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人生开始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dpw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怕没有哪个制度像高考一样,如此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每个读过高中的人。
  而高考的背后,是从小学就开始为之做好准备的应试教育。
  我的小学实行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全省素质教育的典范。初中以后全市对小升初的学生进行过一次摸底考试,据说我们小学的成绩让校长脸上无光。几年前和小学数学老师聊天得知,如今母校已经向应试教育靠拢,高年级学生不再学音体美,这些课程的时间都被用来专攻语数外,为升初中做好準备。
  如今的家长更是如临大敌,恨不得让孩子从学龄前就全副武装起来。因为他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应试教育的硝烟如果从初中才开始体会,都有可能从独木桥上掉下来。
  在我的中学时代,一个学生的尊严几乎完全是与学习成绩挂钩的。我们的初中是重点学校,虽然没有重点班,但每次考试都会按照学生的成绩划分考场,一共有十二个考场,因此谁的成绩如何几乎一目了然。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会无端受到班主任的批评,甚至侮辱。
  初中班主任是英语老师,一开始她非常喜欢课堂表现活跃,很会演英语短剧的学生,这几位性格活泼的同学受到老师的喜爱,也非常有积极性。然而几次考试后,班主任发现这几位学生成绩并不出色,他们很快就失宠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原本性格活泼的女同学。她作文写得不错,字迹也很工整,曾经是我同桌。班主任最初对她印象也不错,但可能是因为后来看到她成绩一般,便经常对她打击挖苦,说她笨、不用功,甚至更恶毒的话,有一次在课堂上就把她骂哭了。后来这个女孩有点自暴自弃,有一次我在女厕所看到她躺倒在地板上,着实吓了一跳,后来才知道是喝醉了。
  学校还有一个奇怪的政策,禁止女生留长发,仿佛留长发就会分心,就会影响学习。当时我们的生活只有一个终极目的——考上最好的高中。班主任从初一就开始念叨,要上一中(一中当时是我们市最好的高中)。那些没有希望上一中,并且连十一中都上不了的,从初一起就一直在被她鄙视,到了初三,实在“没前途”的学生会被劝走,以免影响升学率。
  而应试教育下的好学生经常被家长老师保护得很好,除了考上好学校,其他的事情是不需要操心的,学习之外的正常需求也经常会被屏蔽,譬如表达自己、释放自己的需求和对异性的好感等等。只要学习好,人情世故可以都不理。有些学校专门打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气氛,把高三学生单独关在一个偏远校区。后来我从一中转学到外语学校就是这样,学校把高三学生搬到初中部(学生平常出不了校门),禁止男女同学在食堂的同一张饭桌吃饭,因为“对初中生影响不好”。
  前阵子看过一条新闻,说考上复旦大学的一名女学霸家里的电视机十几年没有打开过,她的妈妈为了培养她放弃了一切社交活动,单位的聚餐旅游从来不参加。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和这位学霸一样,只要放弃了正常生活,就能保证学习进步。高二我转学到以军事化管理著称的外国语学校,发现这里的同学有点被压抑过度的表现——笑点非常低,自习课上教室里谁的桌上掉下来一个矿泉水瓶就能引起一阵骚动。
  有些同学几乎是住在教室里。学校强迫学生回宿舍午休,但其实中午的数学作业很多,大部分学生回寝室也只能先写作业,然后躺床上休息十五分钟。还有的学生干脆不回寝室,冒着被通报批评的风险待在教室里学习。
  当时我们的高三生活是早上六点起床跑操,晚上十点半下自习(高一高二是十点下晚自习),但同学们回到宿舍会点应急灯,拉上遮光布,十一点熄灯后继续学习。我只记得中学时代的每一天都很困,有时候一天要喝两杯速溶咖啡。
