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色列之所以能在以往中东历次重大的战争中,屡屡击败在数量、规模上大大超过自己的阿拉伯军队,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以色列的军官在战斗中能普遍地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此种做法的坚持与影响,逐渐形成了军官们在战场上的行动准则,这使以色列军队具有了很强的战斗力。
以色列建国初期,1949年4月,以色列“派尔马契”部队的“哈雷尔旅”在“纳赫肖恩”的作战中,奉命掩护撤退的一名连长发出的命令是:士兵全部撤退,指挥员全部留下掩护!最后,士兵在军官们的奋力掩护下,全部安全撤退了。然而,除了1名班长外,3名排长和8名班长在掩护的战斗中全部阵亡。这种被以色列军队称之为“派尔马契”的精神,后来一直被誉为是以色列军队的精髓而被保留、继承下来,并经常在军官的训练课程中得到引用。
以色列军队的某些团队精神是值得关注、令人敬佩的。甚至为了抢救一名身处危险境地的士兵,以色列的军人们往往会全力以赴、不顾一切地奋勇向前。
1953年11月,以色列的101部队在一次战斗中冲出包围圈,结果发现少了名士兵,于是在队长的带领下又反身杀回包围圈,终于抢回了这位士兵的尸体。然而,在这次行动中又多牺牲了3名士兵。這就是以色列军人绘制出的一幅幅令人肃然起敬的惨烈画面。
互以同等人相待所构成的战场上的等级关系,是任何军队都不可规避的现实。这种关系在战场上所产生的战斗效应、军事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而其中,以色列军官们的表率作用无疑是十分关键的。
在1965年西奈半岛的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在战斗中的军官减员率极高,达到50%以上。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戈兰高地,以色列军队与叙利亚军队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决战。以色列的军官们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在激烈的搏杀中,以色列巴拉克装甲旅的“约西”支队,其军官的伤亡竟高达90%以上。最后,该支队的连长全部阵亡,只剩一名副连长和两名排长!但换回的却是重创了叙利亚军队,牢牢地掌握住了战场的主动权,扭转了战局。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军官的阵亡比例竟占全军阵亡军人总数的25%。这个比例要比其他国家的军队高出1倍以上。
以身先士卒为表率的行为,敢于应对艰险、不惧牺牲的军队文化、传统,使世人能真正领悟到,在阿拉伯敌对力量包围圈夹缝中生活的犹太民族,是怎样争得民族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的。这种“派尔马契”精神换回的是:这个当时人口不足400万的以色列、犹太民族,在与有着1亿多人口的阿拉伯国家的对抗中屡屡得胜。
(摘自解放军出版社《论军事潜力》 作者:刘建军)
以色列建国初期,1949年4月,以色列“派尔马契”部队的“哈雷尔旅”在“纳赫肖恩”的作战中,奉命掩护撤退的一名连长发出的命令是:士兵全部撤退,指挥员全部留下掩护!最后,士兵在军官们的奋力掩护下,全部安全撤退了。然而,除了1名班长外,3名排长和8名班长在掩护的战斗中全部阵亡。这种被以色列军队称之为“派尔马契”的精神,后来一直被誉为是以色列军队的精髓而被保留、继承下来,并经常在军官的训练课程中得到引用。
以色列军队的某些团队精神是值得关注、令人敬佩的。甚至为了抢救一名身处危险境地的士兵,以色列的军人们往往会全力以赴、不顾一切地奋勇向前。
1953年11月,以色列的101部队在一次战斗中冲出包围圈,结果发现少了名士兵,于是在队长的带领下又反身杀回包围圈,终于抢回了这位士兵的尸体。然而,在这次行动中又多牺牲了3名士兵。這就是以色列军人绘制出的一幅幅令人肃然起敬的惨烈画面。
互以同等人相待所构成的战场上的等级关系,是任何军队都不可规避的现实。这种关系在战场上所产生的战斗效应、军事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而其中,以色列军官们的表率作用无疑是十分关键的。
在1965年西奈半岛的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在战斗中的军官减员率极高,达到50%以上。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戈兰高地,以色列军队与叙利亚军队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决战。以色列的军官们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在激烈的搏杀中,以色列巴拉克装甲旅的“约西”支队,其军官的伤亡竟高达90%以上。最后,该支队的连长全部阵亡,只剩一名副连长和两名排长!但换回的却是重创了叙利亚军队,牢牢地掌握住了战场的主动权,扭转了战局。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军官的阵亡比例竟占全军阵亡军人总数的25%。这个比例要比其他国家的军队高出1倍以上。
以身先士卒为表率的行为,敢于应对艰险、不惧牺牲的军队文化、传统,使世人能真正领悟到,在阿拉伯敌对力量包围圈夹缝中生活的犹太民族,是怎样争得民族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的。这种“派尔马契”精神换回的是:这个当时人口不足400万的以色列、犹太民族,在与有着1亿多人口的阿拉伯国家的对抗中屡屡得胜。
(摘自解放军出版社《论军事潜力》 作者:刘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