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中国有个最帅女搜救机长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女子:她身高175cm,一头短发,颜值高到让女生尖叫。她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要靠实力,从事着一份“上天入地”的工作。她就是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
  提起她,还要从去年年末上映的一部电影《紧急救援》说起。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队中国救捞人员直面天灾和人祸,一次次完成了惊险的海上救援的故事。在电影中,辛芷蕾饰演的女机长方宇凌,才貌兼备,英姿飒爽。而她所饰演的人物的原型,正是宋寅。
  然而,电影不是现实,宋寅的搜救工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从业10年,她参与的救援有上百起,营救人数超过百人。她秉承的救援精神令人泪目——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而她背后的故事,更令人感叹不已。
  宋寅表示,飞行时最难的就是脑子和手永远合不上节拍。为了锻炼好协调性,她不上课的时候,都会在模拟室内拼命练习操作。
  有人可能会说,这种训练有多难呢?
  在电影《紧急救援》中,彭于晏与辛芷蕾等演员扮演的角色,在模拟练习舱进行体能训练。几秒之内,他们在经历水浪淹没的同时,还要保持镇静。
  你以为,这已经足够有挑战性了吗?
  现实中的训练,是飞行员被关在“笼子”中,直接扔进水里。
  可见,他们经历的训练,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
  就是在这样苛刻的训练环境下,宋寅和万秋雯没有退缩,都坚持下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宋寅也不是没有遇到过瓶颈——有一门驾机考试,她挂了两次。看到其他队员考过,她急得大哭。万秋雯心疼她,便留下来陪她一起练习。
  2010年2月14日,宋寅登上直升机,准备开始第三次考试。
  考试前,教官特意给她包了一个5元的红包,说:“你带着它考试,红色吉祥。”
  在教官的祝福下,宋寅顺利考过。她和万秋雯成为中国第一代女救助直升机飞行员。
  她的经历验证了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一蹴而就。想要成就自己,就必须付出高度的自律和持续的努力。
  历尽艰难,宋寅终于走进了搜救飞行员的队伍。
  不辜负生活,遇见更好的自己
  正式成为搜救飞行员后,宋寅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现实救援和训练不一样,它意味着更多潜在的危险、各种不可控因素。
  2010年11月,宋寅迎来了第一次救援任务。
  一名渔民在海上作业时,不小心导致了小腿骨折。担任值班副驾的宋寅,在得到任务后,马上和小组人员赶往现场。
  刚到现场,她就发现现实情况和训练时很不一样。
  平时训练时,甲板比较稳定,而且没什么障碍物。而救援现场则截然相反,漁船在风浪中摇摆不定,十分危险。
  面对渔民求救的眼神,她一点儿不敢懈怠。反复核算飞机上的数据,并且观察渔船周围的情况。
  经过小组的共同努力,他们救出了渔民,顺利完成了任务。从那以后,她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更多的尊重和责任心。
  2016年12月,宋寅遇到了一次更艰难的任务。
  当时,东海一艘渔船着火,10名船员被困11个小时。因为风大浪大,其他船只都没办法靠近进行救援。
  作为机长的宋寅,在起飞没多久,就收到了消息:渔船定位偏移,比原来偏移了二三十海里。这意味着,救援时间被缩短,时间只有15分钟了,救人必须分秒必争。
  宋寅和救援队员到达现场后,面对着好几个难题:渔船甲板湿滑;船员接不到救生绳;由于火船烟雾对飞机的发动机有影响,无法太靠近船只。
  大脑迅速思考后,他们制定了一个方案:高绳双人救援,宋寅来操控直升机,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宋寅驾驶飞机以最快的速度接力,救起10名船员。
  救援结束后,她发了这样一条微博:“这是上海入冬后最冷的一天,也是最温暖的一天。”
  然而,没人知道,这是她救援人数最多,也是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
  她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在非航空载舰上起降直升机,飞行员面临的危险概率,约为宇航员的5倍,是喷气式轰炸机飞行员的10倍,是民航飞行员的54倍!
  可见,海上救援飞行员,是一份极其危险又考验勇气的工作。
  不少人称宋寅是“人民英雄”。但同时,她也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只不过她从来没有辜负生活,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不忘初心,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毋庸置疑,搜救飞行员是一份特殊的职业。只要人民有需要,你必须立刻出勤救援。
  宋寅也曾说,她的工作就是24小时待命,没有节假日。当然,她也没有时刻紧绷情绪,业余生活也过得丰富多彩。
  虽然本职工作对她的体能有很高要求,但这不会影响她对运动的热爱。打篮球、跑马拉松、攀岩,都是她的消遣,偶尔她也会开卡丁车、跳伞。静下来,她会用尤克里里,弹唱一首《小手拉大手》,歌声动听。
  有趣有颜又有才的她,受到好多年轻人的追捧,甚至连电视节目都纷纷邀请她。她曾在湖南台的《平民英雄》,为大家讲述自己的职业;曾参加央视的《中国青年说》,告诉大家,在高危职业中,女生不比男生差。她也作过演讲,分享学习是提高海上救援成功率的唯一途径。但更多的时候,她还是希望回归到自己的职业中。职业带来的使命感,让她一直不忘初心:“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有人曾八卦地问她:“你什么时候结婚?”
  她霸气回应:“你超纲了。”
  也有人问她:“为什么非要从事这份职业?”
