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评析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tc_yz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究竟能持续到什么时候?这一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近日,本刊记者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卢中原先生谈了谈他的看法。他用八个字概括了自己对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的判断——“高位趋稳,稳中趋降”。作为中央第一智囊机构的研究专家,卢研究员观察和分析我国经济形势的视角、方法及由此形成的观点,想必有其独到之处和启发意义。
  
  《银行家》:卢部长,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国本轮经济运行周期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您能否谈一下您的看法?
  卢中原:概而言之,对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情况和下半年的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出现通货紧缩趋势,一些外国研究机构已经指出了一些通缩迹象,包括中国的工业增长放慢,工业利润下降,粮食丰收引起消费品价格的下跌,钢材、建材等中间产业需求回落较大等等。另外一种观点就是中国经济现在比较平稳。我个人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处在由高位运行进入新的稳定增长期。上半年的经济运行状况和下半年的走势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即“高位趋稳,稳中趋降”。
  不可否认,当前存在一些影响经济增速放慢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上半年进口增速比较慢,比去年同期仅仅增长14%。而进出口总额增幅为23.2%,其中出口增幅高达32.7%。进口增速减缓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国内需求出现弱化迹象。
  二是人民币信贷增幅增速减缓,固定资产增幅回落也比较明显。1月份到5月份的人民币信贷增幅只有12.4%,比上年12月份的14.3%回落近两个百分点。根据央行年初的预期目标,M1、M2均应增长15%,人民币贷款应增加2.5万亿元。但是前五个月人民币贷款才累计增长0.9亿元,5月份比4月份仅仅增加了六七百亿元。6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比较多,增幅回升比较大,以至1~6月累计增加1.45万亿元,增幅提高到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月份增长速度在25.4%,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23.5%,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是比较大的。信贷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这两个指标是有惯性的,分析这两个指标主要是看它们的累计趋势以及由此产生的惯性如何?而不应仅仅看月度之间的变化。
  第三个因素就是一些主要行业的景气指数开始出现明显回落趋势。大约从今年5月份开始,工业领域一些主要行业的景气指数开始回落,特别是钢材、建材、化工、机械加工这样一些重点行业,景气指数回落比较明显。而且景气指数开始回落的行业面也比较广泛了。前两个月,我们注意到一些观测指标例如企业库存开始表现出回落趋向,1~5月份的工业景气指数回落的面比较广,表明回落的趋势还在发展。
  第四个因素是设备利用率或者产能利用率也在下降。产能利用率下降的同时,产成品库存有所增加,投人品库存有所减少。另外,企业赢利状况有所恶化,工业企业亏损面有所上升,亏损额大幅度增加。1~5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5.8%,增幅回落27.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6.2%,增幅提高了55.8个百分点。
  这四个方面的因素表明,经济运行正在出现趋降的一些迹象,但是还要继续观察。从全年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劲因素看,包括投资增长、消费增长、进出口贸易的情况,这些方面的因素又使经济不可能大幅度下滑,例如房地产投资、城市基本建设开发投资、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投资以及社会上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方面的需求潜力还是很大的。因此,投资也不可能很快掉下来。根据我们的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全年不会低于20%,在20%~25%之间。消费,现在根据我们的模型预测,消费预期实际增长12%。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我们预测在15%~20%之间。下半年进口增幅明显放缓的态势有可能转变,去年进口增幅有一个趋势即“前高后低”,今年下半年进口可能回升。综合我们的模型和经验分析,今年GDP增长可能达到9%左右,消费物价指数我们预计会低于4%,在3%到4%之间。综合上面各方面的分析,我作出了那个八字概括。
  
  《银行家》:目前社会上有一种看法,说中国目前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估计偏低,应该把房价算进去,现在的CPI实际上应该达到5%。请问您怎么看?
