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造物观”融入招贴设计的教学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是我国设计师面临的难题之一。如何将“民间艺术”引入现代招贴设计的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民间艺术的创作思维并应用到设计中,是对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严峻考验。本文通过对民间艺术形态与内涵进行分析,针对民间艺术融入招贴设计教学拟出了学习步骤,探讨了教学方法。
  关键词:设计思维;民间艺术;设计教学;招贴设计
  设计思维是招贴设计的灵魂,在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培养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创意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招贴设计教学的重点,无论是不断更新与修订的教学大纲,还是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创意自始至终贯穿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是每一门课程之中。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应该依据专业的发展调整学习方法,用不断更新的内容充实现有的知识体系。立足本土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优秀设计师,是现今设计潮流对我国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严峻考验。如何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通过教学实践将民间艺术的思维融入学生的设计创作中来,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对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教导学生对潮流设计形式的搬照,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民族民间艺术的种类,了解民族民间艺术的风格,探索民族民间艺术的造型方法,通过课堂训练逐步掌握民族民间艺术的设计特点,并巧妙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而学生从小就在中国文化的浸润下长大,对民间艺术的各类形式都会有粗略的了解,如风筝、剪纸、刺绣、皮影等,都是学生所熟知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但他们更关注的是这些艺术形式独特的外观造型、丰富的色彩变化,而对于民间艺术的创造思想、创作规律几乎是一片空白,并且如何在学习中得到民间艺术思想的充实和基于民间艺术培养自我创作能力,仅凭灵气和平时生活中对民间艺术的感受是不够的,应该坐下来,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对民间艺术进行剖析。
  1 民间艺术造物观引入招贴设计的教学过程
  1.1 引导学生观察
  中国民间艺术是个庞大的体系,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创造出来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也因地域文化的特点生分为品类多样的艺术类型,收集和整理民间艺术的资料并给学生观摩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民间艺术,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民间艺术”既包括通常所指的民间绘画和民间雕塑,也包括更为多样的民间工艺。但凡一切可视的、带有审美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就连那些为日常所用的“民具”,无不涵盖其内。[1]根据民间艺术造型的自身特点,可将其大致分为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和综合造型三大类,其中包括木刻版畫、剪纸、刺绣、印染花布、织锦、民间绘画等平面造型;泥塑、竹木雕、石雕砖刻、陶瓷、布制品、面塑等立体造型;风筝、皮影、灯彩、活动玩具、游艺活动等综合造型。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不认识到熟悉的认知过程,从缺乏兴趣到积极主动去搜索民间艺术的资料,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收获与满足。
  1.2 了解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
  民间艺术作品千变万化,是长期根植于穷乡僻壤的一种大胆的夸张变形或随意想象的民间文化形态,并且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不管外部变化多丰富、样式如何多彩,其基本造型因素都体现出了民间艺术家特有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怎样好看就怎样做”道出了中国民间艺术创造的心理状态,他们不像现代受过系统训练的设计师那样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用程序化的设计手法进行设计创造活动。在他们看来,万事万物的形象本身就具有多方位的时空感,各种造型并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现实性,而是一种主观的、随意的创造。[2]
  学生在逐渐了解到民间艺术创作风格的同时,更多的时间是在思考,学生已习惯用系统、严谨的造型思维去理解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民间艺术风格对学生惯常思维的冲击是剧烈的。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中,更觉得民间艺术造型特质的可贵,促使学生们更主动地在传统中寻找完美的答案。
  1.3 理解民间艺术的造型方法
  虽然民族民间艺术的品类繁多、形态各异,但各类形式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艺术家对生活纯朴的挚爱。他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把他们心中所想的事物以及他们想要表达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朴实地表达了出来。这种表达是以主观臆想为依托的,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而在这些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中,也可以归纳出几类造型手法:
  第一,以主题为中心的造型法。这种造型手法常以某一主题形象的视角来进创作,围绕在主题四周的事物只有在主题的中心位置才有可能得到更好地表达。“自在其中”,把“自我”视为周围环境的参照中心,所得到的感受也正是周围的一切向“以我为中心”集中的世界意象。[3]这种方法在创作时一般不强调作画前的设计和运筹,而是发挥创作过程中对主题形象的畅想,表现出民间艺术家自由自在的创作心绪和无拘无束的创作方法。
  第二,全方位表现的造型法。这种造型方法是将主体内部的事物表现出来,或是将想象的事物移至主体外部,形成多视角共存的视觉空间,展现出物体全方位的面貌。这是一种舍表求里的手法,视线的障碍所遮蔽的内容实质早在作者的臆想之中。民间艺术家对于视觉所不能观察到的现象,凭借主观经验的推断展示出来,使之空间建设突破现象表层而深藏其内部,直接反映表象掩盖下的物象实质和客观必然,[4]体现了民间艺术家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和造型手段。
  第三,活动形态造型法。这种造型方法中,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主体时间变化的过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二维平面上体现某一物象的动与静,历来为艺术家所难。在西方艺术中,就有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特别注意描绘物体运动中的各种形貌,以重叠和片断的形影暗示主体的速度和压力,传达不断运动的紧迫感。例如,梵高的“向日葵”这副作品中,就描绘了向日葵从开放到凋谢的过程,而作者始终思索的是生命现象从初始、成熟到衰败的精神内涵。民间艺术家们同样也找到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他们善于把视觉认识的观念转换为可视的形象图式,抛开自然物象实体存在的真实,用理想营造新的现实,依照作者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来安排形象和画面,使形象在多种时间中的形态同时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使人产生既是这种事物又是另一种事物的幻象,不仅表现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也更合乎人们的情感,从而展现出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2 民间艺术造物观融入招贴设计的教学方法
  2.1 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
  在招贴设计课程设置中,以理论课与实践课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通过理论课的讲授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实践课的训练掌握课程的专业设计技法。设计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模式,学生在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之初都会以一门创意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初期的训练,而在之后的所有课程里也会有一部分的内容是在讲解本课程的创意方法。从以前的专业教材内容来看,在教材中创意思维的章节里对民间艺术造型方法的介绍少之又少,通常只介绍几种现代设计手法,这就造成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浅薄的层面,“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课堂的训练是学生不懂得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教师在课程中可以设置一部分时间,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取与课程相关的民间艺术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在听与看的过程中,教师也与学生一起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网络信息收集更多民间艺术作品的资料。多看是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作品的先决条件,事实证明,看得越多认识就越深刻,有了认识的积累,将“民间艺术”应用到课程的设计实践中也就越能体现本土文化的精髓。
