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科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工具性,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又具有人文性,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在语文学科之中,彼此渗透,有机兼容,密不可分。因而,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学科教学,而是要恰当地通过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于语文教育各个环节之中。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其最大特点在于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产生“春风化雨”的效果。
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就是说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进行思想教育,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空洞的说教。换句话说,就是要根据语文文字国有的思想内容去进行教育。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严格训练基本功,使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内在规律认识汉字的优点,进而形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认真读写汉字的思想和习惯。
在听话,说话教学中,一方面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说话习惯,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听别人讲话,努力学说完整、通顺、连贯的话;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听人讲话要认真分析,分辨是非,自己讲话要老老实实地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和谎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体会,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受到应有的感染和教育,具体一点儿讲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所谓“晓之以理”,就是使学生明白课文通过记叙的内容所说明的道理,从而提高认识,树立某种观点或信念。为此,教师应该抓住课文的中心词句,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使他们由一悟理。还可以根据全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所谓“动之以情”,就是用应该中蕴含的感情打动学生使他们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形成或发展某种高尚的情感。其办法很多。例如,教师以恰如其分的感情朗读,背诵或进行复述课文,激发学生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或复述课文,使他们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之后,启发他们进行联想和想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既应重视“文理通顺”的训练,又应该“抒情明理”和指导,使学生在锤炼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具体地讲,应该做到命题诱情,导作达意,评文扬善。
二、分析文本的艺术形象教育感染学生
语文教材中具有众多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些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语文教师要利用学科特点,抓住形象,以情育人,形象大于思想,达到德育之目的。如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对文中“春草”“春花”“春雨”的描绘,以欣喜的感情把它表达出来,让整个形象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自然美景中陶冶成长,以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三、利用语文学习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等诸多语文活动,都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台。在举办“悠悠中华情”诗歌朗诵会时,全体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台上朗诵的学生声情并茂,台下的听众不时掌声雷动,并跟着台上同学一起朗诵起来,台上台下成了朗诵爱国诗歌的海洋。之后,有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这次诗歌朗诵会,让我进一步深深地了解了我的祖国,了解了我的祖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了解了我的祖国遭受的深重灾难。我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之情化作一个个具体的行动,现在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让我的祖国更加强大”。还有一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到:“我站在台上,面对着‘悠悠中华情’几个大字,我心潮澎湃,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心里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许多同学都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了自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一句句真诚的饱含深情的话语,也让我深深的为之动容,深深的为之感动。我觉得这次活动办得非常成功,达到了活动应有的效果。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懂得了怎样去爱国。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做贡献。
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领悟生命意蕴
《斑羚飞渡》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去领悟课文有关生命的意蕴:简介有关背景资料,诵读课文(录音),配合课件中镰刀头羊率领斑羚飞渡崖谷的整个“动漫”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教学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命意义:从这场飞渡中,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迪、人生的启示?为什么会发生斑羚飞渡的悲剧?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为什么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失落?生命是相通的,在动物身上也可曲折地反映出生命的理想和追求。作者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憧憬寄托在动物行为的描写之中。又如,《華南虎》中那只老虎在绝境中表现的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既是对庸俗“观众”的谴责,也是对具有华南虎一样不羁灵魂的生命的颂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样的寓言故事,怎样来挖掘人文因素——生命的意识呢?这些寓言故事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一种超生命力的能量,从而表现出生命意识的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不少神话寓言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超生命力、超自然的力量,借以表现人类生命意识中对自然的认识与征服的精神。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等。
总之,语文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就是说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进行思想教育,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空洞的说教。换句话说,就是要根据语文文字国有的思想内容去进行教育。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严格训练基本功,使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内在规律认识汉字的优点,进而形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认真读写汉字的思想和习惯。
在听话,说话教学中,一方面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说话习惯,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听别人讲话,努力学说完整、通顺、连贯的话;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听人讲话要认真分析,分辨是非,自己讲话要老老实实地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和谎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体会,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受到应有的感染和教育,具体一点儿讲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所谓“晓之以理”,就是使学生明白课文通过记叙的内容所说明的道理,从而提高认识,树立某种观点或信念。为此,教师应该抓住课文的中心词句,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使他们由一悟理。还可以根据全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所谓“动之以情”,就是用应该中蕴含的感情打动学生使他们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形成或发展某种高尚的情感。其办法很多。例如,教师以恰如其分的感情朗读,背诵或进行复述课文,激发学生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或复述课文,使他们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之后,启发他们进行联想和想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既应重视“文理通顺”的训练,又应该“抒情明理”和指导,使学生在锤炼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具体地讲,应该做到命题诱情,导作达意,评文扬善。
二、分析文本的艺术形象教育感染学生
语文教材中具有众多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些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语文教师要利用学科特点,抓住形象,以情育人,形象大于思想,达到德育之目的。如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对文中“春草”“春花”“春雨”的描绘,以欣喜的感情把它表达出来,让整个形象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自然美景中陶冶成长,以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三、利用语文学习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等诸多语文活动,都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台。在举办“悠悠中华情”诗歌朗诵会时,全体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台上朗诵的学生声情并茂,台下的听众不时掌声雷动,并跟着台上同学一起朗诵起来,台上台下成了朗诵爱国诗歌的海洋。之后,有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这次诗歌朗诵会,让我进一步深深地了解了我的祖国,了解了我的祖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了解了我的祖国遭受的深重灾难。我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之情化作一个个具体的行动,现在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让我的祖国更加强大”。还有一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到:“我站在台上,面对着‘悠悠中华情’几个大字,我心潮澎湃,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心里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许多同学都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了自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一句句真诚的饱含深情的话语,也让我深深的为之动容,深深的为之感动。我觉得这次活动办得非常成功,达到了活动应有的效果。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懂得了怎样去爱国。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做贡献。
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领悟生命意蕴
《斑羚飞渡》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去领悟课文有关生命的意蕴:简介有关背景资料,诵读课文(录音),配合课件中镰刀头羊率领斑羚飞渡崖谷的整个“动漫”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教学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命意义:从这场飞渡中,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迪、人生的启示?为什么会发生斑羚飞渡的悲剧?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为什么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失落?生命是相通的,在动物身上也可曲折地反映出生命的理想和追求。作者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憧憬寄托在动物行为的描写之中。又如,《華南虎》中那只老虎在绝境中表现的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既是对庸俗“观众”的谴责,也是对具有华南虎一样不羁灵魂的生命的颂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样的寓言故事,怎样来挖掘人文因素——生命的意识呢?这些寓言故事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一种超生命力的能量,从而表现出生命意识的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不少神话寓言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超生命力、超自然的力量,借以表现人类生命意识中对自然的认识与征服的精神。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等。
总之,语文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