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桃花开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口浓茶一口奶,再加上一口烟,得有个把月了,槐林始终写不下一个字。这也不要紧,问题是他根本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最直接的效果是,他整个人瘦了十多斤,而且头发掉了不少,几乎能看到头皮了。
  槐林的生活并不规律,通常是一整宿不睡觉,在别人挤地铁上班的时候,他才打着哈欠,钻进被窝。不过,此时正是城市里最热的季节,他的习惯是光着脊梁在屋里晃悠,如果不是外卖来送饭,他连门都不会开一次。槐林从不担心走光,他住在顶多十平方米的地下室里,没有窗户,跟外界交流的渠道只有网络和电话。说句实在话,自己这副样子,就是在街上来个裸奔,也不会上报纸头条。这一点槐林有自知之明。
  槐林可以足不出户,从事的工作是跟文字打交道,当然,他不是职业写手,既不会写小说也不会编剧本。如果做一个职业写手,他的生活会更加潦倒。小说的稿费低得吓人,一篇文章的稿费超过八百块还得缴税,剧本的薪酬还算凑合,问题是写出来的东西得有人看上,在这个都市里,会编故事的人一抓一大把,很不值钱。槐林是个报社的记者,对这些事情他略知一二,他甚至能够想象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有这么一大批人在为生计而奔波,估计他们的日子过得还不如自己踏实。槐林既然可以不用到报社里坐班,说明他在这个行当里已经算是小有成就了,没错,在参加活动的时候,他的名字前面被冠以“资深媒体人”。
  究竟什么算作资深,槐林说不清楚,工作时间久了就应该算资深了吧。早些年他心高气傲,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那时候他策划了几次深度采访,在圈子里算是一鸣惊人。有时候出去采访,别人听到他的名字,还会惊讶半天,很多人没想到他是那么年轻。很显然,在弱势群体眼里,槐林可以为他们伸张正义,在另一部分人眼里,他是被供着的菩萨。这就是无冕之王的职业特性。可现在槐林完全处于劣势,他不认为自己江郎才尽了,他仍然有足够的激情去面对每一次采访。但社会的大环境摆在那里,费尽心思写出来的稿子说被毙掉就被毙掉,他的头儿上面还有领导,领导也得面对各方面的压力。还有一点众所周知,如今的网络这么发达,人人都是记者,随便在自媒体上发点东西都有可能引起网民的关注。即便这样,那些强势的有可能被曝光的单位和个人也有办法,他们可以找到网络公司进行所谓的舆情控制,这是个新名词,由此还滋生了一个新的产业,叫网络公关。
  网络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的压力日益凸显,槐林甚至想策划个专题,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但还没等池下手,别的媒体已经先行一步。头儿找过他,跟他进行了一次长谈,谈到了纸媒生存的压力,还谈到了他个人现在的状态。那天,槐林总是走神,但他心里明白,纸媒迎来了第一个冬天,而他个人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槐林当时承诺,回头拿个策划案,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人是很奇怪的,遇到自己重视的事情,意志力、记忆力都会变得非常好。那些天,槐林的目光都是不安分的,他在路上搜索,在社区里寻找,他要找到适合自己或者说适合报社的关注点。槐林下了不少功夫,自己制作了问卷调查,在网上发布,还把它们印出来,咆到小区门口让市民填写。
  对自己拿出来的方案,槐林很满意,他几乎看到了整份报纸因为他的设想而火了起来。那些天他睡觉都会敞美梦,他梦见发行量与日俱增,还梦见领导给自己加薪。槐林不想当官,他自由散漫惯了,有点儿小富即安的意思。刚到报社那会儿,他倒是设计过自己的未来,曾经想过谋个一官半职,也算得上是光宗耀祖。现实是残酷的,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他发现自己不适合管人,能把具体事情做好已经是烧高香了。
  老家的人喜欢用烧高香来形容某件事情不容易。小的时候,槐林经常被家里人说,如果你念书能念出个名堂来,那就算是烧高香了。那阵子,槐林面临辍学的危机。对马家庄的人来说,能识几个字,写下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村里有人在外面打工,他们说领工资可以不用签名,只需要捺个手印,这多多少少影响了村里人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读书没用。
