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艺术教育者之素养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tuzhm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育者课堂教学教学思想
  “教育者”绝对属于复合型人才。一名“好”教育者首先应当具有学者的知识与才华,在课堂上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其次还应具备演员的天分与气质,可以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把自己的理念、观点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当然,最好还能拥有相声演员的幽默与智慧,即使一件挺没意思的事,都能娓娓道来,惟妙惟肖、趣味无穷。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崭新的教学时代,教育者要适时转换角色,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的导师、顾问、朋友转换;向课程开发者、设计者转换;向学术的研究者和学习者转换……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教育者才有可能造就出一门学生倾心乃至热爱的课程。总之,一门好课,应体现教育者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应当体现教育者的示范性,学生思维的启迪性和知识应用的综合性与灵活性。
  
  好听与好玩
  
  所谓“好听”就是要求课程首先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力,并使这种关注力有相当的持续性。让学生自觉自愿、全情投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技能与思想的双重教育。要做到好听,就要努力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这要求教育者不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的所知、所能、所想,了解本专业前沿的动态和发展,始终把最新最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其次教育者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在很多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关注似乎并不难,但要持续这种关注就不容易了。曾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不足20分钟。我们很难苛求学生在45分钟乃至更长的课程周期内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教育者讲课时,讲授内容也许严肃,但形式未必深沉,掌握课堂的节奏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变换节奏?笔者认为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阶段性地讲些“题外话”,放松一下学生紧张的神经,同时将那些走神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课堂。“题外话”的内容包括时事评论、作品分析、创作经验、小组讨论、幽默玩笑等,而“好玩”通常就成为了这些“题外话”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知识的快乐,一名好的教育者应该把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夸张些讲,一堂课应不少于四次“哄堂大笑”。要做到这点,教育者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最鲜活生动的例子和最简洁直观的亲身示范,把理论和技能操作讲得清楚明白,努力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次,教育者要留心处处皆学问,一名好的教育者必须平时多看多听,多积累素材。这些素材不一定是本学科的东西,可以是历史(甚至包括野史)、社会学、心理学的,乃至笑话段子等,以备授课时的不时之需。当然,如何将这些“题外话”与课堂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并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这就有赖于教育者的应变能力与幽默感了。如果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在嬉笑调侃中把高难的技术、深刻的哲理诠释得明明白白,学生想“溜号”都难。这不仅强化了教学效果,也会拉近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教育者人格魅力与个性特点。笔者认为,“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乃教学技巧的至高境界。
  总之,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在严肃的内容和轻松的内容之间进行巧妙的变换,把握“好听、好玩”的原则,使得课堂充满节奏感,学生听课不会感到太累,教育者也会收获轻松与快乐。
  