  到了高三,周六下午模拟考试后才能回家,周日下午又要回学校继续学习。令我吃惊的是有一位学习很好的同学告诉我她不喜欢周末,因为休息日自己在家什么正事也不会做,很有罪恶感。
  但我们在省会城市还是幸运的,听说县城的学生每个月只能休息一天,每天下午只有四十分钟自由活动时间,你只能选一件事:吃饭、洗澡,或者排队打水。
  那些年,学习不好的学生处于完全抬不起头的状态,考试成绩落后了就会被批评到无地自容。一部分学生学出来了,还有一部分学到麻木,对周围的人和事完全无感。
  那时候我每天晚上到操场跑步缓解压力,心里面想的就是一件事,一定要从这学校出去,让我的子孙后代都不要回河南。上大学之后,每次考试结束我都有和同学对题的习惯,让室友不胜其烦。我笑着说,这是河南考生的习惯,对题对了十来年,现在也很难改。
  作为一名河南出来的学生,我深知求学的不易。中国人自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认识,高考大省的学生也经常受到这种激励,认为只有成绩好才有出路。应试教育的摧残导致我毕业后对考试深恶痛绝,一个证书都没有考过。“离开家乡,混出一个名堂”的心魔,也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
  十来年以后你会发现,高考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站,当年落榜的同学很可能已经在家乡成了人生赢家,从世俗意义上看,他们的生活也许比你好N倍。学生时代你鄙视靠关系、靠家里,毕业后发现没有关系真是艰难。这让成绩好又清高的学生长大后容易有幻灭感,如果过得不顺利,就会产生一种“遥想当初,何以沦落至此”的感慨,甚至变得愤世嫉俗。
  为了受更好的教育,我小学从三四线城市跟父母搬到省会,后来到北京上大学,去东欧交换,申请到英国读书,又回到家乡,重新到北京折腾,这一路上,我总是非常迫切地想要改变命运。高三那年老师让写一句话在课桌上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我写了“知识改变命运”。后来我也经常思索,知识究竟能不能改变命运,究竟怎样才能改变命运?我有几点浅见。
  第一,不要单凭学历看人。
  应试教育选拔的是适合这个体制的人,不符合这个体制并不意味着就失败。工作经验可以弥补学历的不足。譬如我们通过筛选试译发现,有些非重点院校或者本科刚毕业的学生,实际的翻译能力就是比北外高翻或者纽卡等知名高翻院校的强。有时候学习好的学生看到当年不如自己的同学发达了会有一种毁三观的感觉,这可能是忽视了人生还有多种机遇。   一时没考到好学校也不必灰心丧气,有人说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本科好好学习保送上研究生或者考上名校的也大有人在,没考上研究生的在公司里也有做得很好的,而且如果还想深造可以选择在职读,出国读,一边打工一边读,或者参加培训。我这些年收了很多简历,从一个人的履历就能看出他(她)是如何改变命运的,比如有的翻译是農村出来的,家境贫寒,学校一般,基础也一般,但是通过努力在一个行业有了积累,后来就自己开了公司。所以人还是需要自强不息地向前看,不要害怕受挫折,不要那么在乎姿态是否优雅。
  第二,高考只是一个节点,人生还很长。
  现在回头看,有些当年成绩倒数的同学,一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生活方式,有了伴侣和孩子,也过得很幸福。不排除一部分人是家境好,但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那种一定要“做人上人”的心魔,没有优等生的光环,就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落差,能更早地认清社会,认识自己,踏踏实实地发展考试之外其他适合自己的技能(反观一部分优等生的固有思路是通过各种考试进入体制)。
  为什么说高考之后人生才刚刚开始呢?高考之前的人生,是以家庭和学校为中心,父母老师和周围环境的局限很可能让学生一时看不到更大的世界。
  大部分人是高考之后离开家的。每一次走出去,你原有的价值观都有可能会被颠覆和重组。
  第三, 人脉也是一种能力,故步自封、逃避社会不可取。