  马家庄出过几个名人。一个是“文革”时期出去当兵的马红旗,大字不识几个,据说当上了师长。还有一个是马红旗家的死对头,他们是庄里另一户外姓人家,姓赵,家里出了个人在省政府工作,发迹之后忘了本,名声不太好,不说也罢。再有一家是马小刚和马槐生兄弟俩,他们一个在部队上干到了团长,一个在老家干乡长。最神奇的是,这家人门前有两棵刺槐树,一大一小,被老家的人称为“母子槐”,说他家后代能出息跟这两棵树有关。这样一来,“母子槐”被传得神乎其神,谁家有人外出打工求学,都要到树下烧香磕头。槐林在上大学前就去烧了香,当时心里非常不情愿,但没办法,如果不去拜一拜,父亲可能会反悔,不让他出门读大学。父亲言之凿凿,说老槐家祖祖辈辈都是跟土坷垃打交道,想出个状元郎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
  据老家的同学说,槐林现在也算是名人之一了,他听了之后笑了笑,没敢说话。他知道那个同学是话里有话,言外之意非常明了,因为人家也想当名人,事实上那家伙在人们眼里已经是名人了。
  那个同学做生意,有钱的人受到追捧似乎天经地义,槐林现在就是为了钱在折腾。
  二
  任何人都会有成功的愿望,如马家庄的人会把卖桃当成头等大事。
  马家庄跟周围别的村子不一样,在整个鱼鸟河沿岸,所有村庄都以种苹果为生,唯有他们村家家户户种的是桃树。这么说吧,除了那具有传奇色彩的“母子槐”,其他人家门前都是桃树。桃是那种水蜜桃,很甜,槐林现在想想都会流口水。不过,一旦漫山遍野都是桃树,那就是麻烦事儿了。
  刚开春的时节。天地之间一片桃花,会让人如临仙境。但到了收获的季节,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地边上、沟渠里,只要你能看到的地方,都是堆积如山的烂桃子。只需要一宿,田野里就会散发出一种让人微醺的气味,是腐烂发酵的味道,很像把人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酿酒厂里,虽然没有那么强烈,却叫人晕晕乎乎,对很多事情失去判断能力。马家庄的人就是如此,他们在本该因收获而喜庆的节气里,变得比平常反应迟钝、行动迟缓。都说桃养人啊,可所有人都忘了这个老掉了牙的俗话。忘掉了也好,让自己过于清醒等于慢性自杀,至少槐林是这么认为的。   跟老家的人不一样,一想起那成片的桃树,槐林心里就不爽快。在他的潜意识里,那些腐烂的桃子像是一个个硕大的眼睛,闪着棕黑色的光芒,令人恐惧。说人在睡眠不足时的眼睛,码字的人用烂桃来形容,槐林会刻意绕开这个字眼,找别的词汇来代替。但在他提交方案的那一天,头儿却就说他跟没睡醒似的,两眼通红,像烂桃子。
  没有人会因为你付出了多少而怜悯你,倘若真是这样,好多事情就没那么残酷了。槐林印象深刻,那天报社大大小小的领导聚在一起开会。说是要迎战网络传媒,话里话外带着几分硝烟味儿。槐林更加觉得自己不适合干领导,那些月计划、年目标,还有三年规划什么的,在他来看都很遥远。他只关心自己的方案能不能通过,让他无奈的是,所有提交上去的方案都被否了。凡事都有利有弊,想找出点儿毛病来中止某种设想,跟喝口凉水一样简单。
  开会的人们七嘴八舌,那种氛围甚至让槐林有一些兴奋,自己的策划方案被否定不要紧,不管谁的被通过都是好事儿,但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没有人比别人高明三分。对某些事情槐林很木然,有点儿像老家的人对待卖不出的桃子,可恶的是,那天槐林偏偏有了几分钟的清醒。他发现与会人员都在挑其他部门的毛病,但到了关键时候全都不说话了,真是莫名其妙。
  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吧,会议最终通过了一个名单,辞退了一批员工。这些人都是一线的采编人员,有的费劲心思才挤进来没几天。真正可有可无的人全都保留了岗位,槐林心里就纳闷了,到了关键时刻人人都不吱声,分明是一群言不由衷的小人。
  会后,头儿让槐林一起吃了个饭,在报社的食堂里。头儿让他别介意,现在就这么个世道,再者说,报社也好,个人也罢,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形势就这么个形势,得想开。一句水深火热让槐林有些沸腾了,他心里生出一种豪气,好像自己能够拯救报社,甚至整个纸媒行业。
  头儿肯定了他的方案,让他试一下。这让槐林心里有些不甘,仿佛是要把死马当作活马来医。他选择了沉默,事后他也自责,嫌别人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自己也是那德行,开会的时候理应站出来,替那些失去工作的人说句话,哪怕人微言轻也算是发了声啊。槐林有些内疚。
