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的汉字教学,要融入造字法,熔词语、成语、诗词、美学原理、历史、地理、民俗知识、古文化常识于一炉,激活汉字的生命力,让它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维,从静止走向变化。生动形象地阐释汉字表达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窗子,凭借它可以勾连出相关的词语、成语、诗词,拓宽学生的视野。
一个“岑”字,可以联想到它是“姓”,可以联想到文学史上的岑参,可以想到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和他们的边塞诗,可以联想到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时的“汗涔涔”。一个“彘”字,可以联想到汉武帝刘彻的小名刘彘,联想到《鸿门宴》中表现樊哙武勇之气的拔剑切而啖之“生彘肩”,从而讲到“豚”、“豕”。从而理解“豚栅鸡栖”,理解“狼奔豕突”,甚而理解“三牲”(猪、牛、羊),进而理解“六畜”“彘”、“豚”、“豕”都是“猪”,是“三牲”、“六畜”中的一种。
讲解字词可以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一个“有”字,除了随口说出四十多个与“有”相关的四字成语外,还可以随口说出若干个熟语,如“有百害而无一利”“有尺水行尺船”“有过之而无不及”“有酒量,无饭力”“有了存孝。不显彦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等等。这是一种“狂轰烂炸”,无论是老师还是有组织的学生的“狂轰烂炸”,都有其特殊的视听效果,学生的“钙质”会在这种视听效果中得到积淀。
汉语字词散发出浓浓的人文色彩,这种人文色彩会在对文化、美学、哲学的阐释中显得更加璀璨斑斓。
“黄发垂髫”中的“黄”字,不能只讲它是颜色中的一种就了事,还要讲它有中原黄河文化的厚重,中西文化的碰撞就是“黄与蓝的交响”, “五色”中“黄”居中心地位,封建时代皇帝视“黄”为国色,加身黄袍以显示唯我独尊等等。再链接“黄道吉日”、“黄花晚节”、“黄金时代”、“黄茅白苇”、“黄钟大吕”、“黄粱一梦”、“黄袍加身”、“黄旗紫盖”、“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等,中国文化深厚之一斑即可在这斑驳陆离的“黄”中得以窥见。成语是浓缩了的中国文化的精华,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末梢神经,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太讲特讲其文化蕴涵。
巧用说文解字,可以引领学生寻求作文创意。
“信”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左边是“人”,右边是“言”,古人造这个字,表达了这样一条准则:人言为信,凡为人,讲话应当诚实可信;反之,所言所行奸诈虚伪,毫无诚信,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如果人背离了“诚信”这个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不知道还能否用“人”的标准去看待他。当年,庄公祭天守信,为的是取信于天;商鞅立木守信,为的是取信于民;曾子杀彘守信,为的是取信于子。事实证明,只有守信,人格才会健全。事业才能发展,国家才会兴旺。
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具有深厚的底蕴、睿智的文恩和超凡的境界。
“安”是会意字。意思是家中有女人,这样,就是一个完整、和谐、美满的家庭。“家”是宝盖下面有“豕”,即“猪”,家有猪才算有财富。有女人有财富,才算安家。男子结婚,通常称为“安家”,也就是说有了女人和财富。反过来说。有了女人家才会安。女子出嫁叫“归”。《诗经》有“之子于归”之说。何谓“归”?女子“至夫之家日归”。何谓“嫁”。即“女适人也”。也就是说,女子出嫁到了夫家才算找到了归宿,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还有,家有女人曰“安”,有子曰“存”,有土曰“在”。在农业文明中,儿子与土地是根本,因此中国的存在观念与这两者联系紧密。
这些汉字,给我们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话题:家庭的安定和谐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学生如能从破解“安”、“家”、“存”、“在”等字人手,则可迎刃而解。顺理成章,以小见大,写出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上等佳作来。
从破解单个汉字人手有这样的写作创意,从破解双音节的合成词人手亦然。
“和谐”是时下谈论最多的热门话题,也可以直接从破解字体结构的角度,求得崭新的写作创意。
和谐一词的“和”从“口”字旁,“谐”从“言”字旁。“和谐”两个字,都关系到人际交往的语言。这就是说,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必须使我们的交际语言善良坦诚,文明礼貌。做不到这一点,建立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一纸空文。
和谐一词的构造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不少有特色的建筑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不少建筑物的命名都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故宫的核心建筑三大殿,其名称集中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太和殿的“太和”两字是指宇宙万物和谐,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祥瑞,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中和殿中的“中和”是指凡事要做到恰如其分,表达了中华民族秉持“中庸之道”,保持中庸平和,追求人世和谐的人生态度;保和殿中的“保和”有保持和谐之意,表达了中华民族心态和顺,身体安适,追求身心和谐的修养之趣。中华民族一直崇尚和谐的文化传统,那种“中国威胁论”纯属无稽之谈,是一种恶意破坏和谐的声音。
