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形成了追求个性化装修的热潮,从而也就形成了以满足“个性化装修”的需要为设计目的的室内设计。本文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概念;关系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是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完美统一的结果。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异同点,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我们的空间环境。
一、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基本概念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并将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建筑设计就是运用各种建筑构件以取得各种建筑空间,并使建筑空间和建筑构件来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基本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的要求。而室内设计是对于具有视觉限定的人工环境加以规划,以满足生理和精神的要求,是建筑功能、空间形体、工程技术和艺术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的产物。室内设计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和建筑风格。室内设计是一门塑造整体建筑空间环境的综合学科,要处理好建筑环境与人最适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改善生活居住的质量。现在的室内设计已不仅仅是对建筑界面的美化,更多的是对于室内功能、空间形态的改善,在做室内设计时设计者一般都考虑如何把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很好的结合起来以达到想要的装修效果。近年来,建筑室内一体化的跨界设计理念非常盛行,这种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一体化并非单纯指建筑和室内在形式上的内外统一。好的建筑设计是“由内至外的”,理想状态下的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最好是建筑室内一体化,但是,目前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在建筑室内设计一体化的设计中会遇到很多瓶颈,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多方探讨的课题。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都属于环境设计的范畴。一个建筑空间要达到预想的使用功能和美化功能,就离不开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
二、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系
1.二者间的相同点
1.1设计目的相同,首先,建筑设计是将建筑中各个结构合理安排,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建筑具备整体感和美感;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利用空间,实现建筑的使用功能。例如,对于一栋综合教学楼来说,建筑设计要根据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和业主的具体要求,合理分割空间,布置普通教室、美术教室、化学实验室、音乐教室等;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教室的具体功能对建筑进行特殊处理,比如对音乐教室做隔音处理。其次,室内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局部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例如,对于一间教室来说,室内设计要根据业主要求对室内空间做局部的再设计和再创作,使这间教室体现业主的风格和品味,并实现教室的使用价值。
1.2都受环境因素影响,首先,建筑设计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影响很大。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根据具体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地形、交通、绿化、日照等客观因素对建筑的影响,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布局和朝向。比如,在设计小区主干道的位置的时候,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小区周边的道路情况、车流和人流情况、小区业主出行情况等因素,做到合理安排。其次,室内设计受建筑环境、采光、通风、朝向等小环境的影响很大。比如,如果建筑周围的视野开阔、阳光充沛、风景优美,则可以考虑利用窗口、阳台外的景致来点缀室内环境,实现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的融合。反之,如果建筑环境不好,在设计上则要考虑如何掩饰室外的恶劣环境,形成室内良好的小环境。
1.3都受经济投入的限制,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都需要通过建筑装饰材料来实现。经济投入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材料的质量、艺术效果和使用效果。
1.4都体现独特的风格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管把握整体性的建筑设计还是把握室内局部空间的室内设计,都有独特的立意。
2.二者间的不同点
2.1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建筑设计考虑的是整栋建筑物的风格和使用功能,在前期设计中既要考虑单个空间的使用功能,又要考虑将多个空间有机的组合起来所形成的整体功能,同时还要对公共空间和单个空间的消防安全等问题作整体性的宏观考虑。而室内设计要考虑的是一个独立的使用空間,并把这个独立空间做合理性划分。实际上室内设计就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给予适当调整以便达到设计目的。只有处理好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作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才能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完整的表达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全部立意。
2.2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对使用年限的要求不同。在我国,重要的和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是100年,一般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是50年,这与西方国家的一般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50年至100年相近。而室内设计后的室内装饰一般仅需维持几年或十几年,具有经常变更的可能性。与建筑设计相比,使用年限相对较短,变化性较大。一般室内设计要以建筑设计为本,不能随意破坏建筑的承重结构,一般也不能随意更改设备管线、给排水管线等构件,以防由此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所以在做室内设计时要兼顾实用性和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2.3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相互制约。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环境依据,从这点上看建筑设计制约了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建筑空间。室内设计是在已建成的建筑物内进行的,建筑的分割对室内设计直接的限制。合理的建筑分割格局会使室内设计相对容易一些,使室内设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合理的建筑设计会使室内设计受到很大的制约。因为在做室内设计时已有住宅的面积和内部承重结构是不可随意变动的,室内设计时已有厨房和卫生间的位置一般也不可任意移动,这些对室内设计来说都是制约因素。
2.4室内设计可以弥补建筑设计的不足。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前提,而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连续与深入发展,是对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建筑设计追求的是空间的外延性而室内设计力求展示空间的内敛性。建筑设计是整体性的,它的着眼点是整个建筑空间,属于宏观范畴,在设计时对室内小环境的考虑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在室内设计时对其进行深化和再加工,运用独到的美学视角使单个独立空间的装修在美学和功能上协调统一,从而创造出更加舒适优美的使用空间。室内设计师在做设计时不能一味的追求个性,要考虑建筑的整体风格,如果不顾这种设计的整体性其设计肯定是没有根基的。
2.5室内设计是对建筑设计的一种内部延续和再创造。建筑设计由于着眼于整体,对室内小环境的处理肯定不够细腻和完善,而室内设计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室内设计通过对独立空间的装饰和改造,提升了室内空间的审美效果和使用功能,为业主提供了更加舒适美好的空间。
结束语: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对使用者来说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施工中要充分考虑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才能更好的协调二者关系。只有建筑设计的空间是不完美的,只有室内设计的空间是不存在的,所以完善的建筑设计加上完美的室内设计才能给使用者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万陆洋,王晓瑜.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8(27)
[2]王燕.浅谈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形式语言[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6)[3]赵肖丹.个性居所的室内设计[J].创新科技.2004(12)