  先前槐林一直觉得自己很敏感,但他认为,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就该这样,否则一些大家见怪不怪的事情,你根本看不到。多数情况下,槐林对自己的状态还是比较自信的,他觉得自己的目光比较犀利,能够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不是说他有特异功能,或者是在他身上会发生什么灵异事件,用行内的话说,他有新闻眼,能抓住合适的新闻点。那就是报纸的卖点。
  对那份方案,槐林认为无可挑剔,通过公益活动来引导读者参与互动。说白了,就是策划一些活动,比如寻找身边最需要关注的职业、最需要帮助的人,让读者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满足内心的成就感。换句话说,不管能力大还是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人人都可能成为积德行善的好人。这个社会缺的就是好人,用流行的词儿来讲,整个策划是在传递正能量,从另一个角度说,他是在关注民生,跟群众息息相关的事情是最有生命力的,还有,最关键的是,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在民众心里,对民生进步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网络上对此呼声很高。槐林现在经常关注网络,那里有很多线索,也有很多创意。槐林时常为自己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而沾沾自喜。
  别看槐林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那都是表面的假象,实际上,他内心也是渴望有所作为的。熟悉记者这个行业的人或许知道,有很多记者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一篇报道,引起上层或者底层的关注。一次采访引发官场地震也确实存在,早些年央视一些新闻调查栏目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它能让某个地区或者某个行业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槐林也有这样的梦想,更何况他所供职的这家报社也算是国字号的。
  槐林把目光锁定在了出租车行业,这是他预想的第一个策划,头儿的态度模糊,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那就放手干吧,成败在此一举,因为槐林心里的想法是,如果达不到预期效果,他就主动辞职。其实,根本没人让他这么做,但他想只有压力才会产生动力。这多少有点儿幼稚,可槐林偏偏认死理儿。
  三
  很显然。认死理儿是个贬义词,如果说某人执着就等于是夸人了,槐林不能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虽然他知道这个策划意味着什么。
  这几年,出租车司机的怨言挺大,道路拥堵、黑车出没,现在倒好了,有的网络公司开发了新产品,所有私家车主都可以上路跑车。跑车是出租车司机的行话,就跟某些北漂把挣钱叫作抢票子一个性质。这是新生事物,槐林认为其涉及的利益绝不只出租车司机这个群体,怎么说呢?不管从平面还是纵深来研究,都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坦白地讲,槐林也搞不明白其中的奥秘,这正是他要做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几天的了解,槐林认为这是一块大蛋糕,就怕自己一口吃不下去。槐林做过一些假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系列跟踪报道,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不单纯是出租车这个行业了,更重要的是市民打车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事关市政建设,都说首都是首堵,只要像点儿样子的城市,都面临同一问题,似乎城区道路建设永远跟不上形势。这里面有很多未解之谜,牵涉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槐林几乎看到了胜利的影子,凡事预则立,他必须精心策划好第一个专题。槐林去出租车公司,找他们的负责人商量,想针对困难职工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捐助活动,公司表态全力支持,这完全在预料之中。借助活动搞一次企业形象宣传,等于天上掉馅饼,顶多公司掏点钱意思意思,挺合算。这些话是负责企宣的人跟槐林说的,人家丝毫不避讳,硬生生地塞给他一个红包,说是车马费。槐林笑了,说现在有八项规定。对方也笑了,估计在寻思,八项规定跟你一个小破记者没有半毛钱关系。
