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a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艺术类高校发挥其文化艺术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在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分析了艺术类院校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制约因素,探讨了推动艺术类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的路径。
  【关键词】 艺术高校;公共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88-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16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广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创新研究”(编号:QN201605)的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地方艺术类高校充分发挥其文化艺术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艺术类高校有着丰富的艺术人才资源、文化艺术資源,在充分履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职能下,发挥服务社会功能,合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帮助提升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有助于促进学校和社会的沟通,使文化艺术服务成为学校面向社会的窗口,同时也充分履行高校服务社会职能。
  一、艺术类院校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艺术类高校以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人才作为目标,积极参与地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建设,发挥文化艺术人才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有限、水平不高的问题,同时,艺术类高校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为地方基层提供更加有针对性、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居民实际需求的契合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二)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地方艺术教育。艺术类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围绕加强美育教育赴基层开展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地方艺术教育。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契机,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文化艺术演出,组织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文艺演出队,开展主题性的文化艺术演出,与基层居民分享高水平舞蹈、声乐、器乐的视听文化盛宴。同时,通过开展爱心支教、博物馆修葺、产品包装设计、乡村振兴墙体彩绘、革命纪念馆装饰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服务社会,推动地方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开展地方文化艺术研究,提供文化艺术决策咨询。艺术类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在学校科研创作项目的立项中,积极响应方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设立有一地方文化艺术研究为主导的科研项目,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研究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艺术类高校通过开展地方文化艺术研究,深入挖掘和弘扬区域传统文化,对区域文化发展建设起到辐射作用,通过加强对地方文化艺术遗产的研究、弘扬和物化,进一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二、艺术类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社会的观念还不够强。2018年,国家教育方针改革,强调“服务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而这正是要求高校积极服务社会的体现。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是否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是高校要考虑的问题,高校履行服务社会职能,正式对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的延伸。在国家倡导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一直以来,高校都是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放在首位,对服务社会的重视还不够多,观念意识还不够强。高校的主要发展精力集中在教学科研和培养高水平文化艺术人才方面,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层次还不够深。
  (二)参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机制不畅。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为政府输出,同时引入企事业单位和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作为补充和辅助。国家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学校作为学生教学上课的场所,如果把握不好开放的程度,可能会对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影响,影响教学秩序,在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渠道方面还不够畅通。
  同时,作为高校,学生的其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高校的教师主要任务是教学与科研,与社会联系较少、范围窄,因此所举办的各种展演活动,主要面对的是本校师生,经费来源、宣传造势,主要来自校内并面向校内,社会各方给予的支持度较小。经费与地点的限制,会使剧目的演出、作品的展览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宣传造势的范围小,也不能使展演影响到更多的人。
  (三)学校自身资源和条件限制。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开展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一方面是专项资金支持不足,经费来源基本上是高效自筹经费,开展的各类文化艺术作品展示和展演,主要还是以本校师生的教学成果展示为主,缺乏与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协作,还未能形成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同时,高校作为教育育人的前沿阵地,主要的功能还是在教书和与育人上,这也是高校最基本的功能,高校在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上就比较有限,学校的资源和条件限制,较多的文化艺术服务面向社会和社区开放的程度不足,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程度不高。
  (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艺术类大学生的而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学校每年都有大大小下近50多场的艺术展演,如舞蹈表演、声乐表演、音乐剧等各种专业演出、美术作品展、设计作品展等,虽然有部分展出能够在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但由于资金和场地限制,大部分的展演在校内举办,学校举办的各类艺术讲座,也由于场地、宣传规模和资金等因素限制了规模,不能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社会影响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都较小。   三、推动艺术类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的路径
  (一)创新参与方式,拓展合作方式。艺术类高校的专业特性比较显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提供额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拓宽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渠道,利用科研与艺术创作优势,加大对地方公共文化艺术的研究,拓宽文化艺术服务内容,拓展服务群体,传播先进文化艺术。
  艺术类高校可从地方文化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地方特有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研究与开发,整合高校的资源优势和地方文化艺术管理机构的优势,积极地将艺术创作项目、科研项目等与地方文化艺术发展与传承相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文化艺术创作与科研转化为文化艺术产品,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體的内容。
  (二)完善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是有限的,需要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创新资金来源方式,制定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金融扶持政策,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输出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给予选址、立项和税费方面的优惠,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投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各级文化机构,可通过设立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横向委托专项,发挥艺术类的优势,开展文化艺术研究与传承,将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与保护、研究与传承。
  (三)探索文化艺术合作品牌,建立合作机制。艺术类高校可以积极挖掘和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资源,依托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优势,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艺术活动,培育科拓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特色品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辐射到全区的基层群众。
  艺术类院校可发挥自身文化艺术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艺术品牌。可以加强地方文化艺术相关的研究,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地方文化艺术机构开展合作,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和传承,活跃民间文化艺术的创作表演,打造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艺术品牌项目,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服务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开展文化艺术人才联合培养,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艺术类高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积极与地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如基层文化馆、美术馆等开展合作,为学生开展艺术实践和艺术展示提供场地以及各类硬件设施,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的利用率;
  地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与高校合作,发挥艺术类高校的专业优势,引进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专题文化艺术展示,将艺术类高校的艺术展示、艺术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层次,满足居民不用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层次和水平,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段紫逸.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J].创新科技,2017,(03):38-41.
