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品德教学 现象的透视与反思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象一
  (湖北枣阳第一实验小学 吴立忠)
  
  (一)情境再现
  随着第三节课清脆的放学铃声响起,我让学生有序地排好队离开了学校,然后我来到公汽候车牌前等候,准备回家。这时,有五个三年级的学生远远地见到我,便面带微笑,并且很有礼貌地大声向我问好。原来,他们是我品德与社会课的学生,和我一样,准备坐公汽回家。这时,我感到些许骄傲和自豪:看,我的学生多懂礼貌呀!车来了,我本能地想让他们先上,可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他们已经蜂拥而至,捷足先登了,丝毫没有留意身边还有一个他们的吴老师。一同上车的还有一位白发苍苍、走路颤颤悠悠的老妪和一位大肚子孕妇。当我上车后发现我的五位学生一人占一座位,而后掏出包中的零食,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其中两位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另外三名学生一边吃着零食,一边讨论着今天上午的品德与社会课作业。面对没有座位的老妪、孕妇和我,他们竟熟视无睹,无一人让位!我讶然、吃惊、难受、羞愧、后悔……百感交集:他们竟然是我的学生!呜呼哀哉!我快速地把脸向着窗外看去。作为他们的品德课教师,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
  (二)焦点访谈
  事后,针对这一现象,我对当事的学生进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观的调查,访谈实录如下:
  师:你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三(2)陈诗雨:是一门副课,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数学,考试前三天把品德与社会有关内容背一背就可以了。
  三(3)刘东冉:语文、数学是主课,我妈妈说英语也是主课,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和体育是小课。
  三(5)王炜蔚:我们班主任说了,每天必须完成语文和数学作业,别把时间浪费在小课上,比如: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等。
  师:平时你是怎样学习这门课程的?
  三(4)陈秦川:老师讲课时,我听听就可以了,反正考试前背一背就可以了。
  三(1)丁博文:我的品德与社会作业从不带来,我爸爸说他有时间帮我做,别把时间浪费在小课上。
  师:你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并且能够形成习惯?
  三(4)唐寅聪: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我懂,有时能够按照老师讲的去做,时间长了就忘记了,仍我行我素了。
  三(2)代颜琳:我也明白老师讲的道理,但遇到具体的事情时又不能够按照老师讲的去做,比如上车让位,我妈妈说你抢到就坐,不然就会吃亏。
  (三)深刻反思
  透过上面的现象与访谈,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品德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特别是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同时教师本身素质也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一所学校的专职品德与社会教师很少,大多是老、弱和需要照顾的教师或者是领导等。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它仍是学生心目中的副科,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2. 教材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大多还是照本宣科。
  3.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行为仍然严重脱节。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但现实是,课堂上老师绞尽脑汁精心上的每一课,学生最关心的却是作业的答案是什么。观念是如此,我们又如何期待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导行呢?
  现象二
  (江苏省湖塘桥中心小学 张云波)
  
  (一)情境再现
  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三册《心中有他人》的教学片段:
   师:下体育课了,大家都很渴,看着图中的两位同学,你喜欢谁?
  (教师课件演示图1:想着同学,拿起水壶先给同学倒水;图2:只顾给自己抢水)
  生:我喜欢图1里的小朋友,因为他想着其他的同学。
  ……
  师:有一天,中午放学时,下雨了,一个带了雨具的同学走出校门,又跑了回来,你们猜猜她想起什么了?(课件演示图3)
  师:小华跑回来是怎么做的呢?
  (播放录像:小华与同学合用雨具)
  师:我们把这个情景演一演,好吗?
  生:好。
  (学生表演小品:一个学生带雨具,一个学生没带雨具。带雨具的同学走出校门又跑回来,和没带雨具的同学合用雨具。)
  师:小华做事,替别人着想,说明他心中有他人。谁来说一说,你们在生活中为他人做过什么事?
  生:我为妈妈拖地。
  生:我借钢笔给同桌。
  ……
  师:夸奖心中有他人的同学。
  (师宣布下课。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门口跑去,门口拥的人太多,以致于门都没法开。)
  面对这一情景,我不禁陷入了深思:课堂上,教师选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从图片到录像,从课件到小品,从反面例子到正面引导,一节课热热闹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个班的学生特别懂事、特别能说,基本不用点拨就能说到点子上。只是课后的一个小插曲,多少让大家有点尴尬。很显然,本堂课形成的是学生表面的道德情感,而非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没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访谈实录
  课后,执教老师和本校品德教师聚集在一起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交流和反思,笔者专门就大家的品德课程观进行了相关访谈,实录如下:
  问题一:你认为品德课程的课程观是什么?对于本课的教学,你是怎样处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之间的关系的?
  执教教师:品德课程的课程观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教学中我遵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采用多种手段激起学生的生活回忆,在辨析和讨论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小品表演中模拟现实的场景,期待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
  问题二:从下课后产生的一幕看来,显然,“心中有他人”的思想还没有进入学生的内心,内化为道德认知,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对于这一问题,大家又是怎样看待的?
