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幼幼随笔四则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bea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河,当它流过晚上九点半的伦敦时,它叫泰晤士河。当它从我的面前流过时,它仍然叫泰晤士河。我在离河岸很近的地方,但我却不在伦敦。具体地说,这条河流过了我的窗前,我的窗户却不是伦敦城里任意一扇窗户。
  我在哪里与一条流动的河相比,一点也不重要。我在哪里重要的话,泰晤士河就不会在我面前流过,我也不能言之凿凿地说这条河所在地是伦敦。我可以说,一条河,当它流过晚上九点半的纽约时,它叫哈德逊河;当它流过晚上九点半的柏林时,它叫施普雷河。
  晚上九点半,不是八点半,也不是十点半。电脑屏幕右上角显示21:30,挂钟的时针和分针形成一个直角,分割出四分之一圆。我正好进入这个时刻,一个准确的时间点,而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点。我进入,只是为了见证一条河顺利地从我面前流过。
  一条河流成任意河,全然因为世界上有太多条河。河从这里把自己运到那里,无非只是换了一个姿势或名字。如果水的整体属性是河的话,那么它只能以流作为运动方式,顺便载一些它能承受的物体,顺便而不是主要。
  河主要的事还是当好河。它有完整的河道、河床、河岸,也有一个遥远的发源地。真正的河不会爬坡,只会从高的地势流向低的地势,借助惯性,最省力。河要奔走相当长的距离,不省下力气恐怕也很难到达目的地。海洋、湖泊、地下……都是河要去的地方。
  河不是没有想过从海洋、湖泊、地下倒灌回冰川时代,河的初容凝固在坚硬的地表,很难指认出那就是河,或是人们愿意相信的河。有河的时候还没有人,有人的时候,河已经是河了。
  当然,已经回不到过去了。现在,河流过任何一个地方都被叫作某某河。我去过许多有河的城市,也清楚地记得,晚上九点半,河从我面前经过时,我差一点就跳进河里,成了河。


  去风里待一会儿。想被吹离地面的心情如同一件衣服。
  此时的风大得可以掀起头盖骨,把想法放出去乱飞,或再次穿过心脏,再次,足以证明前面已经有了一次。
  第一次,风穿过心脏,是几分钟以前的事。类似于利器插入胸口的感受没有出现,于是又继续等待。一个诚心想被风吹走的人,等待方式异常朴素。朴素到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仅限于一个想法,倒立在风中。
  用这个想法看到的景象也是颠倒的。比如楼房,楼下生长的灌木丛,所见之物纷纷向天空倒戈,脱离地面仿佛是大势所趋,历史进程中某个关于天气的革命,此刻正在进行。
  天上忽然飘来一件衣服,正是那件可以代表心情的衣服。想它离开肉体时,一定也经历了激烈的搏斗。现在它乘坐这趟风,四处逃窜,在逃窜的过程中学会了易容术。
  它一会儿像鸟,一会儿像风筝,一会儿像一个跳楼的人……
  根据模仿的相似程度,可以确定,我就是那个被它模仿的跳楼的人。跳楼不是想死,而是想飞。把飞当作是自然而然的事,并非某种特异功能,就像人天生会飞一样,这是伸手就来的动物特性。
  飞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抗惯性,地心引力是世界上最大的惯性,因为绝大多数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都得待在地面,不能飞,不能由飞引申出物与物之间的距离,包括人心之间的距离。飞是距离的起因和解决方式。
  飞介于一颗心和另一颗心之间,既是问题,也是答案。无数人和我一样,在弄清楚死和飞之间的区别后,认为跳楼是一种人生状态,只等一场特别的风。


  介入现实的方式,多变、复杂、危险,且被肉体重重包围。
  肉做的东西大多具有生命,厚重、凹凸,但不绝对牢固。
  把肉穿在身上,一件会呼吸的大衣,可以用温度计测量,一般肉的温度在37摄氏度左右。肉很灵敏,懂得掩护一些本质的东西,又懂得变漂亮,变紧或者变松,它也会红肿、流脓、结痂……
  不听使唤,有时候它就只是皮囊,会痛,脱下来,便失去所有的意义。
  肉是动物,会加速自身的腐烂,肉一旦形成,就会移动,不停地转移想法、幻觉,包括肉本身所不能承受的一切。