  卢中原:我们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个观点似是而非,不能成立。因为房地产价格属于资产价格,资产价格不能纳入消费品价格,虽然目前的消费品价格对于住房消费统计的权重可能不够,但是不能把一次性买房的投资支出所带来的房价变化直接纳入消费品价格,那不对,这样的话也可以把股价纳入,这就乱套了。我们做研究的应当坚持严谨的分析方法,减少分析依据的不合理之处。
  
  《银行家》:您能否谈谈今年前五个月信贷增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卢中原:今年前五个月信贷增幅下滑并不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意紧缩的结果,换句话说,这种下滑主要不是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的问题,而是微观经济运行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银行放款受到风险控制的约束。各类商业银行改革同时推进,内部风险控制明显加强,加之银行机构重组造成人心浮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惜贷”行为。其二,企业借贷需求受到经营状况的约束。随着对过热投资需求的控制和基础产品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大,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产品价格涨幅回落,并致使相关企业的效益明显下滑。受市场看跌的影响,相关企业的贷款需求随之减少。
  
  《银行家》:那么,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已经出现的信贷紧缩状况?
  卢中原:为避免信贷紧缩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近期不再提高普通存贷款的基准利率,可继续降低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并可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其降为零。
  二是在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既要强调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也要强调提高经营绩效,鼓励银行积极拓展贷款业务。还是应当强调营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统一,不能只强调安全性就不管营利性了。
  三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地方银行和民营银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在加强监管和保持资本金充足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目前需要加快落实这些改革要求。
  四是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应当改革企业债发行审批制度,简化程序,并逐步扩大债券利率浮动上限,直至完全放开。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既可减少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风险负担,也对银行产生竞争压力,促使银行改善为中小企业融资所提供的服务,从而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银行家》:经济运行有波峰就有波谷,这是一个规律。各国政府所能做的是,尽可能通过机制变革和政策 创新延长增长的期间。您可否针对目前的经济态势提供一些对策性建议?
  卢中原: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稳定增长平台,经济自主增长能力逐步增强,宏观经济基本面较好,为加快各项关键性改革提供了宽松的经济环境。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经济结构剧烈变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经济体制缺陷的综合作用,干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特别应当强调,机制性和体制性缺陷是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更为根本的原因,突出表现在:投资、财税、金融、土地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等关键性改革不到位,宏观调控体系和手段组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挑战。因此,一方面需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层次的短期问题,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时机和力度,及时采取相应调节措施熨平经济短期波动;另一方面,更需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大关键领域的改革攻坚力度,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克服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使这一轮稳定增长期尽可能延长。
  第一,改进宏观调控方式,增强政策工具的间接性和灵活性。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政策工具的组合中,应当加大信贷、利率、汇率、税率等经济杠杆的作用份量,形成经济杠杆上下浮动、双向调节的机制,扩大政策工具的弹性和回旋余地。促进结构调整的政策工具组合也应加重间接性的、引导性的工具份量,特别要运用好规划引导、行业准入和信息服务等政策工具,由过分依赖对具体项目的经济性审批转向注重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性规制。
  第二,深入改革垄断行业的经营体制和定价机制。垄断行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是根据行业特点,引入社会资本和适度竞争,对难以市场化的自然垄断业务应当加强监管,促使垄断行业降低成本,增加供给,改善服务质量,而不能主要依靠提高收费来弥补成本。矿产、水等资源价格改革应当与资源税的改革协调推进,运输、电力和城市公用事业的定价机制也应当与市场化改革进程相协调,以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