  好懂与好用
  
  教育者授课,其终极目的是要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教育者身处讲台,不是一味地炫耀自己如何才高八斗,而是力求将所授内容在最短时间内,最有效地被学生理解、掌握,说得直白些就是“好懂”。语言表达能力是前提,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育者应做到语音标准,用词恰当,表达连贯,清楚准确,精练简洁,形象生动。无论多媒体课件做得如何绚烂夺目,也要配以出色的语言诠释,才能体现其教学价值和欣赏价值,也才真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育者在授课时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什么讲,什么不讲;什么多讲,什么少讲……都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区别对待。有时候学生会提出与后面几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但这部分的主要知识点还没有讲到,教育者可以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有必要的话,可以把后面的内容提前讲,或放到后面章节详细讲。当课堂时间不够时,可以把部分内容略过,把一些学生可以自学的部分,当作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做,等到下次课上让学生自己为同学演示,或者教育者做总结。
  教育者在教授中,要特别注意所授内容的前后关联性与逻辑性。所谓关联性,一是指教育方面,我们所教授的专业课程必然与其他众多知识体系紧密关联,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母体时要考虑一系列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也要强调其中的关系。二是指文化方面。有关文化的或社会的关系,虽然在专业课程之外,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母体,从而大大增加知识的丰富性,如同“语言”包括阅读、写作、文学和口语训练,通过解释隐喻、神话、叙事来发展它们的丰富性。“数学”主要以研究各种图式发展其丰富性。“自然科学”可以被看作主要通过假设的发生和证明来发展其丰富性。每门学科的这种丰富性能构架起与各种领域的合作、对话与探索。这充分体现了知识构架的一种开放性特点。其目的在于为课程提供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其审美修养、文化修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随着课程的推进,要让学生逐步建立起一个严谨的自学体系,在课堂学习之余,自己能有所思、有所想,进而有所作为,最终出作品、出成绩,将单向教学变成双向甚至多向互动。当然,要达到这个效果,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能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就摄影专业而言,笔者主张“实践先行”,特别是一些偏技术的专业基础课,一定要首先强调学生快速上手,能较早做出影像作品。也许这些作品还不成熟,甚至粗糙,但有了实践中直观认知的基础,教育者再回到课堂讲授理论、概念,学生必然理解得更为深入、透彻。“实践先行”绝非否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是为了理论更“好懂”而采用的手段。而且“好懂”与否,在很大程度是来源于学生的感受与评价,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由于“实践先行”能较快、较早地让学生做出东西,让学生能对自己的能力有个直观认识与客观评价,由此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与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学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教育者对每种创作观念、思潮、理论导向,都应有自己明确的评价体系,有鲜明的观点与立场。应该让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教育者应当具备一定的个性化特征,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有特色的课程。当然,“有主张”并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给学生一个坐标,让他们通过对比、联想,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教育者对个性的张扬绝不是肆意的,课程内容当然要针对社会需求、针对学生实际,“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对课程应当掌握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思维易造成障碍,对学生理解与应用较为困难及普遍易错的内容,要作重点解析。由此逐步构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与认识能力,避免学生只会对教育者所教内容与方法的呆板模仿,生搬硬套,而沦为对教育者思维的简单重复者与整理者。因此,教育者不能仅满足于单纯讲授及简单评价,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有效训练。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求一课就能教化学生,只求每讲一课学生思维有进步,能力有提高。
  教育者所讲知识,忌讳云山雾罩、空洞晦涩,应联系实际,要“好用”。时下某些打着“先锋”“实验”旗号的作品,由于其无视技术片面强调思想与理念的特性,受到很多基本功薄弱和技术无能者的追捧。而一些教育者不仅没有为学生拨乱反正,反而推波助澜,在课程中泛滥着大量玄幻迷离、天马行空的高谈阔论,听得人云里雾里,其实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清晰事情模糊化,化神奇为腐朽。学生懵懂地创作出一些外形凌乱、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的“前卫”之作,看似“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其实是自欺欺人,到了毕业才发现自己还是双手攥着空拳,自己的所知所能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作为负责的教育者,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不仅要在校园好用,就是未来走向社会也要好用,要有一个长时间的保质期,具备可循环性。这种特征是很重要的,一种内容丰富而且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回头思考、记忆,往往需要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知识、技能是在不断的实践、反省、重组、构造和转化中,逐步被掌握、逐步升华的。可循环性与重复不是一个概念。重复是为了提高固定僵化的成绩,是对信息的再复制,其框架是封闭式的;而可循环性的知识体系,重点旨在发展与进化,让学习者在循环中不断吐旧纳新,其框架是开放式的。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教育者自身要具备较强的创作实践能力,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并且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身教胜百言,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要做给学生看,这才能让人信服。
  教育者对教授的内容,自己要有所甄别,努力将真正“好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学生。我们不是在培养背离主流社会的异类,我们培养的是拥有健全人格,积极人生观、价值观,充满活力与自信的青年才俊,我们培养的人应当能为主流社会的进步,为多数人的幸福作出贡献,而绝不是沉迷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自怨自艾的可怜虫。
  “好说”与“好商量”
  