  2.2 临摹与创想相辅相成
  临摹是初学者入门的学习方法,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对优秀设计作品的临摹,可以切身体会到设计者的设计思想,领悟设计者的技术手段。从临摹中学习优秀的技能和技巧,以便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够随心所欲地表现,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一般逻辑。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安排较长时间、数量多的临摹练习,做较细致深入的临摹,但目前的课时明显偏少,大量的时间用于讲授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现代创意手法,用更多的时间来临摹几乎没有可能,这就要求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尽量接触更多的东西。对于临摹的要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同时也表现在质量上,不必百分之百的一样,而是希望大家对于民间艺术作品的种类样式、造型的风格和造型的特点有所了解,明白这些才是民间艺术的精华,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东西。
  临摹只是练习的一部分,是开拓设计思维做的前期的积累,而更重要的练习是“创想”,要求学生将民间艺术造型中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特点运用到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去,用自己的理解去改造设计作品的设计方式和方法。学生在设计的初期也许动手能力较弱,但是却有很强的思考与联想能力,所以,在教师的课程安排中,不仅需要技术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努力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并加强判断能力。从而真正理解民间艺术造型的思维特点,摆脱固定教学设计思维的局限性,設计出更有新意的作品。
  3 结语
  现代招贴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造物观”独特的创造视角,使现代设计获得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视觉盛宴。另外,学生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灵感和激情,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2]邓福星.中国民间艺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吕胜中.造型原本·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左汉中.中国民间艺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绘画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活泼热情、勤奋好学、思维敏捷。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对于她们来说是基本技能。油画棒是日常教学常用的材料,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运用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老师要在油画棒表现技法方面的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同时促使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在“设计”观念引导为目的的视角下,总结工业设计概论课程设置和安排应遵循的要点,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设计思维、设计技能、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阐述,探索更优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业设计概论;教学实践;设计观念  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课程设置一般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这正是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初步概念的关键时期,对于启蒙学生设计思维、培养设计意识有着重
期刊
摘 要:艺术教育中,从量变到质变、从模仿到创新是艺术成长的必经过程,教育者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艺术课程的学习并培养出创新能力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结合玉雕专业的教学实践,对此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建议。  关键词:模仿;创新;课程教学  玉雕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传统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玉雕艺术在当代蓬勃发展、成果显著,给广大的玉雕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玉雕艺术
期刊
摘 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正一提出“古典舞新里程”的起点就是抓住“民族性”这一关键,此后中国古典舞“民族化”的求索就从未止步。庞丹老师扎根中国古典舞教学20多年,坚持走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一直以“民族化”为导向砥砺求索。笔者学习其《中国古典舞教学谚诀汇编》后有所感思,特此共享。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谚诀;“民族化”  关于中国古典舞基訓的“民族化”,庞丹老师强调要“正视民族文化基因”,指出
期刊
摘 要:一体化教学是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影视动画课程中,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基本导向,提高职业能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要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所以,应做到更好的设计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学生高素质和精技能培养框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精技能实用性人才。并在理实一体化的多种教学方法
期刊
摘 要:闽南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是笔者以闽南民间文化为背景,以中职美术课程为基础,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闽南民间文化的实践研究。这优秀的闽南民间文化在中职美术课堂中得以传承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在闽南民间文化的渗透感染下的中职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民间文化;中职美术;教学  我的家乡地处九龙江畔,历史悠久、地广物博、民风淳朴、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柯达依音乐教学法”为依托,培养学生准确歌唱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的基础上,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创作有机结合。通过尝试二声部合唱教学,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以及与老师、同伴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柯达依;合唱教学;课题《小螺号》;四年级;学段中;表现;感受与鉴赏;创造;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1 指导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强调音乐实践,鼓励
期刊
摘 要:刘勰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文学风格理论,即体性论。才、气、学、习既是作家风格形成的内部原因,也是风格培养的切入点。当代的辞赋作者,需要在雅正的美学导向下,形成具有个人独创性的艺术风貌,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辞赋;风格;体性;六义;文心雕龙  风格是贯穿创作、鉴赏、批评过程的核心概念,从刘勰体性论切入,研究风格的要素、结构以及优秀风格的培养,可提高初学对作品的分析判
期刊
摘 要: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特别是美术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接触各种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得到其他学科难以获得的各种体验,同时融鉴赏与创作为一体,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培养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本文以速写教学为例,就在美术特色教学中,合理安排速写的教学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
期刊
摘 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创编的舞蹈《捍卫》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意在抓住契机,在全国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和纪念活动,着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这对于加强群众思想政治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引导广大群众更加踊跃地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