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一地鸡毛”

来源 :大学·阅读独唱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69023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当代文坛的“寻根文学”热潮退去之后,“新写实主义小说”横空出世。它打破了现实主义小说固有的构思模式,以客观的叙事立场介入小说,将创作的笔触伸向社会最底层,展现底层人物平凡黯淡的人生。以刘震云、池莉、方方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写实主义作家崭露头角,以犀利冷静的笔锋描写芸芸众生的庸常生活。
  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刘震云凭借他活跃的思维方式、犀利的语言风格和对现实生活的敏锐嗅觉,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小说艺术风格。中篇小说《一地鸡毛》便是刘震云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所处的一种近似于“围城”的境地。以主人公小林夫妇为代表的小知识分子既抛不下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又艳羡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几经奋斗挣扎,最终堕落于世俗中,放弃了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成为庸俗的小市民。在这部小说中,刘震云用平淡琐碎来表现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让读者从书中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精英意识在接踵而至的社会生存压力之下逐渐消解的过程,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性隐喻。
  01“豆腐馊了”与“人性馊了”
  有评论家认为“刘震云可能是当代中国最悲观的作家”。这种悲观,不是史诗性悲剧的千年一叹,更不是在作品里呼天抢地或伤春悲秋,而只是用朴实诙谐的文字把人们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娓娓道来,揭开生活表皮的烂疤,让藏在生活角落的那些猥琐平庸、蝇营狗苟肆无忌惮地袒露出来。因此,才会有人说刘震云的小说虽然是“老老实实地阐述事实,但写出的已经是悲剧”。
  刘震云曾说:“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很重要,那是打開一篇作品的钥匙。”《一地鸡毛》以“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开头,曾经拥有远大抱负的主人公小林,每天早晨六点便必须爬起身来,去排队买豆腐,然后急急忙忙挤公交车赶往单位,但因为那天他一时疏忽,忘记将豆腐放进冰箱,导致豆腐变馊了。面对妻子的指责,小林自我解嘲:“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
  这样的开头已经预示了小林一家毫无美感的生活。小说中应有的波澜壮阔、成王败寇、风花雪月似乎和这个故事无关,作家“流水账”般的笔触只记录了诸如买豆腐、卖板鸭、搬煤炭、囤积白菜之类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初读,只觉得这仿佛是随意的闲笔,然而读完全篇之后再看,却发现这就是小说的“题眼”。一斤馊了的豆腐在小林的生活中竟然有如此之大的力量,它的影响辐射了小林和妻子的家庭矛盾、小林和保姆的劳资纠纷,甚至是小林整个儿的生活态度。为了一块馊掉的豆腐而喋喋不休、频繁争吵,这样乏味可悲的人生把一个疑问摆在读者面前——究竟是豆腐馊了还是人性馊了?
  小说以冷峻的笔调展示了主人公小林如何“馊化”的过程:他的精神世界不断被琐碎的日常生活消磨,以至于他慢慢放弃了理想追求,丧失了操守良心。小林曾经是一个满怀理想的大学生,学生时代的他对未来和人生怀抱着美好的懂憬和规划。但在经过单位工作的“洗礼”和“磨练”之后,小林逐渐成了一个丧失了信念的庸俗之人,他放弃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从高尚走向卑微,并甘于卑微和平庸。婚后的小林永远围着吃喝拉撒等日常琐事打转,为了生存,他向现实妥协,最后走上受贿的路子。他渐渐觉得,在这个社会中,唯有金钱与权力才能改善家庭的物质生活,只有成为一个庸人,才能“过得舒坦”,“要想自己过得好就得对别人狠心”。小学时曾救过他一命的恩师千里迢迢从老家来看小林,可小林热情过去后就变得冷漠。得知老师去世的消息,小林读了信,仅仅“难受一天”,但“等他回去(给大白菜)拆堆散热,就把老师的事给放到一边了。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至此小林所剩无几的人性彻底沦丧了。
