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化学中,质量守恒定律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定理之一,并且是连接上一单元化学式和下一课题化学方程式及计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至关重要。我对本课题做了以下思考和探索。
一、课堂教学引入设计的思考
一堂课的引入是非常重要,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恰到好处的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本堂课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材可知拉瓦锡认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而提出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在设计本堂课的时候,抛开之前的教学模式不直接引用课本上的内容,而是将机械学习换成有意义的学习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开始这堂课。所以最后我选择生活中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段改编的神探狄仁杰破案的视频,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入课堂。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呢?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再以波义耳和拉瓦锡两位科学家的实验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问题: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这样设计之后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对本堂课的学习也很感兴趣。
二、课堂实验的优化设计
本课题有三个实验白磷燃烧,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以往的教学模式就是白磷燃烧教师演示,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学生实验,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带领学生,而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然后通过实验教师直接给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在此问题上,应考虑是否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结论。让学生自己实验,由实验结论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而不是老师直接给出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古代有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现代有布鲁纳的发展性教学原则,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智力,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达到对学生的深度教学。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自主探究,我将这三个实验都交给学生,为了时间安排紧凑,我将班级分成三个大组,每一个大组负责一个实验。对于实验我进行了如下改进:
前两个实验按照教材进行,第三个实验我将装置进行改进。这样做是让学生先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再来分析定義中的注意事项,也为后面镁条燃烧使用开放性的装置作对比。从而得出有气体参与时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中要使用密闭装置。三个实验同时进行,结束后三个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分析交流不同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以往本堂课的教学中没有把实验都交给学生,也没有真正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总是感觉学生是被老师拖拽着学习。学生是被动的,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实验进行这样优化之后,学生更有兴趣,感觉自己在寻找知识并获得知识,从原来的被引导者,变成学习的主体。也为后面质量守恒定律定义的生成做好铺垫,因为是学生自己做的实验,学生自己描述的现象,学生自己分析的现象,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实验优化后也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素养,以实验为主进行探究,根据实验获得知识。
三、质量守恒定律定义获得设计
以往的教学中,都是老师直接给出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由学生获得。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习,接受性的学习,没有达到发现学习的层次。为了能让学生独立的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论,根据结论进行实验反思最后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通过分享实验现象,结论,并进行实验反思,学生得出化学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要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还需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因此每一组根据自己的实验进行如下的数据分析:
得出结论:
参加反应的 的质量 = 生成的 的质量
由数据分析每一大组都得出实验结论,然后通过PPT展示三个实验的结论:
实验一: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实验二:参加反应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
实验三:参加反应的盐酸和碳酸钠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氯化钠、水、二氧化碳的质量。
学生通过观察三个结论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样的设计打破原来的教学思路,不是告诉学生定义,而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数据分析,找出定义获得知识。相当于是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定义。学生在此过程中才能真正的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四、课堂学案的设计
上面展示的学生学案数据分析是其中一个学案,在课堂设计中因有三个实验,三个大组同时进行,所以在学案设计中,整个班级分成三个大组三种不同的学案设计。三个不同的学案设计更加有针对性,课堂效率更高。
五、课堂练习的设计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的课标要求,学生也充分参与,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教学不应只注重这节课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应体现在学生能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上,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认识,不断的发问,不断的进步。
一、课堂教学引入设计的思考
一堂课的引入是非常重要,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恰到好处的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本堂课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材可知拉瓦锡认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而提出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在设计本堂课的时候,抛开之前的教学模式不直接引用课本上的内容,而是将机械学习换成有意义的学习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开始这堂课。所以最后我选择生活中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段改编的神探狄仁杰破案的视频,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入课堂。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呢?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再以波义耳和拉瓦锡两位科学家的实验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问题: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这样设计之后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对本堂课的学习也很感兴趣。
二、课堂实验的优化设计
本课题有三个实验白磷燃烧,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以往的教学模式就是白磷燃烧教师演示,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学生实验,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带领学生,而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然后通过实验教师直接给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在此问题上,应考虑是否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结论。让学生自己实验,由实验结论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而不是老师直接给出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古代有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现代有布鲁纳的发展性教学原则,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智力,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达到对学生的深度教学。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自主探究,我将这三个实验都交给学生,为了时间安排紧凑,我将班级分成三个大组,每一个大组负责一个实验。对于实验我进行了如下改进:
前两个实验按照教材进行,第三个实验我将装置进行改进。这样做是让学生先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再来分析定義中的注意事项,也为后面镁条燃烧使用开放性的装置作对比。从而得出有气体参与时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中要使用密闭装置。三个实验同时进行,结束后三个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分析交流不同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以往本堂课的教学中没有把实验都交给学生,也没有真正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总是感觉学生是被老师拖拽着学习。学生是被动的,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实验进行这样优化之后,学生更有兴趣,感觉自己在寻找知识并获得知识,从原来的被引导者,变成学习的主体。也为后面质量守恒定律定义的生成做好铺垫,因为是学生自己做的实验,学生自己描述的现象,学生自己分析的现象,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实验优化后也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素养,以实验为主进行探究,根据实验获得知识。
三、质量守恒定律定义获得设计
以往的教学中,都是老师直接给出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由学生获得。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习,接受性的学习,没有达到发现学习的层次。为了能让学生独立的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论,根据结论进行实验反思最后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通过分享实验现象,结论,并进行实验反思,学生得出化学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要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还需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因此每一组根据自己的实验进行如下的数据分析:
得出结论:
参加反应的 的质量 = 生成的 的质量
由数据分析每一大组都得出实验结论,然后通过PPT展示三个实验的结论:
实验一: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实验二:参加反应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
实验三:参加反应的盐酸和碳酸钠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氯化钠、水、二氧化碳的质量。
学生通过观察三个结论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样的设计打破原来的教学思路,不是告诉学生定义,而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数据分析,找出定义获得知识。相当于是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定义。学生在此过程中才能真正的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四、课堂学案的设计
上面展示的学生学案数据分析是其中一个学案,在课堂设计中因有三个实验,三个大组同时进行,所以在学案设计中,整个班级分成三个大组三种不同的学案设计。三个不同的学案设计更加有针对性,课堂效率更高。
五、课堂练习的设计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的课标要求,学生也充分参与,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教学不应只注重这节课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应体现在学生能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上,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认识,不断的发问,不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