  头儿对这个选题提出了反对意见,槐林不想过多解释,虽说他不太计较一些细节,但说话办事不能太满是他一贯的原则。把思考的问题都告诉头儿吧,感觉也不合适,万一自己探制不了局面,很难收场。槐林只能跟头儿说,这是在关心弱势群体。头儿说扯淡,弱势群体多了去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环卫工人等,哪个都比出租车司机要困难。槐林用默不作声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还好,头儿同意让他先试试,说不行就尽早收手。是啊,万一这个选题成不了气候,也不会惹来什么乱子,类似这样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   现在,槐林后悔当初没听头儿的,这么长时间了,自己骑虎难下。
  很多事情不能联想,想的多了自然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在头儿明确意见那一刻起,槐林就被不良情绪左右了。他看什么都是别扭的,瞅什么都感觉不顺眼。
  那天,头儿招呼了几个哥们吃饭,也有安慰他的意思,算得上用心良苦,可槐林不领情。喝了没多会儿,他就借着酒劲儿冲服务员撒气,说告诉你们啊,都别瞧不起我,爷是办大事儿的人,走着瞧吧。头儿让他别嚷嚷,他觉得是在挑衅,一时兴起,摔掉一个酒杯。酒后吐真言,深藏内心的秘密暴露无遗,酒是个奇怪的东西,它既是兴奋剂,也是麻醉剂,槐林发泄一通之后,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在出租车上,槐林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司机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打眼一看有将近六十岁的样子。看人家总是没有回应,槐林就烦了,他说你哪个公司的,我要给你们曝光,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跑车,拿我们乘客的生命当儿戏呢。司机半天没言语,槐林摸出手机,朝着车上的准运证拍照,他心里琢磨,这该跟我搭上句话了吧,还是没动静。槐林骂了几句脏话,扭过头拍下了司机的侧脸。司机向右猛打方向盘,狠踩刹车,把车子停在了路边上。槐林叫嚷,说你别想撵我下车,敢拒载,我跟你没完。司机拔下钥匙,把车反锁扬长而去,气得槐林在车里猛拍窗户。
  也就是三五分钟的时间吧,司机提着一瓶矿泉水回来了,他打开车门,把水递给槐林。槐林说什么也不喝,说你要给我下了毒药咋办。司机说,我可没那个胆子,得,不喝也罢,我早就琢磨透了,好人做不得。槐林忽然间来了兴致,把水抢过来,仰起脖子灌了两口,说跟我讲讲,这话肯定有所指。
  司机是那种极其坦诚的人,直到现在槐林也这样认为。司机说了好多话,归根结底也就只说了两件事。一件说的是,他从来不拉醉汉,今天算是破例,原因很简单,你这个记者还算有良心,要为我们出租车司机说话。另一件事是说,想找我们这群人中的困难户好办,他有一哥们就困难。槐林对后面的话题更感兴趣,他迫不及待地抓住要点问了几个问题,问完之后就蒙了。
  究竟是怎么回的家呢?槐林一遍一遍地回忆那天晚上的细节,酒喝得并不多,怎么就失忆了呢,气人。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槐林才勉强把一些片段拼凑在一起,这干扰了他的采访计划。
  出租车把槐林送到小区门口,司机下车扶他,要把他送回家。他摆摆手说不用,就踉踉跄跄地进了小区,中间还几次回头跟人家打招呼。快到单元门时,槐林扶住一棵树,冲着树根呕吐不止,树上的花骨朵儿被他抓下一把,他放到鼻前闻了闻,有些熟悉。仔细一打量,嚯,真是邪行,居然是它。槐林酒醒了一多半,他逃也似的跑回家里。
  进屋之后,槐林依然惊魂未定,门口的镜子把他的神情全都捕捉进去,脸是蜡黄的,眼睛真的跟头儿说的一样,像两个烂桃子。天哪,这不是在梦里吧,为什么会碰到那个司机?还有,在这儿住了两三年了,小区里竟然冒出一棵碧桃树。这一切都让他胆战心惊。
  四
  真的是一个月了,槐林始终在惴惴不安中度日,可以说每分每秒都那么漫长,那么难挨。如果把精神的出走当作一次旅程,对此时的槐林而言,那一定是没有归途的长途跋涉。
