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湖南省11支高校高水平足球队教练员的调查访问,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调研,剖析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现状,找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高校高水平足球队未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足球队;现状;对策;湖南
目前,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体水平比较低,与培养优秀的高水平,高素质足球运动员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但是如何切实提高球队的质量,把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办成我国职业足球后备人才库,实现国家教育部向国家输送竞技体育人才的最终目标,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找出发展中的不足,并对这些不足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讨论,提出适合于湖南高校办高水平足球队的改革对策,为提高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整体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加2004年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湖南赛区选拔赛的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株洲工学院等11所高校足球队。
1.2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现状
2.1.1高水平运动员生源现状
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来源渠道主要有两条:(1)湖南省内的足球传统项目学校等正常录取特招生;(2)省外各足球传统项目学校等正常录取特招生。从对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调查情况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而不尖”的现象比较明显,距离职业俱乐部同龄队员有较大的差距,总体上来说综合竞技水平较低,并且由于受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他们训练效益较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有限。通过调查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自1986年以来,现今活跃在俱乐部一线的队员中,只有重庆队王安治、陕西队周浩罡等屈指可数的几人接受过正规大学的学习和训练,而后进入职业队,而湖南省各高校学生则无一人进入职业队。因此,除去训练方面因素外,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必须从源头即招生、选材方面加大力度,完善选拔标准,改善招生状况,提高招生质量,尽量缩小同高水平、高标准之间的差距,加强同职业俱乐部合作与联系,建立系统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条龙式训练机制,从根本上改变我省高校足球水平现状。
2.1.2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训练现状分析
2.1.2.1高校足球教练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普通高校足球教练员毕业于体育院系,有一定的学历层次,并经过不同年限的专业系统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技、战术运用能力,这是高校足球教练员的长处和优势所在。但由于自身的原始基础水平、学习年限以及就读的院校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运动经历和执教经验上看也比较薄弱。体育院系84届业生之前的在校学生(恢复高考后,有相当部分是各专业运动队分流的队员),有一定的运动经历,甚至参加过国内高级别的比赛,通过专业系统学习,又具备了一定理论知识,就运动经历而言,通过几年的执教经历,执教普通高校足球队具有相当的优势。但由于毕业的去向及所在高校条件等因素的存在,在专业上没能发挥出应有作用。高校教练员多为兼职教师,繁重的教学、训练任务使他们只能从训练到训练,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总结提高业务能力,无法系统的学习更先进的足球理论,在训练水平的提高、比赛中的临场指挥技巧上受到很大限制。
2.1.2.1训练课质量缺乏必要的硬件保证,训练实践缺乏必要的足球理论指导。目前湖南省高校训练场地情况较差,受自身条件所限,各校都难以为运动队训练提供专用场地,部分高校甚至缺少正规条件训练场地,每所高校都面临着球队训练同普通学生争夺活动场地的问题。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具备可用的标准训练场地的有15所,占90%;拥有草皮训练场地的有8所,占50%。此外,通过调查还发现,高水平足球队训练过程中科学化程度较低,运用训练辅助器械和训练监测设备监控训练的学校几乎没有,训练仍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经验式阶段。现代足球运动发展到如此高的水平,仅仅依靠简单的训练方法和简陋的场地器材是无法满足高水平训练需要的。
用反映足球运动普遍规律的有关理论武装运动员的头脑,使他们自觉地遵循足球运动的规律进行训练实践,将有助于运动员对足球技、战术的深刻理解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训练效益。调研发现,许多办队高校并不具有足球基础理论方面的师资,而具有或部分具有这方面师资的多为普通综合性大学,为高水平足球队专门组织或开设足球理论课(讲座、电视录像分析等)的办队高校则极少。很难想象,这种训练实践与理论相脱离的现状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效益。学校缺乏对足球理论指导训练实践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缺乏对教练员在提高足球训练理论水平方面的必要引导与要求是其重要原因。
2.1.3比赛太少,球队缺乏足够的实战锻炼的机会
