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的演进是建立在文化更迭的基础上的,中西方涉猎的文化背景不同,衍生出来的社会文化和相关的文学作品及欣赏心理就不同。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进步,高潮迭现。中西方文化为了更好地充实自身,不断地将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本语,试图在他国的优秀文化中找到对本国文化历史有启发的部分。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翻译过程中必然存在时间和文本类型上的差异,本文针对中西翻译高潮文本类型的分析,对中西翻译高潮时期的不同文本类型进行了概括总结。
关键词: 中西差异 翻译高潮 文本类型
引言
在中西的发展历史上,统治者在群众需求和发展潮流的驱使下,开放国门,打开文化界无形的束缚,引进外国名著并将其翻译成本国语言以供学习。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多次翻译高潮,且引起了每次翻译高潮的文本类型基本不一致。本文从中国翻译高潮文本类型和西方翻译高潮文本类型两方面出发,对中西方翻译高潮时期的文本名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中西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希望能够促进中西文化的进步。
一、中国翻译高潮文本类型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分别出现在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民国初年及五四运动后[1]。第一次隋唐时期的翻译高潮是由外来佛教传入我国引起的,换句话说,此时的翻译文本类型大多为佛教经典。隋唐时期佛教文学的翻译,为佛教在我国生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二次翻译高潮出现在明清时期,此次翻译可以说是一次科学的变革,在我国文化领域引进了西方科技,对我国文化造成了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我国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公元1601年,耶稣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传教,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利玛窦在传播耶稣教义的同时,号召其他西方传教士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带入中国。因此,明清时期,我国社会除了出现较多的基督教经典外,还涌现出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作品的翻译文本。在此时的科学作品翻译文本中,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了天文、地理、冶金制药,还包括了数学、物理等学习型学科,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民国时期,受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潮流的影响,此时的翻译文本大都是政治经济学等如何实业救国的文学作品,比如《原富》、《天演论》和《社会通诠》等。第四次翻译高潮与第三次间隔了近一个世纪,在五四运动兴起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文学界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重要作用和无产阶级纲领的适用性,开始大量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和相关阐释无产阶级发展与正确领导的作品引入中国,并对其进行细致的翻译以便国人传阅。在第四翻译高潮中,最主要的两部外文著作分别是《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总体来讲,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文本类型主要经历了由佛教经典到科技作品到政治经济学实业救国相关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演变。
二、西方翻译高潮文本类型
西方的翻译历史开始时间较早,这与西方开放的文化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西方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五次翻译高潮,分别是上古时期、中世纪初期、中世纪中期、文艺复兴时期、近代时期[2]。西方第一次翻译高潮中主要涉及的文本类型是希腊作品,比如荷马史诗。罗马文学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克和后期的普劳图斯等众多著名文学家,都曾经用本国语言翻译过荷马史诗,有的文学家还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改编。第二次高潮则出现在中世纪初期,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最著名的就是对《圣经》的翻译。四世纪初期对《圣经》的翻译,在西方各国达到顶峰,各种翻译文本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西方的宗教文化。不过西方第三次翻译高潮与第二次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再一次扩大了《圣经》的翻译范围,并在《圣经》的翻译语种中加入了民族语的译本。西方的第四次翻译高潮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文艺复兴的覆盖面积极为广泛,相应的翻译文本类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时间段内,尤以法国和英国的翻译成果最突出。在法国的翻译过程中,主要是对上古时期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二次学习,文本类型大都是古典文学。而在英国,宗教文学的翻译仍旧占据着半壁江山,再加上文艺复兴带来的大量古典文学的翻译作品,使得此时英国的文学翻译兼备历史、哲学、诗歌、戏剧等几乎所有领域。第五次高潮出现在近代时期,翻译中心转向了近代文学名著,在翻译作品中还出现了大量东方文学。
三、中西差异
在中西方翻译高潮文本类型的分析过程中,中西方的特点和差异性均表现得十分鲜明[3]。在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时期的文本类型几乎都是来自西方,受外来文化的引导才出现了一次次翻译高潮,并不是中国文学界自发地想要打开视野、学习先进文化。而在西方,其翻译高潮中的文被类型虽然也出现过东方文学作品,但占据最大比重的仍旧是西方的文学经典,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非常小。相比之下,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中国文化的自我蜕变十分不利,缺少了文化独立性。
结语
在我国历史上共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而西方历史上则出现五次翻译高潮,二者高潮迭现时期的翻译文本类型不尽相同。但是,相比于西方自内而外的翻译高潮文本类型,中国则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引导才进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工作,缺少一定的自发性。本文对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文本类型和西方五次翻译高潮文本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简要总结了中西方翻译高潮文本类型方面存在着的差异性,希望对我国研究外来文化有所启发,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大亮,陈婉玉.从类型学视角看中西译论的差异[J].外语与翻译,2015,11(01):23.
