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修养是基础,法治素养是核心.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及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培育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rn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内容丰富,既有道德品质范围的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等内容,又有心理健康范围的自尊自爱、情绪管理、健全人格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核心让学生理解核心素养内涵.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教材设置以“这些都是大家的”“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我们小声点”四节为主线,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道德品质素养,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其他文献
深度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还能发展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对于图形有更为形象的认知.数学图形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也能够在这过程中真正参与、积极思考,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从而让深度学习发生.rn用图说话,建立联系.思维导图是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效的实用性图形思维工具.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借助图文并重的技巧,把数学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能够让学生快速抓住单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化繁为简,以简驭繁”.“
期刊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不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重要是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是培养学生整体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并将持之以恒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会学生解题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思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重视学习过程,加强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期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次课程改革之间有着一定的历史承续性.回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在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任务设计、动力机制与改革路径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实现改革内容配套改革、采用合理化改革策略与构建改革协同治理机制是破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点的有效治理逻辑.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逐步发展并不断完善.合格考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学业水平合格考的发展路径和历史沿革,基于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两个角度思考合格考制度的设计逻辑,明确合格考的考试功能与价值.目前合格考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考试功能未充分发挥、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导致命题困难以及成绩呈现形式使考试数据可用性低等问题,基于考试制度设计初衷提出开发标准化卷(题)库、丰富成绩呈现方式以及加强数据分析等建议.
因个体在语言文字认知和能力形成方面具备差异性,不同语文教师在处理同一语篇阅读材料时采取的视角、方法和侧重点也不同,同一语篇阅读教学也就无法形成相对固定的任务目标和范围限制.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就处于可放可收的状态.所谓“放”,即阅读教学要具有延展性;“收”,即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太随意和漫无边际,要适度拓展.语文教师把控好“放”和“收”的法度,才会让语文阅读教学更有实效.
期刊
教育焦虑不可避免,是存在焦虑、地位焦虑的逐步投射.教育评价的确定性引发了当代家长难以平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难以兼顾发展的长期目标和学习的短期目标的认知冲突;本体性教育知识可知但不可及、方法性教育知识附和但不认同、价值策略性知识繁多但有断层等知识的不确定性使得家长产生知行困境,这些都是教育焦虑的内在根源.建议以学校为主导,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从影子到本真、从内卷到舒展、从一到多、从行为到文化“四个转变”,家校舍力共同破解教育焦虑难题.
普惠性民办园作为普惠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重要力量.普惠性民办园政策作为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政策,近年来中央和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普惠性民办园政策,为普惠性民办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对当前我国国家层面和30个省份的普惠性民办园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其主要原因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普惠性民办园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深层次、根本上来看,观念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长远规划、管理体制和财政投入体制机制等不健全是当前我国普惠性民办园政策现存问题的主要原因.在研究与思考的基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但前提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即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价值,这就要求教师着重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rn第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具备主动学习的欲望或意识.一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合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共同协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使其在自主思考、自主教育和自主探索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二是教师应提供更广泛、更有深度的学习内容,着重
期刊
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大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突破口,具有巨大的教学改革潜能.需要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维思考,展开想象,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培育能力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升华教材,形象思考,激活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人文素养;在读写结合中大胆创新,丰富想象,强化实践应用,提升综合素养.
体育与教育一样能使人更加健康健全,体育能够“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也就是说,体育既有竞技性的一面也有教育性的一面.而现实中,我国体育教学的教育性遭遇旁落,表现为体育教材的内容及教学过程设计缺乏对教育性原则的关照、教学评价缺乏教育性效果指标等,这主要是市场化滋生出的功利主义体育教学观、学校体育教学中重工具理性而轻价值理性的倾向、体育课程定位及利益相关主体的偏见、体育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感缺失所造成的.唤醒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性原则,发挥体育特有的育人功能是未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学的教育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