比赛,是足球训练的杠杆和导师。但目前普通高校校际间的足球竞赛活动太少,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一般只有在4年一届的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中才有比赛交流的机会。加之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参赛以省为单位,事实上,许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只能参与本省内的足球竞争。因此,大部分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只练不赛的窘境。这种缺乏比赛和明确的训练目标的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了办队高校的积极性,而且教练员和运动员也缺乏对训练实践有针对性的、实战因素的设想与考虑。显然,在没有比赛压力和缺乏实战的训练氛围中所进行的训练不利于调动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训练热情和实战能力的提高。这种训练比赛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严重影响各高校球队训练计划的制定,以及对其各阶段训练效果的准确评价,同时也大大挫伤了创办高水平球队的各高校的办队积极性。
2.1.4公平竞争精神受到严重挑战
公平竞争是任何体育竞技比赛均应遵从的最基本的竞争原则,也是我国体育竞技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然而近年来,高校足球赛场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告诉我们,部分办队高校为达取胜目的,不惜采取“借鸡生蛋”之策———聘请一些竞技水平相对较高的非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冒名参加高校之间的足球竞争。2000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足球预赛和首届飞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中,为数不少的运动员被取消参赛资格的事实就是有力的说明。这种严重有悖于公平竞争精神的非体育道德行为破坏了比赛的严肃性和比赛成绩的客观性,伤害了大多数高校办队的积极性,也严重破坏了高校足球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
2.2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建设发展的应对策略
2.2.1建立高校足球人才培训基地,拓宽招生渠道,积极吸纳优秀足球运动员入校
当前国内职业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使职业队优秀足球运动员向高校分流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办队高校应注重将职业队二线运动员中未能上一线队伍的、仍有较大运动潜力的年轻运动员招收入校,充分挖掘其运动潜力。国家教育部与办队高校应和中国足协、各职业足球俱乐部协作,积极引导现役优秀足球运动员合理、有序地向高校分流,这对带动高校足球竞技水平的提高,解决运动员退役问题均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办队高校应加强与省内外的足球传统项目中学联姻,建立自己的足球人才培训基地,使优秀的足球苗子在高中阶段就能够既接受正规的文化课教育又接受高水平的足球训练,为他们将来的大学学习、训练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应适当放宽对优秀足球运动员的招生政策,低进高出,入校后采取完全学分制,使他们的文化学习和足球训练两不误,同时也能延长其在大学阶段的运动寿命。
2.2.2建立高校引进高水平教练,培养和提高教练员执教能力
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和办队高校应在一定时间内对高水平足球队教练员的执教资格及能力提出基本的要求,并与中国足协定期联合举办高校足球教练员各级培训班,尽快提高他们的训练理论和带队实践水平。办队高校在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方面应有所考虑,注意从体育院校足球训练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和培养足球训练人才。聘请校外的高水平教练员来队执教,或担任球队训练顾问,对高校足球教练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实行训、教分离,保证办队高校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2.2.3增加比赛机会,改革参赛办法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应以学校为单位参赛,扩大决赛参赛队数,以利于调动高校办队的积极性。在非大学生运动会年,利用假期2年举办一届全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比赛,增加校际高水平足球队相互间的交流,检阅与评价办队质量与水平。抓住中国飞利浦集团介入大学生足球赛的契机,扩大比赛规模,增加比赛机会。
2.2.4严格参赛资格审查制度,杜绝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发生
全国大学生体协应对大学生参赛资格的范围明确定义,严格执行教育部、省(市)大学生体协的运动员两级注册制,加大参赛资格审查和惩处弄虚作假不良行为的力度,追究在参赛资格问题上不负责任、玩忽职守的有关体育部门的领导责任,确保大学生足球赛场的公平、公正竞争环境。
3、结束语
由于办队高校承担着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艰巨任务,高校办高水平足球队面临着巨大的经费困难,这是高校办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的不足。一方面办队高校要积极地拓展办队经费的筹集渠道,获取发展资金;另一方面,办队高校在主观上应加强高水平足球队的训练与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在有限的办队经费内取得最高的办队质量与训练效益。办队高校尤其应以人为本,注重优秀足球竞技人才和专项训练人才的吸纳、引进、培养和提高,加强运动员、教练员队伍的科学化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训练积极性,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提高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水平与层次的可取之策。
参考文献:
[1]姜丽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1,18(3):46248.
[2]张又新,郭荣,高晖,等.普通高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组织管理模式[J].体育学刊,2001,18(3):43245.
[3]石宏.对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2):19222.
[4]周雷.关于高校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建设问题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1995,17(1):17219.
[5]石磊.美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初探[C].见国家体委信息研究所成果选集,1987-1997.
[6]董海宇.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学报,1999,(4).
