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94-01
前些日子跟孩子们一起看《窗边的小豆豆》,看着看着,轻而易举地唤起了我的共鸣,让我追忆起早已远去的童年校园生活。
我的小学老师很有责任心,他们不会因为我的成绩差而放弃我,亦不会因为我的多动而讨厌我,可是,他们没有时间听一个孩子唧唧歪歪,就好像我们没有耐心听一个老人絮絮叨叨一样。巴学园的小林宗作先生却能够全神贯注地听眼前这个陌生小女孩讲话整整四个小时,小豆豆真是个幸运的孩子,小林先生也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仅用了四个小时就收获了一份永远的信任。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是小豆豆常常接收到的信息;“好好学习,你的未来才有出路!”这是我们耳朵里塞满的声音。“明天快点来,不知校园里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是小豆豆每天睡前的期盼;“天天是星期天……”这是我们无限的期待。“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脑袋里的小林先生;“这个颐指气使的人挨打时该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脑袋里预演过无数次的剧目……
时光荏苒,不复经年,重返校园,已为人师,此时我身边围绕着几十个学生,惟愿他们如“小豆豆”般幸运,我亦如小林先生般幸福。
我教语文,上课时却常常跟小朋友谈论卡通、动漫、儿童文学,因为这是最贴近他们的方式。大道理一训,小朋友都睡着了,一提到《千与千寻》则各个兴奋不已,精神都来了!不过,不只是讨论剧情而已,我会问大家:是什么原因让千寻的父母变成了猪?宫崎骏为什么会让他们变成猪,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你怎么看电影中的汤婆婆和钱婆婆?如果让你选,你想继续做汤婆婆的“宝宝”还是想让钱婆婆把你变成那只小老鼠……
这些问话一出口,小朋友的讨论可热烈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千寻的父母不守规矩!在不经许可的情况下随意乱吃,所以变成了猪!”“他们经不住诱惑,美食看着诱人,其实是陷阱。”“他们太贪婪!”……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进行着思想的碰撞,用他们自己的视角解读着引人入胜的情结背后发人省醒的寓意。
“如果是我,我就要当汤婆婆的宝宝,有人哄有人喂,天天躺在床上,什么都不用担心!”现在有多少的孩子有着这样的心态,处于这样的境况,我不得而知,至少我可以肯定动画作为一类文学作品,它反映了现实生活。而孩子们会在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发觉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哈哈哈!我宁愿当一只老鼠,也不要当巨婴!”“宝宝太可怜了,连路都不会走,我会选择做一只拥有朋友、自由和快乐的老鼠,这样活着才有趣!”
在各抒己见中,孩子们探讨着“独立与价值”。延续着这个主题,下一次我们就可以开始谈谈《鲁宾逊漂流记》了,面对狂风海啸、流落孤岛的灾难,鲁宾逊是如何面对,并生存下去的呢?尽管这样的讨论会耗去很多时间,甚至影响进度。但——去他的进度吧!进度永远不及孩子们的兴趣和精神成长重要。作为老师,我们只要记住:千万别把故事讲完了,学生会自己去看。
从卡通到书本,似乎浑不相干,但道理一样。学生都爱听故事,卡通是故事,广告是故事,书本也是。故事讲得好,讲到人的心坎里才最重要。从最贴近的卡通、动漫出发,一直到绘本、小说,这样一步步引导大家进入文学的领域,一切都很平和。阅读不是数量比赛,比谁读得多、读得快。一味标榜读得多的最厉害,然后让学生写“读书心得”,这样的搞法会把学生的胃口败坏。阅读是一种好习惯,一种伴随终生并能从中受益的爱好,别变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成为学生们新的压力!关于这件事,学生的感受是很直接的。学校要求他们写读书心得,写得烦透了,似乎读一本书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有学生对我说:“总是让我们写心得,写感悟,怎么不见老师们写一篇来瞧瞧?”我这人就受不得人家激,何况还是我的学生。所以,下面是我的读书心得,关于《诗经》。
