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EMBA难成主流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文EMBA 在招收能够说双语的企业高管时,存在明显的弱势
  
  英文EMBA四大特点
  中外教授都用英文授课,学员的作业全部用英文完成,文凭多数由海外商学院颁发的,这属于英文EMBA。每年全国总共招生10多个班,总量在400~500人左右,相当于中文EMBA招生量的十分之一。主要盘踞在北京和上海,广州只有一所商学院提供此类课程。究其原因,这三地跨国公司比较集中,对英文EMBA有需求。
  相对于中文EMBA来说,英文EMBA有四大特点:
  1、在学员构成上,外企经理人占多数;
  2、就平均年龄而言,英文EMBA(35~40岁)略小于中文EMBA(40~45岁);
  3、学员的国籍、肤色、文化呈多元化趋势;
  4、部分班级学员在工作上所承担的职责明显低于中文EMBA。
  根据以上特征,英文EMBA相对于中文班来说,学员在执行层面的思考较多,受西方文化、西方管理理念影响更大;相对比较沉稳的中文EMBA学员,英文EMBA的学员面对中国问题时明显不成熟,但是他们国际化的视野很开阔,把企业带向世界的机会更多。选择中文还是英文EMBA,就是选择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未来的生活圈子与生活方式。
  
  商学院主打特色牌
  在中国市场上,英文EMBA层次分明,定位清晰。第一集团是超高端英文EMBA,以香港科技大学—凯洛格和清华大学—INSEAD 为代表,它们的目标就是招收亚太地区的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是欧美总部的高管,包括跨国公司的中国首代和CEO。
  第二集团是高端英文EMBA,分别是中国商学院和海外商学院的合作项目和相对独立运行的EMBA项目。前者有上海交大—USC GE、复旦—奥林、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美国卡尔森。后者有Rutgers、马里兰大学、卡斯商学院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EMBA英文班。
  马里兰EMBA主攻外企高级白领,打高科技IT牌,鼓励创新精神。在每门课程中都融入高科技对于该领域的影响,例如高科技对于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的影响。
  Rutgers EMBA较早落户中国,适时满足了在中国的外籍高管人员的需求。无论是校友网络,还是目前课堂上的学员构成,外籍学员都相对较多。而卡斯商学院在中国的EMBA项目,则最早源于给中国银行高管的培训。由于卡斯商学院位于英国伦敦的地理优势,其金融特色非常地突出。
  上海交大—USC GE采用的主题制课程设置迥异于其他EMBA模块制教学。两年分10个主题,每个主题都会针对高管人员通常遇到的问题,如高层管理视角、评估市场表现等,将本来分门别类的财务、技术、金融等融会在每个主题里,但各有侧重。这种教学方法,更贴近高管日常工作状态。
  
  学员职业发展困惑不少
  英文EMBA的招生对象普遍集中在外企,因此很难用传统的营销方法覆盖。一些合作课程充分调动中文EMBA资源,比如在复旦,其中英文EMBA 经常联合招生推广,争取最大限度的互动和整合。但是那些相对独立的英文EMBA项目,始终面临规模不大、生源不足的问题。
  有些课程索性将目标定位于在中国工作的外籍管理人员。原汁原味的海外课程反倒没有优势,有中国管理精髓研习的项目成为方向,如清华大学—INSEAD最新合作的双学位EMBA,由于清华的优势而颇受亚太高管的青睐。
  英文EMBA 在招收能够说双语的中国高管时,有明显的弱势,中欧就遇到不少这类问题。很多英文不错的创业型企业家,假装英文不行,要去考中欧的中文班,千方百计避开英文班。实在不行,去其他学校的中文班。这些创业企业家目前更需要加入中文EMBA班,以建立人脉和丰富不同的视角,而不是英文班成员过于直线型、理想化的思维方式。
  好在中国的外企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外企本身业务量也在不断加大,所以能够流利地用英文同总部沟通的人才,在当今中国奇货可居。尽管英文EMBA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班级的学员却是猎头们抢夺的资源。很多人刚进课堂,就有很多猎头排队帮忙来找工作,工资直线上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剩下的就是个人发展的问题。面临选择有时也很痛苦。是放弃中国的发展机会调回总部,还是留在中国担当更大的职责?是换家新公司继续打工,还是放弃外企的高薪自己创业?这都是英文班学员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经常会听他们谈创业的冲动,但是,真正付诸实施的少之又少。年龄越大,机会成本越高,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困惑也越多。
  