  肉不是单独的嘴巴、舌头、喉结、声带、盲肠……单独的肉起不了任何作用,组合的肉因为超载、冗赘而被判为持有不纯粹的动机。
  雨打在肉上,跟很多时刻相关,不只出于清洗的初衷,清洗的范围很广,取决于液体的流向、空间、顺序、编码。肉可能是第一个被洗去的物体。
  数量大得消失几坨肉就像是自然界的自我平衡和调试。
  不去怀疑,不去猜忌。拥有肉,就好好珍视它,建立一个排他性的肉体俱乐部,只有你一个人在消费,主张金钱的价值,没有人与你交易。这桩买卖是肉剧烈运动的开端,腐殖质下放到肉上的监视者,推出新肉代替旧肉。
  肉与肉对冲,空的肉,也是肉。
  肉不想变成其他物质,只想痛快一点,或者我们与肉同归于尽,喝下毛孔里挤出的毒液,就在今天,就在此刻。


  弹簧拉长后又恢复原样,谁知道这不是金属的记忆。在一个艰险迷乱的时代,被雾笼罩和包围的经历,需要植入一枚金属来恢复消逝的图像,把雾压缩成芯片,把黑暗推演到人类上岸之前。
  实际上我们在水中生活的时期已经过去很久很久。在土地上的生存繁衍貌似出现了反智和复辟的现象。借用水生物的大脑,回顾以往的生活,肺首先被取缔作为器官的资格,还原鳃,以及身体上的鳞片。但这是最不重要的一步。
  我们必须先找到水域,哪怕来自一滴雨或鼻涕,找到回去的途径,在水中开辟一条足以支撑起众多质疑的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走相同的路,去相同的地方。大凡选择此路的人都很绝望焦虑,其中有一位哲学家发明了与之平行的另一条路,他公布出来的那天,便夺去了一些人的生命。
  他说沉默和自杀才是本时代的出路。人们在风中分裂成细小的尘埃,一会儿才重新凝聚,细细对照自己,大部分都不具备走此路的勇气,而换之以寻找最早的水域作为切实可行的目标。
  找到人类进化的一个初始点再毁掉它,对自己来说也并不算残忍。就像修改一个数据那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第二个、第三个脚趾中间率先长出了蹼样的皮,渐渐地,所有的脚趾和手指之间都长出了薄薄的皮肤,大腿内侧,腋窝下也长出了膜。
  现在,我们是亟待入水的船槳,划桨之力已在身体里积蓄了太久。只要将四肢撑开,力的反作用就会把我们推向前方,进一步推向目的地。
  这些叫蹼的东西,把我们带回过去,也带到一个全新的时代。蹼,划着水,划着产生悲观主义者之前的世界。我们划着,划到忘我的程度,竟然忘了自己要去干吗。
  我们划着,不如说划着空气。总之,我们要干吗跟划是无关的,跟我们是什么有关。问题是,现在的我们究竟是什么?
  责任编辑:张元
  余幼幼,出生于1990年,现居成都。2004年开始写诗,出版诗集《7年》《我为诱饵》《我空出来的身体》《不能的风》《擦身》《半个人》等。作品被翻译为英语、韩语、俄语、法语、日语、瑞典语等,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诗人。
其他文献
夜  夜,我和他静静对坐。四围不见人影。  “这里为什么这么冷清?”他问。  “不比从前啦,”我解释:“年轻人全都跑城里打工去了。”  他叹了口气。  作为作家,他以嗜酒著称,出过本小说集叫《狂酒徒》,且身体力行,终日走南闯北,以酒会友。我和他在南京结识,交往不深,但也不浅。至少知道,他逢酒必醉是表象,更深原因是怕寂寞。离婚一次、丧偶一次,被人骗婚一次,难免对人生充满怀疑,用酒精麻醉自我,拿热闹抵
期刊
把语言、风格、旨趣迥异的三篇小说放在一起谈论,只是因为他们发表于同一期。有趣的是,这三篇小说却以不同的方式触及了“日常”的某种面相。记录“日常”从来不只是小说的专属,然而如何描述“日常”却一直是对作家功力的基本考验。这三篇小说的作者都很年轻,而近年关于“青年写作”的讨论亦充满了种种期许。但是,写作终究首先与技艺相关,而这技艺又与打磨日常种种的匠心和手艺有关。所以,与讨论的具体的作品相比,那些与年龄
期刊
2020年,注定是特殊的一年,或成为时代转折。这一年,第一批“90后”已经30周岁,我和周恺是,李万峰刚刚过完31岁生日,也算同龄人。做这个谈话的时期十分特殊,目前大家都还处在不那么自由的状态,因为新冠肺炎病毒仍然是潜在的健康隐患,未来的诸多不确定也让人深陷焦虑和困惑。所以,我才想借这个机会跟同龄人聊聊,一是希望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二是考虑到也许在聊天过程中能解答我的困惑,给予我一些启发。  ——余