  “变馊”在小说中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物质现象,更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深刻而逼真地反映出现代知识分子在生存中逐渐变得卑微的尴尬处境。在小说中,小林夫妇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虽然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进入社会以后,精英气质早已不复存在,成了社会中最庸常的平民。他们所遭遇的困难正是无数中国小知识分子所遭遇的困难:虽然具有知识,但却并不拥有权力;既没有丰厚的报酬,也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却必须要面对生活带来的巨大考验与挑战。作者有意将小林夫妇置放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让时间去打磨掉他们身上的锐气,以展现小人物的人生起伏与悲欢离合。
  细读小说的开头
  小说的开头是每个小说家花的功夫最多的部分,因此一定要多留意小说的开头。在《一地鸡毛》中,作者仅用一句话便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和开端,把读者拉进小说场景中。豆腐馊了这件不起眼的小事不断推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小林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读完小说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是为了写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写,而是通过一个围绕这些琐事展开的故事,反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小知识分子在生活中消磨,丧失了精神追求,人性“馊了”,变得庸俗堕落的现象。
  02平民视角与零度写作
  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刘震云在《一地鸡毛》中有意识地运用了复杂的写作技巧,诸如直面现实的纯态叙事模式、冷静客观的叙事视角以及讽刺幽默的语言等,以描绘底层小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桎梏,深刻反映了底层人物被现实的枷锁牢牢锁住而难以喘息的窘境。其鲜明的叙事特色与叙事姿态可被概括为“平民视角”和“零度情感”。新写实小说的先锋们笃信“现实生活本身即生存”,因此他们把目光聚焦于平凡小人物的生活,把审视的眼光投向更加平民、凡俗的社会生活,力图借此还原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平凡的、无趣的,甚至是枯燥的,但却是不加修饰的鲜活世界。正如作家池莉所说,作家要取消情感介入,“不篡改客观现实”,要做“拼版工作,而不是剪辑,不动剪刀,不添油加醋”,真实表现生活的原生态。刘震云则直言道:“我写的就是生活本身和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要指导人们干什么,而是给读者以感受。”这就决定了新写实小说的平民视角:放弃“刻画典型人物形象”的努力,转而“把每一个人都当作普通人”来描写。   在新写实主义作品中,作者永远都是冷静的审视者、残酷的旁观者,这种没有波澜的叙述模式便成就了看似“零度”的情感表达。“零度写作”既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叙事,又有别于西方的现代派隐喻,它有一种特殊的审美张力:一方面,适应传统,保留叙事框架,满足读者的阅读快感;另一方面,与现代主义同步,充满了先锋意味。“零度写作”是表面的冷漠话语与深层的情感判断的完美结合,使小说呈现独特的意蕴,读者能透过冰冷的文字体悟深刻的人生哲学,并为读者的审美自主性留下广阔的空间。
  在《一地鸡毛》中,刘震云便采用了这种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大异其趣的写作手法:不再强行刻画、集中、加剧生活中的矛盾,而是在叙述中将生活还原成琐碎、模糊、不确定的原生态,并最大限度地抽离作者的情感倾向,“作品所叙述的小林的生存状态,既未被理想化,也未曾被丑恶化,是对现实生活的本真形态的淋漓尽致的呈现,展示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刻骨真实的生活”。小林的精神世界由充实转化为空虚,内心由乐观转化为消极,生活的严峻渗透进小林的个人生存空间,使他在现实与自我的选择中彻底丧失了自我意识。作家不动声色地讽刺了那些如小林一样在社会变革浪潮中丧失傲骨、忘记初心的知识分子,但读者又很难在书中发现作者的价值预设,如博大、清高、悲苦、平庸、猥琐等。他只是冷静地凝视着自己笔下的人物,看他们劳碌奔波,尝遍艰辛,内心凄惶,用“生活流”的写法使小说呈现一种“毛茸茸的原生态”,从而引起无数处于同样境遇的读者的共鸣。
  03“一地鸡毛”的世纪末浮世绘
  “新写实主义小说”出现于中国社会精神状态急速下滑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此前是狂飙突进的八十年代,此后是知识界富有自我救赎意味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唯有新写实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并首次公开而集中地展示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低谷状态。《一地鸡毛》便向人们展现了这种世纪末
  何为平民视角与零度写作?
