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na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入手,运用文化多样性、动态平衡等观点来系统分析高校日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从教学环境的生态改善、教师生态教学观的建立、学生生态学习观的贯彻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文化生态;中国文化失语;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0030-02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文化生态视域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D202008486。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于2000年提出来的。国内外语界学者的调查和研究证明了 “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我国外语学习者中的确普遍存在。日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情况也同样令人担忧。综合前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先行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对日语教学中的文化的导入研究主要集中在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即便是有部分学者对日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进行了研究,但是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该现象或运用实证调查该现象的现状等,罕见有宏观的理论支撑。本文主要从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入手,运用文化多样性、动态平衡等观点来系统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一、高校日语专业文化教学的生态失衡
  随着中日两国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文化导入成为日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向学生傳授日语语言知识,同时还教授学生日本文化内涵。但是,中国文化的导入微乎其微,长此以往,导致了“本土文化传承”和“日本文化学习”的生态失衡,无法做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输出,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证”。
  二、文化生态学应用于“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研究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术语,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20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开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人类的“生态意识”被大大激发,生态学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产生了众多交叉学科。其中“文化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文化”研究领域中形成的新兴学科之一。此概念是由美国文化学家J.H.斯图尔德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学者们纷纷将生态学理论运用于文化研究,文化生态学逐渐走向成熟。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研究人、环境、文化三者的相互影响、共生共荣的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多样性和动态生态平衡是文化生态学的两个主要观点。生态学认为生物的多样性是万物生存之本,文化多元化是文化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基础。因此,文化生态学主张多元文化既要保持其各自的特色,又要兼容并蓄、和谐共存。
  三、关于高校日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原因的生态分析
  吴筱明(2016)指出: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根本原因是文化教学生态环境的不平衡。文化教学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教师和学生)与非生物环境(教学环境)构成,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者应共生互补,才能保持互动发展的生态平衡。但是在高校日语教学实践中,三者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教学中生态系统出现失衡。
  (一)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教学环境的不完善既影响了教师对中国文化的教授,也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习得,从而引发了文化学习的生态失衡。
  (二)教师教学理念的偏离、中国文化素养不足、教学方法的失当等,影响了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授,造成了中日文化输入的不平衡,破坏了文化生态系统。
  (三)学生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性的缺乏、文化自信的缺乏、学生的就业实用主义、学习基础等都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输出效果,造成了文化链的断裂,割裂了“传承”与“学习”的关系,造成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文化输出的不平衡,无法真正做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四、关于高校日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解决对策的生态分析
  (一)教学环境的生态改善
  目前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对中国文化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够明确,导致课程体系的设置重日本文化轻中国文化,使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三者发展失衡。因此教育部门在宏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大纲,坚持中日文化并重的教学理念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根本之策。另外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上应提高人文课程的比例,比如开设大学语文、中华典籍、中日对比等课程。同时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既让学生学习到日本文化,也能弘扬中国文化,使中日文化和谐共生,此涨彼进。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料来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任萍对8所高校日语专业中使用的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章节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日语专业大部分课程所用的教材中,中日文化比例失衡,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所占比例很少。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介绍日本风俗习惯、社会生活、饮食文化等。这就使学生失去了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来源,使中国文化失去了走向世界的机会。
  改变高校日语专业主要教材中日文化比例生态失衡,编写一套科学合理的、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教材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重塑教材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中国文化的日语词汇,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中国文化精髓的渗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特质。例如谈到中国的四大发明时,除了知道日语表达方式外,还要了解四大发明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如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等。然而关于这方面的日语读物少之又少,收录在教材的内容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导入优秀的本土文化,增强日语教学的民族性。   (二)教师生态教学观的建立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仅仅要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进行处理和转换。教师理念的转变,生态教学观的建立是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重要一环。
  首先,教师要树立多元文化教学观,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认识到中日文化都是日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导入中国文化,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碎片化时间,采用“润物细无声、侧面渗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实现双文化平衡教学。
