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晋时期,赋坛中出现了一种新型文学现象,即同题共作。曹丕、王粲、应玚等人皆有以“柳”为意象的赋作留世。其中以曹丕的《柳赋》尤为突出,该篇赋作在咏物的基础之上,感悟伤怀,抒情意味明显增强,使其在同题赋作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曹丕;柳赋;咏物赋;抒情
1.前言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柳树”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被作家们赋予多重意义。汉魏时期的赋创作中,不乏咏柳的篇章,如汉代时孔臧的《杨柳赋》、枚乘的《忘忧馆柳赋》,魏晋时建安作家如曹丕、应玚、王粲等的同题赋篇《柳赋》,这些赋作尽管有些篇章仅留存了只言片语,但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咏柳赋作中,曹丕的《柳赋》,体现出了其创新之处。
2.见物思人,感慨时光流逝
曹丕《柳赋序》交代了此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昔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于官渡,是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左右仆御已多亡,感物伤怀,乃作斯赋。”由此可看出曹丕作此赋的原因是感物伤怀。曹丕在赋的正文中有对柳树体态的描写,“应隆时而繁育兮,扬翠叶之青纯。修干偃蹇以虹指兮,柔条阿那而蛇伸。上扶疏而孛散兮,下交错而龙鳞。”这与枚乘在《忘忧馆柳赋》中“忘忧之馆,垂條之木。枝逶遲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之句一样,都是对柳树姿态的描写,但曹丕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又笔锋一转,开始抒情,“在余年之二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围寸而高尺,今连拱而九成。嗟日月之逝迈,忽亹亹以遄征。昔周游而处此,今倏忽而弗形。感遗物而怀故,俛惆怅以伤情。”从《柳赋序》中我们得知曹丕此赋作于建安二十年。自汉末以来,战争频繁,作为兵燹之灾亲历者的曹丕,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自是有深刻地体验。环顾四周,十五年光阴犹如白驹过隙,柳树已由初栽时的细小变得高大、繁茂和瑰奇,时光流逝,“左右仆御已多亡”,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触景伤情?这时的柳树是曹丕寄托生命意识的载体,有作者对生命的哲思,突出了主体生命意识。[1]
反观曹丕的其他咏物小赋,则明言只是对于事物的叹赏,更无他意,《玛瑙勒赋》、《车渠椀赋》、《迷迭赋》、《槐赋》皆属此类。[2]而与他同时期作家的赋作,不论是应玚《杨柳赋》中的“赴阳春之和节,植纤柳以承凉。摅丰节而广布,纷郁勃以敷阳”,还是繁钦《柳赋》中的“有寄生之孤柳,托余寝之南隅。顺肇阳以吐牙,因春风以扬敷”,都是简单的铺陈描写,陈琳《柳赋》中有“天机之运旋,夫何逝之速也。有孤子之细柳,独幺枰而剽殊。随枯木于曩侧,将并置于土灰”之句,同样也表达对天道运转、时光消逝的感慨,但后者的情感表达侧重于后一句,表达了一种惋惜之情。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曹丕《柳賦》的创新之处。
后《世说新语·言语》第55条:“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泪流。”[3]其中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可以看做是受曹丕《柳赋》中的“感遗物而怀故,俛惆怅以伤情”的影响,且二者表达的意思相同。不同的是桓温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将人树一体的生命意识表达得更为新警有力。
3.借柳自喻,颂柳即颂己,以自警自励
孔臧《柳赋》除了写柳树的姿态之美外,还将柳树与文人的游乐生活联系在一起,。枚乘《忘忧馆柳赋》开头描写了忘忧馆中的优美景色,柳飘、鸟叫、蝉鸣,通过对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感触的描述,赋予景物以立体层次感,清晰地展现出忘忧馆中的意境之美,随后以忘忧馆内的美景衬托游园乐情,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梁孝王的忠诚与感激之情。
曹丕《柳赋》赞美柳树弘荫博盖,“丰弘荫而博覆兮”,恺悌不倦,“躬恺悌而弗倦”;有高尚的品德而不夸耀,“秉至德而不伐兮,岂简卑而择贱”;尺长而能栽植,“惟尺短而能值兮”;永葆节操,“信永贞而可羡”。作者借赞颂柳树的成长,表现自己对这些品德节操的钦羡,这显然是移情于柳,借物咏怀,显得简洁含蓄。繁钦、应玚、王粲等作家的同题赋作也只是写柳或颂柳,但并未以柳自喻,更未警示自己。究其原因,是作家们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立足于各自的社会地位来作赋咏物。
