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巡视,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_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巡视,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陈 林 戴加林
  
  随着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广泛运用,教师走下讲台在学生中巡视,与学生进行“零”距离交流的机会增多了。实践证明,有效的巡视,对课堂教学的进程大有裨益。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很多的课堂中,教师的巡视还流于形式、走过场,或者是仅仅象征性地“做”给听课老师看,并没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的巡视呢?
  
  一、巡视——让情感温馨交融
  课堂上,在老师、学生、教材形成的“金三角”中,有了情感这个添加剂,就会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智慧。巡视,一改教师传统的“掌柜式”角色,使教师与学生更加亲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直接与教师进行心灵的碰撞,智慧的交流,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宽松,让教学更富有情趣。在这方面,特级教师于永正是我们的楷模。很多老师对这样的教学片断应该记忆犹新:学生在认认真真地读着课文,于老师微笑着来回巡视着,一个一个鼓励的眼神,使孩子们读得越发起劲。学生读完后,于老师回到讲台,亲切地说:“刚才被老师摸过后脑勺的小朋友请站起来。”只见台下站起了一大片,孩子们一个个莫名其妙,于老师继续说道:“请大家为他们鼓掌,他们是刚才读书最棒的同学。”孩子们这才恍然大悟,立即掌声四起,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悦了,孩子们的眼睛里也立刻闪烁出快乐的光芒来。教师在巡视中睿智幽默的做法,既交融了师生的情感,又使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巡视——让“真金”不再淹没
  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我让同学们边读课文,边做批注,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写下来。很多同学都画出了“注视、大胆地破浪前行”、“谈笑风生”等等我早已预想到的内容。其实,我心里更有一种期待……这时,张健同学的批注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他在“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这一句中“黄水”的下面打了一个问号,并批注:“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黄河水啊?”于是,等其他同学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后,我便注视着张健,希望他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张健一向腼腆,面对着我鼓励的目光,还是低头不语。我干脆叫起了他,他脸红了,但终于还是吞吞吐吐地发言了:“不知说得对不对,我想‘黄水’是否应该是‘黄河水’?”“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说,“黄河水”读起来顺口,有的说“黄水”就是黄河水,何必故弄玄虚呢?有的说用“黄”更能突出颜色,更能显得黄河波涛汹涌,气势惊险,是对“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这句话的衬托……听着他们对语言认真深刻地品味,看着他们争论得红红的小脸,我露出了微笑。
  是的,阅读本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读人异,各领其奥”的,学生中,绝不乏高明之见,绝不乏能点燃思维火花,使课堂充满生机的教学资源。但,有时因为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举手发言,这些宝贵的资源便黯然冷却了,这就需要我们带上一双慧眼,在巡视中发现他们,让“真金”不再淹没,并使它们大放光彩!
  
  三、巡视——让“危机”及时化解
  一次,我教苏教版第十一册《灰椋鸟》这一课,在体会课文第五自然段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自学要求:认真读一读这一段,用横线画出一个能概括这一段内容的词语。本意是让学生通过细读课文,画出“热闹”一词,体会灰椋鸟傍晚归林的热烈场面。学生开始读书,我则细心地来回巡视起来。不一会儿便发现了问题:很多学生并没有画出“热闹”一词!是不是自己的自学要求不合理呢?我赶紧又认真读了一遍这一自然段,发现自己的理解确实不够全面和深刻!此时羞愧与自责已无济于事,只有赶紧想出良策来。学生读完书,我笑着问:“有没有一个词能准确地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呢?”只见同学们一个个微皱眉头,面露难色。我说:“是啊,我们不能被一个词束缚了,既然没有一个词能准确地形容这一段,那我们就自由谈谈自己的想法吧!”这下,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认为可以用“美丽”这个词来形容:“场面美”、“声音美”,有的认为可以用“壮观”这个词,有的认为可以用“壮美”这个词……
  我不禁反思,若没有巡视,我是不是会固执己见,让孩子们继续为一个词而伤透脑筋?若没有巡视,我会不会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若没有巡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课文会不会被我扼杀……
  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潜在的“危机”。有些“危机”若不能及时发现并化解,可能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而巡视则给了我们发现并化解这些“危机”的时间和空间。
  让我们在这样的一首小诗里得到启发吧:这里生长着希望/这里涌动着繁忙和力量/在一号种子和五十号种子之间/我可以用犁一样深沉而又锋利的目光看见/知识的水分/正在他们的体内/奔突、碰撞、吮吸、流淌……/不是所有的花朵会在同一时间开放/散发着个性的香气里/我时而像蚯蚓/给这朵花松一松土/时而又像太阳/为那朵花调整调整方向/我这园丁也会疏忽/但/从那种子的生长里/我能及时改变营养的配方/让真理绽放光芒……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谈语文教学与网络资源整合
  陆 燕
  
