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学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体育设施日趋增多,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本文就中学生故意损坏学校体育设施行为的特征和心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的特征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有以下四个特征:1.公开性。少数学生在某种因素刺激下,一时情绪失控,以体育设施为发泄对象。这种公开的故意损坏行为,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2.隐蔽性。少数学生慑于学校纪律的处罚,不敢在公开场合实施损坏行为,而在背地里以较为隐蔽的方式实施损坏行为。3.个体性。一般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比高年级要多,男生居多,女生较少。4.易损性。中学生故意损坏设施行为的对象具有易损性,如篮圈、球网、羽毛球拍、篮球、排球、乒乓球台、体操垫。
二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的分析
故意损坏是一种心理态度。一般来说,故意损坏学校体育设施行为的发生,往往是与个体的某种个性心理缺陷有关,这是故意损坏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在一些条件的刺激下,特别是在具体的损坏动机的推动下和有损坏可能的情况下,损坏行为容易发生。
1.动机分析。损坏动机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给在实践中对损坏动机的分析带来较大困难。主要有:一是带有深刻的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是报复动机;三是攀比动机;四是戏谑动机。除第一种动机外,其余在中学生身上都表现出情境性、情绪性和意识性不强的明显特征。
2.需要分析。损坏行为的存在与主体的需要和需要的现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主要与后三个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和个体性需要有密切关系。当中学生归属群体或恋爱失败,有可能把这种需要未能满足的情绪,迁移宣泄到损坏学校体育设施上;当尊重的需要未能满足时,也有可能发生此种行为;或是在体育比赛和测验中,未能得到成绩满足和胜利满足,引起自尊心伤害而移情宣泄到损坏学校体育设施上。
3.情绪、情感分析。中学生故意损坏学校体育设施的行为,不但与动机有密切关系,而且与情绪情感关系更为密切。一是感情冲动。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多种不顺心的事。当期望和欲求不能满足时,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二是情感倒错。少数学生对老师和他人的严格要求、批评帮助和关心爱护不能正确理解。三是情绪体验不稳定。中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情绪忽高忽低,变化迅速。有时因有一点成绩或小小的收获而神气活现,趾高气扬,有时因一点小挫折则垂头丧气,或是愤怒异常,把学校体育设施作为出气筒来发泄不满的情绪。
4.意志分析。中学生故意损坏学校体育设施,很大程度上与自身意志力薄弱有关。
三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的教育对策
笔者认为,在制订针对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的对策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2.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管教结合。树立和宣传爱护体育设施的先进典型、好人好事,引导学生提高爱护体育设施的自觉性。
3.坚持以个别教育为主,一般和个别教育结合。在预防教育中,既要加强对一般学生的普遍性教育,又要加强对个别“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
4.坚持以防范为主,预先防范与现实防范结合。针对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的行为,应制订有力措施,加强预先防范。
遵循上述原则,对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提出来以下对策。
1.正确引导,提高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充分利用校刊校报、校园网等传媒工具,帮助中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2.加强疏导,做好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方法多样的思想互动活动,疏通思想,化解矛盾。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家庭和个人存在的实际困难,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
3.落实制度,加强管理。既要健全落实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又要健全落实体育设施的责任制度。同时,这要将制度管理与奖罚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單位:广州市二十七中学)
责任编辑:王 芸
一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的特征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有以下四个特征:1.公开性。少数学生在某种因素刺激下,一时情绪失控,以体育设施为发泄对象。这种公开的故意损坏行为,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2.隐蔽性。少数学生慑于学校纪律的处罚,不敢在公开场合实施损坏行为,而在背地里以较为隐蔽的方式实施损坏行为。3.个体性。一般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比高年级要多,男生居多,女生较少。4.易损性。中学生故意损坏设施行为的对象具有易损性,如篮圈、球网、羽毛球拍、篮球、排球、乒乓球台、体操垫。
二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的分析
故意损坏是一种心理态度。一般来说,故意损坏学校体育设施行为的发生,往往是与个体的某种个性心理缺陷有关,这是故意损坏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在一些条件的刺激下,特别是在具体的损坏动机的推动下和有损坏可能的情况下,损坏行为容易发生。
1.动机分析。损坏动机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给在实践中对损坏动机的分析带来较大困难。主要有:一是带有深刻的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是报复动机;三是攀比动机;四是戏谑动机。除第一种动机外,其余在中学生身上都表现出情境性、情绪性和意识性不强的明显特征。
2.需要分析。损坏行为的存在与主体的需要和需要的现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主要与后三个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和个体性需要有密切关系。当中学生归属群体或恋爱失败,有可能把这种需要未能满足的情绪,迁移宣泄到损坏学校体育设施上;当尊重的需要未能满足时,也有可能发生此种行为;或是在体育比赛和测验中,未能得到成绩满足和胜利满足,引起自尊心伤害而移情宣泄到损坏学校体育设施上。
3.情绪、情感分析。中学生故意损坏学校体育设施的行为,不但与动机有密切关系,而且与情绪情感关系更为密切。一是感情冲动。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多种不顺心的事。当期望和欲求不能满足时,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二是情感倒错。少数学生对老师和他人的严格要求、批评帮助和关心爱护不能正确理解。三是情绪体验不稳定。中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情绪忽高忽低,变化迅速。有时因有一点成绩或小小的收获而神气活现,趾高气扬,有时因一点小挫折则垂头丧气,或是愤怒异常,把学校体育设施作为出气筒来发泄不满的情绪。
4.意志分析。中学生故意损坏学校体育设施,很大程度上与自身意志力薄弱有关。
三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的教育对策
笔者认为,在制订针对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的对策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2.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管教结合。树立和宣传爱护体育设施的先进典型、好人好事,引导学生提高爱护体育设施的自觉性。
3.坚持以个别教育为主,一般和个别教育结合。在预防教育中,既要加强对一般学生的普遍性教育,又要加强对个别“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
4.坚持以防范为主,预先防范与现实防范结合。针对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的行为,应制订有力措施,加强预先防范。
遵循上述原则,对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提出来以下对策。
1.正确引导,提高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充分利用校刊校报、校园网等传媒工具,帮助中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2.加强疏导,做好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方法多样的思想互动活动,疏通思想,化解矛盾。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家庭和个人存在的实际困难,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
3.落实制度,加强管理。既要健全落实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又要健全落实体育设施的责任制度。同时,这要将制度管理与奖罚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單位:广州市二十七中学)
责任编辑: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