  靠自己当然很好,完全拒绝别人帮助,把自己封闭起来,那只会越走越窄、眼高手低。还是要鼓励自己多走出去看看。
  第四,这世界上的资源从来就不均等,“命运最大的公平是对每个人都不公平”。
  前阵子几个朋友一起吃饭,我的同传学姐感慨自己之前一直忙于工作,最近开始想要孩子,三十多岁不生孩子又怕太晚,命运对女人真是不公平。
  我的合伙人听了以后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命运最大的公平是对每个人都不公平。
  我们觉得人生不公平,一方面是喜欢和生来幸运的人比,一方面是没看到别人的难处。走上社会之后,看到各种资源不均等、不公平的现象感觉到毁三观,这是因为学习好、靠自己奋斗曾经是我们受到的教育中唯一被认可的活法, 也是我们以为的唯一出路。
  其实人生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努力,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不像学生时代那样,考试成绩优秀就通关了。比你过得更好的同学,也许是起点更高(学校生活容易让人误认为同一个学校的人站在同一起点),也许只是更早地进入了社会,去感受其他层面的不公平。
  第五, 知识改变命运,但改变命运的绝不仅仅是知识。
  中国的唯物主义教育经常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定胜天,容易忽视客观规律。在高考上更是经常给学生打鸡血,造成一种只有学习好才有出路的错觉。正是高考这座独木桥太窄,才让它成为许多人的噩梦。但中国毕竟人口太多,资源太少,独木桥上的赢家永远是少数人,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拥有“成绩”、“成功”之外的追求,才能抵抗应试教育下一元化的价值观。
  知识确实对改变命运有着不小的推动,但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知识。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成长环境和性格对命运的影响或许比学历更大,更能左右他(她)的人生选择。我说这些绝对不是说高考没有用,更不是说努力没有用,而是要认清自己,及时调整努力的方向。不愿意认命的人总是要用十二分的努力去改变命运的,而学习成绩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有的人擅长考试,所以选择体制。有的人不擅长考试,所以出来做生意,也获得了成功。如果二者都不喜欢,但是技能过硬又敢闯,那还可以做自由职业。现在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其实何尝不是过分迷信知识改变命运的结果?“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现代社会本来就不是必然,知识能让人脱离愚昧,但并不能保证让人获得富足的物质生活。读书更重大的意义是去了解世界的广阔。
  走过了独木桥的人,也要早点想通这点,从灌输式的应试教育中给自己解毒。
  自己高中毕业了十几年,还仍然经常梦到快要高考了,而自己没有复习,没想到回复中那么多朋友都深有同感。一位好友回复:我也经常梦到,但是我已经能接受回去从头再来,也不后悔到现在的人生。人生就是一场赌博,砝码少的人只能更勇敢,不论结果如何。
  他的话让我很感动。高考结束之后,人生才刚刚开始,而人生结束之前,谁也不能盖棺定论,不是么?(李红军荐)
其他文献
冬季运动会,我毅然决定挑战1500米中长跑,想证明自己,谁让海马老说我胖,这一次我一定要证明给他看!实力加自信,冠军非我莫属,然而墨菲定律是这么说的: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任何势在必得的东西到头来难免失败,我跑出几米后,就被后面疯狂的选手撞翻了,光荣负伤,整个手臂和半条腿都
我的貓,她是美丽与壮健的化身,今夜坐对着新生的发珠光的炉火,似乎在讶异这温暖的来处的神奇。  我想她是倦了的,但她还不舍得就此窝下去闭上眼睡,真可爱是这一旺的红艳。她蹲在她的后腿上,两只前腿静穆地站着,像是古希腊庙楹前的石柱,微昂着头,露出一片纯白的胸膛,像是西比利亚的雪野。她有时也低头去舐她的毛片,她那小红舌灵动得如同一剪火焰。但过了好多时她还是壮直地坐望着火。  我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但我想她