  其次,教师提高中国文化素养水平不高,急需提高。目前日语专业的教师大多成长于应试教育阶段,自身母语文化素养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心应手地穿插或教授中国文化。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积极扩充自身的语言文化资源储备,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教授中国文化,使自己成为教学生态环境的“优化因子”。
  另外,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目前的文化失衡现象。例如:《标准日本语》第31课的主题是“日本的新年”。教师可以借此进行文化导入:首先可以谈谈日本的新年有哪些习俗,然后引导学生对比中国的春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讨论,也可以发布相关的视频、文字资料让学生参考。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用日语进行会话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日语语言、日本文化,并且学会了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让学生了解到了中国对日本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使学生明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文化自信与国家自豪感。
  (三)学生生态学习观的贯彻
  首先,学生的学习不能太功利性,应时刻牢记自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文化修为的提高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学习和了解课程中涉及到的我国古代高度文明的灿烂历史,保持中日文化的平衡,不要崇洋媚日,增加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文化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高校日语教学通过教学环境的生态改善、教师生态教学观的建立、学生生态学习观的贯彻一定可以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使日语学习者做到对中国文化实现有效输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周晓冰.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对策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杨玉.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3]石志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之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4]吴筱明.文化生态视阈下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调查研究——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英语专业为例[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5]朱敏,解华,高晓茜.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成因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
  [6]田沙.跨文化交际背景下高校日语教学的文化導入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
  作者简介:
  董莲莲,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山东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其他文献
【摘要】《魔桶》是美国20世纪著名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最杰出的短篇小说。本文将运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理论来解读《魔桶》,分别从主题、人物、背景以及色彩象征四个角度逐一分析,从而揭示其深层结构下的故事主题、人物关系以及矛盾冲突。  【关键词】“二元对立”;主题;人物;背景;色彩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
期刊
【摘要】《长袜子皮皮》中“皮皮”这一形象的特征包括坚强、自立、乐观、善良、贴心、慷慨、勇敢、正义、爱吹牛、力大无比等。但在林格伦的笔下,作家用夸张的笔法赋予皮皮丰富的象征含义,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体验过后,还能嗅到一丝忧伤的味道。  【关键词】长袜子皮皮;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0010-02  
期刊
【摘要】散文一词起源时间是北宋太平兴国时期,广义上讲是除韵文、骈文外,写作方式上无字句工整、合辙押韵等要求的文学体裁,后期延伸至现代散文时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泛指除了诗歌以外的文学体裁,其大致分为叙事、哲理、抒情三类。朱自清先生所著的《背影》正是抒情散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以《背影》这篇文章为例,做详细的鉴赏分析。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父子之情;赏析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的名作。1816年的一個夜晚,一场噩梦激发了玛丽雪莱写出这部哥特杰作。小说语言简洁优美,情节精彩动人,一经出版就引发许多评论家进行热议。在小说里,玛丽雪莱以三重视角和叙述向读者缓缓道来一个关于科学怪人的故事,通过三个视角,玛丽雪莱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人性冷漠和一些弊端。这其中的叙事手法和技巧值得人深入探索。本文主要运用费伦、布斯以及申丹的叙事交流理论,对弗兰肯斯坦
期刊
【摘要】 《Beauty》是英國当代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短篇小说之一。目前该作品在国内的译本数量很少。因此笔者以自身译文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在归化和异化、改写和解释性等翻译策略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外国文学汉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传播学;《Beauty》;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受现代教育的影响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思想与作品多以描写传统女性为主,彰显了对女性维权意识以及鲜明的人性批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文坛中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与影响。本文针对民国教育体制指导下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开展讨论。  【关键词】民国教育体制;张爱玲;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002
期刊
【摘要】《过秦论》是剖析“过秦”思想的一篇重点文章,作为一篇历史宏文,《过秦论》以“民本”思想作为核心,抓住历史中的重大问题,告诫人们要以史为鉴,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表现力和深刻的儒家思想,成为千古流传的文学精品。本文分析了《过秦论》的教育价值,针对《过秦论》文本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过秦论》;文本解读;思想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东北民俗文化元素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得以运用和存在,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作者的文学创作也起到推动作用,呈现出了东北文学的生机与活力。民俗文化是文学中对于人物特点捕捉的重要辅助要素之一,促使着故事整体结构的形成,彰显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魅力。也是作品中环境描写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在东北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充分地发挥着民俗的审美和价值,
期刊
【摘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逐渐形成的新时代新形势下,校园媒体越来越成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本文试图站在全媒体时代和“三全育人”视角,分析它们的特点及其对高校媒体育人的新要求,进而从舆论生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三个维度,为高校媒体育人功能进行定位,旨在探索出一条高校媒体高质量服务人才培养的新路。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期刊
【摘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强调了美对于塑造完整人格建设和谐美好国家的重要作用,要发挥美的作用也是由于当时大环境中实用主义盛行,整个社会处在自然的极端状态和道德的极端状态的情况所决定。美通过了艺术载体影响着人的完整性,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游戏来认识和发挥美的作用。席勒的美学思想距离当代有几百年,但是放于今天仍然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书简》;美;审美  【中图分类号】G40-0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