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内外的心灵之旅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hl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目标1:朗读、赏析描写鸽子的词句,比较父子对待鸽子的不同态度,认识父亲的人物形象。
  目标2:找出父亲联想到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正反两方面事例,结合议论中的修饰语赏析,通过讨论等方式,感受自然的美丽与残酷,从而体会叙述与议论结合中“恬淡和谐的思绪”。
  目标3:结合实际生活,走出对动物的喜爱和怜悯的感性认识,并能说出对“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的理性思考。
  [教材分析]
  文章通过父子俩与一只受伤的鸽子的邂逅,展开了一段心灵回归的旅程。阳台内父亲、儿子、鸽子三个生命的对话,引起了作者对于阳台外自然所有生灵、包括人类自己的生存思考。城,建于自然之上,却吞噬了自然;人,生于自然之中,却远离自然。物质文明的电车飞速行驶,甩开了精神情感的故乡,远离了大地母亲的心音,走向了毁灭自己的终点。作者希望通过一只受伤鸽子、一片富饶草原的正面呈现,以及对一块楼下草坪变化的反应、对乱食珍禽、射杀鸟类、扑捉蜻蜓等行为反面呈现,在记叙中夹杂议论,一切不在于“封不封”阳台,感情也不止限于对动物的同情与怜爱,而在于针对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大矛盾,提出了“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引起读者对于自己、对于所有生灵生存状态的思考。这是觉醒,更是责任。
  [学情分析]
  首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学生的认知可能会过多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而对于上升到对于现代都市存在的“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思考层面存在困难。
  其次,学生在此之前接触的文章少有议论的成分,因而理解上容易出现困难,结合新课标对于学生阅读的要求,需要了解议论表达方式的情感基础和运用方法,应引起教师的关注。
  [重难点分析]
  1.重难点
  (1)分清文中议论与记叙的语句,找到父亲“不封阳台”的思想变化的语句,从而了解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2)将学生对自然认识由喜爱、怜悯提升至对于文章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性认知层面。
  2.突破方法
  (1)通过比较儿子和父亲对于“封阳台”这一表象的认识,启发学生思考父亲想到的阳台外的天地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对于议论语句中修饰语的关注,朗读课文,理解父亲“恬淡和谐的思绪”。
  (2)通过小组讨论,由课文词句朗读延伸到课外材料拓展,表达自己的看法,达到一个现代人对于“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展示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关注细微,感触世界
  导入:在一方澄澈透明的院落里,苏东坡看到了月色中闲人的超然,在一条僻隅燕园的幽径旁,季羡林听见了古藤萝哭泣的沧桑,是啊,细小的事物总会在不经意间闯入我们的世界,叩击我们心灵的门扉,就像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这只鸽子。
  2.阳台内外,思绪延展
  师:请你浏览课文,了解发生的故事吧。
  A.阳台里的世界。
  (1)体会鸽子生命的鲜活可人。
  师:老师想问大家,读罢文章,你觉得这对父子起初的争议何在?
  设想:看到落在阳台书架地下的鸽子,父亲“要封阳台”,因为这能阻隔城市的喧嚣、开辟出活动的空间儿子却舍不得鸽子,说“爸爸,明天还封阳台吗?”
  过渡:父子的争议都源于一只“不速之客”鸽子,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只鸽子呢?请放声朗读文章第3~6节描写鸽子的句子,圈画出令你震撼的词句,想象此时儿子看到鸽子心理。(引导学生细读文章,体会自然界生灵的弱小、通人性、有真情的特点。)
  设想学生:文章第3节中这样描写鸽子“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正在孵育的两只鸽子蛋”、“血痕”,儿子看到这些时是“惊喜”的,他会想:“这是只多么可怜的鸽子啊,受了伤还要孵化鸽子蛋,要是阳台封了,它会死的。不能封阳台啊!”师引导:为什么这只受伤的鸽子会让儿子忍不住怜惜呢?生:鸽子虽是动物,也会恐惧,也懂得有抚养子女的责任。
  (2)引出父亲与儿子思考境界的不同。
  师:鸽子和人一样,都是鲜活的生命,多么惹人可怜的鸽子啊。儿子是惊喜的,也是忧虑的。而此时父亲的感受如何呢?他想到了什么?
