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矩形通道内自然循环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来源 :舰船科学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l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船用板式堆芯或矩形换热器的自然循环流动特性,建立单矩形通道自然循环流动特性实验装置,并进行一系列自然循环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 表明,随着加热热流密度的增加,单矩形通道内自然循环的流动特性在单相区域、过冷沸腾区域、饱和沸腾区域及流量突降区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单矩形通道出口平衡态含汽率对自然循环质量流速的影响较大,且在出口含汽率为0.01 ~ 0.02区间时自然循环质量流速到达峰值.随着单矩形通道入口温度的增加或系统压强的减小,通道内最大自然循环质量流速逐渐增加,而最大质量流速对应的热流密度逐渐减小.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对角回归神经网络(Diagona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DRNN)和自适应S面控制器与虚拟目标法,研究了欠驱动自主水下机器人(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的三维轨迹跟踪控制问题,并讨论了该非线性无模型控制器的效果.首先给出六自由度欠驱动AUV的动力学模型,之后建立三维轨迹跟踪运动误差方程.为验证轨迹跟踪效果,基于DRNN-S控制器进行了运动仿真.该控制器无需先验动力学模型信息,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并能较好地克服模型不确定带来的影
本文主要研究作业型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ARV)的姿态控制问题.在ARV进行悬停作业时,机械臂运动对载体的耦合作用和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将影响作业过程的载体姿态,导致机械臂作业精度降低.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隐式离散化的超螺旋算法用于载体的姿态稳定控制.隐式离散化的引入有效抑制超螺旋算法离散化引发的抖振,对采样周期和过高的控制增益不敏感.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用于控制参数优化,排除了参数选择对控制性能的影响,确保了对比仿真实验的公平性.最后的对比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虽然极地资源丰富,但是极地的气象环境十分恶劣,电能能源的运输与储存十分困难,需要考虑在极地船舶中加入新能源,进一步对极地物探船的动力系统进行优化.本文分析了世界极地船舶发展情况,结合现有物探船的动力系统分类,研究极地恶劣环境对新能源的影响,考虑在极地船舶动力系统中加入新能源的可能性,并利用NSGA-Ⅱ优化算法分析了极地船舶动力系统接入新能源的优化方案.
针对邮轮客舱设计方案评价中存在的多态性及模糊性等问题,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以邮轮客舱舱室为研究对象,重点考虑室内结构和空间环境的影响,建立邮轮客舱舱室人-机-环境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邮轮客舱舱室人机工程设计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最后根据邮轮实船数据,采用此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得出评价得分和等级.研究结果可为邮轮舱室设计评价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选取一个典型的追越碰撞案例,通过对情境条件进行反演,以及对涉及的多艘船舶之间的避碰过程进行避让行为和避碰效果进行数据分析,提出多船会遇下的避让决策、大型船舶的避让方案、安全会遇距离和避让时机等避让行为特征.
以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的水动力参数辨识为背景,对其辨识方法进行研究.针对现阶段一些辨识方法中存在的辨识方程未采用AUV六自由度运动方程、需要数据消噪、对数据初值具有敏感性的问题,以及考虑AUV水动力参数多、参数之间耦合度高的特点,提出基于最小二乘准则和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的AUV水动力参数辨识方法,并利用仿真对该方法进行检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鲁棒性,并同粒子群优化算法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快速性.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污染排放问题,在航海船舶中提出混合动力船舶的动力提供方法,其本质是对船舶电机的控制,包括发电机和蓄电池之间的转换.本文将对混合动力推进系统进行分析介绍,通过滑模控制策略方法控制两者之间的转换稳定,提高蓄电池的稳定接入运行,并且通过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分析,与PI控制进行对比.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的滑模控制策略能够很好的控制混合动力推进系统的转变和控制,以及适应负荷的转变.混合动力推进系统可以较好满足船舶航行要求.
准零刚度隔振系统由于自身结构的特殊性,在系统参数设计理想的情况下,相比传统线性隔振系统在低频隔振方面应用广泛.但由于其属于非线性系统,系统参数的改变,可能使被隔振设备从小振幅变换到大振幅,不利于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构建两自由度准零刚度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分析系统在不同参数情况下的相图和功率谱图,设计自适应控制器并分析其稳定性.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得到系统参数发生变化情况下的时间历程图.结果 表明,自适应控制算法能使系统在在参数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始终运行到理想的小振幅运动状态.
以球形CuO纳米颗粒为润滑油添加剂,选取合适的纳米润滑油密度、粘度等物性参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某型16V船用柴油机曲轴主轴承流体润滑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不同体积分数纳米润滑油对曲轴主轴承最小油膜厚度、最大油膜压力及摩擦损失功率等润滑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加入,增加了润滑油粘度,提高了润滑油承载能力.相比基础润滑油,纳米润滑油明显增加了主轴承最小油膜厚度.标定工况下,当纳米润滑油体积分数为2%时,最小油膜厚度最大增加了3.4倍.而纳米润滑油对曲轴主轴承摩擦损失的影响则取决于主轴承润滑状态.当
机电伺服系统具有结构紧凑、比功率高、控制精度高、振动噪声低、可靠性高等特点.近年来,中小功率机电伺服系统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舰船领域应用分布式大功率机电伺服系统取代传统阀控集中式全船液压伺服系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实现新一代“全电化”舰船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伴随着功率等级的提升,机电伺服系统电磁兼容问题日益凸显,必须从系统设计时就考虑全面.本文以某舰船机电伺服系统为例,从系统功能单元入手,结合舰船及伺服系统电磁环境特点,梳理出各单元电磁兼容控制的关键环节,并在电磁兼容设计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