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在诗中的童话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inl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金色花》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蕴含在诗中的童话,散发着诗一般的迷人芬芳。
  《金色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首散文诗,它出自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之笔。 诗的一开头就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结尾写到:“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可见,通篇都是孩子活泼、浪漫的想象。它完全是从孩子的视角来写,似乎是一个孩童与母亲的一次漫不经心的絮语。诗人好像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不事一丝雕琢,字里行间充满童真、童趣,塑造了一个似乎只存在于“童话”中的完美的母亲的形象,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关于“母爱”的美丽童话。
  泰戈尔主要是从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去观察母亲“一天的工作”,表现出对母亲的欣赏与依恋,寄托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形象。如果平铺直叙地写,就不是诗了。所以,诗人张开幻想的神奇翅膀,一开始就让这个孩子纯粹是为了“好玩”,想象自己变成一朵美丽、快乐、自由的“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然后,“悄悄地舒展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样一来,诗的意境就出来了,既符合孩子好奇、天真的天性,又为诗的主体部分的铺陈静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母亲一天要做哪些“工作”?诗人以时间为序,为我们展现了这位“母亲”平凡而普通的一天:清晨,沐浴后,她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道去做祷告,此时的母亲是那样的美丽虔诚;午后,坐在窗前的金色花的树荫下,读书休闲,此时的母亲又是那样的优雅沉静;黄昏,提灯去牛棚,母亲是那样的勤劳朴实;晚上,为孩子们讲故事,母亲是那样的温柔亲近。
  由于这是幻化成“金色花”的孩子眼里的日常生活中母亲形象,所以,她真实动人,没有丝毫的做作和表演,也不含一丝的虚伪和浮夸。至此,诗人心中完美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她既有美丽清新的外表,又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且喜欢读书求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精神世界和相对自由的生活空间。不过,这样的女性,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女孩、一个女人,但作为母亲还不够,她还那样勤劳朴实,一丝不苟地照看自己的牛棚;还那样热爱孩子们,孩子们愿意和她亲近,每晚都缠着她讲故事!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母亲形象,似乎只存在孩子的新月王国里,从孩子的“童话”中翩然走来,给我们留下了惊鸿一瞥。虽然,我们不难从这位母亲的身上,看到诗人所至爱的亡妻的影子;那美丽的金色花,高大的榕树和昏暗的牛棚,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在乡村管理祖传田产期间的泥土气息和农家生活的安乐气氛。但“文学来源于生活,却永远高于生活”,这位母亲为什么有如此撼人心魄的力量?
  在我们成人的现实王国中,提到母亲,我们想到的词可能是:无私、伟大、隐忍、坚强、慈爱;母亲的形象可能是苍老的、柔弱的、憔悴的、操劳的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是不是都藏着一个像《金色花》一样的“童话”:希望我们的母亲不再操劳憔悴,永远年轻美丽,优雅动人。
  泰戈尔的诗具有独特的韵味,不但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能引起我们无尽的思绪,《金色花》也不例外。读后,不禁让人掩卷深思:什么是真正的母爱呢?
  不难看出,诗人通过主体部分孩子的观察描写,是不是想传达出这样一种意思:身教重于言教?让孩子心神向往,达到不教而化的境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总觉得孩子无知无觉,其实他们总是在睁着一双纯净的眼眸,静静地观察母亲的一举一动,并悄悄地在心里评判着母亲的一言一行。
  当然,更重要的是,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两处语言描写中看出端倪。
  第一处是在孩子想象自己变成金色花后,妈妈“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在这里,一个“要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仍然是孩子一个人独自的想象,他希望不被母亲发现,好观察母亲一天的工作。所以这时的母亲,完全涂抹上了孩子主观愿望的色彩,淡淡的一句询问后,就“不闻不问”了。从现实的角度看,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下子不见了,哪个母亲不心急如焚?但如果暂时抛开看护的“责任”,纯粹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又觉得非常自然而又意味深长:玩不是孩子的天性吗?他虽然是个孩子,难道一定要将他时刻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里?让孩子在一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第二处是在文章的最后,“我”在高高的金色花树上,欣赏了妈妈一天的工作后,在她提灯去牛棚时,“我”突然又落到地上,变成她的孩子,这时妈妈问:“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一个“坏”字,十分精彩,贬词褒用。这哪里是在骂孩子,这是诗人将嗔怪、担忧、焦虑、假愠之情融为一体,真是情韵悠长!而一句“‘我不告诉你!’,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更加耐人寻味!言外之意: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了。诗歌最后一句,孩子的话看似武断,甚至有点“蛮横”。“他怎么就知道妈妈不穷追猛问?事实上,哪个母亲一天没见着孩子,如此气定神闲?”这显然是孩子一厢情愿的浪漫想象, 暗示了孩子满满的期望,期望母亲能给他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自由的空间,保守着一个依恋母亲的秘密。全诗在这里悠然而止,空气中似乎还弥散着孩子满足而甜美的想象气息,让人回味无穷。
  诗中的孩子之所以像金色花一样美丽、可爱并散发着圣洁的光芒,是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它想象的母爱的光辉之中,唱出了孩子心中对于母爱的赞歌,折射出诗人对于理想的母爱的思考——换个角度看母爱,关注孩童眼里、心中的母爱究竟是哪般模样!