  设想学生:文章第8节鸽子“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他想到了冯至的诗句。师:父亲的看法要比儿子成熟许多了,让我们齐读一下这段诗好吗?生: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它们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
  过渡:充满情感的鸽子的故乡,这故乡许是儿子走进的那个新奇的世界吧,故乡里已经不是阳台里的世界了,那里还住着哪些生灵呢?让我们随着父亲的思绪一起走进“阳台外的天地”吧。
  B.阳台外的天地。
  (1)认识议论表达方式。
  活动:请浏览文章第9-13节,找出你不懂的词句来。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将不会的问题汇总提出。先让学生说一说不懂的句子,
  (2)理解父亲的思绪,体会文章主旨。
  设想学生问题一:第9节悖论的意思什么?
  引导:父亲是对这一点的感触最深来源与什么事件呢?生:内蒙古草原的美丽,大喊“我回来了!”兴奋,趴在地上的情不自禁。引导:这些都是享受自然的美好吧,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呢?生:第1节,原来住在萋萋荒草、幽幽土路间的人儿,已经于自然隔离很久了,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是变幻莫测的霓虹灯,让人已经忘却了自然的呼吸与温度,此时人亲近自然才会有真实的心跳。结合生的自然体验理解“疯狂”的行为。师:心跳里有哪些美妙的画面呢?试着用几句诗歌描绘出来。生:风吹草低见牛羊;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引导:当现在看不见自然、听不见自然时,你对那份美景的感情是怎样的呢?生:渴望、期盼师:这就是我们人类对于自然最真切的体验。当汽车的鸣笛充实耳畔,找不到夜晚的美妙月色了,便是物质文明带来的与自然的分离,也是精神上的失落感了,人,生于土地,却拘于高楼,长时间的远离宁静的宣泄,自然不能很好的倾听自己的心跳。   设想学生问题二:第12节,对大自然的呐喊、哭诉的理解。
  过渡:而人类在享受自然的美妙时,并不是像自然对我们那般亲近了,人类对这方平静的家园都做了什么呢?生:第10节捕食珍禽、贩卖青蛙、捕捉蜻蜓等。师:请你读读这段排比的句子,让大家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好吗?生:朗读“酒楼门口……捕网”。师:这时的语速可能会愈加急促,因为作者的心中越发不平静了。齐读一遍这些的文字。感受那份焦灼与痛苦。(通过朗读强调破坏的残忍,交待自然无情的原因,体会自然的可怜与人类的可怜)(设想生遗漏第11节楼下草坪的破坏)引导:在作者的记忆中,就亲眼见过这种破坏。生:楼下的一块草坪。过渡:草坪没有了,抹去的儿子成长的记忆,而一切都没有的时候,大自然便不再温顺,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这样的结果。生齐说:第12节:咆哮的洪峰,焚毁的山林等。
  设想学生问题三:第10节,对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过渡:这是自然的另外一面,也是我们现如今常见的一面,阳台外的天地里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鸟之殇”:(将学生注意力由对动物怜悯逐渐引向对人类自身的思考)某年十月,一段拍摄于湖南省罗霄山脉的大山深处的12分钟的纪录片《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在网上热传。志愿者李锋和他的两名同伴先后8次、前后历时一个月,在大山里坚守,直击了候鸟迁徙道路上的杀戮。“千年鸟道”在每年的秋天要迎来全球数十亿只候鸟的迁徙,是后候鸟的必经之路,近年来这些地区大规模捕杀候鸟的行为,使这条“千年鸟道”成了众多候鸟的“险境”,有时,一晚就有成吨的候鸟丧命。捕鸟的人大致分为这样三类:第一种是村民,他们上山打鸟只是为了改善伙食,设备很差。第二种是职业团伙,他们会霸占一个山头,设备非常专业,打的鸟全部用来卖的,甚至形成一条龙产业链,其中有一部分甚至从北到南跟着迁徙的候鸟一路捕杀。第三种是拿着猎枪过来寻乐子的,拍摄时经常见到挂着广东、江西等地牌照的豪车,他们带着美女和啤酒,提起鸟枪,撑个雨伞来体验打猎的“贵族”生活。他们完全把打鸟这种行为娱乐化了。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志愿者说:“可怕的是人的思想。”
  活动:讨论交流。师:看了文中三类捕鸟人和李锋的话,你是如何看待“鸟之殇”这一现象呢?设想:鸟类很可怜,人类太残忍。引导:本是天地精灵的鸟儿,在人类的残忍杀害下几近消失,仅是同情鸟类就够了吗?生:反思人类自身。引导:这三类人分别有何好反思的呢?生:捕鸟的原因各不相同,一类人是疲于生计,一类则是忙于赚钱,更甚者是奢华玩乐,不应该建立在肆意杀鸟的基础上。引导:如果说他们的生命是值得珍惜的话,鸟儿的生命也不卑微,生命,是——平等的。那么如何理解李锋的话呢?生1:他们都忘记了一点准则,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论贵贱,只有在观念上懂得与动物平等相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共处。生2:没有了鸟类,人类将失去的不仅是鸟鸣花香,而将是美好的生命,这也包括自己的生命。过渡:大家和作者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作者也提出了这样的忠告,我们端起课本,一起朗读第10节“人……毁灭自己”。
  3.收拢全文,感悟生命
  过渡:当想到这些,作者转身,看见书架下“咕咕”叫着的小鸽子,看着的带血的翅膀,作者决定不封阳台了,当初和儿子的争议也没有了,仅仅是因为可怜鸽子吗?生1:不,是对生命的尊重。生2:是对自己的反省。生3: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总结:这次邂逅,于儿子,是一次小小的奇遇;于鸽子,则是一次大大的冒险;于“我”,是一次关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于读者,于你,这又是什么呢?
