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德性与道问学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观念可追溯到儒家的历史传统,即《中庸》所说的“尊德性而道问学”.人需要受教育,不学习便不知“道”,不读书便不能明理,也就无以成“仁”.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这一点古今相同.问学的目标在于培育“德性”,德性要通过“问学”来抵达.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科育人,育人目标要落实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儒家文化以道德修养为主,是“尊德性”之学,“德性”是首位的.与“尊德性”相对的,还有“道问学”,即对学问和知识的把握.
其他文献
工艺美术作品是彰显中国特色、弘扬民族精神的艺术瑰宝,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历史价值.整体上看,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是“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的核心思想,艺术家们自厚重历史中汲取灵感,以创新手法加以诠释,尝试用现代的语言与历史“对话”,在碰撞与交融中让古老的符码焕发新的内涵.具体而言,此次工艺美术作品展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即“大美术”视野、突出“工匠精神”和塑造“中国美学”.
在徐冰的作品中,围绕“书”所创作的一系列“文字艺术”可谓数量众多,根据其表现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对纯粹文字的追求;文字与书写的结合;文字与图像的互文.在文字、书写与图像的相互游戏中,徐冰的创作产生更多有趣的可能.
“读图时代”与“新媒体时代”的叠加,使传统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也对文学形成了挑战.“图”与“文”博弈,在图文书中表现得最为直观、典型.当下的文学创作实践表明,一方面,文学以内部的自我变革适应技术进步,通过对图像的吸纳和改造,以及对新媒体的创造性运用,以新的文体和新的批评方式的诞生,展现了其在发展历程中无限的审美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学以其在图文对峙中的在场,坚守了自身的主体性,继续发挥在构建人类精神世界中无可替代的优势,彰显了其作为语言艺术的永恒价值.
近十年来,“大女主”剧集的兴起和发展,伴随着两个时代发展的节点:IP元年与女性主义元年.但以先锋名义出世的“大女主”剧集,始终无法完全摆脱“玛丽苏”式的自我幻想和麻痹,这也一直是制约其自身发展的软肋.本文以“大女主”类型剧集的十年发展为线索,对比分析2021年热播的三部从不同层面关注女性命运书写的剧集——《北辙南辕》《我在他乡挺好的》《理想之城》,从而展望“大女主”剧集和该类型主要人物形象的突围可能与方向,即彻底放弃对菲勒斯拯救的幻想.
本文主要对剧本杀的流行进行文化分析,指出在剧本杀的剧情机制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符号化的剧情形象,它使剧本杀作为综合娱乐形式能够统一差异性的文化消费趣味.在剧本构造与游戏过程中,角色扮演对交流责任的消除以及剧本对现实的过度摹仿,共同抽空了“沉浸”的行动可能性,将之变为一种“好像沉浸”的情感刺激,取消了与现实问题的连接,剧本杀因而是生活戏剧化的一种空洞形式.
网络文学批评中新生代读者习惯使用“人设”一词指称书中人物的角色特征.笔者考察“人设”的来源和语义变迁过程发现,其所涵纳的“可能性”“想象性”的语义较传统的“人物形象”一词更切合网络文学强调读者参与的生产机制.“人设”因为承担着读者的“想象性”诉求,在网络文学平台遴选机制的推波助澜中,超越情节与环境上升为最重要的小说元素.为吸引读者,网络平台进一步“标签化”“人设”,使其进入大众视野,流行于日常生活.被“标签化”的“人设”在依照规定行为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时,也使网络文学人物的构建陷入类型化的困境.通过追溯网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说:“审美体验是美感心理的积极建构和动态展开,是通往意义的生命运动.”众所周知,语文深度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有意义的建构过程,这里的“有意义”就是指触及学习者的心灵.语文深度学习离不开审美体验,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效率,是让众多学者及一线教师都普遍头疼的问题.
《微影像:镜头与文字的网络共享图志》,徐南铁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出版.作者曾在高校、文化艺术、传媒等领域工作多年,并长期致力于文学创作,对摄影亦有独特的理解.该书图文均选自作者主编的微信公众号“微影像”,是一部文学、摄影与网络共舞的作品.文章主体包括图像和文字两个部分,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细节,用文字表达个性化的感受和思考,图是文的彰显,文是图的深化,二者互相生发,缺一不可.本书还别具匠心地收录了文章在公众号发表时的读者留言,显示了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形态和蓬勃生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