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冲古意千秋有同心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ong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壶,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昆吾圜器也。象形。”是一种罐状盛器,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
  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造型和功能。陶制的壶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大量出现了,通常的造型为小口直颈,球形或扁圆腹,平底假圈足,造型较为多样。东汉以降,瓷器发展成熟,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了青瓷的制瓷高峰之后,壶的造型也更加统一了,较为流行的是盘口壶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鸡首壶,西晋鸡首壶的鸡首虽多数不贯通,但是首创了一侧有流、一侧有鋬的新造型。唐中期后,注壶开始流行了起来,流和柄都更加简洁实用。宋元时期,壶的形态丰富多样,宋代典型的有执壶,元代出现的梨形壶、僧帽壶等。明代饮茶之风盛行,一改唐宋时期的碾茶、煎煮的泡茶习惯,改为冲泡饮茶,茶具造型也随之变化,“茶壶”的名称也出现于此时。至清代,壶的形态更加多样,出现了如茄式壶、贲巴壶等。
  鸡首壶流行于两晋至隋。早期壶的流口多为实心,不具备实用功能。至东晋时期,流口空心,功能上已经接近于后世壶的形态,成为这一时期南方的主要日用瓷器之一。南北朝时期北方制瓷业的兴起受到了南方制瓷业一定的影响,以鸡头作流的壶在北方也开始出现。
  1936年,此注壶出土于绍兴元和五年(810)墓,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为鉴定唐代越窑器物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形制。
  图4唐邢窑白釉皮囊式壶。壶形似袋囊,扁体直身,下部丰满,壶两面随形起线,顶端一侧为直立的短流,中间有一提梁,后接扁尾。袋囊的转折处饰有凸起的摺线纹。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通体施白釉,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釉色泛青。平砂底,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体系,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并称为“南青北白”。陆羽在《茶经》中以“类银”“类雪”赞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纹饰取胜,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产最负盛名。
  注壶、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其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图6)中。
  青白瓷也叫“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是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
  此壶釉面匀净,发色浓艳,是元代红釉器中的珍品。壶身的龙纹细颈长嘴,形态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梨式壶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以永乐景德镇窑烧制的最为典型,这种形式一直影响到正德时期。清康熙时期有仿制品,品种有青白釉、白釉、青釉等。
  图8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壶因口部形似僧帽而得名“僧帽壶”。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通体施甜白釉。
  此壶式借鉴于藏传佛教使用的金属质器皿,瓷制品始见于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汉藏文化交流频繁,景德镇御器厂曾大量烧造僧帽壶,其中以白釉和红釉制品最为名贵。清代康熙朝曾仿烧永乐和宣德时的白釉、红釉僧帽壶。
  图9明宣德青花阿拉伯花纹绶带耳葫芦扁壶。壶呈葫芦形,蒜头形口,直颈,腹部为立扁圆形,方圈足。颈、肩之间饰对称的绶带形耳。以青花绘口部的缠枝菊花纹,腹部的阿拉伯花纹和绶带耳上的绘折枝花纹。口沿下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六字“大明宣德年制”横行款。足内施青白釉。
  此葫芦扁壶为明永乐时景德镇御窑厂的创新器型,宣德朝继续烧造,品种有白釉、青花等,造型与纹饰皆仿自西亚伊斯兰铜器。明永乐朝制品不署年款,宣德制品一般则署年款。
  素三彩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属于釉上彩。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素三彩”。
  贲巴壶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式中灌顶器皿,形制近似宋代佛教中的净瓶。在清代皇家御窑厂内烧制的瓷质贲巴壶则是清朝皇帝给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的赏赐之物。
  自古至今,壶的样式、装饰、功用历经千年变化,见证了瓷器大國流传有序的制瓷历史和历朝历代的审美标准,也是中国陶瓷千年发展历程的代表和缩影。