  “平民视角”把每一个人都当作普通人来写,此处的“普通”不单单指主人公的身份,而更多地体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上——区别于传统叙事中的“高大全”和“令人鄙夷的小人物”等一瞬间就让人对号入座的典型形象,力求还原普通人的真实性。所谓的“零度情感”,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爱憎分明”而言的。在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正派与反派泾渭分明,作者流露的感情色彩十分鲜明,而新写实主义的零度写作则是冷眼旁观式叙述,读者几乎无法直接从语言中找到作者对人物的感情态度。的荒诞与虚无——市场经济的判断标准冲击着原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物质和精神的矛盾冲突日趋明显,现实生活中金钱和物欲的诱惑造成人们附和权欲,连知识分子也日益放纵和世俗化,最终沉落堕落。
  书中人物的命运脱离不了社会大背景。小林收入少,地位低,在单位里“不会混”,无法帮孩子进入好的幼儿园,对于妻子的调动无能为力,就连想留小时候救过自己一命的老师来家里吃顿饭,也要和妻子争执一番……后来,小林一家似乎开始“时来运转”了,却是一系列“错位”造成的:妻子单位开了班车,是为了领导的小姨子上班方便;孩子进了好幼儿园,却是给人家当“陪读”;收入增多了,靠的是小林帮大学同学“小李白”卖鸭子。曾经是才子的“小李白”放弃了青春时期的写作理想,从诗歌的忠实信徒变成了菜市场里卖板鸭的,成了一个暴发户,但“小李白”这种浑浑噩噩、索然无味的生活竟“使得小林非常羡慕”。 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小林不断地改变和适应着,早已经将理想与梦想放弃,在生活的琐屑中消磨自己的一生。他也像其他人一样,以个性的丧失、崇高的消解为代价,换取生存的筹码,走向灰色黯淡的“舒坦之路”。小说最后,小林利用职务之便得到了一台微波炉,他也觉得心安理得了:“其实世界上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蛮舒服。舒服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体制对人性的压抑、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处世之道对人的异化、权钱交易……一系列逐渐暴露的灰色地带使得刘震云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早已没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超然情怀与高尚品质,取而代之的是如“鸡毛”般琐屑的生存细则。就这样,小林“醒悟”了,并认识到:“过去老说单位如何复杂不好弄,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好弄的?过去你有过宏伟理想,可以原谅,但是那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的發展规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林,一切还是从馊豆腐开始吧。”于是,单位里多了一个油滑的职员,社会上多了一个庸俗的市民,以前那个生机勃勃的大学生终于被社会“驯服”了。
  引入深思的是,虽然新写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一些被边缘化的小角色,他们落后、狭隘、自私,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往往是有争议的、被批评的对象,但刘震云却没有先人为主地用批判的视角去刻画他们。诚如评论家李书磊所言:“(在刘震云的书中)……人就是那么一种无色的存在,亮色或者灰色都是一种幻觉。这种意念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是对是错其实无关紧要,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彻底性;这种意念的彻底性使它最终达到了一种心平气和的境界,使刘震云对人与社会的批判归于一种娓娓道来的冷酷,而不是张牙舞爪的激烈或者落花流水的感伤。”作家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将一切宏大与崇高的思想观念排除出去,正视人性深处精神追求和物质欲望的纠缠,对小知识分子的麻木庸俗和辛酸无奈一视同仁。
  小说最后,刘震云写到最终沉溺于这样卑俗的日常生活中的小林,笔调也是相对平和的,结尾呈现出一种丑陋和温暖并存的景象:
  啤酒虽然夺了过去,但小林脑袋已经发蒙,这天夜里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一觉醒来,已是天亮,小林摇头回忆梦境,梦境已是一片模糊。
  这个梦境是小林在现实中逐渐丧失自我,逐渐客体化的生存状态的深刻隐喻。“鸡毛和皮屑”与“小林们”的身体如此贴近,或者说这些琐屑肮脏的事物本来就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它们如同鲁迅笔下的“无物之阵”,时时困扰、磨损着每个置身其中的人的精神与灵魂,使人丧失耐心与热情。作家的任务之一便是在半是反讽半是无奈的逼视中,窥探生活阴暗幽微的角落,引发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惊觉,而刘震云便适时地为“世纪末书写”平添了一幅“一地鸡毛的浮世绘”。
  警惕道德滑坡
  生活不易,但小林被日常琐事消磨志气,不仅丧失了精神追求,连价值观和道德底线都发生了崩塌。尽管《一地鸡毛》发表于1993年,其中反映的精神追求的丧失与道德滑坡的问题我们并不陌生。在当今社会,我们不难看到许多“小林”,他们丧失了精神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终日围绕琐碎打转,丧失了自我,为了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可悲的,我们应当用“小林”警示自己,即便是在平凡无奇的生活中,也不要纵容精神和道德上的堕落。
其他文献