春秋无义战
荒城
狂风
残阳
一位剑客临风而立
他的剑很冷,他的眼神很冷,他的心更冷。
此时的他在愤心疾呼:“宗族裂,礼乐崩,四面硝烟连京畿。周王忍顾妃嫔泪,黄袍在身痛穿心。诸侯战马扬尘起,离民征兵别泪挥。冷视春秋无义战,战争,徭役话《诗经》。”剑客的心在颤,血在滴,那是一个民族悼亡者在哭丧,那是一个时代用血与泪在染春秋。
茅屋
徭役
荒野
一家老少跪地哀呼:“今朝输赢料不真,情销义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需抚离民心里哀。”此时的他们,夫的身已疲,妇的心已碎,儿的双眸已黯然。
空闺
雨打
落红
一思妇倚窗祈盼,蓬头垢面已而叹:“金戈铁马战诸侯,礼乐崩离乱春秋。冷面王者驰杀场,离民百姓号无情。”
征兵愤,离民苦,怨妇满心溢哀愁,春秋的无义在《诗经》中尽显无疑。“制彼裳衣,勿士行仗”唱出士兵对征战的厌恶。他们的内心是矛盾挣扎着的,看着国家由一而散,饱受着内心的双重痛苦,他们欲赴杀场,却不忍舍弃妇儿,他们欲归家中却身不由己。“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易其所有?”疾呼徭役带给人民的苦难。万亩井田瞬息沦为荒野,硝烟在猖狂地吞噬着人们的家园,离民的苦难只有此时才能体会。战争带给人民的不仅是家破人亡的离散之苦,更多的是难以堪负的相思之苦与日日愁思。
谁人情为战争忧,谁人愿为徭役迫,谁人堪为相思苦?这一切的悲愤源于礼乐崩,诸侯起,源于春秋这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源于那个无法平静的事态。其实,真正无法平静的,是血泊边上那些侥幸存活的王者,勇士。他们吓坏了,吓得庸俗了,胆怯了,麻木了,他们真的不想再用这等血腥来凸显自身的伟大,所以他们转而将霸欲的魔爪伸向平民,用徭役之果来慰藉他们贪婪的自我。但毕竟有些人从惊吓中回过神来,和着水深火热中的群众之声,重新用思考,用历史唱出那个时代的音韵。于是,一种独特的发泄方式,便从黑暗,混乱,血腥的挤压中凝結于《诗经》中飘然而出。
是的,人们早已厌烦了尘嚣,早已厌烦了“靡室靡家,猃狁之故”的征战生活,就在这历史与血腥的交错中,雷击般的压力甚至会使一代人衰靡,但一个时代总会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食粮,一些人熬了过来总会有他们再续生命的原由。一种沉重的气流涌向喉头,涌向口腔,他们长长一吐,音调浑厚而悠扬,喉音,鼻音翻卷了几周,最后收于唇间,变成一种吟唱飘洒在山峰暮霭中,回荡于春秋史册中————“王者的战马在长矛利箭中穿梭,民族的绝音在战火血泊中消弭,可怜的人们啊,会有谁知你们的命运,在国家的沦陷中分崩离析,你们的魂魄已被王者轻贱,春秋的靡音还在号角中鸣响:诸侯——无情,春秋——无义”。这吟唱是《诗经》性情的特写,它尖利,婉转而高亢。
站在文学的艺术角度看,《诗经》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独特性,又与战争,徭役不可分割,有甚是,《诗经》取得巨大成就,战争与徭役功不可没,也只有在那样一个远古年代,那样一片土地,那样一群人,那样一股硝烟,那样一缕思情,才能酝酿出这特有的史音。
说到这,我们也不得不感谢礼乐崩,百家争,离民苦,他们的遭受是在推翻陈旧,舍弃糟粕,他们的奉献是后世安宁的启迪,痛苦与快乐是相生的,战争与和平是相生的。其实,《诗经》远不只是反映战乱与狰狞的镜子,更是今后和平与繁荣的福音。此时的我们再看《诗经》,不禁感叹:“若言春秋无义,还须品其真情”。
写下的是年近而立对事物的观感,学生们应该不大懂得。这又何妨?在班上读着自己的文字,全班一片静默,窗外鸟鸣啁啾,悦读、悦人、悦己,即可。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94-01