  艺术,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开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固有灵性,艺术可以带给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而艺术教育则是从技能的培养转向对人的全面塑造,提升学习者自我思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能力。在艺术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极其活跃而多变的受众群体,不能以霸权主义的姿态来开展教育活动,即教育者“一言九鼎”,学生只能被动盲从,将教育和教育者推至极端的中心位置,甚至“神化”。今日之课堂,不可能是主讲者的“一言堂”;今日之教育,也不可能是一种“权威声音”的表达。教育应当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在尊重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的前提下,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跨越文化的界限,突破文化边缘,尊重及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独特文化背景,从而培养出具有批判能力与批判精神的公民,培养出认可多元文化、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期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深入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在认同自己的同时,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他人,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各种社会责任感。而不是盲从于普遍的、一般性的规律,片面地将教育的功能作为一个复制社会秩序的手段,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工程的工具。教育者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导者,他更应该宽容地对待“不同的声音”,尊重“差异性”。在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结构、课程、教育方法等方面,应呈现出更为平等,更为和谐的态势。作为教育者,当学生的想法与我们相左时,就更应放下姿态、放平心态,“有话好好说”,打开与学生交流的窗口,引发学生交流的欲望,倾听来自学生内心的不同声音;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并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敢于张扬个性,凸显个人的风格。
  总之,就如同演员演戏需要进入角色,一位优秀的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这样才有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学生的情感,在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建造一座沟通的桥梁。教育者教学中只有动真心、投真情,再配以广博的知识,才能焕发出无与伦比、无坚不摧的精湛“技巧”,才能造就一门“好课”,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我们的心血才会浇灌出灿烂的希望之花。
  [责任编辑:张 雯]
其他文献
2012年在鲁院上学的时候,有过一场关于“现实关照与文学表达”的研讨。研讨会上,我做了一个发言,题目是《保持有痛感的写作》。我的基本观点是:资讯时代,是一个疼痛无处不在,但痛感已然丧失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做一个写作者,保持痛感是必要的。痛感是感知我们真实存在的一个证据。人是唯一能够感知疼痛并且把它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的群体。人类的痛感是可以相通的,疼痛的记忆和疼痛的经验是可以分享的。我的写作就是
摘 要:高校是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体,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生志愿文化,与大学文化在起源上具有共生性,在特征上具有相通性,在功能上具有一致性,二者相融共生、相互促进,发挥出价值导向、精神凝聚、以文化人、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本文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345”模式为例,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多重作用。  关键词:大
摘 要:近年来,随着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成为现阶段的一个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逐步树立一种全员理财的观念,适时尝试建立兼职报账员制度并对此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以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方便广大教职工,提高及时结算工作效率,切实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兼职报账员制度  建
本刊讯2007年1月18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召开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研讨会,会议结合学校制定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初稿)》,围绕着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者认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50年的办学历史中,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建设国
北京印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红帆”特色品牌始创于1997年11月1日,至今已走过近18个春秋。从创立之日起,“红帆”一直致力于加强党建和学生思想建设工作,在院党委和二级学院党组织的领导和关怀下,“红帆”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红帆”活动主要有:“红帆”谈话、理论知识学习、党员挂牌制度、书记院长接待日、党员值班、进社区送温暖、爱心小黑板、主题党日活动等。十几年来,伴随着“红帆”的发展壮
关键词:教学团队团队建设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高校开始组建教研团队,进行团队教学的实验。教育部2007年初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首次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新举措和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基本思路    虽然我国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已经有
摘 要:在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本科教育面临着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仍需巩固、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不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投入不足、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不健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支撑度有待提升等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出台《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在管理机制、专业建设、教师激励、质量改进、资源配置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着力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重要意义  1.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落实行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分布广泛,但与先进产煤国家相比,煤田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多,资源开发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亟待提高,采掘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
确立了多元办学体制  2015年,北京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24所。其中,公办院校16所,占高职院校总数的66.7%,包括北京市教委所属高职院校5所,其他委办局或总公司所属高职院校9所,区县所属高职院校两所;民办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8所,占高职院校总数的33.3%。  高职在校生总规模稳步下降  2015年,北京普通高校高职招生3.1万人,毕业生3.7万人,在校生9.8万人。北京高职在校生规模自20
徐坤,男,汉族,1973年出生,1995年12月入党。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导。他于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0年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徐坤教授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深受学生爱戴。  在教学方面,徐坤承担了多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