形状和色彩有一种奇妙的力,能在默默之中支配大众的心。例如春花的美能使人心兴奋,秋月的美能使人心沉静;人在晴天格外高兴,在阴天就大家懒洋洋地。山乡的居民大都忠厚,水乡的居民大都活泼,也是因为常见山或水,其心暗中受其力的支配,便养成了特殊的性情。  用人工巧妙地配合形状、色彩的,叫做美术。配合在平面上的是绘画,配合在立体上的是雕塑,配合在实用上的是建筑。因为是用人工巧妙地配合的,故其支配人心的力更大。
手机短信刚刚开始流行时,功能性还很模糊。但它替代了书信时代,需要漫长等待的那种信息回馈的方式。人们从等待一封信,到等待一通电话,到等待一封短信,等待的成本降低了,由此,恋爱与传情的形态大概也改变了。  微信刚刚流行起来的时候,还不像如今这样令人时时提防被截图、被窥视朋友圈的危险。最早的时候,玩微信的游戏心远胜于戒备心。微信里加的好友大多也都是认识的人。随着微信被过度使用,微信好友中开始悄然出现许多
抵达哈瓦那的第一天,我们坐计程车,那辆车子只能用大、老、旧、破四个字来形容。开动时,噪音很大,车门摇摇欲坠,车窗处处有裂痕。我甚至担心用力顿一顿脚,踏板便会应声落地。我忍不住问司机:“你这车子用了几年了?”没想到他竟一脸得意地说:“车子是1954年出厂的。”天呀,车龄居然高达55年!  古巴曾经辉煌,哈瓦那曾经风光。在1959年革命之前,哈瓦那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城市,有“加勒比海小巴黎”的称号。当时
在梵高一生写给弟弟迪奥的八百封信件里,使我读起来感到最难受的内容,是他与迪奥谈钱。迪奥是他惟一的知音和支持者。他十年的无望的绘画生涯全靠着迪奥在经济上的支撑。迪奥是个小画商,手头并不宽裕,尽管每月给梵高的钱非常有限,却始终不弃地来做这位用生命祭奠艺术的兄长的后援。这就使梵高终生被一种歉疚折磨着。他在信中总是不停地向迪奥讲述自己怎样花钱和怎样节省。解释生活中哪些开支必不可少。报告他口袋里可怜巴巴的钱
小时候总听到老人说南纸店。新年要贴春联,老人会说去南纸店买点红纸。买来的红纸上有层油脂,不吸墨,写春联前要先用干布擦拭几遍。新年是一年之中最为大红的日期,以红为喜,这时候的红,衬着白雪,就是城市里的梅花。  我知道南纸店是卖纸的,“南纸”这两字写法,却是我读周作人散文,读到“南纸店”,才知道的。我消失的童年好像也跟着一个手持银烛台的人的背影,上楼了。我从没见到过南纸店的招牌。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走
我在大学有一段时间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那时,我的成绩和业余爱好都算不得出色,自己想要为之努力的写作也毫无进展。这种时候,我就不停地给自己制订“成就”目标,幻想自己在某些方面大放异彩。可是常常事与愿违,某一年并没能做出我给自己定的杰出目标,下一年也没完成目标,这让我十分焦虑。常常临近年末就用尽办法想赶上进度,如被退稿的作品发疯似的修改,期望在年内发表出来,完成我对自己设定的目标。而越这样就越不成
家跟前的用春诊所,里面姓缪的医生四十岁上下,文静清冷,不多说话,唯有替人诊病时才问几句话,一只纤细劲瘦的手,五指像弹琴一样起落,凝神屏息地感受病人的脉搏,问诊结束立马告诉助手取什么药,通常是十几块钱就能看好寻常病症,每天去他诊所的人络绎不绝。我端详过几次他把脉,总觉得那个时刻他整个人都是发着光的。  还是我家附近,菜市场口的重庆面条铺,老板是一個不到三十岁的白净姑娘,为人称面时手指翻飞,白净脸庞上
時间:  在书籍的焚烧中开始和终结的工作;  犹如天空那么硕大的子宫,  从中降临出嗜好自己桎梏的人们。  时间:  比沙漠多,比一棵树少。  踏着似乎遥无边际的黑暗之梯降临到空间。  时间:  蜘蛛布成的雷达在跟踪自由的翅膀,  其语言是大海,但沙漠才是它的话语,  其双肩是两座大山,死亡的驼队在其间踱行。  时间:  那里的自由是我们皮肤下面的铃铛,  生活将它撂倒,我们一无所闻。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