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师生共同成长的轨迹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imim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课程论学科领域中的最基本概念,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问课程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多种多样。笔者带着对课程的理论思考,从实践的视角,审视课程、体验课程、感悟课程,认为课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轨迹。在共同成长的旅途上,师生相互倾听、对话交流,实践创造、共享生成,积累经验、发展成长,享受着幸福与愉悦。
  
  一、在成长的道路上,师生、文本共同对话交流
  
  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方式。文本是指存在于教育世界的除去师生之外的一切人、事、物等,它既是理解对象,又是理解主体。课程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也不受专家、知识等权威的控制,需要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要弱化教师中心言说者的地位,弱化教材的权威性,追求一种主体间平等的对话交流语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与文本之间达到“面对面”的相遇。教师不要把学生“圈”起来“圈养”,也不要跟在学生后面“游牧”,而是教师、学生、文本一起对话,尊重、敬重、理解他们自己的人性、构成自我的“他者性”、所学文本的“他者性”以及书写文本的思维方式的“他者性”,去共同享受课程所带来的生活意义与生命的精彩。
  对话交流是从相遇走向融合。在课堂上,师生的真实心灵有了敞开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在教师与学生的相遇、师生与知识的相遇中,对话主体间逐渐达到了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视界的融合,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对话的主体都可能欣赏对方视界中的差异性,同时,尽可能地反思和清除他们自己视界中的不合理成分,为接纳对方的合理差异进行质疑和反驳。当双方都控制或消除自己视界中的不合理差异并接收对方的合理差异时,视界的共同区域出现,共识形成。师生交往的过程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前见”逐步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变换、相互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心理世界与学生的心理世界逐步共融交汇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单向地灌输知识,师生也不能机械地盲从权威,唱独角戏,所能做的只能是真诚、平等地对话交流。
  
  二、在成长的道路上,师生共同实践创造
  
  实践创造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关键。课程不应该是“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展示图,也不是“知识大纲”的一览表,而是实际创造的学习经验,还有伴随而生成的教学经验。课程并不是在教研室或者办公室里研究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慢慢实践生成的。课程不是学期初的计划,而是学期末回顾所走过的路,它是师生共同实践创造的收获。课程不是早已规定好的,它的本质在于生成,而这种生成源于课堂的实践与创造,围绕着学习内容,创造生成许多未曾预料的新鲜东西。课程是师生实践着创造、创造着生成、生成着经验,它是师生实践创造、共享生成的轨迹。
  师生对待课程中的知识、权威,应该持一种理性批判,而不是“朝圣”的态度。这就意味着批判、质疑、创造、生成。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教育引导人们探索知识,达到这一程度才算是成功的,它使学生的行为结果无法预测。而且,师生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也要注意不要把问题说得明明白白,让学生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要适当地留有空白,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欲望。事实上,“空白”比“实体性”的知识更富有教育价值,它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学生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而是知识的研究者、发现者,他们创造性地建构着“自己的课程”,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必须遵循的固定路线。
  
  三、在成长的道路上,师生共同积累经验
  
  积累经验是师生实现共同成长的重要依赖。师生积累经验是指各种各样的来自于课程中的收获,这些收获的取得都离不开起初教师对学习经验的设计,围绕着这些设计展开,使学习者尽可能广博地积累经验,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课程不应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阶梯”,如果学生趁此“拾级而上”,也许会收获一定的学习经验,但这种经验的积累缺乏个性色彩与生命活力。同样,由于受“阶梯”影响,有被牵着走的感觉,教师的创造力被束缚,不会真正融入课程实践中,教师经验的积累会缺乏活生生的因素。如果只是告诉了目标,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便可以发挥创造性,走自己所喜欢的路,这样的路上会出现许多预料或者未曾预料的,甚至独特的好风景。这样的风景一旦尽收眼底,学生学习经验、教师教学经验的收获一定是沉甸甸、丰硕的,也一定会令人欣喜与鼓舞。
  传统观念下的教师奉行的是一种以自己的生命去满足学生、满足教育需要的原则,这事实上是一种客体行为,这样的教师将目光聚集于“自己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忽视了自己本身的需要。教师要通过主动的学习、自觉的提升而使自己得到发展。所以说,教师与学生同为课程的主体,积累经验,发展成长不单单是指学生,也应包括教师,课程是师生共同积累经验,实现发展成长的轨迹。教师要从活生生的课程实践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养料,积累经验,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只有从课程的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才是教师成长真正所需要的经验。如果教师的生命意义与自己的职业联系起来,它会因课程精彩而精彩,课程中的收获会成为教师人生财富的重要来源。作为课程中的主体之一,教师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发展、成长。
  如果将课程看成是帮助个体谋取职业和促使个体发展的工具,并进而看作是加速国家发展的工具,课程的这种“工具性”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经验,经验是自身的、自由的、自主的,打上个人特色烙印的。课程的目的不能局限在给学习者一些知识,而要共同参与的主体充分享受理智带来的欢乐,在课程中感受到欢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这是师生高层次的经验积累。课程是储存以备未来之用,这是它的将来的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课程经验不断改进人生,它影响着参与者当下的人生状况。课程成为师生人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经历着人生的重要体验。若把课程当作自己生活里的一部分,师生才会静下心来去用心体会。也只有彻底融入课程,淡化功利,用心体验,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经验。
  