  我校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已经三年了,这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颇有人文色彩的网络环境,使学生在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最终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文以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实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一、构筑平台,学习方式多样化
  教师利用Microso在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自行设计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专题网站。
  在主页上,教师将课文内容安排在主界面,通过对关键词、句设置各种超级链接,将信息多样化呈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获取各种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图文声像信息,或读、或听……一切都在自读、自悟中完成。在网页的结构上,教师设计了以下几大块:
  名园概貌:概括介绍圆明园的总体面貌。
  名园风光:通过圆明园四十景,西洋建筑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感受圆明园的至真至善的美。
  历史文物:提供了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遗珍一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饱览世界上最大的艺术馆、博物馆,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文化。
  名园浩劫:通过安排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纪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丑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 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
  名园论坛:指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所想到的、感受到的真实地表达出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创设情境,学习内容问题化
  研究性学习重在根据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的情境,由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教学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教学时,教师在学生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的基础上,创设问题的情景,展示圆明园四十景,西洋建筑等景观,让学生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尽情地欣赏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当学生陶醉在圆明园的美景之中,教师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再一次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质疑。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自主发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1.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2.为什么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馆和博物院?3.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怎样被毁灭?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这三个问题既是对全文的精炼概括,又为网络探究架设桥梁。实现语文教学和网络资源的整合。
  
  三、合作交流,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1.确定选题。教师帮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三大学习主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围绕一个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
  2.合作交流。学生自己组合后,教师将全班48位同学分成三大组六个小组,就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合作,他们之间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网上信息资源,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历史学家组:点击名园概貌、名园浩劫网页。主要负责研究圆明园建造和毁灭的时间、有关人物和背景,研究圆明园的历史故事等。
  建筑学家组:点击名园风光,观赏圆明园四十景、西洋建筑等,研究圆明园为什么是“园林艺术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艺术学家组:点击历史文物网页,鉴赏青铜礼器、名人书画等奇珍异宝。主要负责研究圆明园为什么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三组在探究过程中都在文本上划出相关的语句,悉心研读。
  
  四、汇报展示,学习成果共享化
  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学生们的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带来方便。有的同学根据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制作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演示圆明园风光,并附上文字解说,文本有关的句子,还有网上找到的有关诗句等;有的利用便捷的电子论坛(BBS),学生将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理解、感悟、研究的进程以及所遇到的问题以文字的形式放在BBS上特定的主题区域内,学生之间可以共享学习的资源、过程、思考的结晶,可以互相出谋划策,可以互相借鉴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有的通过演讲控诉了“八国联军”的野蛮行径。
  
  五、展开辩论,学习活动自主化
  我们通过开展“小小辩论会”,分正反两方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指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课后继续查找资料,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习惯。同时,我们又给学生提供了几个相关的网站。
  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更是教学模式的整合,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教学方式的整合,是学习环境的整合,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整合,它促进了学习过程中各要素的互动:①信息互动。网上信息——激发探究主动性——实践中获取信息——上网寻找信息支持学习——网上信息加工与内化——研究性学习的深入。②生生互动。学生上网搜集学习资源——网上信息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共同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共同研究解决问题。③师生互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对教学中问题的进一步归纳、整合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创设教学情境 巧用课程资源——多管齐下教识字
  杨洁翠
  