[7]2001年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第二阶段秩序册[Z]2001.
关键词:高校;足球队;现状;对策;湖南
目前,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体水平比较低,与培养优秀的高水平,高素质足球运动员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但是如何切实提高球队的质量,把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办成我国职业足球后备人才库,实现国家教育部向国家输送竞技体育人才的最终目标,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找出发展中的不足,并对这些不足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讨论,提出适合于湖南高校办高水平足球队的改革对策,为提高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整体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加2004年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湖南赛区选拔赛的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株洲工学院等11所高校足球队。
1.2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现状
2.1.1高水平运动员生源现状
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来源渠道主要有两条:(1)湖南省内的足球传统项目学校等正常录取特招生;(2)省外各足球传统项目学校等正常录取特招生。从对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调查情况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而不尖”的现象比较明显,距离职业俱乐部同龄队员有较大的差距,总体上来说综合竞技水平较低,并且由于受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他们训练效益较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有限。通过调查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自1986年以来,现今活跃在俱乐部一线的队员中,只有重庆队王安治、陕西队周浩罡等屈指可数的几人接受过正规大学的学习和训练,而后进入职业队,而湖南省各高校学生则无一人进入职业队。因此,除去训练方面因素外,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必须从源头即招生、选材方面加大力度,完善选拔标准,改善招生状况,提高招生质量,尽量缩小同高水平、高标准之间的差距,加强同职业俱乐部合作与联系,建立系统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条龙式训练机制,从根本上改变我省高校足球水平现状。
2.1.2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训练现状分析
2.1.2.1高校足球教练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普通高校足球教练员毕业于体育院系,有一定的学历层次,并经过不同年限的专业系统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技、战术运用能力,这是高校足球教练员的长处和优势所在。但由于自身的原始基础水平、学习年限以及就读的院校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运动经历和执教经验上看也比较薄弱。体育院系84届业生之前的在校学生(恢复高考后,有相当部分是各专业运动队分流的队员),有一定的运动经历,甚至参加过国内高级别的比赛,通过专业系统学习,又具备了一定理论知识,就运动经历而言,通过几年的执教经历,执教普通高校足球队具有相当的优势。但由于毕业的去向及所在高校条件等因素的存在,在专业上没能发挥出应有作用。高校教练员多为兼职教师,繁重的教学、训练任务使他们只能从训练到训练,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总结提高业务能力,无法系统的学习更先进的足球理论,在训练水平的提高、比赛中的临场指挥技巧上受到很大限制。
2.1.2.1训练课质量缺乏必要的硬件保证,训练实践缺乏必要的足球理论指导。目前湖南省高校训练场地情况较差,受自身条件所限,各校都难以为运动队训练提供专用场地,部分高校甚至缺少正规条件训练场地,每所高校都面临着球队训练同普通学生争夺活动场地的问题。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具备可用的标准训练场地的有15所,占90%;拥有草皮训练场地的有8所,占50%。此外,通过调查还发现,高水平足球队训练过程中科学化程度较低,运用训练辅助器械和训练监测设备监控训练的学校几乎没有,训练仍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经验式阶段。现代足球运动发展到如此高的水平,仅仅依靠简单的训练方法和简陋的场地器材是无法满足高水平训练需要的。
用反映足球运动普遍规律的有关理论武装运动员的头脑,使他们自觉地遵循足球运动的规律进行训练实践,将有助于运动员对足球技、战术的深刻理解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训练效益。调研发现,许多办队高校并不具有足球基础理论方面的师资,而具有或部分具有这方面师资的多为普通综合性大学,为高水平足球队专门组织或开设足球理论课(讲座、电视录像分析等)的办队高校则极少。很难想象,这种训练实践与理论相脱离的现状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效益。学校缺乏对足球理论指导训练实践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缺乏对教练员在提高足球训练理论水平方面的必要引导与要求是其重要原因。
2.1.3比赛太少,球队缺乏足够的实战锻炼的机会
比赛,是足球训练的杠杆和导师。但目前普通高校校际间的足球竞赛活动太少,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一般只有在4年一届的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中才有比赛交流的机会。加之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参赛以省为单位,事实上,许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只能参与本省内的足球竞争。因此,大部分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只练不赛的窘境。这种缺乏比赛和明确的训练目标的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了办队高校的积极性,而且教练员和运动员也缺乏对训练实践有针对性的、实战因素的设想与考虑。显然,在没有比赛压力和缺乏实战的训练氛围中所进行的训练不利于调动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训练热情和实战能力的提高。这种训练比赛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严重影响各高校球队训练计划的制定,以及对其各阶段训练效果的准确评价,同时也大大挫伤了创办高水平球队的各高校的办队积极性。
