业基金、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等在内的支撑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大学培育创新成果,需要市场机制推动发展,也需要政府因势利导给予支持。因此,大学与地方政府应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创意链—技术链—产业链—市场链”的完整知识型产业生态链,构建“政府—大学—产业”协同推动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新模式,共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3.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意识、精神的培育和引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注重引入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方法;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结合实践训练,引导优秀本科生在开始学位课程后尽早参与到教师的研究工作中去。
3.3 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加强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利用校园广播台、网站、报刊等宣传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弘扬创业精神。还可以组建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让有创业意向或者已经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3.4 开阔视野,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为学生开创一个积极主动、热情洋溢的创业环境。为定期举行创业技能大赛以及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支持。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为学生们开展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使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4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高校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实现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识,在对传统的人才模式改革的同时,不断创新教育思想,合理优化教育资源,建立起有高校特色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构建真正科学有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显悦,郗婷婷.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1):147-149.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05):64-67.
[3]尹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