  我们成人总觉得一个孩童,他一无所有,又一无所知,我们要给孩子什么,很少关注孩子在想什么;我们总在探讨,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母爱,很少关注孩子想要什么样的母爱;我们总在说,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很少想孩子能教给我们什么。但唯有诗人泰戈尔知道:“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孩子知道各种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母爱,她在孩子的新月王国,也许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童话”,而这样的“童话”在我们成人的王国里,就像童话一样,一伸手,就珠毁玉碎;一落地,成一地鸡毛。但是,谁又能否认,那不是我们心灵深处关于母爱的最美丽“童话”?谁又能否认,那不是我们“人类永远渴念”的美丽童话?
  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清新自然的笔触中,在浪漫美好的意境里,时隐时现,为全诗更添一层诗意。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甲路初中(242362)
其他文献
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用他博大的胸襟、睿智的目光、倡导并践行了爱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让我深刻感受到一种用爱去书写的教育,用爱去灌溉的教育,用爱去播撒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教育中爱是基础,要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自然不能缺少爱,自由和谐的语文课堂,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学会倾听、努力倾听。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
期刊
纵观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大都根据主题编选单元文章,作文训练也呈现出这样的“话题”特色。这样的方式固然比较容易拉近作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但对处于写作基础初步建立的初中阶段,写作文是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同时,初中常见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呈现的是:命题——指导——写作。一看见作文题,学生往往表现出消极的心态,马上垂头丧气,教室里常常是一片叹息之声,连呼“这个题目我不会写”。面对这种情形,我们的教师往往
期刊
我们中国五千年的灿烂辉煌留给我们无数文学经典,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孔子到《史记》,从庄子到陶渊明,从“竹林七贤”到李、杜、欧、苏,从元曲到《红楼梦》《三国演义》……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语文文本是文化载体
期刊
让我们看《最后一课》中的一段文字: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一你们走吧。”  这篇短短三千字左右的文章,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韩麦尔
期刊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作为拥有五千年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其中的精髓,这明确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而在当前信息社会的大潮中,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做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担负起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不断渗透,使学
期刊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注重人文关怀,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是提高初中生注意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策略,也是有效激励初中生不断进步的关键。通过课堂的有效提问,可以实现新旧语文知识的更好衔接,也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提问,给学生提供发挥的空间  传统的语
期刊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瑰宝,源远流长。同时,古代诗词教学也是中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新课标强调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古代诗词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年代较为久远,不便于学生对其意境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故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诗词的教学落到实处,充分让学生读懂诗词、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审美鉴赏能力,即是新课标对中学
期刊
教无定法,但教有规律。写作能力的养成源于作文教学的得法,作文教学的方法与写作能力形成密切相关。符合规律的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了。那么,写作能力形成的规律是什么?要看写作能力形成的要素。我认为,写作能力的形成与这几个要素有关:一是语言天赋与写作的兴趣;二是写作知识与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三是教师的指导是否得法;四是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素材的积累能力。从这几个要素看,初中学生写
期刊
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出来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可见名家写作也要列写作提纲。我们的初中学生,思想、心理还不够成熟,阅历还不够丰富,表现在写作上或是想到哪写到哪,没有中心,或者是提笔千斤,一字难动。要解决这一问题,教会学生谋定后动、编写提纲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下面依照《2015年广东省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评分标准的要求,谈谈制定记叙文写作提纲的技巧和具体写作方法。  一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主要是阅读、领悟及鉴赏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