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岭南祠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充分挖掘和利用岭南祠堂文化,发挥其特殊功能,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岭南祠堂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祠堂是岭南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岭南古村落众多,聚族而居处,几乎都建有祠堂,目前仍存留较多,其传统功能得以延续。近年来,岭南祠堂的保护利用得到重视,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短板:
(一)规划相对滞后。目前岭南祠堂的保护还缺乏整体规划和长效监管机制。各村各姓,祠堂建设一般都是族中人自己规划、设计。
(二)对祠堂建筑的原真性保护较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祠堂文化传承出现断层。有的宗族之间攀比,修旧如新,原真性被破坏,甚至损毁文物。
(三)对祠堂的活化利用方式仍较单一,社会参与度相对不足。乡村祠堂多闲置,部分充当老人活动中心或村居图书室,还有用作村民酒堂、出租给私人承包作商业用途等。
(四)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不够,社会资本调动不足。祠堂为古旧建筑,一般每5年一小修,10年中修,30年大修。广东省祠堂保护和活化的资金明显不足,修缮主要靠族群集资。
(五)对岭南祠堂历史文化研究有待深化。祠堂文化相关历史文献与研究庞杂,涉及多类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领域,足可形成“广东祠堂学”。目前祠堂文化总体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
二、对策和建议
(一)规划先行,编制祠堂文化保护利用规划。树立“保护优先”的理念,突出对祠堂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和风貌协调,编制“广东祠堂文化保护利用规划”,构建祠堂活化利用指导体系,从其特色功能出发,分级保护、适度开发,出台支持与引导的相关政策与配套措施。可在粤东西北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祠堂作建设示范,政府加以引导,分步推进。
(二)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可持续资金保障系统。一是设立古祠堂保护与活化的专项财政资金。二是鼓励多元投入、多管齐下。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古祠堂的保护和活化,使祠堂的文化功能得以延续。三是要通过完善相关机制防止社会资本融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三)强化教育功能,打造各类教育新载体。历史上祠堂的教育功能处于主导性地位,应充分发挥祠堂的空间价值,作为传统文化教育、技能教育、职业教育、普法教育、乡规民约、党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发挥文化功能,探索“祠堂 文化”新模式。祠堂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根基,作为延续文脉的元素符号,祠堂利用还可以创新思路,赋予祠堂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纳入非遗、民宿、族群记忆等,与传统的乡贤文化、农耕文化、家族族谱相结合,并衍生成为新的文化认同。探索一条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党建、美丽乡村、基层治理相结合的路径。
(五)注重研究和宣传,让古祠堂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鼓励对祠堂文化内涵做更深层次的发掘和研究,从祠堂建筑保护修缮、历史的传承接续、民间工艺、民俗民风、功能演变、活化利用等各方面进行推广。加大影视、文学的艺术传播力度,唤起根植于内心的乡情乡愁。可由文化、宣传部门等牵头,拍摄有关广东祠堂文化的大型纪录宣传片,并进行推广,促进古祠堂焕发新生机。
(六)提升旅游功能,推动祠堂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祠堂是乡村休闲游的文化坐标,加大乡土文化主题的户外旅游线路开发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祠堂的活化利用,策划民俗文化推广中心、建筑文化旅游等。通过旅游订制的APP功能拓展、结合“互联网 ”及各种前沿科技、融入AI和VR的全新展示等,推動祠堂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岭南祠堂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祠堂是岭南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岭南古村落众多,聚族而居处,几乎都建有祠堂,目前仍存留较多,其传统功能得以延续。近年来,岭南祠堂的保护利用得到重视,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短板:
(一)规划相对滞后。目前岭南祠堂的保护还缺乏整体规划和长效监管机制。各村各姓,祠堂建设一般都是族中人自己规划、设计。
(二)对祠堂建筑的原真性保护较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祠堂文化传承出现断层。有的宗族之间攀比,修旧如新,原真性被破坏,甚至损毁文物。
(三)对祠堂的活化利用方式仍较单一,社会参与度相对不足。乡村祠堂多闲置,部分充当老人活动中心或村居图书室,还有用作村民酒堂、出租给私人承包作商业用途等。
(四)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不够,社会资本调动不足。祠堂为古旧建筑,一般每5年一小修,10年中修,30年大修。广东省祠堂保护和活化的资金明显不足,修缮主要靠族群集资。
(五)对岭南祠堂历史文化研究有待深化。祠堂文化相关历史文献与研究庞杂,涉及多类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领域,足可形成“广东祠堂学”。目前祠堂文化总体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
二、对策和建议
(一)规划先行,编制祠堂文化保护利用规划。树立“保护优先”的理念,突出对祠堂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和风貌协调,编制“广东祠堂文化保护利用规划”,构建祠堂活化利用指导体系,从其特色功能出发,分级保护、适度开发,出台支持与引导的相关政策与配套措施。可在粤东西北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祠堂作建设示范,政府加以引导,分步推进。
(二)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可持续资金保障系统。一是设立古祠堂保护与活化的专项财政资金。二是鼓励多元投入、多管齐下。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古祠堂的保护和活化,使祠堂的文化功能得以延续。三是要通过完善相关机制防止社会资本融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三)强化教育功能,打造各类教育新载体。历史上祠堂的教育功能处于主导性地位,应充分发挥祠堂的空间价值,作为传统文化教育、技能教育、职业教育、普法教育、乡规民约、党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发挥文化功能,探索“祠堂 文化”新模式。祠堂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根基,作为延续文脉的元素符号,祠堂利用还可以创新思路,赋予祠堂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纳入非遗、民宿、族群记忆等,与传统的乡贤文化、农耕文化、家族族谱相结合,并衍生成为新的文化认同。探索一条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党建、美丽乡村、基层治理相结合的路径。
(五)注重研究和宣传,让古祠堂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鼓励对祠堂文化内涵做更深层次的发掘和研究,从祠堂建筑保护修缮、历史的传承接续、民间工艺、民俗民风、功能演变、活化利用等各方面进行推广。加大影视、文学的艺术传播力度,唤起根植于内心的乡情乡愁。可由文化、宣传部门等牵头,拍摄有关广东祠堂文化的大型纪录宣传片,并进行推广,促进古祠堂焕发新生机。
(六)提升旅游功能,推动祠堂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祠堂是乡村休闲游的文化坐标,加大乡土文化主题的户外旅游线路开发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祠堂的活化利用,策划民俗文化推广中心、建筑文化旅游等。通过旅游订制的APP功能拓展、结合“互联网 ”及各种前沿科技、融入AI和VR的全新展示等,推動祠堂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