  以学拼音、识汉字为主要教学任务的低年级语文课程,由于其内容相对简单,因此,要善于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多管齐下,让学生识得快,记得牢。
  学习动机就是学生想通过学习来解决某些问题或需要的意向或愿望,只要能满足他们的意向或愿望时,就能产生推动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成功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程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把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小同学的好奇心诱发他们去思考、操作,引导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达到诱发动机的目的。小学生的兴趣是广泛而又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教学时就要创设各种有趣的学习情境,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和激发学生们的良好学习兴趣,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课本内容上,并注意引导他们的兴趣向高层次发展。
  在低年级识字课里,除了教师和教材这两类众所周知的课程资源外,还有哪些课程资源可用呢?如何用呢?
  1.学生自身基础资源。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依托学生的经验世界,让他们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并创造出鲜活的经验。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学会不少语言(有的是方言),只是还无法把它们与它们的符号——“字”联系起来,因此在识字课中要善于运用各种途径把要求学生认读的字与他们原有的语言经验结合起来,这样的认读教学才是充满活力的,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的认读速度快、效率高,同时也利于纠正学生用方言读汉字的不良习惯。   2.学生的合作资源。合作能力无法在教师的讲解或自己的苦读中获得,而是在团体活动中与人的交往、与人的合作中通过感受而感悟,因而学生合作也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具体地说有同桌同学、小组或有意组合等三种组合形式进行讨论、合作学习。低年级的认字课,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开口读的,集体朗读难以发现学生的阅读错误,一个一个地去读,耗时多且枯燥乏味。如果在集体教读前或后,让合作的同学进行互听互学互纠正,就有利提高学生的听说和认读能力,可以让他们逐人逐字进行认读,让读错的同学再学再读,由于是多人互听互读,就可以避免同时不能正确认读而造成的失误。当然不管是怎样的互听互学,教师都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做好了解和指导工作。
  3.实物资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新鲜事物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我们要教读某个字词之前出示相应实物并引发他们的表达动机后,就能很快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认读起来也快了。
  4.声音资源。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还比较低,但是他们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如果在教学时稍不注意,他们会因不能理解句意以及不同的朗读方式会影响句意的表达而出现唱读现象,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依据学生的向师性,注意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教师可通过有表情地范读、放录音以及配乐朗诵等方法,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下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5.图画资源。与语言文字相比,图画要显得更具体、直观、形象,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教师在上识字课时很好地使用图画,是提高学生认读能力的捷径。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基本运用彩印技术,因而直观性是较强的,它们图文并茂,既促进了学生对认读对象的掌握,又锻炼了学生的动脑能力,还能增强学习兴趣。
  6.图示资源。图示教学法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和最成功的教法之一,但千万别忽视它在识字课中的作用。在低年级的识字课里,形声字和形似字占很大比例,如果把这些字用线条连接起来进行比较认读和理解,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对于训练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有极大的作用的。
  7.故事、谜语资源。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阅历少,影响了他们相对旺盛的求知欲和想像力,在识字课的教学中,如果讲一个与认读对象有关的故事,出一条与认读对象有关的谜语,就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认读动机,能一下子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带着较高的兴趣和注意力去了解认读对象。从而加快加深对认读对象的掌握。
  8.游戏、活动资源。学习是学生们的主题,而爱玩又是他们的天性,因游戏、活动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气氛轻松愉快的特点,决定了游戏、活动在学生们的学习中的重大作用。在识字课里,这一资源因其作用的显著而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进课堂,拼字游戏、拼词游戏、接力游戏、表演活动、摘果子(把纸片做成水果形状并上色后写上生字词,挂在模拟树上由学生摘下并认读)等方式,由于它能为学习活动赋予新奇感,吸引人人动手,人人参加,让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记,因而能学得快、记得牢。
  9.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电化教育的出现,使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不仅可以增大知识的密度和内涵,而且可以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一资源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学生观其境、闻其声,促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方面迅速地进行迁移联想,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想像,在大脑中对认读对象进行再现、重组、定格,因此,适当使用这一资源对低年级学生的认读有极大帮助。
  总之,教无定法,课程资源的使用也一样。新课改的识字教学,必须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必须注重知识的生成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有情感的体验和与之相应的生动直观、情趣共济,让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其他文献
在幼儿园美工室的设计中,营造有创意艺术氛围的环境十分重要。要具有开放的、新形态的教育环境是幼儿园开展创意美术活动的切入点。幼儿园在此进行美术活动前,首先需要环境创设。因为,适宜学习生活的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具有创意的美工室设计,也是为了让幼儿从小热爱生活,启迪他们的审美和创新意识,也是现在教育中所大力提倡发展的。一、布局设计  要从区域功能、活动内容来划分达到整
“科学课与自然课差别太大,真不知道怎么教!”“科学课的有些内容,我自己都不会,怎么教学生……”确实。科学课有别于以往的自然课,如果教师完全用老方法来进行教学,这的确上不好科学课。“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教科学、学科学,其实质是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教师在某些方面不知道也不足为怪,只要敢于承认“我也不知道”,用好“我也不知道”,就未尝不是
阅读孩子的日记是一种享受。我喜欢静静地坐在窗前,泡一杯淡淡的绿茶,细细地品读孩子用心灵撰写的日记。我时而忍俊不禁,时而紧蹙眉头,时而愉快地和同事交流分享。日记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孩子们最真挚的感情,饱含着生命最初始的纯真。    一、日记——师生“对话”的桥梁    三年級接班时,许多孩子写日记不知从何处着手,不知写什么好。我告诉他们写日记就是和老师谈心,你可以把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都写在日记本上。
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主渠道。回顾我国历次基础教育的改革历程,最终落脚点都无一例外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次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如何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目标,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理解这
童年,孩子们储存下自己的快乐与烦恼,积聚了一笔不可再生的财富。而读书,为孩子们储存下童年,增加了他们生命的厚度。为了保障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积累,我校以下列特色读书活动为抓手,把孩子引向书的殿堂,为其一生铺上生命的底色。    一、亲子共读    低年级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低年级孩子识字少,阅读障礙大,而该年龄段又恰恰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提议让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读书让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达、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可见,数学符号在学习数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其实就是教给学生在数学王国中遨游的方法。小学高年级是小学学段与初中学段重要的过渡时期,此间学生“符号感”的培养对后续
《九色鹿》写的是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本文文辞优美,语言浅显,适合语言训练,因此本课教学应以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为主线,以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一、美文改诗,改出九色鹿之美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学生体味美丽的语言文字,走进美妙的课文情境。这篇
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言语美  黄英琳    言语美感是美的语言和美的精神在学习主体心灵上的同构物。言语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对语言中所含美的因素的领悟程度,影响着人的语言活动的质量。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言语之美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炼文本中美的材料唤起学生对言语美的感悟力。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美感,必须以美的语言材料为依凭。学生的言语美感是由语言材料
课堂结尾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丰富充实的展开,还应有发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尾。好的课堂结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抓住学习重点,巩固知识,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好的课堂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它能使教学更具有广度和深度,更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再者,小学生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生成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挑战,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精彩。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双慧眼,及时将鲜活而又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巧妙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呢?    一、巧用意外演绎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进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