  附文:
  EMBA英文班学习注意事项
  1. 对于中国本地学员,需要努力突破英文写作瓶颈。尽管口语和听力基本过关,英文书面表达仍会成为中国学员头痛的问题。中国学生需要适应西方学术文本的考证体例。
  2. 学员需要打开思路,放开心灵。课程中需要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组成小组一同完成项目。这对于人际交往能力和人的忍耐力都是一种挑战。
  3. 家庭、婚姻、孩子问题的处理很关键,争取到家人的支持对于完成学业非常重要。需要学员协调事业与生活,力求达成平衡,当然也有人选择在短期内舍弃一些东西。
其他文献
如何远离健康盲区?  根据专家建议和本次调研结果,特向高层经理提出以下健康忠告。    健康要管理    CEO和高层经理人习惯做好企业和市场管理,却往往忽视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进行管理。采访中,我们没有发现有人对健康做过系统管理,甚至想都没想过健康也要做管理,大多只是在生病时才焕发要做保健的念头。其实,健康管理有被动和主动两类形式。鉴于高层经理通常都比较忙和难以主动去做好健康管理的事实,专家建议他们
期刊
不放弃OEM,同时自创品牌,向研发、设计、物流及销售等环节延伸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这句话形象地凸显了这个珠三角城市在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制造业陷入生死危机的今天,以OEM模式兴起的东莞成为遭受冲击最为猛烈的区域之一。2007年到现在,这个生产量占全球1/10的“制鞋之都”,就有1000多家鞋企在这场只见伤亡不见硝烟的战争中“阵亡”。  总部位于东莞市厚街镇的华坚集团,尽管身为
期刊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电压、比能量高、无记忆效应、无环境污染等特点,已经成为21世纪绿色电池的主要选择.目前商业化使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2>,由于钴储量有限,价格昂贵,毒性大,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本高和安全性问题,严重阻碍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它在更广领域的应用.迫切需要研究者开发出成本低,性能优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满足电动汽车等新兴行业的需求.本文主要研究价格低廉的尖晶石LiMn<,2>O<,4>系和性能优异的层状LiCoO<,2>系正极材料.通过采用新型的制备方法和元素掺杂
CRM这块短板,导致多数中资银行不具备精准营销和快速开发产品的能力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热衷于探讨外资银行威胁论。对于中资银行而言,这种兵临城下的竞争压力固然存在,但更大的挑战则来自于银行内部,是其如何转变经营观念和提升服务意识的问题。悉尼理工大学教授邱永强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外资银行竞争的核心是客户的保有率和新增率。谁能挖掘到高价值的客户,并且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谁就能够胜出。  怎样提
期刊
借赞助奥运从外贸回归内需,做高端品牌,是主动的抉择    出自文具之乡的贝发集团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书写工具制造商,每年生产20亿支笔,销售额超过13亿元。但其市场90%以上在海外,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不到5%,知名度几乎空白。  既然已习惯“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何在2005年又掷重金拿下惟一奥运产品赞助、零售、供应商三位一体的特殊身份,并高调宣布主攻市场从国外转回国内呢?“我们尝试的新贝发商业模式
期刊
嘉宾:  江明霞上海欧洋豪杰木制品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陈剑文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市场及人力资源副总监  陆 露上海中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  胡 娅格林豪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行政及法务总监  专家:  杨张凌人众人教育科技公司 项目总监  主办/经理人杂志社  时间/ 2007年7月26日下午2:00~5:00  场地支持/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饭店温馨酒廊  摄影/杨晓伟    最近,渡边淳一的《
期刊
■ 策划/沈伟民  这种酒店与外界隔离,并保持私密性,符合多数总裁级人物有时需要避开公众的需求  这次我商旅去瑞士,并不是到巴塞尔、日内瓦这样的钟表之都,而是去往瑞士的侏罗(Jura)山脉地区。带队的宝玑表大中华区副总裁靳马田先生是位瑞士籍人士,他说侏罗山脉上没有星级的宾馆,但他幽默地表示,我们将入住一个具有乡村意味的酒店。  说实话,靳马田说他并不习惯在工作商旅中住星级豪华宾馆,即使服务再怎么奢
期刊
策划/沈伟民  这不仅是一项房地产置业,同时是在做一项艺术收藏  大宅子情结?    中国富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大宅子情结。这方面澳门首富何鸿和前中国最大民营旅游投资集团——宋城集团的主席黄巧灵以及娱乐业大亨邓建国是典型的代表。何鸿为其前后4个太太购买的豪宅至少在10亿港元以上;而黄巧灵投入8000万元巨资修建的“白宫”完全克隆了美国白宫;邓建国则有一袭纯白色建筑,40多亩的顶级庄园,花了差不多1亿元
期刊
逃课、抄袭、违反学术道德、考试作弊仅仅是EMBA学员歪风中的冰山一角    经过5年的正式发展,EMBA教育几乎火爆到了顶点。在EMBA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师资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是主流。然而,EMBA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支流、歪风,不得不引起重视。    EMBA学员中的不正之风  对EMBA群体来说,特别是那些老板老总学员来说,金钱不是成本,反正是公费。对他们而言,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和精
期刊
部分商学院或将被淘汰     机遇、挑战、危机!用这三个关键词解读EMBA下一个5年,虽然略显沉重,但却非常贴切。从早期不被理解,被各种质疑袭扰,到逐渐被市场认可。这种转变是本土商学院的机遇,但也意味着挑战和危机。  《经理人》在采访近十位商学院院长后,总结出EMBA即将面临的三个挑战和三个趋势。这几乎构成所有商学院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以及EMBA教育未来的图景。    三大挑战决定商学院竞争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