  四、在成长的道路上,师生共同享受幸福
  
  享受幸福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追求。生命是教育的本质,因为教育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教育缘于生命发展的原始需要,关注生命是学校教育的主题,关注生命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经历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课程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课程是其职业生活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以及生命价值的体现。课程中师生追求个体生命价值,就意味着对幸福愉悦的憧憬与向往。
  由于人类在其本性上是乐于求知的,学习知识,不仅意味着实际的用途,也意味着理智的欢乐,所以课程的目的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给予学习者一些实用的知识,而且也要能给予他们一种理智的欢乐——一种经过严肃认真的思考后豁然开朗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将会使人产生极为愉悦的审美感受,学生获得了幸福,教师本人也会因此而感受到双倍的幸福。而且,生命的本能就是不断创造,创造总是伴随着愉悦,正是此起彼伏的创造——愉悦浪潮,构成了师生的美好生活。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探究中,以探讨宇宙和社会的真善美为对象,对话、交流、活动、实践、研讨、思考、体验,进行着得到最高享受的创造活动,这样的课程充满了生命整体的光辉,成长与创造的欢乐大大超越了低层次的竞争之乐,他们相互尊重、彼此关爱、崇尚知识、热爱世界,愉悦自己,悦纳他人。
  如果学生学习从兴趣或者责任出发,师生能够愉快交往,积累学习经验,获得发展,会给学生内心增添愉悦的情感,这是收获带来的幸福体验。游人参观游览时,常会因发现一个引人入胜的景点而兴奋,这种心情必然是愉悦的、充满幸福感的,这好比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同样会给学生平添别样的情趣,这是过程带来的幸福体验。教师应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人生的一部分来看待,去体验,去充实、去完善,课程中就有教师的生命活力,生命的激情,生命的灵动,他会体验到课程的快乐,感受课程的幸福。当教师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时,会感到高兴;当教师感觉到学生的发展时,会感到欣慰;当在课堂上师生创造生成出未曾预料的收获时,会感到兴奋,如此等等。教师要将自己从事的职业融入自己的生命中,自从走向了课程,他就会和课程有了不解之缘。他会因课程而感到自己的生命的精彩、充实、快乐、愉悦,诗意地走在自己生命的旅程中。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话交流是前提,没有这个条件,永远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实践创造是关键,忽视了这个环节,课程就会失去真正的魅力;积累经验是基本目的,没有这样的导向,课程就会失去方向;享受幸福是最高理想境界,课程的主体是人,没有理想境界,课程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这四方面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它们共同解释着课程的真正内涵,共同凸显着课程的本来面貌,共同涵蕴着课程的内在魅力,共同孕育着课程的无限生机,共同描绘着师生共同成长的轨迹——课程。
  (责任编辑关燕云)
其他文献
炎炎夏日,需要一把可以随身携带的小扇子扇扇风,如果还能有一块西瓜消消暑的话,整个夏天都会格外风凉。今天教大家做一把“西瓜扇子”,让它扇走夏天的炎热,快来一起动手制作吧!  准备工具:  彩纸(红色、绿色、白色)、黑色马克笔、双面胶、雪糕棒、手工剪刀(小心使用哦)。  开始制作:  材料都准备好了吗?跟我一起来做吧!  1. 首先把红色彩纸剪成1:1大小的正方形。  2.在红纸两侧贴上双面胶,用黑色
画禅室小景图册 纸本水墨 明 董其昌  吴湖帆跋中指出该册为董其昌原装作品,系目前传世董氏作品中唯一一例。由董其昌自签“画禅室小景四幅,戊午(1618年)三月”可知作者时年64岁。  董其昌在绘画理论上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画分南北,以禅喻画”。吴湖帆钤“画禅室”印于册上,实属双美。此印为其外祖父沈树镛请钱叔盖所治,不幸散佚他处,后终得完璧,今与董氏画作相映生辉。吴湖帆外祖沈氏与其本人皆以“宝董”名