前些日子跟孩子们一起看《窗边的小豆豆》,看着看着,轻而易举地唤起了我的共鸣,让我追忆起早已远去的童年校园生活。
我的小学老师很有责任心,他们不会因为我的成绩差而放弃我,亦不会因为我的多动而讨厌我,可是,他们没有时间听一个孩子唧唧歪歪,就好像我们没有耐心听一个老人絮絮叨叨一样。巴学园的小林宗作先生却能够全神贯注地听眼前这个陌生小女孩讲话整整四个小时,小豆豆真是个幸运的孩子,小林先生也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仅用了四个小时就收获了一份永远的信任。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是小豆豆常常接收到的信息;“好好学习,你的未来才有出路!”这是我们耳朵里塞满的声音。“明天快点来,不知校园里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是小豆豆每天睡前的期盼;“天天是星期天……”这是我们无限的期待。“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脑袋里的小林先生;“这个颐指气使的人挨打时该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脑袋里预演过无数次的剧目……
时光荏苒,不复经年,重返校园,已为人师,此时我身边围绕着几十个学生,惟愿他们如“小豆豆”般幸运,我亦如小林先生般幸福。
我教语文,上课时却常常跟小朋友谈论卡通、动漫、儿童文学,因为这是最贴近他们的方式。大道理一训,小朋友都睡着了,一提到《千与千寻》则各个兴奋不已,精神都来了!不过,不只是讨论剧情而已,我会问大家:是什么原因让千寻的父母变成了猪?宫崎骏为什么会让他们变成猪,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你怎么看电影中的汤婆婆和钱婆婆?如果让你选,你想继续做汤婆婆的“宝宝”还是想让钱婆婆把你变成那只小老鼠……
这些问话一出口,小朋友的讨论可热烈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千寻的父母不守规矩!在不经许可的情况下随意乱吃,所以变成了猪!”“他们经不住诱惑,美食看着诱人,其实是陷阱。”“他们太贪婪!”……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进行着思想的碰撞,用他们自己的视角解读着引人入胜的情结背后发人省醒的寓意。
“如果是我,我就要当汤婆婆的宝宝,有人哄有人喂,天天躺在床上,什么都不用担心!”现在有多少的孩子有着这样的心态,处于这样的境况,我不得而知,至少我可以肯定动画作为一类文学作品,它反映了现实生活。而孩子们会在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发觉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哈哈哈!我宁愿当一只老鼠,也不要当巨婴!”“宝宝太可怜了,连路都不会走,我会选择做一只拥有朋友、自由和快乐的老鼠,这样活着才有趣!”
在各抒己见中,孩子们探讨着“独立与价值”。延续着这个主题,下一次我们就可以开始谈谈《鲁宾逊漂流记》了,面对狂风海啸、流落孤岛的灾难,鲁宾逊是如何面对,并生存下去的呢?尽管这样的讨论会耗去很多时间,甚至影响进度。但——去他的进度吧!进度永远不及孩子们的兴趣和精神成长重要。作为老师,我们只要记住:千万别把故事讲完了,学生会自己去看。
从卡通到书本,似乎浑不相干,但道理一样。学生都爱听故事,卡通是故事,广告是故事,书本也是。故事讲得好,讲到人的心坎里才最重要。从最贴近的卡通、动漫出发,一直到绘本、小说,这样一步步引导大家进入文学的领域,一切都很平和。阅读不是数量比赛,比谁读得多、读得快。一味标榜读得多的最厉害,然后让学生写“读书心得”,这样的搞法会把学生的胃口败坏。阅读是一种好习惯,一种伴随终生并能从中受益的爱好,别变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成为学生们新的压力!关于这件事,学生的感受是很直接的。学校要求他们写读书心得,写得烦透了,似乎读一本书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有学生对我说:“总是让我们写心得,写感悟,怎么不见老师们写一篇来瞧瞧?”我这人就受不得人家激,何况还是我的学生。所以,下面是我的读书心得,关于《诗经》。