[2]柴清华.浅议晚清民国翻译活动与文艺复兴翻译活动的可比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4,21(13):224.
[3]唐巧惠.从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展望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J].长沙大学学报,2011,17(01):105.
关键词: 中西差异 翻译高潮 文本类型
引言
在中西的发展历史上,统治者在群众需求和发展潮流的驱使下,开放国门,打开文化界无形的束缚,引进外国名著并将其翻译成本国语言以供学习。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多次翻译高潮,且引起了每次翻译高潮的文本类型基本不一致。本文从中国翻译高潮文本类型和西方翻译高潮文本类型两方面出发,对中西方翻译高潮时期的文本名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中西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希望能够促进中西文化的进步。
一、中国翻译高潮文本类型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分别出现在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民国初年及五四运动后[1]。第一次隋唐时期的翻译高潮是由外来佛教传入我国引起的,换句话说,此时的翻译文本类型大多为佛教经典。隋唐时期佛教文学的翻译,为佛教在我国生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二次翻译高潮出现在明清时期,此次翻译可以说是一次科学的变革,在我国文化领域引进了西方科技,对我国文化造成了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我国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公元1601年,耶稣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传教,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利玛窦在传播耶稣教义的同时,号召其他西方传教士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带入中国。因此,明清时期,我国社会除了出现较多的基督教经典外,还涌现出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作品的翻译文本。在此时的科学作品翻译文本中,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了天文、地理、冶金制药,还包括了数学、物理等学习型学科,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民国时期,受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潮流的影响,此时的翻译文本大都是政治经济学等如何实业救国的文学作品,比如《原富》、《天演论》和《社会通诠》等。第四次翻译高潮与第三次间隔了近一个世纪,在五四运动兴起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文学界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重要作用和无产阶级纲领的适用性,开始大量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和相关阐释无产阶级发展与正确领导的作品引入中国,并对其进行细致的翻译以便国人传阅。在第四翻译高潮中,最主要的两部外文著作分别是《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总体来讲,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文本类型主要经历了由佛教经典到科技作品到政治经济学实业救国相关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演变。
二、西方翻译高潮文本类型
西方的翻译历史开始时间较早,这与西方开放的文化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西方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五次翻译高潮,分别是上古时期、中世纪初期、中世纪中期、文艺复兴时期、近代时期[2]。西方第一次翻译高潮中主要涉及的文本类型是希腊作品,比如荷马史诗。罗马文学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克和后期的普劳图斯等众多著名文学家,都曾经用本国语言翻译过荷马史诗,有的文学家还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改编。第二次高潮则出现在中世纪初期,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最著名的就是对《圣经》的翻译。四世纪初期对《圣经》的翻译,在西方各国达到顶峰,各种翻译文本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西方的宗教文化。不过西方第三次翻译高潮与第二次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再一次扩大了《圣经》的翻译范围,并在《圣经》的翻译语种中加入了民族语的译本。西方的第四次翻译高潮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文艺复兴的覆盖面积极为广泛,相应的翻译文本类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时间段内,尤以法国和英国的翻译成果最突出。在法国的翻译过程中,主要是对上古时期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二次学习,文本类型大都是古典文学。而在英国,宗教文学的翻译仍旧占据着半壁江山,再加上文艺复兴带来的大量古典文学的翻译作品,使得此时英国的文学翻译兼备历史、哲学、诗歌、戏剧等几乎所有领域。第五次高潮出现在近代时期,翻译中心转向了近代文学名著,在翻译作品中还出现了大量东方文学。
三、中西差异
在中西方翻译高潮文本类型的分析过程中,中西方的特点和差异性均表现得十分鲜明[3]。在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时期的文本类型几乎都是来自西方,受外来文化的引导才出现了一次次翻译高潮,并不是中国文学界自发地想要打开视野、学习先进文化。而在西方,其翻译高潮中的文被类型虽然也出现过东方文学作品,但占据最大比重的仍旧是西方的文学经典,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非常小。相比之下,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中国文化的自我蜕变十分不利,缺少了文化独立性。
结语
在我国历史上共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而西方历史上则出现五次翻译高潮,二者高潮迭现时期的翻译文本类型不尽相同。但是,相比于西方自内而外的翻译高潮文本类型,中国则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引导才进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工作,缺少一定的自发性。本文对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文本类型和西方五次翻译高潮文本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简要总结了中西方翻译高潮文本类型方面存在着的差异性,希望对我国研究外来文化有所启发,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大亮,陈婉玉.从类型学视角看中西译论的差异[J].外语与翻译,2015,11(01):23.
[2]柴清华.浅议晚清民国翻译活动与文艺复兴翻译活动的可比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4,21(13):224.
[3]唐巧惠.从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展望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J].长沙大学学报,2011,17(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