  猛地一提碧桃,人们或许有些陌生,但很多人都见过,在小区、公园、路边的绿化带里,这种植物随处可见。碧桃光开花不结果,但槐林刚来北京的时候并不懂。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槐林全都填了北京的大学,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首都是最好的。从小歌里就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那歌词就是一种诱惑。说起来算是个笑话,槐林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到高中,始终没离开过家门口,父母不舍得花钱是一方面,自己没考上城里的高中才是最关键的。在乡下读书也好,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
  还好,那几年,马家庄出门打工的人多了,他们为槐林描述了外面的世界。槐林是庄里土生土长的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是带着传奇色彩的马槐生,他已经当上了乡长。据他自己说,当初报考的是中国地质大学,说北京的大学好,资源多。马槐生为槐林组织了送行酒,还当着众人的面夸他,说这小子行,考的是一等一的名校。还说这小子跟我马槐生有缘,名字里都带着个“槐”字。那次,槐林第一次喝酒,不知喝了多少,反正是没醉。马槐生说得没错,他差点儿成了当年的高考状元。
  在离开家之前,槐林心气很高,他没让父母送自己,父母还不如自己懂得多,也舍不得路费。他还拒绝了马槐生的好意,按照人家的意思,是要从乡政府派个人,把他送到学校里。马槐生说那不算以权谋私,乡下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理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也多亏了马槐生,槐林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有一多半都给解决了,钱从哪儿出的并不重要,槐林相信,作为乡长,办这样的事情并不困难。
  在来北京之前,槐林认为乡长就是极大的官职了,可真正跟同学们一交流,才发现自己特别天真。所幸他的班级里,家境特别好的并不多,否则他真得疯了。
  不管怎么样,有个事情是他必须要面对的,大学生活也像是个小社会,同学之间会为某个学生会里的职务争个你高我低。毕业之后,槐林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了亘古不变的道理。
  槐林宿舍里有一位同学,属于那种比较幽默的人,大家很难看到他有任何烦恼。他给自己起了个绰号,叫“一本道”,说自己总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说这些的时候,那位同学还义正词严,现在想起来还叫人忍俊不禁。
  更多的时候,槐林把自己封闭在个人的小天地里,体会孤独的滋味。他觉得能够独自忍受寂寞的人是强者。大学期间,有那么一两个女生不嫌弃他的家庭条件,向他表达爱慕之情,槐林全都拒绝了,为这事儿“一本道”煞有介事地作了一番评论,说操您大爷啊,槐林,那么好的美女投怀送抱,还挑三拣四,该不会是性取向有问题吧。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槐林计较的不是这些,他很在乎另外一个问题。
  槐林故意给马槐生写了几封信,其实,那时候已经很少有人用书信的方式跟远方的人交流了。为此,马槐生还专门给他寄了一部手机,让他有事儿直接打电话,但他还是坚持用信件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他说想留下您鼓励的话,作为一辈子的纪念。这个理由不容对方回绝。   醉翁之意不在酒,槐林只是想从乡政府的信封上得到一点儿虚荣,档次再低也是一级政府。还有啊,最巧的是,马槐生总爱在信封右下角签上自己的名字“槐生”,就凭这个,槐林跟同学们撒谎,说父亲在乡里干乡长。“一本道”说,没想到啊没想到,瞧丫的操性,还是书香门第呢,槐生、槐林,槐生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槐林没在意那些脏字,他知道那些话在北京人嘴里只是口头语,“一本道”跟自己一样,在努力让自己变得一口京腔。看来大家骨子里都跟我槐林一样,想融入北京这个城市里,只是不肯点破而已。
  自尊心是个可怕的东西,有时候会催人奋进,有时候会让人萎靡不振,最可怕的是会让人变得穷凶极恶,起了歹意。有个叫马加爵的大学生就是如此。后来,出这事儿的时候,报社还是派槐林去采访的。