  [作业设计]
  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在“每日语文”本上写下对标题“明天不封阳台”的个性理解。
其他文献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瑰宝,源远流长。同时,古代诗词教学也是中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新课标强调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古代诗词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年代较为久远,不便于学生对其意境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故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诗词的教学落到实处,充分让学生读懂诗词、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审美鉴赏能力,即是新课标对中学
期刊
教无定法,但教有规律。写作能力的养成源于作文教学的得法,作文教学的方法与写作能力形成密切相关。符合规律的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了。那么,写作能力形成的规律是什么?要看写作能力形成的要素。我认为,写作能力的形成与这几个要素有关:一是语言天赋与写作的兴趣;二是写作知识与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三是教师的指导是否得法;四是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素材的积累能力。从这几个要素看,初中学生写
期刊
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出来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可见名家写作也要列写作提纲。我们的初中学生,思想、心理还不够成熟,阅历还不够丰富,表现在写作上或是想到哪写到哪,没有中心,或者是提笔千斤,一字难动。要解决这一问题,教会学生谋定后动、编写提纲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下面依照《2015年广东省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评分标准的要求,谈谈制定记叙文写作提纲的技巧和具体写作方法。  一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主要是阅读、领悟及鉴赏的过程。
期刊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金色花》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蕴含在诗中的童话,散发着诗一般的迷人芬芳。  《金色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首散文诗,它出自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之笔。 诗的一开头就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结尾写到:“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可见,通篇都是孩子活泼、浪漫的想象。它完全是从孩子的视角来写,似乎是一个孩童与母亲的一次漫不经心的絮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古诗的教学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可见想象在古诗词赏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王维《使至塞上》这首诗作为教学实例,展开联想和想象,从了解诗人生平,想象诗词写作背景;读懂诗句内容,想象画面场景;深入诗歌情境,想象诗人情感三个方面对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做以探讨。  一、了解诗人生平,想象诗词背景
期刊
去年,我校严建国老师执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获省优课比赛一等奖。这节课正是遵循古诗教学的根本规律,真正做到以诵读为主线,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以下是笔者对这堂课的简单分析。  一、案例概述  片段(一):畅读诗歌  师:首先,我们完成第一个任务:畅读诗歌,要求字音正确、韵律分明。请同学们按照要求把诗歌读一下。  (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诗歌。)  师:谁来试一下?  (指名学生朗读,朗读后让其他学生从
期刊
在教一篇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教小说有教小说的内容和方式;教散文、诗歌则有教散文和诗歌的内容和方式。这个很浅显的道理,教师们有时候却容易忽视,而用千篇一律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初高中语文课文中,小说所占的比例不小。小说,这种文体究竟是如何界定的?传统的小说认为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并通过这三要素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而从现代小说观来看,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
期刊
“感悟亲情”是语文新课标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在学习了课文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课外阅读杨新雨的《养母》、里柯克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泰戈尔的《金色花》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回报对母亲的爱。  本节课做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完美整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统一,综合活动的开
期刊
[设计思路]  每篇课文都隐含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阅读教学中重点训练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本设计主要抓住文本中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作者对问题的思考体验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与作者感情变化、认知推进的联系,厘清行文思路,从而体会课文的语言之妙,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领悟作者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批文入境,品味哲理。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抓住文章重点段落,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