  [2]程莹.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18):199-200.
  [3]陈晓莹,孙珊.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服务于公共文化艺术体系建设的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8,(14):177-178.
  [4]李亚男.河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艺术教育改革研究[J].戏剧之家,2019,(24):174-175.
  作者简介:
  潘冬荣,广西艺术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艺术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 关于诗的可译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然而,其中既有可译性成分,又需译者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使诗歌在异语世界重现诗意。本文以诗人史耐德英译中国寒山诗为例,借寒山诗在美国经典化的表现,着重分析寒山诗英译中史耐德的诗学处理方式、采取特定翻译策略的原因以及译文所呈现的效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英译提供借鉴意义,促进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在异语世界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 史耐德选译;诗学的重构;文本表
期刊
【摘要】 石涛山水画作为清朝改革派的代表作品,后人对其研究很多。倪瓒作为元四家之一,其山水画及其款识独树一帜。本文为“探析石涛与倪瓒山水画款识异同”,深入分析石涛山水画的款识与倪瓒的独特性。  【关键词】 石涛;倪瓒;山水画;款识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70-02  据记载,早期的中国画的款识更多是一种解释说明
期刊
【摘要】 三角垂帐纹在佛教艺术中大量存在且历史悠久,其形式演变存在一定规律。本文首先考察了三角垂帐纹的起源、形式演变及实物参照,接着对其在壁画中出现的位置及其象征含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又讨论了莫高窟藻井的象征含义,认为其结合了中国世俗建筑的藻井、印度佛教的伞盖以及中国的伞盖之象征含义,体现着人们的崇敬和供养,暗示着佛教石窟神圣的空间。  【关键词】 三角垂帐纹;藻井;伞盖;莫高窟 
期刊
【摘要】 随着中国逐渐走向国际,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正确地翻译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向世界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核成了一个难题。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生态翻译学在翻译传统文化元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充分研究中华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其重要内容进行翻译,抓住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核心部分,并向世界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和传统文化元素翻译
期刊
【摘要】 《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哪吒故事进行了现代性创新改变,浓墨重彩描绘了反抗偏见、抗争命运、亲情友情等主题,但“魔童”形象仍然体现了不少儿童教育的缺点。影片消解了“反抗父权”却合理化“父权”,构筑了不良的家庭代际关系;影片“我命由我不由天”虚假的理想化诉求给儿童以心灵鸡汤,却缺乏真正的引导与鼓励力量;种种被认为是“狂欢叙事”的笑料有低俗与歧视之嫌,对于儿童有错误示范作用。  【关键词】 《哪
期刊
【摘要】 “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督促着我们本身音乐专业的学习,本文就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了一定的论述,希望能对相关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 问题意识;音乐学习;演唱;音乐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66-02  一、“问题
期刊
【摘要】 教师的人格魅力一直深潜于教育教学之中,是教书育人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本文从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的系列故事之一《最后一课》为出发点阐述了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但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机器人所无法取代的。教师只有主动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发挥自身优秀的人格魅力,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师;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本文以乡土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为研究背景,以地坑式窑洞建筑的分析解读与实地调研为设计基础,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依据,进行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实践。设计方案提取地坑窑符号元素,针对博物馆所具有的公众开放性、文化传承性和展示互动性等原则,结合本土非遗文化和地域特色进行融合设计,力图将文化与生态、历史与现代进行有机的交融,将场地打造成为一个集非遗展示、文化宣传、教育教学、休闲娱乐、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综合
期刊
【摘要】 母题能够反映出超越个性而具有共性认知的人生经验、生活知识、民族认同。阴山岩画表现的是人类群体的原始生活环境,画面记录了人类的生活经验和意识祈愿,其母题意象是介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在艺术创作中,需要经过对阴山岩画进行归纳、判断、分析、打散等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完整地對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传达,形成独具视觉特征的阴山插画风格。  【关键词】 母题语言;母题意象;阴山岩画;阴山插画  【中
期刊
【摘要】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智慧。意境作为唐诗的主要元素,在外译过程中往往由于思维和文化差异等障碍,译者很难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将意境传达出去。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提出“三美”理论,对唐诗英译过程中的意境建构具有重大意义,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 “三美”理论;唐诗意境;建构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