2.1.4公平竞争精神受到严重挑战
公平竞争是任何体育竞技比赛均应遵从的最基本的竞争原则,也是我国体育竞技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然而近年来,高校足球赛场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告诉我们,部分办队高校为达取胜目的,不惜采取“借鸡生蛋”之策———聘请一些竞技水平相对较高的非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冒名参加高校之间的足球竞争。2000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足球预赛和首届飞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中,为数不少的运动员被取消参赛资格的事实就是有力的说明。这种严重有悖于公平竞争精神的非体育道德行为破坏了比赛的严肃性和比赛成绩的客观性,伤害了大多数高校办队的积极性,也严重破坏了高校足球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
2.2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建设发展的应对策略
2.2.1建立高校足球人才培训基地,拓宽招生渠道,积极吸纳优秀足球运动员入校
当前国内职业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使职业队优秀足球运动员向高校分流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办队高校应注重将职业队二线运动员中未能上一线队伍的、仍有较大运动潜力的年轻运动员招收入校,充分挖掘其运动潜力。国家教育部与办队高校应和中国足协、各职业足球俱乐部协作,积极引导现役优秀足球运动员合理、有序地向高校分流,这对带动高校足球竞技水平的提高,解决运动员退役问题均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办队高校应加强与省内外的足球传统项目中学联姻,建立自己的足球人才培训基地,使优秀的足球苗子在高中阶段就能够既接受正规的文化课教育又接受高水平的足球训练,为他们将来的大学学习、训练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应适当放宽对优秀足球运动员的招生政策,低进高出,入校后采取完全学分制,使他们的文化学习和足球训练两不误,同时也能延长其在大学阶段的运动寿命。
2.2.2建立高校引进高水平教练,培养和提高教练员执教能力
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和办队高校应在一定时间内对高水平足球队教练员的执教资格及能力提出基本的要求,并与中国足协定期联合举办高校足球教练员各级培训班,尽快提高他们的训练理论和带队实践水平。办队高校在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方面应有所考虑,注意从体育院校足球训练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和培养足球训练人才。聘请校外的高水平教练员来队执教,或担任球队训练顾问,对高校足球教练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实行训、教分离,保证办队高校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2.2.3增加比赛机会,改革参赛办法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应以学校为单位参赛,扩大决赛参赛队数,以利于调动高校办队的积极性。在非大学生运动会年,利用假期2年举办一届全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比赛,增加校际高水平足球队相互间的交流,检阅与评价办队质量与水平。抓住中国飞利浦集团介入大学生足球赛的契机,扩大比赛规模,增加比赛机会。
2.2.4严格参赛资格审查制度,杜绝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发生
全国大学生体协应对大学生参赛资格的范围明确定义,严格执行教育部、省(市)大学生体协的运动员两级注册制,加大参赛资格审查和惩处弄虚作假不良行为的力度,追究在参赛资格问题上不负责任、玩忽职守的有关体育部门的领导责任,确保大学生足球赛场的公平、公正竞争环境。
3、结束语
由于办队高校承担着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艰巨任务,高校办高水平足球队面临着巨大的经费困难,这是高校办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的不足。一方面办队高校要积极地拓展办队经费的筹集渠道,获取发展资金;另一方面,办队高校在主观上应加强高水平足球队的训练与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在有限的办队经费内取得最高的办队质量与训练效益。办队高校尤其应以人为本,注重优秀足球竞技人才和专项训练人才的吸纳、引进、培养和提高,加强运动员、教练员队伍的科学化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训练积极性,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提高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水平与层次的可取之策。
参考文献:
[1]姜丽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1,18(3):46248.
[2]张又新,郭荣,高晖,等.普通高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组织管理模式[J].体育学刊,2001,18(3):43245.
[3]石宏.对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2):19222.
[4]周雷.关于高校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建设问题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1995,17(1):17219.
[5]石磊.美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初探[C].见国家体委信息研究所成果选集,1987-1997.
[6]董海宇.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学报,1999,(4).
[7]2001年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第二阶段秩序册[Z]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