学生这样去构思写作,思考就有了深度,选材就有了广度,论证说理就有了力度。
学生的人文素养很大一部分来自这种神秘厚重且千变万化的方块字,参透了汉字也就参透了中国的文化。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窗子,凭借它可以勾连出相关的词语、成语、诗词,拓宽学生的视野。
一个“岑”字,可以联想到它是“姓”,可以联想到文学史上的岑参,可以想到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和他们的边塞诗,可以联想到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时的“汗涔涔”。一个“彘”字,可以联想到汉武帝刘彻的小名刘彘,联想到《鸿门宴》中表现樊哙武勇之气的拔剑切而啖之“生彘肩”,从而讲到“豚”、“豕”。从而理解“豚栅鸡栖”,理解“狼奔豕突”,甚而理解“三牲”(猪、牛、羊),进而理解“六畜”“彘”、“豚”、“豕”都是“猪”,是“三牲”、“六畜”中的一种。
讲解字词可以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一个“有”字,除了随口说出四十多个与“有”相关的四字成语外,还可以随口说出若干个熟语,如“有百害而无一利”“有尺水行尺船”“有过之而无不及”“有酒量,无饭力”“有了存孝。不显彦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等等。这是一种“狂轰烂炸”,无论是老师还是有组织的学生的“狂轰烂炸”,都有其特殊的视听效果,学生的“钙质”会在这种视听效果中得到积淀。
汉语字词散发出浓浓的人文色彩,这种人文色彩会在对文化、美学、哲学的阐释中显得更加璀璨斑斓。
“黄发垂髫”中的“黄”字,不能只讲它是颜色中的一种就了事,还要讲它有中原黄河文化的厚重,中西文化的碰撞就是“黄与蓝的交响”, “五色”中“黄”居中心地位,封建时代皇帝视“黄”为国色,加身黄袍以显示唯我独尊等等。再链接“黄道吉日”、“黄花晚节”、“黄金时代”、“黄茅白苇”、“黄钟大吕”、“黄粱一梦”、“黄袍加身”、“黄旗紫盖”、“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等,中国文化深厚之一斑即可在这斑驳陆离的“黄”中得以窥见。成语是浓缩了的中国文化的精华,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末梢神经,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太讲特讲其文化蕴涵。
巧用说文解字,可以引领学生寻求作文创意。
“信”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左边是“人”,右边是“言”,古人造这个字,表达了这样一条准则:人言为信,凡为人,讲话应当诚实可信;反之,所言所行奸诈虚伪,毫无诚信,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如果人背离了“诚信”这个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不知道还能否用“人”的标准去看待他。当年,庄公祭天守信,为的是取信于天;商鞅立木守信,为的是取信于民;曾子杀彘守信,为的是取信于子。事实证明,只有守信,人格才会健全。事业才能发展,国家才会兴旺。
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具有深厚的底蕴、睿智的文恩和超凡的境界。
“安”是会意字。意思是家中有女人,这样,就是一个完整、和谐、美满的家庭。“家”是宝盖下面有“豕”,即“猪”,家有猪才算有财富。有女人有财富,才算安家。男子结婚,通常称为“安家”,也就是说有了女人和财富。反过来说。有了女人家才会安。女子出嫁叫“归”。《诗经》有“之子于归”之说。何谓“归”?女子“至夫之家日归”。何谓“嫁”。即“女适人也”。也就是说,女子出嫁到了夫家才算找到了归宿,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还有,家有女人曰“安”,有子曰“存”,有土曰“在”。在农业文明中,儿子与土地是根本,因此中国的存在观念与这两者联系紧密。
这些汉字,给我们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话题:家庭的安定和谐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学生如能从破解“安”、“家”、“存”、“在”等字人手,则可迎刃而解。顺理成章,以小见大,写出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上等佳作来。
从破解单个汉字人手有这样的写作创意,从破解双音节的合成词人手亦然。
“和谐”是时下谈论最多的热门话题,也可以直接从破解字体结构的角度,求得崭新的写作创意。
和谐一词的“和”从“口”字旁,“谐”从“言”字旁。“和谐”两个字,都关系到人际交往的语言。这就是说,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必须使我们的交际语言善良坦诚,文明礼貌。做不到这一点,建立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一纸空文。
和谐一词的构造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不少有特色的建筑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不少建筑物的命名都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故宫的核心建筑三大殿,其名称集中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太和殿的“太和”两字是指宇宙万物和谐,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祥瑞,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中和殿中的“中和”是指凡事要做到恰如其分,表达了中华民族秉持“中庸之道”,保持中庸平和,追求人世和谐的人生态度;保和殿中的“保和”有保持和谐之意,表达了中华民族心态和顺,身体安适,追求身心和谐的修养之趣。中华民族一直崇尚和谐的文化传统,那种“中国威胁论”纯属无稽之谈,是一种恶意破坏和谐的声音。
学生这样去构思写作,思考就有了深度,选材就有了广度,论证说理就有了力度。
学生的人文素养很大一部分来自这种神秘厚重且千变万化的方块字,参透了汉字也就参透了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