[4]王永成.室内装饰设计探索与创新[J].科技资讯.2006(21)[5]秦广海.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概念;关系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是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完美统一的结果。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异同点,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我们的空间环境。
一、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基本概念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并将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建筑设计就是运用各种建筑构件以取得各种建筑空间,并使建筑空间和建筑构件来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基本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的要求。而室内设计是对于具有视觉限定的人工环境加以规划,以满足生理和精神的要求,是建筑功能、空间形体、工程技术和艺术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的产物。室内设计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和建筑风格。室内设计是一门塑造整体建筑空间环境的综合学科,要处理好建筑环境与人最适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改善生活居住的质量。现在的室内设计已不仅仅是对建筑界面的美化,更多的是对于室内功能、空间形态的改善,在做室内设计时设计者一般都考虑如何把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很好的结合起来以达到想要的装修效果。近年来,建筑室内一体化的跨界设计理念非常盛行,这种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一体化并非单纯指建筑和室内在形式上的内外统一。好的建筑设计是“由内至外的”,理想状态下的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最好是建筑室内一体化,但是,目前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在建筑室内设计一体化的设计中会遇到很多瓶颈,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多方探讨的课题。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都属于环境设计的范畴。一个建筑空间要达到预想的使用功能和美化功能,就离不开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
二、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系
1.二者间的相同点
1.1设计目的相同,首先,建筑设计是将建筑中各个结构合理安排,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建筑具备整体感和美感;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利用空间,实现建筑的使用功能。例如,对于一栋综合教学楼来说,建筑设计要根据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和业主的具体要求,合理分割空间,布置普通教室、美术教室、化学实验室、音乐教室等;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教室的具体功能对建筑进行特殊处理,比如对音乐教室做隔音处理。其次,室内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局部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例如,对于一间教室来说,室内设计要根据业主要求对室内空间做局部的再设计和再创作,使这间教室体现业主的风格和品味,并实现教室的使用价值。
1.2都受环境因素影响,首先,建筑设计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影响很大。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根据具体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地形、交通、绿化、日照等客观因素对建筑的影响,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布局和朝向。比如,在设计小区主干道的位置的时候,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小区周边的道路情况、车流和人流情况、小区业主出行情况等因素,做到合理安排。其次,室内设计受建筑环境、采光、通风、朝向等小环境的影响很大。比如,如果建筑周围的视野开阔、阳光充沛、风景优美,则可以考虑利用窗口、阳台外的景致来点缀室内环境,实现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的融合。反之,如果建筑环境不好,在设计上则要考虑如何掩饰室外的恶劣环境,形成室内良好的小环境。
1.3都受经济投入的限制,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都需要通过建筑装饰材料来实现。经济投入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材料的质量、艺术效果和使用效果。
1.4都体现独特的风格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管把握整体性的建筑设计还是把握室内局部空间的室内设计,都有独特的立意。
2.二者间的不同点
2.1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建筑设计考虑的是整栋建筑物的风格和使用功能,在前期设计中既要考虑单个空间的使用功能,又要考虑将多个空间有机的组合起来所形成的整体功能,同时还要对公共空间和单个空间的消防安全等问题作整体性的宏观考虑。而室内设计要考虑的是一个独立的使用空間,并把这个独立空间做合理性划分。实际上室内设计就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给予适当调整以便达到设计目的。只有处理好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作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才能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完整的表达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全部立意。
2.2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对使用年限的要求不同。在我国,重要的和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是100年,一般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是50年,这与西方国家的一般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50年至100年相近。而室内设计后的室内装饰一般仅需维持几年或十几年,具有经常变更的可能性。与建筑设计相比,使用年限相对较短,变化性较大。一般室内设计要以建筑设计为本,不能随意破坏建筑的承重结构,一般也不能随意更改设备管线、给排水管线等构件,以防由此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所以在做室内设计时要兼顾实用性和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2.3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相互制约。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环境依据,从这点上看建筑设计制约了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建筑空间。室内设计是在已建成的建筑物内进行的,建筑的分割对室内设计直接的限制。合理的建筑分割格局会使室内设计相对容易一些,使室内设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合理的建筑设计会使室内设计受到很大的制约。因为在做室内设计时已有住宅的面积和内部承重结构是不可随意变动的,室内设计时已有厨房和卫生间的位置一般也不可任意移动,这些对室内设计来说都是制约因素。
2.4室内设计可以弥补建筑设计的不足。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前提,而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连续与深入发展,是对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建筑设计追求的是空间的外延性而室内设计力求展示空间的内敛性。建筑设计是整体性的,它的着眼点是整个建筑空间,属于宏观范畴,在设计时对室内小环境的考虑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在室内设计时对其进行深化和再加工,运用独到的美学视角使单个独立空间的装修在美学和功能上协调统一,从而创造出更加舒适优美的使用空间。室内设计师在做设计时不能一味的追求个性,要考虑建筑的整体风格,如果不顾这种设计的整体性其设计肯定是没有根基的。
2.5室内设计是对建筑设计的一种内部延续和再创造。建筑设计由于着眼于整体,对室内小环境的处理肯定不够细腻和完善,而室内设计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室内设计通过对独立空间的装饰和改造,提升了室内空间的审美效果和使用功能,为业主提供了更加舒适美好的空间。
结束语: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对使用者来说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施工中要充分考虑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才能更好的协调二者关系。只有建筑设计的空间是不完美的,只有室内设计的空间是不存在的,所以完善的建筑设计加上完美的室内设计才能给使用者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万陆洋,王晓瑜.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8(27)
[2]王燕.浅谈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形式语言[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6)[3]赵肖丹.个性居所的室内设计[J].创新科技.2004(12)
[4]王永成.室内装饰设计探索与创新[J].科技资讯.2006(21)[5]秦广海.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