  第三,加强重大改革的综合研究和跨部门协调。近些年来,一些宜早不宜迟的重大改革往往因认识不一致而久拖不决,一些直接涉及部门利益的重大改革往往因部门自我操作而流于形式。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改革方案的跨部门论证和高层次协调,弱化部门利益,不失时机地推出改革攻坚举措,并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改革重点领域可考虑:一是以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方案为契机,深入清理不合时宜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制度和政府投资范围,促进行政审批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二是抓紧研究、制定企业所得税并轨方案和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方案。三是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扩大经营性土地的市场化配置范围,更多地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其他文献
截至2005年底,国内银行卡总量9.6亿张。在发卡量大幅度上升的同时,银行卡交易规模也相应增长,2005年,银行卡总交易笔数近90亿笔,总交易金额4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和80%。从交易结构来看,78%为存取款交易(分别占38%和40%),转账交易占23%,其余是消费交易,消费交易占总交易量的比重不到3%。  2005年也是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卓有成效的一年,全年新增POS机具15万台,截至2
期刊
编者按:2005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昂首急行的姿态,作为其中枢的金融则是进行了一场近乎惊险的跳跃。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倒计时钟即将谢幕,可是我们却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准备妥当,我们的惟一选择就是只争朝夕。那么,在中国金融业匆匆走过的2005年中,可以沉淀给2006乃至更长远未来的人和事有哪些?本刊梳理出的十大金融人物和十大金融事件可望为所有关心中国金融业未来的人士提供一隅之见。  按照中国的传统,“十
期刊
2005年的云南似乎注定要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多事之秋,留下几抹耀眼的亮点。云南工行的人力资源改革、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腾冲行动”无不令圈内外人士驻足。11月14日,来自全国各地50余家地方金融机构的代表在北京参加完第九次全国地方金融论坛后,风尘仆仆赶至昆明和保山,共同见證了全国首例跨区域不同法人银行共用一个综合业务处理系统进而实现全面业务合作的协议签订仪式。两家银行的全面业务合作对
期刊
编者按:2005年10月19日,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作为拥有注册资本50多亿元、股权结构多元化、国内资本金最大的农村商业银行,将会以何种姿态立足于中国银行业之林,将以何种精神来面对北京城乡客户,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农村商业银行首任行长金维虹。虽然他来北京农村信用联社只有半年多,虽然一直忙于农村商业银行筹建方面的事务性工作,但这位曾在央行工作、刚从深圳城市商业银行行长位
期刊
众所周知,2004年是我国在处置德隆系和十数家券商危机,在个人债权收购政策上有重大突破的一年。10月15日,由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制定并发布《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意见》(以下简称《收购意见》)。11月10口,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发布了对辽宁证券个人债权进行收购的公告,昭示着我国对风险金融机构个人债权收购的正式启动。2005年1月28日,上述四部门又发布《个人债
期刊
编者按:本文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改革的未来方向。作者之中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是伦敦经济学院金融市场集团的终身荣誉教授和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香港金融管理局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前委员;曾晓松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现任职于一家全球投资银行。  过去的十年之中,中国的金融系统发生了重大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商
期刊
泰华农民银行(KASIKORNBANK,又称KBANK)创建于1945年6月8日,至今已经有了60年的经营历史,是目前泰国第二大商业银行。泰华农民银行开业初期只有8人,注册资本只有500万泰铢(约合现人民币48.5万元),到2004年底。员工人数已经超过9000人,总资产已达8245.51亿泰铢(约合人民币1264.S7亿元),净资产6666.5亿元泰铢(约合人民币1313.3亿元),净利润153
期刊
编者按:本文是美国特约编辑詹姆斯·巴茨博士的荐稿。迈克尔·斯塔腾博士(Michael Staten)是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信用研究中心主任。通过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比较,他认为,由于美国较早地建立了全面征信体系,美国的信贷市场尤为发达,美国各阶层的消费者,特别是那些低收入的人、年轻人,从中获益颇多。  美国征信机构关于消费者信用的数据已经成为美国贷款机构做贷款决策的基石。由于有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范围
期刊
第七届20国集团(G-20)财长和行长会议日前在中国召开,主题是“全球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20国集团会后公布了《会议联合公报》、《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关于全球发展问题的联合声明》和《20国集团2005年改革议程》,向国际社会表明了其决心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的愿望和主张。尽管会议议题广泛,成果较多,但似乎世界经济失衡问题最为发达国家所关心。尤其是,美国对G-20中的发
期刊
编者按:  当前,银行与企业似乎处在某种互相的埋怨当中。一方面,银行抱怨企业诚信不够,信息不真,经营不稳健,见异思迁,忠诚度差;另一方面,企业总是抱怨银行服务手段少,贷款水平低,没有担保就不知如何做贷款,总是嫌贫爱富,需要钱时不拉一把,不需要钱时则不请自来,银行总是在不需要时出现。  看来银企之间需要互动,需要对话,从而建立起更好的互信关系。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应主动检讨我们自己对企业信息的收集能力
期刊