  槐林对自己的大学生涯也作了总结,他觉得自己当时活得异常压抑。就说校园里的碧桃吧,他总是避之不开,每天都在视野里出现,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更是精神上的摧残。没什么比这更残忍了。
  在校期间,槐林总是噩梦连连,一个身影总是不期而至,在梦里追赶他,甩都甩不掉。去他妈的,见鬼去吧,槐林在心里诅咒碧桃树,诅咒那个魔鬼一样的身影,诅咒自己。
  毕业之后,特别是在工作忙起来之后,槐林才慢慢从噩梦中走了出来。他刻意不去想之前的事情,效果还不错,反正不会像上学那会儿,时不时会被一种复杂的情绪掳住了。
  客观地说,追求名和利是非常现实的,是人原始而朴素的动力。槐林决定留在北京发展,并且进入新闻单位,从本质上是受了这个念头的影响。马槐生跟他说可以回家乡有一番作为。但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老家抛出的橄榄枝,他想成为马家庄的第五个名人,而且唯一在首都发展的名人。
  现在看来,槐林在老家人的眼里比不上那个经商的同学,都是钱在捣乱。该死的钱啊,简直是无孔不入,连马家庄那么质朴实在的人们都被它俘虏了。
  五
  槐林越发感觉自己罪孽深重、罪不可赦了。
  父母把钱塞到他手里时。钞票上还带着体温和汗馊味儿。在某一个瞬间,槐林有些恍惚,这些都是我的了,得用多少桃子换回来呢?这是一道很难解开的数学题,在学文科的槐林心里只有一个答案,虽然很难说出口。有一点确凿无疑,从那一刻起,他开始对一切与桃树有关的事物都特别敏感,近似病态。
  而现在的槐林已经不单单是敏感了,他开始恐惧、焦虑、多疑。他想,自己决定要采访出租车行业,头儿那天请自己喝酒,酒后遇到的那位出租车司机,还有小区里视而不见的碧桃树,一切都是阴谋。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安排了所有细节,让他惊悚,让他呼吸困难、四肢发凉。
  这种感觉在多年前出现过。
  槐林揣着父母的血汗钱进了北京城,出了北京西站,那时候北京西站没有高铁,其实即使有他也舍不得坐。在出站口,槐林没看到学校接站的车,还没出车站,他心里就感慨,北京真大。光车站的人就比马家庄的人口多好几倍,这让他觉得自己特别渺小,日后当看到一部电视剧把北漂形容为蚁族时,他会心地笑了。可那时候,他只有想哭的心,北京这么大,他却不知道该从哪儿落脚。
  槐林狠狠心拦下辆出租车,司机冲他笑了笑。不知道哪根神经出了问题,槐林始终觉得那笑容别有意味,可怕的是,车开了之后,司机还时不时地看他。那眼神怎么形容呢?瞟、瞅、瞥、瞄,都像又都不像,后来他学到一个新说法,叫“乜斜着眼”,才算是找到了合适的形容。他一定是瞧不起自己,槐林马上产生了这个念头。
  司机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槐林说着话,他对每个词语,哪怕是语气词都万分警惕。他怎么知道我是来上学的,哦,过于紧张了,这身打扮,还有刚才说的目的地,都暴露了身份。真坑人,才刚走没多远就骂骂咧咧,他在骂什么呢,骂西直门桥,说这桥把他绕晕了,找不到出口了。为什么非要打桥上走呢?槐林猛然想起,在离开马家庄的时候,有个邻居再三嘱咐,说城里的出租车司机专挑外地人宰客。宰客,多血腥的词儿啊,把刀架在你脖子上,把你的血汗钱抢到手,你还不敢吱声。槐林摸了摸贴胸的口袋,学费全在衬衣的兜里,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司机白了他一眼。这不等于此地无银三百两嘛,槐林赶忙把手放在大腿上,不一会儿的工夫,手心里冒出了汗。
  槐林在副驾驶的位置上调整了坐姿,他让司机完全处于自己的视野中。为了让司机对他多份好感,槐林主动搭讪,说路边种这么多桃树,结的果能卖出去吗?司机说您也太幽默了,那是千叶桃花,学名叫碧桃,碧桃开花不结果,我也是跟儿子学的,他刚上一年级,老师教的,如果将来他学习跟你一样就好了,能考上那么好的大学。槐林心里想,神经病,桃树就是桃树,还编出别的新名词。当然,他心里嘀咕更多的是,别绕圈子了,快点到学校吧。司机跟读懂了他的心思似的,冷不丁地问了句,到你学校怎么走啊。槐林几乎要疯了,如果知道路怎么走,我干吗要打车,看来真碰见坏蛋了。
  从自己兜里把钱不明不白掏走的人就是坏蛋,直到现在槐林还是这种理念。对于初到京城的槐林来说,他必须想法从坏蛋的手里逃走。
  槐林在心里合计对策,猛一低头,看到车子的仪器表那里显示的数字:1008。老天爷啊,才多大会儿工夫就一千多块了。槐林说停车,我肚子疼。司机打了个口哨,把车停好。槐林下车就往马路边走,边走边琢磨如何脱身。瞧那得意的样子,居然打起了口哨,在马家庄,只有不正经的人才会打口哨。槐林越发警醒,不行,绝不能坐以待毙。
  槐林把砖头砸向司机脑袋时,心里有一丝快感,他觉得自己在惩罚罪恶,甚至说是在唤醒一个灵魂。