期刊
我喜欢兔子,我追过兔子,荒废的后院里一颗生锈的铁钉穿透我的脚掌,那时我还小,我在追兔子,我喜欢兔子……  《爪蟾》是个改编的故事,改编自我没发表的另一篇小说《雪梨》。2018年我写《雪梨》,想要自创一种对话体——假装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实际上是第一人称对事件的讲述,而且讲述都为假,实际上是当时的帮凶、现在的叙述者“我”假装在讲述,其实一开始便发起了与另一疑犯的对话,像是同谋的二人翻了脸,一人在不断地
期刊
到达北京首都二号机场时已经是晚上了,飞机上只有亚洲面孔的人戴着口罩,法国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都如以往一样,带着法国人的礼貌与矜持。他们似乎没受任何影响,也没有人戴口罩。吃饭的时候,我把口罩摘了,吃完饭,再戴上。N95口罩勒得我耳朵生疼,趁人不注意,我把它拉到下巴颏,用飞机上的毛毯盖住半张脸,呼吸终于顺畅起来了。这唯一的一只N95口罩,还是北京雾霾时我买的,当时顺手带了一个到国外,没想到现在用上了。等
期刊
蒋寻是艺术院校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今天为了完成摄影课上老师留的作业,不得不起个大早,而且这次作业的主题竟然还是《那年冬天的我们》。蒋寻心想,你不能因为这是冬天就让拍那年冬天啊,拍宿舍的冬天生活不挺好吗?12月的北京不是很冷,却寒风刺骨。蒋寻裹紧了身上的羽绒服,抓着已经跨在身上的相机包,这可是摄像学生的根儿啊,更何况这个相机还是那年……想到这,蒋寻摇了摇头,打起精神,准备走过天桥,选一个不错的街景应
期刊
当我提笔写下  四周的风云在高空凝聚  夜半沉寂的天空  没有风 仅有人群  从一辆辆闪着灯光的车里落下  嘈杂的音响被人打开  放出 X射线β射线α射线γ射线  无数的喊声从前后左右涌来  时间像偷了懒 难以挪动的身体  门前蜷缩着两三只小猫  眯着 半睁着 瞪大的双眼  无神 盯着前方阴暗之所  蝙蝠叫嚣着飞过  扑棱棱的 天空飘下雪花  清冷的大街挤满了残渣  上帝的头皮屑无人打扫  堆滿了
期刊
我和梨落是在日本重逢的。那年的春天,我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东京的大学,并同我的女友雪利一起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处两居室生活。其实当时多为避开国内一些厌倦又无可逃避之事。  我和梨落偶尔会见面,见面的地方,总是葛西。女友向来倚赖我,此次来到日本,更是直接辞去了工作陪同。为她心里的安全感,我总没有向她道明与梨落的见面。梨落对于和我的见面也并不甚热心,如此,偶尔断续,也不刻意。可是,我总是想见她。这十年间翻滚心
期刊
历来被称为“天下文枢”的南京,这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个世界“文学之都”的中国城市,在我们看来,既是对这座到处散发着文学气质的江南名城的肯定,也是对当下我国建设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指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已成过去;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又如影隨形,各种各样的神秘主义、宗教信仰和极端思潮又有可能重新出现。这在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
期刊
游灵谷寺  灵谷寺的禅林道上  碰到一只松鼠,  和它对视时,尤不怯生  靠近并不退避  有孩子说,  “它刚跳到了人的身上。”  我走远,它仍伫立着  连同它转经筒一样的尾部。  一道光照着  我骇颤的心事  走到放生池  梵音不减  荷花低垂至水面  世间倾斜如荷叶,我往后一退  生怕心事落入水中藏地阿玛拉  有几样风景,我未曾见过  崖壁上的斑鸠巢  黑蝙蝠滑翔的山穴  老阿玛拉愈走愈远的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