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缺失及应对措施?觹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water_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程标准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了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及目标之中。笔者通过调查陕西部分农村初中后发现,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远不尽如人意。英语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如词、句、篇章等)时,经常忽略了其所传递的文化内涵,缺乏文化知识的渗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也不够重视。英语教学中片面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其社会意义和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中西文化差异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欠缺文化知识,导致学生虽然学到了大量的语言知识,但却不能正确理解所读文章,不能进行有效而得体的语言交际。
  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缺失的分析
  多数农村的初中学生虽然对所学的语言形式(词、句、语法等)掌握得较好,但交际中却问题百出。案例1:英语课堂上,学生们普遍认为“Good morning,Teacher!”这种表达方式是对的。而英语中的teacher是不作为称呼语的,也没有尊敬之意。英语国家的中小学生称呼教师时一般在姓氏前冠以Mr.,Mrs.,Miss或直接称呼男教师Sir,女教师Madam.案例2:模拟情景会话。班里来了新同学,用英语交谈。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at does your mother do?Do you have any sisters or brothers?etc.对于类似的问题,95%的学生认为它们体现了中国人友好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但在英语国家,这些问题可能出现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等。实际生活中,如此表示“友好”,显得粗鲁、无礼。案例3:对话练习。A:What are you doing?Are you writing a letter to your friend? B:Yes,I am.A:How often do you write to him?B:I don’t know.96%的学生认为这段对话没有不得体之处,因为用词、语法都对。但B明显表示不高兴,因为问话者A干涉到B的私生活,是不礼貌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生虽然掌握了这些句子,但并不清楚在什么情境下如何正确运用,因为教学中没有提及。同时,学生们对于某些常用的词汇(如颜色、姓名、动物名称等)在中、西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也不清楚。如中国人喜欢red(红色),它象征吉祥、积极、革命,而西方人对red没有这份感情。dragon在中国,象征吉祥、尊贵,是一个图腾形象。在西方,dragon源于神话,中世纪的人把它看作是罪恶的象征;基督教艺术中,它代表邪恶。但学生们只知道red是“红色”,dragon是“龙”,却不清楚其在西方的象征意义。究其原因,其一,应试教育所迫。教师和学生普遍注重语言能力(语法、句型等)、应试技能的培养。应试能力更多用来检验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情况,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却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其二,教学理念的偏差。为了有效地搞好英语教学,初中英语教科书融入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但许多农村教师忽略教材编写的思想及理论根据,认为课堂只是讲授语言形式,教学目的只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升学率,与考试关系不大的文化内涵,几乎无人过问,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若幌子。其三,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对待新教材,以图省时、省事、安全、有效。无论讲授什么教材,只重视讲解词汇、句型、语法等基本概念,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乱的语言形式,却不知如何正确地运用,对其中的文化意义更是茫然。其四,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从小到大都忙于应付考试,应试教育使他们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难发挥,他们只求考试得高分,至于语言形式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则可有可无。
  二、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缺失的应对措施
  初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应寻找适当的文化切入点,以教材为蓝本,渗透与之相关的、实用的文化项目,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同时要顾及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需要,从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增强学生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初级的交际能力。
  第一,见缝插针法。初中英语课程安排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开设专门的英语文化课,教学中教师只能围绕教材,根据讲授的内容适时地渗透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如Thank you.Thanks.这句简单的话语,在英语国家,它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及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公共场合,无论别人帮什么忙,都要说“Thanks.”这是最起码的礼节。中国人如果在家庭成员之间用“谢谢”,听起来会很别扭,相互关系可能会产生距离。这种看似简单,却常被忽略的文化差异,教师讲解时可有意识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接触目的语的初级阶段就能意识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并渐渐培养对该差异的敏感性。
  第二,对比法。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比中西文化在交往中的称呼、问候、恭维、对答等不同模式;对比习俗、节日、颜色、动植物、吉庆语等方面的差异;对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内涵词、习语、身势语等应不失时机地对比分析,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生活中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什么时,汉语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若想要,不必推辞,说“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说“No,thanks.”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处世风格。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推辞一番,表现得很“被动”,一般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来的礼品,一般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欣然接受并道谢,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通过对比,学生既全面地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又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第三,角色扮演法。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学”与“用”相结合,教师应尽量创设各种语言环境,模拟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role-play)进行问候、电话预约、送礼物、道歉等,使学生在本族文化氛围中体会目的语文化的“异处”。表演时,教师像导演一样,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的角色;对于语言形式正确但不符合角色或场合的话语应及时指出并纠正。在句型教学中,学生往往只顾形式而忽略内容,只是机械地进行操练,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醒。此外,学生之间相互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以便共同提高。如虚拟打电话的情景,中国人习惯先问对方的姓名(喂!哪位?);而英语国家的人习惯先告诉对方自己的身份(Ann is speaking.Who is it,please?)。但许多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常用中式思维进行英式表达,即Who are you?What’s your name?英语中这种问话的方式显得粗鲁、无礼,让听话者难以接受。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与实际交际结合起来,以加深印象,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第四,选择性地运用报刊上的英语资源。报刊是基本的大众传媒,常常紧跟时代,能生动描绘各个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生活、节日、风俗习惯、名人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内的英文报刊越来越多,例如:《21世纪报·中学生版》《英语沙龙》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订阅英语报刊,并合理、恰当、有选择性地运用好报刊上的某些涉及到文化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所学词汇和语法现象,扩大知识面,并循序渐进地了解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文化的习得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如展示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图片,观看英语节目或录像,鼓励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编排英语节目,用英语讲故事,学唱英语歌曲,开展英语口语或写作比赛等,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逐渐地习得丰富的文化知识。
  第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在农村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电视、录像、网络等,多渠道地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端正教风,钻研教材,尽力把教材中所传递的文化内涵渗透给学生,使语言形式与文化意义结合起来,实现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既定目标。
  总之,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在传授语言知识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潜移默化地、循序渐进地给学生渗透较多的文化背景知识,使他们在接触目的语的最初阶段,能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增强对汉英语言及其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初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75-107.