石博纳特是教我们二三年级的老师。他的胡须刮得净光,头发剪得很短,只在后脑勺上留有一撮毛。学生们一看见他,心里都很紧张。  在动物界中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些动物,它们身上长着刺,但是却没有牙齿。可是在我们的这位教师先生身上,这两种东西都长在一块儿了。一方面,他的巴掌、拳头、耳光,犹如击打花园中幼苗的箭雨一样,纷纷落在学生们的身上,另一方面,他那种刻薄火舌般的语言会烧得学生们灵魂出窍。  他经常抱怨说,现
期刊
现代人对猫的喜爱可谓形成了一股风潮。不得不说,猫真是最适合现代人的宠物。在猫的身上,人们获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人际关系:心有所向,却又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最重要的是,猫一眼就知道你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但它一点也不在乎。历代文人所描写过的动物中,猫也是最常见的。  猫婆  冯骥才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串门聊天。他养猫,而且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  他一怔,扭身从墙角纸箱里掏出个白色
期刊
香港,这座经历了多少年风风雨雨的“东方之珠”,现如今已然成了一种象征。它既现代又沧桑,既发达又市井,难以简单概括。也正因如此,香港成了许多作家的灵感源泉。在他们的文字中,香港是那样复杂多变,但不变的是这座城市曾经走过的悠悠岁月……  倾城之恋  张爱玲  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
期刊
在当今提倡整本书阅读的趋势下,中学生最好广泛涉猎一些普适性的经典,例如“新课标”推荐的那些经典名著。基础教育改革先锋于漪曾说,希望广大中学生能“真正读一点‘磨脑子’的书,读一点经典”。有挑战的阅读才是有收获的阅读,在“磨脑子”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提高作文的语言建构。本期我们以朱光潜的选文为素材,来看看如何学会“磨脑子”的阅读。  1论述型范式:主旨句+扩展句  围绕主旨
期刊
不用工作的人类不可避免地投入了虚拟世界,现实世界慢慢荒芜,人类不需要大房子、不需要运动场、不需要CBD、不需要电影院,只需要一张床、一个头盔式载具,就能拥有一个心仪的世界。  PART1  漫天遍野的风沙铺天盖地地打在宋海城的身上,透过风镜,能见度不足3米,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沙丘的另一边有一片巨大的阴影,影影绰绰,似一头体型庞大的巨兽匍匐在沙海深处。  从情报商人处高价购买的地图指明在这片沙漠的中心
期刊
清晨。高楼大厦像起伏的群山连绵不断。远方,夏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阳光透过白云,照进这个房间。这是80层公寓大楼的第72层。床上躺着的男人就是这间屋子的主人,他在宇宙旅行保险公司工作,名叫特尔。  太阳升得更高了。窗台上的玻璃雕刻反射出的阳光闪闪烁烁,照射着镶在墙壁上的自动日历,在2050年这个数字上,形成了一个圆圆的光圈。  照射进来的阳光愈来愈强,窗上的大幅玻璃却只带点青白色的光,似乎隔断了太阳热
期刊
充满灵性的少年诗人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出生在位于加尔各答的大宅中。“罗宾德罗纳特”是他的名字,意思是“沐浴阳光的因陀罗天神”。泰戈尔家族属于婆罗门种姓,但在许多方面表现得很开明。泰戈尔的祖父既是孟加拉最早的实业家,也是一位积极的宗教改革者。在他的努力下,泰戈尔家族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影响力达到巅峰。  泰戈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接受严格的教育。他在尚未及读书的年龄便去了学校学
期刊
大方  小学时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好朋友”,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便是“大方”。那时的我们懂得不多,只知道好朋友之间会大方地分享好吃的零食、好玩的游戏。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童年时光正因为彼此的慷慨分享,充满美好的回忆。  时光机——  “大方”在古代  1.方正之极  《老子》:“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句列举了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直译为:最白
期刊
20世纪80年代,自觉的女性写作开始兴起。直到90年代,女性作家们的小说创造精彩纷呈,蔚为大观,逐渐成为中国文坛备受瞩目的现象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人的解放潮流兴起且不断延续,女性问题也逐渐受到各界重视,对此的思考与写作自然而然展开。新时期的社会转型和多元化局面的逐渐形成,使得主流话语的权威性旁落,个体的重要性凸显,为女性写作也创造了自由的空间。此外,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传入中国,西方
期刊
无人便利店现在才刚刚起步,但在我看来,无人化的服务,会成为未来商业、服务业的主流。由此开启的各种可能性,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说无人化服务会成为主流呢?有这么几个重要的背景。第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一个顶峰,然后进入一个慢慢减少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会提高,而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越来越多地以自动化或无人化的服务取代劳动力。第二,包括扫码开门、人脸识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