春秋无义战
荒城
狂风
残阳
一位剑客临风而立
他的剑很冷,他的眼神很冷,他的心更冷。
此时的他在愤心疾呼:“宗族裂,礼乐崩,四面硝烟连京畿。周王忍顾妃嫔泪,黄袍在身痛穿心。诸侯战马扬尘起,离民征兵别泪挥。冷视春秋无义战,战争,徭役话《诗经》。”剑客的心在颤,血在滴,那是一个民族悼亡者在哭丧,那是一个时代用血与泪在染春秋。
茅屋
徭役
荒野
一家老少跪地哀呼:“今朝输赢料不真,情销义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需抚离民心里哀。”此时的他们,夫的身已疲,妇的心已碎,儿的双眸已黯然。
空闺
雨打
落红
一思妇倚窗祈盼,蓬头垢面已而叹:“金戈铁马战诸侯,礼乐崩离乱春秋。冷面王者驰杀场,离民百姓号无情。”
征兵愤,离民苦,怨妇满心溢哀愁,春秋的无义在《诗经》中尽显无疑。“制彼裳衣,勿士行仗”唱出士兵对征战的厌恶。他们的内心是矛盾挣扎着的,看着国家由一而散,饱受着内心的双重痛苦,他们欲赴杀场,却不忍舍弃妇儿,他们欲归家中却身不由己。“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易其所有?”疾呼徭役带给人民的苦难。万亩井田瞬息沦为荒野,硝烟在猖狂地吞噬着人们的家园,离民的苦难只有此时才能体会。战争带给人民的不仅是家破人亡的离散之苦,更多的是难以堪负的相思之苦与日日愁思。
谁人情为战争忧,谁人愿为徭役迫,谁人堪为相思苦?这一切的悲愤源于礼乐崩,诸侯起,源于春秋这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源于那个无法平静的事态。其实,真正无法平静的,是血泊边上那些侥幸存活的王者,勇士。他们吓坏了,吓得庸俗了,胆怯了,麻木了,他们真的不想再用这等血腥来凸显自身的伟大,所以他们转而将霸欲的魔爪伸向平民,用徭役之果来慰藉他们贪婪的自我。但毕竟有些人从惊吓中回过神来,和着水深火热中的群众之声,重新用思考,用历史唱出那个时代的音韵。于是,一种独特的发泄方式,便从黑暗,混乱,血腥的挤压中凝結于《诗经》中飘然而出。
是的,人们早已厌烦了尘嚣,早已厌烦了“靡室靡家,猃狁之故”的征战生活,就在这历史与血腥的交错中,雷击般的压力甚至会使一代人衰靡,但一个时代总会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食粮,一些人熬了过来总会有他们再续生命的原由。一种沉重的气流涌向喉头,涌向口腔,他们长长一吐,音调浑厚而悠扬,喉音,鼻音翻卷了几周,最后收于唇间,变成一种吟唱飘洒在山峰暮霭中,回荡于春秋史册中————“王者的战马在长矛利箭中穿梭,民族的绝音在战火血泊中消弭,可怜的人们啊,会有谁知你们的命运,在国家的沦陷中分崩离析,你们的魂魄已被王者轻贱,春秋的靡音还在号角中鸣响:诸侯——无情,春秋——无义”。这吟唱是《诗经》性情的特写,它尖利,婉转而高亢。
站在文学的艺术角度看,《诗经》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独特性,又与战争,徭役不可分割,有甚是,《诗经》取得巨大成就,战争与徭役功不可没,也只有在那样一个远古年代,那样一片土地,那样一群人,那样一股硝烟,那样一缕思情,才能酝酿出这特有的史音。
说到这,我们也不得不感谢礼乐崩,百家争,离民苦,他们的遭受是在推翻陈旧,舍弃糟粕,他们的奉献是后世安宁的启迪,痛苦与快乐是相生的,战争与和平是相生的。其实,《诗经》远不只是反映战乱与狰狞的镜子,更是今后和平与繁荣的福音。此时的我们再看《诗经》,不禁感叹:“若言春秋无义,还须品其真情”。
写下的是年近而立对事物的观感,学生们应该不大懂得。这又何妨?在班上读着自己的文字,全班一片静默,窗外鸟鸣啁啾,悦读、悦人、悦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