其他文献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可读性强,欣赏价值高,它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不但编绘了古今中外所有能涉及的事与物,而且还体现了各个时代不同的风貌,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2018年12月2日和3日,上海收藏协会连环画版画沙龙举办了两场全国连环画交流拍卖会,共推出98件连环画拍品,精品连环画受到了买家的大力追捧,成交价迭创新高,如“文革”精品书《红小兵的好榜样——孙会玲》拍出7700元、《大寨战歌》拍出836
期刊
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又作焕彬),号直山,一号郋园,湖南长沙人,祖籍苏州。1885年举人,曾授吏部主事。藏书颇丰,且精于版本目录学,编纂《观古堂书目》《书林清话》《郋园读书志》等,曾被章太炎誉为“读书种子”。  1916年春,叶德辉返归祖籍苏州扫墓,在此居留达五年之久。这是继辛亥革命之际避难衡山之后,再一次避难流寓。因其曾组织筹安会湖南分会,支持袁世凯称帝,而在袁氏败亡之后备受非议
期刊
素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美誉的盆景,是可供观赏且蕴涵了浓厚文化寓意的自然景致之缩影。早在晋代,即有史书记载诗人陶渊明曾盆栽花卉。唐代章怀太子墓的墓道壁画中,可见绘有侍女捧着一盆结缀果实的小树,证明当时已有盆景出现。宋元时期,盆景被称为有小景致之意的“些子景”。至明代,盆景这一名称才真正开始使用。而清初起,栽植盆景就风靡一时,当时不仅有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苏灵的《盆玩偶录》等述及盆景艺术的著作,
期刊
“素三彩”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义。  在1989年版的《辞海》中“素三彩”的定义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  除此之外,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
期刊
王铎,字觉斯,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等,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王铎14岁开始读书,16岁入庠,30岁中举,明天启二年(1622)31岁时中进士。处在改朝换代明末乱世的王铎仕途坎坷,颠沛流离,明朝灭亡后进入清廷,官至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  王铎工诗文,博学好古,绘画以山水及梅兰竹石见长,丘壑峻伟,意趣丰蕴,写实生动。
期刊
安庆,别称“宜城”,相传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风水学家郭璞来到此地,站在盛唐山上,鸟瞰这里地势险要,宜于筑城战守,便说:“此地宜城!”因位于长江之濒,后来又称“宜城渡”。直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为加强沿江防线,抵御元军,沿江置制使马光祖在此筑城,并成为安庆府的府治。而在此后的七百多年时间里,这座别名“宜城”的安庆城经历了多次战守,出现过多位著名的守城将帅,本文就来介绍明末史可法与“宜城天堑”
期刊
明清两代的篆刻艺术史,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方寸印石上的才情与风雅,几乎全由江南的才俊们所演绎。钩沉索隐,东北籍印人稀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降至民国印坛,终于出现两位东北籍印人的身影:一位是辽宁籍的王光烈,另一位则是吉林籍的徐人月(图1)。徐人月的篆刻事迹长期被印坛所忽略,业界对其极为陌生,直至上世纪90年代,印史学者孙洵编撰《民国篆刻艺术》一书,广泛搜集印人材料,始为徐人月立传,人们才有些许的了解
期刊
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壶通常是指由盖、流(俗称壶嘴)、柄(又称执)或提梁组成的用来盛放液体的容器。古陶瓷壶是中国古陶瓷器皿中工艺最为复杂、形制最为优美、文化内涵最为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器物之一。历代瓷壶的形制、用途、釉色及装饰是伴随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发展的。   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名称、器型和功能等多方面的演变。中国人使用陶壺的历史可上溯到8000
期刊
隋炀帝即位,诏令完成中国水运水利史上最伟大的河渠工程,后世称之为“隋唐大运河”。史载:大业元年(605)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穀、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实际形成了以东京洛阳为中心,西向可经洛水、黄河至立国之都大兴(长安)以及关中地区,东北向可经黄河、永济渠抵今北京以及关外地区,东
期刊
本文主要介绍帽筒的起源及纹饰,沁阳博物馆藏清同治款粉彩人物帽筒的形制样式,精绘画面、摹本来源及意义。帽筒上表现的人物形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心理的反映,亦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  有专家通过调查地方民风民俗,结合史料,认为帽筒起源于清康、雍、乾时期的山东省,当地老百姓在嫁女儿时,希望新人成双成对一心一意,白头偕老,使用一种比笔筒粗大而高的瓷器作为陪嫁物,民间俗称嫁妆瓶。嫁妆瓶是如何演变成帽筒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