建安十六年,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他的身份发生了转变——被立为魏太子,《柳赋》是其任五官中郎将时所作。此时的曹丕处于与曹植的立嫡斗争的关键时刻,他继承了其父的实用理性的某些精神,他自是希望可以从这场立嫡斗争中胜出,所以他借颂柳希望自己也能“秉至德而不伐”、“永贞可羡”。但曹丕性格含蓄持重,因此他虽有感叹岁月流逝、惆怅伤情之辞,但立刻就停止而转入赞美了,借柳树的成长来比喻自己由幼弱聪明而成长为一位礼贤下士、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了。[4]
4.感物抒怀,抒情性加强
建安文学创作的总趋势是非功利、重抒情。赋作为两汉文学的代表,辞藻华丽,主客问答,立意于劝谏,《文心雕龙·诠赋》曰:“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5]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突显巨丽之美。东汉时,抒情小赋出,主张去藻饰铺张而一写情怀。抒情小赋在建安时趋于普遍。顾名思义,这种赋形制上短小精炼,赋的抒情成分则明显加重。曹丕《柳赋》仅三十八句,而观他其余作品如《愁离赋》、《感离赋》等,一般仅作十余句,于作品中表明自己的心迹。曹魏文学集团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同题共作的现象较多,曹丕、陈琳、王粲、应玚等都做有《柳赋》。这种同作使作者搜索枯肠,力求自出新意,会造成创作中的为文造情,但另一方面也迫使作家有意去进行艺术上的新的探索;其作品的相互赏读,也会相互启发,形成一种无形的比赛,推动艺术的发展。因此,建安时期由于统治集团核心人物的重视与提倡,赋的创作有明显的发展变化。[6]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托物言志的咏物赋,借物抒情之意至为明显,是作家自己内心的写照,表现作家自己的情感经历。曹丕自身经历了战乱,故地重游时,面对自己十五年前亲手所植柳树,又“左右仆御已多亡”,他的所感自是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 程章灿. “树”立的六朝:柳与一个经典文学意象的形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4).
[2]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 中华书局. 2016(31).
[3] 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中华书局. 2015(125).
[4] 赵逵夫. 杨晓斌.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巴蜀书社. 2010(93).
[5] 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 中华书局. 2013(77).
[6] 赵逵夫. 读赋献芹. 中华书局. 2014(182).
【关键词】:曹丕;柳赋;咏物赋;抒情
1.前言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柳树”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被作家们赋予多重意义。汉魏时期的赋创作中,不乏咏柳的篇章,如汉代时孔臧的《杨柳赋》、枚乘的《忘忧馆柳赋》,魏晋时建安作家如曹丕、应玚、王粲等的同题赋篇《柳赋》,这些赋作尽管有些篇章仅留存了只言片语,但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咏柳赋作中,曹丕的《柳赋》,体现出了其创新之处。
2.见物思人,感慨时光流逝
曹丕《柳赋序》交代了此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昔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于官渡,是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左右仆御已多亡,感物伤怀,乃作斯赋。”由此可看出曹丕作此赋的原因是感物伤怀。曹丕在赋的正文中有对柳树体态的描写,“应隆时而繁育兮,扬翠叶之青纯。修干偃蹇以虹指兮,柔条阿那而蛇伸。上扶疏而孛散兮,下交错而龙鳞。”这与枚乘在《忘忧馆柳赋》中“忘忧之馆,垂條之木。枝逶遲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之句一样,都是对柳树姿态的描写,但曹丕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又笔锋一转,开始抒情,“在余年之二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围寸而高尺,今连拱而九成。嗟日月之逝迈,忽亹亹以遄征。昔周游而处此,今倏忽而弗形。感遗物而怀故,俛惆怅以伤情。”从《柳赋序》中我们得知曹丕此赋作于建安二十年。自汉末以来,战争频繁,作为兵燹之灾亲历者的曹丕,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自是有深刻地体验。环顾四周,十五年光阴犹如白驹过隙,柳树已由初栽时的细小变得高大、繁茂和瑰奇,时光流逝,“左右仆御已多亡”,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触景伤情?这时的柳树是曹丕寄托生命意识的载体,有作者对生命的哲思,突出了主体生命意识。[1]