  到学校的时候,槐林就跟现在的感觉一样,呼吸困难、四肢发凉。他忽然害怕了,该不会把那个司机砸死了吧,杀人可是要偿命的。有几次,槐林不知不觉地都走到了派出所的门口,他抱着一丝侥幸,等警察来抓我吧,抓我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我是在见义勇为,跟犯罪分子作斗争。
  槐林还有个秘密,他一直盼着桃树开花结果,可是校园里的桃树只开花不结果。槐林不想接受这个事实,但现实就是那么残酷,他脑子里总是有两个声音在盘旋——“学名叫碧桃。碧桃开花不结果”:“我也是跟儿子学的,他刚上一年级”。   都是报应啊,选择出租车行业做文章就是潜意识里为了赎罪,这全都是上天对我的惩罚。槐林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无法回头,最要命的是,那个把他送回小区的司机说,他哥们被一个农村来的学生给砸出了脑震荡,成了间歇性精神病人。他说哥们平常跟别人没什么两样,只是会偶尔念叨,那孩子咋样了,我可没打算收他的车费。他还说犯病的时候只会唠叨一句话,什么碧桃开花不结果,真是不可思议。
  槐林想起来了,那个司机好像说过,说哥们的儿子挺争气,学习成绩太牛逼了。这是让他唯一欣慰的信息吧。槐林终于意识到,这采访是进行不下去了。
  该出门转转了。拿定主意之后,槐林在门口的镜子前站了一会儿,镜子里的自己确实变了模样,最扎眼的是那对眼睛,确确实实像两个硕大的烂桃子。
  槐林很顺利地找到那棵碧桃树,碧桃花开了,他用鼻子闻了闻,又端详半天,嘴里念念有词: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二、三……七、八……槐林猛地一拍脑门,自言自语,哦,我知道了,难怪碧桃只开花不结果,桃树只有五个花瓣。它有七八个花瓣。晨练的老人朝他看了一眼,拍了拍手中像古董一样的半导体,小匣子里传出声音:这里是中波1008千赫,现在为您播报整点新闻。
  1008千赫,这个槐林早就知道了。他现在要做的是出门打出租,去哪儿已经想好了。
  槐林不紧不慢地向小区门口走去,他觉得脚步从未像今天这么轻盈。
  后记
  这只是我听来的一个故事,槐林是我的朋友。故事的真实性不必考证,但我可以告诉您,还有这么两种可能:
  A.林的职业不是报社记者,他是一名警察,他从老家马家庄考到了一所警校,在他上学途中,遇到了这么一件事情。后来,槐林的确成了老家的名人,他破了许多大案,组织上几次想把他树成典型,都被他委婉地拒绝了,这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说他有了困难就上,有了荣誉就让。其实,只有我知道,槐林每次碰到故意伤害案,都会呼吸困难、四肢发凉。
  B.槐林根本没敢上学,他一个劲儿地跑啊跑。他总是挑最苦的建筑工地打工,受了很多罪,也让很多人都瞧不起。工友们笑他装逼,一个农民工还成天看书,看就看吧,还写写画画,没完没了。而我的职业是记者。槐林在失踪了很多年之后,忽然到报社来找我,让我帮忙发个寻人启事。那个司机还真被找到了,人家到现在还在惦记着槐林,说他的铺盖卷落在车上,自己去学校找过很多次,校方说这个学生压根儿没报到。见到司机的时候,困扰槐林很多年的老毛病不见了,他不再无缘无故地呼吸困难、四肢发凉了。
  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呢,如我就是槐林,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动不动就会呼吸困难、四肢发凉。别的我可以给您打马虎眼。有几个关键的问题我必须承认:我老家就在马家庄,它真坐落在鱼鸟河畔,我在好多小说里都提过:马槐生是我们的老乡长,现在当了区里的宣传部部长,年前还请我回老家参加过一次笔会,都是老街坊邻居,我没好意思张口提辛苦费的事儿,人家当初对咱有恩:碧桃花开确实不结果,我数过它的花瓣,七瓣或者八瓣,普通的桃花却只有五个花瓣:马家庄的特产水蜜桃早就不愁销路了,我的老同学,就是那个乡镇企业家早就把它卖到了国外,专门赚日本人的钱。最后,我必须坦白的是,那个为马家庄卖出桃子的同学叫槐林,我把他的名字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并不代表我跟他有仇。
  好了,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还是请您从A、B两个选项里选一个答案吧。
其他文献
十几年前,一个亲眷向我推荐一本书,她说:你想了解佛祖,就应该看这本书,里面全了,从他出生,一直到壮烈牺牲……  她的说法把我逗乐了,笑过之后我想,她没用“涅槃”一词,并不表示有诋毁之心,相反,她是尊敬佛陀的,至少在她心里,释迦牟尼佛不是人造神,是众生之一,有父亲有母亲,还有同样爱他的姨母以及友爱的兄弟,自然,有出生也有死亡,但是!这个但是其实并不有力,因为我同样说不清圣界与凡俗在现象界的背面有着怎