  [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88-98,145-151.
  [3]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01-226.(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们转向用教师发展这一概念来实施教师职业教育,强调在“发展”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去反思教学,观察教学,评价教学,强调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教给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验证他人的发现,形成自己的观念,反思自我,使每一个想法都有理有据,每一个判断都有理论支持”。    一、行动研究的具体含义    自20世纪40年代科利尔(J.Collier)和勒温(K.Lewin)在社会学以及
上周跟爸爸去自助餐厅吃饭,看到很多食物都是自己喜欢吃的,那时候的想法就是吃快一点儿,多吃一点儿。爸爸已经提醒我了,吃完再去拿,可我还是忍不住,一下子就拿了很多,最后好多没有吃完。后来爸爸批评了我,他说我经常浪费东西,叫我把这个坏习惯改掉,我也很想和它说拜拜,但要怎么做呢?  心理小剧场  我是从小被“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全家人整天众星捧月似的惯着我。在家人的宠爱下,我逐渐养成了一种坏习惯,那就
一、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学科整合课程实施缘起    20世纪以来,交叉科学的发展使教育者认识到学科的划分并不能割裂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在我国,小学实施学科交叉综合课程既缺乏教材,也缺乏学科整合的线索,解决学科整合的逻辑线索,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我国学者赵伶俐指出学科整合应“以概念为基础”,在其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文理艺多学科交叉综合课程设置和审美化教学操作研究”中,着力
炎炎夏日,需要一把可以随身携带的小扇子扇扇风,如果还能有一块西瓜消消暑的话,整个夏天都会格外风凉。今天教大家做一把“西瓜扇子”,让它扇走夏天的炎热,快来一起动手制作吧!  准备工具:  彩纸(红色、绿色、白色)、黑色马克笔、双面胶、雪糕棒、手工剪刀(小心使用哦)。  开始制作:  材料都准备好了吗?跟我一起来做吧!  1. 首先把红色彩纸剪成1:1大小的正方形。  2.在红纸两侧贴上双面胶,用黑色
画禅室小景图册 纸本水墨 明 董其昌  吴湖帆跋中指出该册为董其昌原装作品,系目前传世董氏作品中唯一一例。由董其昌自签“画禅室小景四幅,戊午(1618年)三月”可知作者时年64岁。  董其昌在绘画理论上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画分南北,以禅喻画”。吴湖帆钤“画禅室”印于册上,实属双美。此印为其外祖父沈树镛请钱叔盖所治,不幸散佚他处,后终得完璧,今与董氏画作相映生辉。吴湖帆外祖沈氏与其本人皆以“宝董”名
大年到了,小伙伴儿们穿着新衣服在路上跑来跑去。大人们提着鞭炮噼里啪啦地燃放着,村子里热热闹闹的。  到了晚上,该吃年夜饭了,可真丰盛啊!有鱼、肉、虾、饺子等美味可口的食物。  饭后,我们举着烟花在楼顶上放着。渐渐地,村里人家都放起烟花来,村子的夜空变得美丽起来。  等我们放完烟花下来,发现家里来了许多客人,有姑姑、表哥、表姐、姑爷和外公外婆,大家开开心心地边吃水果边聊天……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到
幸福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每个人都渴望能得到幸福。而幸福教育就是让教育充满幸福,让受教育者也就是学生享受到幸福,同时也让施教者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师生要努力创造幸福资源,使我们的教育充满幸福感。而课程则恰恰是通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师生间的连接体。教师通过课程影响学生,学生通过课程而走向幸福。教师和学生能否在教育中实现幸福,关键是是否在教师、学生和课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三者有机
“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每当这首歌响起,我就又想起那有趣的童年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饭店吃饭。饭店里的菜可多了,有红烧排骨、清蒸大白鱼,还有好吃的清炒黄瓜!我和妈妈点了好几个菜,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我夹起一块大白鱼就往嘴里塞,一不小心,把鱼肉和一颗黄豆一起吃进了肚里。  我着急极了,心想:黄豆种在土里会发芽,那种在我的肚子里会不会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其对传统哲学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合理批判,吸引着众多学人的目光,成为哲学领域里一株耀眼的奇葩,尤其是其对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生命运、人文世界的高度关注,对人文主义大旗的高扬,襄助着当今人文主义教育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席之地。而作为人文教育主阵地的语文课程引进这一哲学流派后,语文课程领域返魅了,重新燃起人文主义的熊熊火焰。    一、存在主义的基本内涵    
LLP策略(Language Learning Projects),又称为independent language study olan,是由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任教多年的美国学者Don Snow提出。LLP策略的提出,针对了学生具有较充裕的课外学习时间以及英语课堂存在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的事实。Don Snow认为,在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国家和地区中,由于英语并非广泛应用于生活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