  师1:学生道德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从这儿看来,学生已经知道了要做到“心中有他人”,在今后的生活中,老师还要将课堂延伸,时时督促,直至内化。
  师2:我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课堂所呈现的内容看似联系生活,其实并不是这些学生的生活,就像隔靴搔痒,不能引起学生的生活共鸣,也就没有真正的内心触动。
  问题三:针对本课,你们认为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呢?
  师3:了解学生的生活和需求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师4:以活动的设计代替问答,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收获。
  (三)深刻反思
  1. 从教师们对“问题一”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品德教学改革的现状:一线教师对品德课程的一些理念有所了解,但却并没有真正理解和实施。怎样才是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老师的课程观是模棱两可的。正如本课例,教师虽然努力以学生生活为源泉,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但却没能跳出“师授生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其量只是一种改良过了的“灌输”。表层化的教学遮蔽了品德课程的实质,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理解的错位影响了品德课程目标的达成。因此,要想提高品德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加强师资的培养。就目前来看,品德学科的教学老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对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了解不多、不深,因此,加强理论学习和互动研讨,加强骨干教师的引领是提升品德学科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2. 从两位教师对“问题二”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一些教师仍然将品德课堂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割裂开来,存在着活动“虚化”的误区。也就是说,课堂中以虚拟的活动代替亲历亲为的真实活动。当然,虚拟的活动也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体验,但其体验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当与真实的活动结合起来,体验才更有效。但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部分老师的课程观已在悄然转变。从第二位老师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与独特体验的尊重。当然,教师只有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为,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导行更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3.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要使教育能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活动便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从教师对“问题三”的回答反映出了,大部分教师的课程实施观在逐步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也能牢牢把握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但在细节处往往忽略了应该以学生为本。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方式,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活动浸润每一颗参与的童心,激活每一个灵动的童趣,使品德教育不再流于形式,真正地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其他文献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未成年人阅读率远超成年人    4月22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报告称,我国0~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2.45%。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1.4%,远超成年人(49.3%)。还有超过半数的未成年人阅读报刊。  调查显示,2008年成年人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69.7%。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49.3
【摘要】主语与谓语在人称和数的方面保持一致的关系即为主谓一致。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英语学习中主谓一致是各类一致关系当中比较重要并且又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要想对主谓一致关系进行良好的掌握,首先就必须深入的了解它的原则以及特殊情况。因此,本文将对英语主谓一致的基本原则进行简述,并列举了英语中出现主谓一致的特殊情况。  【关键词】主谓一致;英语;初中  【作者简介】雷晓霞,兰州第六十六中学。  主谓一致的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从概念整合这一认知视角去向高职学生分析和讲授英语习语的含义。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又称概念合成(Conceptual Integration)。法国认知语言学家吉尔斯福康涅(Gilles Fauconnier)在其认知语义构建框架中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举例说明。本文采纳这一个理论视角,收集了一定量的英语习语表达。通过文本分析,对其语义的形成过程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激励性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评价手段。它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如果在进行激励性评价过程中再巧妙运用“心理效应”杠杆,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作用,则更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利用
【摘要】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都针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重点强调要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际教学当中。随后在2014年教育部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提出“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者也应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改变学生“哑巴英语”的现状,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真正能够应用英
【案例】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我愉快地走进教室。正打算写课题,突然发现黑板简直就是个大花脸,上一节课的字迹还依稀可见。心中甚是不悦!本想狠狠地训斥一下擦黑板的学生,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一个绝佳的教育契机,何不好好地利用呢?于是,我不动声色,故意在最不清楚的地方写上课题,果然学生提意见说看不清楚。我明知故问:“为什么看不清?我可是很认真地写的。”学生激动地说:“可是这里原来就有字,值日生没把黑板
【摘要】根据上海市教委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要达到近5000个,但目前词汇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词汇教学策略存在各方面的不足。英语教学中,生词往往影响着学生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速度,很多时候生词成了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一道屏障,词汇量成了他们提升英语成绩的一个瓶颈。  【关键词 】整合;阅读材料;词汇量  【作者简介】沈佳新,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  引言  上海市
美国社会长期把“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和一种生活哲学。但美国也为这种个人主义的泛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吸毒、酗酒、暴力、犯罪、性乱等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美国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改革教育,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否则社会的稳定将受到威胁。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经过近30年的认真实践,在其大中小学校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格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高职院校英语演讲课堂的学生互评模式效度。以本校商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学生互评分数为样本,将互评题目分为四个研究维度,采用信度分析方法,最终得出总体信度质量较高的结论。该结论对今后的课堂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英语演讲;学生互评;效度  【作者简介】李嘉怡(1993-),女,汉族,广东中山人,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研究,商务英语研究。  商
【摘要】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养成良好课堂习惯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笔者通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文献分析,进行了基于课堂管理提升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认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组织趣味课堂,明确课内常规和奖惩制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小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