期刊
这是过去年代的故事  纺织姑娘  你在一首小资的歌里让我忧郁  在那矮小的屋里  你在幻想什么,纺织姑娘  眼睛像夜色里的灯火那样的美丽  从前,纺织姑娘  我爱上你,因为你在一首歌里沉思  手风琴的旋律遥远又感伤  你就和小城里蔓延的小资情绪  一起挽住了我的手臂  纺织姑娘  那时你年轻又美丽,但涉世已深  涉世已深是因为你错误地  理解了道德和身体  亲爱的,你在和我相爱之前  至少已堕了一
期刊
“太阳照耀着好人也照耀着坏人”  当他这样说时,他无疑将自己当成了好人  是的,他是,相识二十二年中,  我完全可以证明。  那时,太阳照耀着我们的年轻  太阳照耀着我们热情但并不白皙的面孔  但那些意味深长的文字让我敬重  惊讶,那时他已预言了桃花无尽的来世  如今想想,那时我们迷恋  诗歌修辞中的创伤,意象的悲情与瑰丽  是有理由的,那时我们都年輕  单凭一些词语,就会彼此将对方紧紧握住  二
期刊
整整三十年,三十年前,我惊骇于  第一次看见的这条大河  只剩下空荡荡的一座河床。有人告诉我说  这就是圣人临河感叹的地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知道这是两千年前  夫子的说法。我仿佛真的看到那滚滚的波涛  从我眼前一夜蒸发  三十年后,那空荡荒芜的河床不知怎么样了  没人回答我,比如说已引来了浩浩清水  或者依旧宽大,干涸,扬起漫天的塵土……  我只是,掸着周身的沙子,内心一片荒芜
期刊
选一个好去处,山清水秀  让这人间的尤物再转一个轮回  耀目的荣辉,耀目的伤口  在闪电中再飞一次,纵身  而后静静下落。在大地,在春暖花开  在风和日丽的林间小蹊,在颓圮的院墙下  荒芜的背阴处,避开闹市  避开一切可能的目击——包括那些刀锋般  精准又残酷的词语  再開放一次。不要这么惨烈  不要这么迅疾,请温柔地,请轻轻地  请用你的热爱,用你的沉吟,你微笑的思  用你对命运的骄傲,以及  
期刊
一  富翁俱乐部是富豪们的海上乐园。离这里不远,有个废弃的码头,十分荒凉。一个渔夫总在这里钓鱼,每天他和太阳一起出现,和太阳一起离开,他看起来比太阳还要快乐。他很贫穷,所得仅够糊口,他的妻子和儿子常常抱怨和羞辱他;他的朋友要和他合伙赚钱,他不去,朋友很少理他了;有个富翁和他做了朋友,富翁送给他一根纯金的鱼杆,他就用金鱼杆钓鱼,他的妻儿想把金鱼杆卖了过好日子,朋友想借金鱼杆去做生意,他都没有给。有一
期刊
有研究者认为在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期和巨变期,诗歌仍然处于并不乐观甚至被诅咒的“乌鸦时代”(汪剑钊),甚至韩东认为198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诗歌景观整体扭曲,只与西方有关的写作观念发生联系。有论者认为当下诗歌受到传媒、技术、资本和市场的影响太大了从而丧失了知识分子立场和批判意识以及先锋精神,如欧阳江河认为当下的“很多泡沫的东西、灰尘的东西,浮在精神的表面、浮在记忆的表面,所以我們的诗歌会是软绵绵的,会是
期刊
咳嗽:给康德  感谢你,给我带来了一火车皮的风景、  短暂的豪情和某个荒唐的念头。  但最荒唐的往往也最真实。  你说:“天上的宇宙星辰,”  我接住了你的下一句:  “心中的道德律令。”  从人间的窗口,眺望上帝的秘密  拿着一把十八世纪的榔头,敲打铁铸的  事实和黑暗。特别是黑暗中  最古老的精灵。你掀掉一座房屋  怀疑地察看它的底座,然后再复原。  这就是你:人类中的黑猩猩  最后把你之外的
期刊
姚彬,1972年出生,重庆涪陵人。出版诗集《重庆,3点零6分》《逍遥令》《姚彬诗选》《长短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获巴蜀青年文学奖等。  冉仲景:此刻我本想和以前一样,与你一起吃火锅,烫腰片,但却不得不暂压食欲,跟你作一次有关诗歌的访谈。我想从你的江湖名号谈起——请你介绍一下“姚农民”,“姚记者”和“姚俗人”的来历吧。  姚彬:哈哈,老哥,我们还是先搞起烫腰片喝大酒哟,食,欲也
期刊
孙膑不想跟人打架。出门在外,遇到亡命徒,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各种麻烦也是他厌恶的。打坏了别人得医药赔偿,被人打坏要忍受疼痛。警察也会没完没了地找麻烦,弄不好会被刑拘。最重要的是耽误时间,影响专注做事情的心情,他不愿意被不相关的事情耽误自己,不愿意心情变坏,这是他处事的原则,也是谨言慎行的缘由。  就性情而言,他是个隐忍的人,但这次没能忍住。那天他和江山行走在北京火车站东的地下通道,地下通道有摆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