反观曹丕的其他咏物小赋,则明言只是对于事物的叹赏,更无他意,《玛瑙勒赋》、《车渠椀赋》、《迷迭赋》、《槐赋》皆属此类。[2]而与他同时期作家的赋作,不论是应玚《杨柳赋》中的“赴阳春之和节,植纤柳以承凉。摅丰节而广布,纷郁勃以敷阳”,还是繁钦《柳赋》中的“有寄生之孤柳,托余寝之南隅。顺肇阳以吐牙,因春风以扬敷”,都是简单的铺陈描写,陈琳《柳赋》中有“天机之运旋,夫何逝之速也。有孤子之细柳,独幺枰而剽殊。随枯木于曩侧,将并置于土灰”之句,同样也表达对天道运转、时光消逝的感慨,但后者的情感表达侧重于后一句,表达了一种惋惜之情。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曹丕《柳賦》的创新之处。
后《世说新语·言语》第55条:“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泪流。”[3]其中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可以看做是受曹丕《柳赋》中的“感遗物而怀故,俛惆怅以伤情”的影响,且二者表达的意思相同。不同的是桓温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将人树一体的生命意识表达得更为新警有力。
3.借柳自喻,颂柳即颂己,以自警自励
孔臧《柳赋》除了写柳树的姿态之美外,还将柳树与文人的游乐生活联系在一起,。枚乘《忘忧馆柳赋》开头描写了忘忧馆中的优美景色,柳飘、鸟叫、蝉鸣,通过对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感触的描述,赋予景物以立体层次感,清晰地展现出忘忧馆中的意境之美,随后以忘忧馆内的美景衬托游园乐情,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梁孝王的忠诚与感激之情。
曹丕《柳赋》赞美柳树弘荫博盖,“丰弘荫而博覆兮”,恺悌不倦,“躬恺悌而弗倦”;有高尚的品德而不夸耀,“秉至德而不伐兮,岂简卑而择贱”;尺长而能栽植,“惟尺短而能值兮”;永葆节操,“信永贞而可羡”。作者借赞颂柳树的成长,表现自己对这些品德节操的钦羡,这显然是移情于柳,借物咏怀,显得简洁含蓄。繁钦、应玚、王粲等作家的同题赋作也只是写柳或颂柳,但并未以柳自喻,更未警示自己。究其原因,是作家们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立足于各自的社会地位来作赋咏物。
建安十六年,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他的身份发生了转变——被立为魏太子,《柳赋》是其任五官中郎将时所作。此时的曹丕处于与曹植的立嫡斗争的关键时刻,他继承了其父的实用理性的某些精神,他自是希望可以从这场立嫡斗争中胜出,所以他借颂柳希望自己也能“秉至德而不伐”、“永贞可羡”。但曹丕性格含蓄持重,因此他虽有感叹岁月流逝、惆怅伤情之辞,但立刻就停止而转入赞美了,借柳树的成长来比喻自己由幼弱聪明而成长为一位礼贤下士、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了。[4]
4.感物抒怀,抒情性加强
建安文学创作的总趋势是非功利、重抒情。赋作为两汉文学的代表,辞藻华丽,主客问答,立意于劝谏,《文心雕龙·诠赋》曰:“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5]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突显巨丽之美。东汉时,抒情小赋出,主张去藻饰铺张而一写情怀。抒情小赋在建安时趋于普遍。顾名思义,这种赋形制上短小精炼,赋的抒情成分则明显加重。曹丕《柳赋》仅三十八句,而观他其余作品如《愁离赋》、《感离赋》等,一般仅作十余句,于作品中表明自己的心迹。曹魏文学集团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同题共作的现象较多,曹丕、陈琳、王粲、应玚等都做有《柳赋》。这种同作使作者搜索枯肠,力求自出新意,会造成创作中的为文造情,但另一方面也迫使作家有意去进行艺术上的新的探索;其作品的相互赏读,也会相互启发,形成一种无形的比赛,推动艺术的发展。因此,建安时期由于统治集团核心人物的重视与提倡,赋的创作有明显的发展变化。[6]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托物言志的咏物赋,借物抒情之意至为明显,是作家自己内心的写照,表现作家自己的情感经历。曹丕自身经历了战乱,故地重游时,面对自己十五年前亲手所植柳树,又“左右仆御已多亡”,他的所感自是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 程章灿. “树”立的六朝:柳与一个经典文学意象的形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4).
[2]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 中华书局. 2016(31).
[3] 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中华书局. 2015(125).
[4] 赵逵夫. 杨晓斌.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巴蜀书社. 2010(93).
[5] 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 中华书局. 2013(77).
[6] 赵逵夫. 读赋献芹. 中华书局. 201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