  她回答道:“救助飞行没有男女差别,只有行与不行。只希望每一次危险发生时,我们能够及时地出现,斗狂风、战巨浪,不辱使命。”
  打开宋寅的飞行数据,你会看到,她总共安全救助飞行3150小时,救援220人,承担并规避风险无数次。2019年,她荣获了“最美搜救人”称号。
  从业10年,宋寅从未后悔自己对职业的选择,正如她自己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而我的青春,因为救助飞行而与众不同。”
  愿我们都能像宋寅一样,活成一束耀眼的光。编辑/纤手暖
其他文献
前几天去花店取预定的百合,店主大勇系着围裙正在修剪鲜花。他看见我,笑着递给我早已包好的花束,随手又送了我一把紫色满天星。看起来高大粗犷的男子,因为满屋的鲜花,也笼上了一层柔和的光。   我和大勇住在一个小区。他早年是机械厂的工人,五年前机械厂破产,他失业了。那时候,每天进进出出,都能看见他眉头紧锁。但是一个月后,他开了这家花店。他平时就喜欢侍弄花草,家里的阳台上种满了各色鲜花绿植,一年四季,姹紫嫣
期刊
你是在工作的第几个年头,发觉自己找到了真正热爱的工作?  日本著名的茶道教授森下典子,是在她从事茶道的第24年才开始教茶、成为茶道老师,那时她已经44岁了,她说,“我真正的开始是现在。”这是电影《日日是好日》里的情节,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临近大学毕业的典子对未来充满迷茫,她想找出版社的工作,却在表姐带动下懵懵懂懂地学了茶道。在年复一年的做茶中,她的人生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失恋、搬出父母家独自生活、
期刊
1   前兩天,看到一位网友的故事。她的丈夫在外人看来,是个温暖和善的人,邻里之间,谁家有事他都会去帮衬,与朋友一起吃饭时总是忙前忙后地端茶递水,还会送不顺路的同事回家。可是在家里却截然不同。丈夫经常板着脸对她呼来喝去,不是要求给他倒水就是给他切水果;孩子小时候哭闹,丈夫嫌吵,就出去和朋友喝酒;家里水管坏了,物业拖着没上门修,丈夫催着妻子去交涉……   为了孩子,妻子一直默默忍受,直到有一次因为餐
期刊
林特特:北京作协签约作家,《读者》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罗辑思维·得到APP讲师。著有百万级畅销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以及《仅记住所有快乐》《如何成为社交高手》等多部作品。曾获第二届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几年前,我回老家,遇见了亲戚张。  说起亲戚张,五十岁出头时,就对还是小姑娘的我,谈论命运的不公、机会的不等。现在,他六十多岁,仍常提起大院里的谁谁、
期刊
千羽之城:网络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辽宁网络文学首届“金桅杆”奖获得者。《破冰行动》《执行利剑》《悍城》《以你为名的青春》影视同期书作者,原创刑侦推理作品《追凶者》改编成网剧。  长胖了之后,我越发害怕过伏天。  仿佛自带了桑拿系统,汗如雨下变成了一个非常客观的描述,在街上逛一圈,我就是水里捞出来的那个“最靓的崽”。  但相比于南方,东北的夏天已经
期刊
庞滟:原名庞艳。中国作协会员,沈阳市作协副主席。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小说月刊》专栏作家,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获全国小小说十大新锐作家奖、全国小小说十佳作品奖、改革开放40年《微型小说选刊》最具影响力微型小说奖等奖项。有作品入选高考试题及各年度文选。已出版长篇儿童小说《星星的孩子和梦魔》《小喜鹊吉吉》,小说集《红火焰,白火焰》。  你有大嗓门、大眼睛又磨人精的姑妈吗?如果没
期刊
曹琳琳:辽宁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品牌民生新闻栏目《新北方》记者、主持人。“琳琳跑两会”已经连续播出12年,以琳琳为符号打造的人物板块《我在沈阳,琳琳有约》,已专访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艺术家瞿广慈等500多位嘉宾。曾担任全国首家“零点书店”项目负责人。已出版亲子故事书《给太阳讲故事》《太阳大冒险》。  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也在心里问自己,这是个问题吗?难道“给孩子讲故事”
期刊
马德:《读者》签约作家,出版有畅销书《请原谅生活对你的所有刁难》《当我放过自己的时候》《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心向美好,慢慢修行》《允许自己虚度时光》等多部。多篇文章被选入中小学教材。  每年高考结束,志愿填报是个大事情。这些年,也亲历了一些故事,与大家分享。  有一年,志愿填报截止日中午,一位考生母亲打来电话,说她女儿不见了。我们以为是要帮她寻人,这位母亲接着说,她女儿的志愿还没报呢。原来,
期刊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三次描写了王熙凤的穿着,王熙凤三次穿的都是袄。第一次见林黛玉时的穿着是“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是一件紧身袄,热烈喜气;第二次见来贾府打秋风的刘姥姥时穿的是桃红撒花袄,是一种很富贵的棉袄;第三次见尤二姐时穿的是月白缎袄,是月白色的锦缎棉袄。显然,第一次出场穿的是王熙凤最有代表性的服饰。  《红楼梦》中多处写到了袄。史湘云穿的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衿银鼠短袄,就是一
期刊
吃猪蹄,从古至今有不少寓意。在唐朝,有人赶考,亲友就会送猪蹄,寓意“金榜题名”。“猪”同“朱”,唐朝新中进士要请同科的书法家用朱书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题名,“蹄”同金榜题名的“题”,通过谐音来表达美好的祝愿。现在有人在孩子高考那几天天天炖猪蹄,就像高考那几天考生家长穿大红色衣服一样,是增添喜气的。在一些地方,一旦有人受伤,也会卤一大锅猪蹄,以补身体。猪蹄又叫猪手,也叫猪脚,南方叫蹄髈。不同地方,猪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