大年到了,小伙伴儿们穿着新衣服在路上跑来跑去。大人们提着鞭炮噼里啪啦地燃放着,村子里热热闹闹的。  到了晚上,该吃年夜饭了,可真丰盛啊!有鱼、肉、虾、饺子等美味可口的食物。  饭后,我们举着烟花在楼顶上放着。渐渐地,村里人家都放起烟花来,村子的夜空变得美丽起来。  等我们放完烟花下来,发现家里来了许多客人,有姑姑、表哥、表姐、姑爷和外公外婆,大家开开心心地边吃水果边聊天……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到
幸福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每个人都渴望能得到幸福。而幸福教育就是让教育充满幸福,让受教育者也就是学生享受到幸福,同时也让施教者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师生要努力创造幸福资源,使我们的教育充满幸福感。而课程则恰恰是通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师生间的连接体。教师通过课程影响学生,学生通过课程而走向幸福。教师和学生能否在教育中实现幸福,关键是是否在教师、学生和课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三者有机
“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每当这首歌响起,我就又想起那有趣的童年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饭店吃饭。饭店里的菜可多了,有红烧排骨、清蒸大白鱼,还有好吃的清炒黄瓜!我和妈妈点了好几个菜,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我夹起一块大白鱼就往嘴里塞,一不小心,把鱼肉和一颗黄豆一起吃进了肚里。  我着急极了,心想:黄豆种在土里会发芽,那种在我的肚子里会不会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其对传统哲学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合理批判,吸引着众多学人的目光,成为哲学领域里一株耀眼的奇葩,尤其是其对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生命运、人文世界的高度关注,对人文主义大旗的高扬,襄助着当今人文主义教育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席之地。而作为人文教育主阵地的语文课程引进这一哲学流派后,语文课程领域返魅了,重新燃起人文主义的熊熊火焰。    一、存在主义的基本内涵    
LLP策略(Language Learning Projects),又称为independent language study olan,是由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任教多年的美国学者Don Snow提出。LLP策略的提出,针对了学生具有较充裕的课外学习时间以及英语课堂存在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的事实。Don Snow认为,在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国家和地区中,由于英语并非广泛应用于生活方方面面,
英语课程标准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了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及目标之中。笔者通过调查陕西部分农村初中后发现,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远不尽如人意。英语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如词、句、篇章等)时,经常忽略了其所传递的文化内涵,缺乏文化知识的渗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也不够重视。英语教学中片面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其社会意义和语言
小兔子波比所在的“旗手班”是全校出了名的“猛兽班”,班里有小老虎泰格、小狮子艾尔莎、小野牛比尔、小猎豹鲍勃、小北极熊安德烈夫……只有波比一个人不是“重量级”的。  猫老师凯蒂小姐是“旗手班”的班主任,她经常对波比说“不要介意”,别看同学们都比较“凶猛”,但是大家都非常友好,不会欺负他的。  小波比也是这么想的,而且跟大家相处得也很和谐:在吃午饭的时候,艾尔莎用胡萝卜换走了自己的肉饼;玩滑梯的时候,
春风已经苏醒布面油画 95×129cm 何多苓 1982年  疫情之后的艺术,还是要直指人心。艺术总是要直指人心的,但疫情使这种“直指人心”更尖锐、更焦灼。疫情之后,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看不见的“伤口”,而艺术正是要把人们的注意力导引向世界上最温柔、最启发人心的精神世界。  這些年,艺术家们和评论家们太沉迷于笔墨,沉迷于闲适,作品形式大于内容,矫情多于纯真。艺术在外表的兴旺之下,其实隐藏着诸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